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宜興紫砂器起源與明代名家茗壺研究

        2016-11-16 05:57:44陸明華
        東南文化 2016年3期

        陸明華

        (上海博物館 上海 200003)

        宜興紫砂器起源與明代名家茗壺研究

        陸明華

        (上海博物館 上海 200003)

        學術界有關宜興紫砂的創(chuàng)燒時間一直有北宋說和明代中期說兩種觀點。近年宜興蜀山窯址的發(fā)掘成果、北宋和明清時代相關的文獻記載表明,北宋說難以得到認同,明代中期說也有待深入研究。紫砂壺可能創(chuàng)燒于明代中期,但紫砂器的創(chuàng)燒則可能更早一些。關于明代名家茗壺的研究,重新爬梳、分析歷史文獻記載和海內外實物資料,并借助科學測定手段,對研究時大彬、陳用卿、惠孟臣等明代名家的生平及其作品均有重要的幫助。

        宜興紫砂 創(chuàng)燒 紫砂壺 紫砂器 時大彬 陳用卿 惠孟臣 惠逸公

        宜興紫砂陶器的燒造是一個較漫長的歷史過程,迄今為止,有關宜興紫砂的起源問題依然沒有統(tǒng)一的意見,明代紫砂名家及其作品也需要更深入的探討。本文擬對這兩個議題中的一些問題作一簡要論述。

        一 關于紫砂器起源觀點的辨析

        由1976年江蘇宜興蠡墅村羊角山窯址的發(fā)現(xiàn)所引發(fā)的宜興紫砂陶器燒造時間上限的爭議,是20世紀中后期該領域的一個重要議題。各方的爭議圍繞兩種不同的觀點——北宋說和明代中期說。北宋說者認為,北宋著名文人的詩句反映出宜興地區(qū)在北宋時期就開始燒造紫砂陶器了[1],羊角山發(fā)現(xiàn)早期紫砂器燒造遺址后,有關專家結合考古發(fā)掘和宋代文獻進行研究,認為這一窯址的燒造上限應是在北宋時期[2]。多年來這一觀點一直占上風,進入新世紀后仍有學者持此說[3]。但有的專家對此有所保留[4]。也有研究者對此說提出疑問,認為根據確切的史料記載,紫砂器的制作應始于明代中期[5],其時曾跟隨金山寺僧學習陶藝的供春(亦作龔春)是最早燒造紫砂壺的人[6]。當然,這種說法實際上也不是新創(chuàng)的觀點,過去的文獻就有過記載[7]。

        1.關于北宋說

        由于我們現(xiàn)在無法對北宋說進行科學而客觀的甄別和確認,加上北宋的文學作品中除了提及“紫泥”以外,并沒有明確的地域概念,因此目前很難確定他們指的就是宜興的紫砂器。當然,梅堯臣《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中的“紫泥新品”確實不是指宜興紫砂,而是指建窯天目瓷(北宋時,朝廷在建安即今福建建甌建有御茶園,梅詩中的“紫泥”即指此);再如蔡襄的“兔毫紫甌新,蟹眼青泉煑”中也有“紫甌”之詞,“紫甌”即建窯的兔毫盞。因此,羊角山窯址的出土物很難確定為北宋燒造。鑒于上述情況,紫砂器為北宋創(chuàng)燒的觀點有待商榷。

        2.關于明代中期說

        至于明代中期說,歷史文獻和近人研究基本上一致,大家都無法否認供春制壺的傳說,這一點,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依然是最權威的著作。之前沒有一部關于紫砂的專著,因此,后人了解的紫砂歷史僅僅局限于金沙寺僧和供春是最早的紫砂實踐者。“金沙寺僧……習與陶缸甕者處,摶其細土,加以澄煉,捏筑為胎,規(guī)而圓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蓋、的,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8],是指他制作的紫砂陶缸、罐之類的大件物品,供春學藝應始于學習制作這類器物。但后人對他的評價似乎主要在紫砂壺方面,按照《陽羨茗壺系》所述,都認為明代正德時期當地人吳仕(字頤山)的家童供春在陪同其主人于金沙寺讀書期間,跟隨善制陶器的寺內僧人學藝,創(chuàng)制了紫砂壺,受到世人的歡迎。直到今天,供春壺還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雖然人們很難確定哪些是真正的供春壺。

        圖一// 江蘇境內出土明代紫砂壺

        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距離丁蜀鎮(zhèn)十余里的金沙寺遺址西北二三里地的任墅石灰山附近發(fā)現(xiàn)了一處龍窯群,推測為明代窯場,在其附近還發(fā)現(xiàn)少量紫砂殘片。據記載,最初燒造紫砂器時沒有專門的窯爐,系在缸窯內燒成,“自此以往,壺乃另作瓦缶,囊閉入陶穴,故前此名壺,不免沾缸壇油淚”[9]。因此有專家認為,初期的紫砂器極有可能在任墅石灰山一帶的龍窯中燒成,而且1966年南京司禮太監(jiān)吳經墓中出土紫砂提梁壺上也有“沾缸釉淚”痕跡(圖一:1),所以明代嘉靖年間宜興紫砂器的制作技藝已日趨成熟,該壺的出土具有斷代意義,它使我們了解到初創(chuàng)期紫砂壺的典范樣式[10]。與之同時期或前后的類似作品,如2002年江蘇金壇市金沙廣場明代水井中出土的提梁壺(圖一:2),腹身較高,彎流,無裝飾,極為樸素,呈現(xiàn)出與吳經墓壺基本相似的風格。但水井中共出多把提梁壺,時代或可能有早晚[11]。2005—2006年宜興蜀山古窯址的考古發(fā)掘者根據出土情況,判斷宜興紫砂陶的燒造不早于明代中期。發(fā)掘者認為:“推測金沙古井發(fā)現(xiàn)的紫砂壺、罐當是明代晚期茶肆殘留,其年代大致與青花小碟年代相當,在正德和崇禎之間。因此,羊角山、蜀山明代地層、金沙古井和吳經壺的年代均為明代晚期。”[12]這一學術觀點被媒體引申、解讀為紫砂器始燒于明代晚期。

        3.紫砂器的始燒年代可能早于明代中期

        筆者認為,我們不能忽視歷史文獻的記載和紫砂器燒造于更早年代的可能性,考古發(fā)現(xiàn)解決的是一個時代的重要問題,但之前的歷史情況也難以輕易否定,因為誰能保證今后不會發(fā)現(xiàn)嘉靖以前即明代中期的紫砂窯址呢?說得更遠一點,誰能保證不會發(fā)現(xiàn)比明代中期更早的紫砂窯址呢?我們現(xiàn)在的討論或許可區(qū)分紫砂器和紫砂壺——把紫砂器和紫砂壺的起源混為一談容易造成誤解,假如只把泡茶的器物稱為紫砂,而把煮茶和儲存液體的器物排除在紫砂之外也是不合適的??梢哉J為,明代中期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紫砂壺的大致始燒時間,而以紫泥為胎的罐、壺等煮水器的始燒年代或許更早。

        針對宜興紫砂的重要考古發(fā)掘和整理工作已有兩次,蜀山窯的發(fā)掘基本上推翻了羊角山窯場的調查發(fā)掘所確定的燒造年代。對于這兩次發(fā)掘成果的雷同或區(qū)別,筆者未作過研究。也許羊角山發(fā)掘的定性確實有問題,出土物只是明代中晚期燒造的器物,但即使該窯場最早只能到明代中期甚至晚期,也依然不能否定宜興地區(qū)在明代中期以前已經燒造紫砂器的可能性。因為考古發(fā)掘只能界定出土品的燒造年代,很難推定考古發(fā)掘以外的宜興紫砂的燒造情況。筆者認為,明代中期只是宜興紫砂器制作時代的一個歷史節(jié)點,難以確定它就是紫砂器燒造的上限。雖然沖泡芽茶的紫砂壺可能確實早不過明代中期,但供春甚至金沙寺僧以前是否燒造紫砂器是一個必須繼續(xù)探索的課題。盡管這個有關紫砂起源的記載帶有一點傳說或故事的色彩,與倉頡造字、蔡倫造紙和章生一、章生二處州燒瓷等記載相似,因為這類題材的形成往往是在許多人的反復實踐之后,而歷史上很多事物的起源都沒有相應的文獻依據作佐證,因此目前還不能全然否定供春制壺的說法。筆者不能認同北宋說,但將明代中期或晚期作為宜興紫砂器的起點也存在不少問題,應該進一步予以研究,因為其間的奧秘遠遠沒有被揭開。

        二 幾位明代宜興紫砂名家及砂壺作品考證

        1.時大彬

        明代宜興的名家紫砂壺是宜興紫砂的精華。名家紫砂器與瓷器不同,均為單件制作,很難把傳世的帶名家名款的明代作品全部對號入座,因此出土紫砂器就成了最有說服力的斷代依據。雖然出土紫砂數量十分有限,較難明確反映明代宜興紫砂工藝的發(fā)展歷史,但從目前海內外發(fā)現(xiàn)的明代紫砂壺分析,明代晚期宜興紫砂陶器的制作確已蓬勃發(fā)展。

        除了宜興紫砂窯址的標本外,國內出土明代或明末清初紫砂器的遺址或墓葬主要有江蘇南京吳經墓、金壇水井[13]、泰州工地[14],福建漳浦盧維楨墓[15],江蘇江都曹氏墓[16]、無錫錫山華師伊墓[17],山西晉城市澤州張光奎墓[18],陜西延安市楊如桂墓[19],四川綿陽城區(qū)、三臺窖藏,江蘇泰州西郊、句容春城、丹徒縣古井、鎮(zhèn)江市水泥廠,河北正定梁維本墓[20],江蘇無錫南禪寺[21],北京趙西漳墓[22],江蘇徐州明代衛(wèi)所遺址[23]等。這十幾件紫砂器均為考古發(fā)掘第一手資料,最早為明嘉靖前期,最晚為明末清初。其中有八把壺刻時大彬款,可知時大彬在晚明時期的名聲之大,而且墓主人絕大多數是朝廷官員或有身份者,說明在當時能夠擁有時大彬制作的紫砂壺的人都不是普通平民。

        據文獻記載,明晚期制作紫砂壺的能工巧匠很多,在清代文獻中明代的砂壺名家稍有增加。其中以時大彬最令人注目,被稱為“大家”,李仲芳、徐友泉之名也不虛,其時有“壺家妙手稱三大”之說。當然,時大彬的制壺水平最為突出,明張大復記述“時彬壺不可勝”,“如名窯寶刀”,所言確實不虛[24]。另據記載,徐友泉學時大彬后,“種種變異,妙出心裁。然晚年恒自嘆曰:吾之精,終不及時之粗也”[25]。徐友泉作為時大彬的徒弟,這一評價雖難免有溢美之詞,但也確實道出了其與師尊的差距之大。

        關于時大彬的活動和生活,筆者曾有過一些論述[26]。盡管晚明時人對時大彬的為人處世頗有微詞,謂“其人樸野,黧面垢衣”,“渠但嗜酒,焉知其它”[27];“大彬,塼埴之工,治壺。家貧,性嗜酒,挑達迂疏,負氣自亢”[28]。但明清時期有的評價則反映了文人士大夫階層對其作品的總體贊美和肯定,如“往時尚龔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世人寶惜,葢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隨手造作,頗極精工”[29],“茶具宜雅潔,今時大彬之沙壺,士大夫皆珍之”[30]。

        近期發(fā)現(xiàn)的關于時大彬死因的資料值得注意,如明末著名文學家馮夢龍《古今談概》曾記述:

        昆人時大彬,善陶。制小茶壺極精雅,或薦之昆令。善其制,索之恨少,乃拘之一室,責取三百具,竟以憤死。近徽人程君房,亦以工墨殺身,論者惜焉。余謂凡一技成名者,皆天下聰明人,乾坤靈氣所鍾,當路便當愛,惜而保全之,若造此惡業(yè),必永斷慧根矣。[31]

        2013年有研究者考證時大彬生卒年時就提到這段文獻,認為“昆人指的可能是制壺之人,昆令即指制壺之縣的縣令”,并引用諸多文獻以資證明[32],如《徐鰲潤紫砂陶藝論文集》中轉引明張岱《快園道古》的記載:

        荊溪時大彬善陶,制小茶壺,或薦之宜興令,令喜其制,索之恨少,乃拘一室,責取三百具,竟以憤死。

        筆者認為,以《爾雅·釋言》的“昆作后解”和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以壺作昆吾、解釋為圜器等作為“昆人是制壺之人”的依據,雖未能完全解釋得通,作為一種說法還是可取的,但將昆令理解為“制壺之縣的縣令”就難以理解了。《快園道古》與《古今談概》所記大同小異,但前者已佚,無法確認正確與否。當然,兩者的一致之處是在稱呼時大彬和縣令時前面都加了地名,如馮夢龍稱“昆人時大彬”、“昆令”,而張岱則稱“荊溪時大彬”、“宜興令”,因此,兩人的記載應來自同一出處,但其中有一人作了修改。這里的“昆”均作地名解。假如此說得當,那即是說,時大彬應是“昆人”,“昆”才是時大彬的家鄉(xiāng)。另外,馮夢龍在同書中又稱工墨名家程君房為“徽人”,也足見“昆人”即是昆山人了。今人理解古時的“昆”,最主要的有兩處,一是昆侖山,一是昆山,后者即現(xiàn)在的江蘇昆山[33]。時大彬與昆侖山顯然不會有關聯(lián),這里的“昆”應是江蘇省的昆山縣[34]。

        關于時大彬的籍貫,其他歷史文獻未見提及,而馮夢龍和張岱的說法又不同相,頗為遺憾。而且因《快園道古》已佚,張岱的說法無法證實。當然,將時大彬理解為宜興人也完全正常,因為他確是宜興的砂壺名家;但宜興砂壺名家不一定就是土生土長的宜興人。所以筆者認為,《古今談概》明確了時大彬的死因,這為后世的研究帶來了新的資料;“昆人時大彬”更明確了時大彬的籍貫即今江蘇昆山縣。從記載可知,萬歷時的昆山縣令喜愛時大彬的作品,又貪得無厭,惱怒之下將時大彬拘押起來,命他制作300件作品,導致時大彬因為怨憤而死去。相似的記載還見于《石丈齋集》:

        時令邑追遣彬壺數十,三月弗應。令怒逮下獄,竟坐獄月余,醉歌自如,壺弗得也。士大夫為令言,令始延至署中,僅得數壺而已。[35]

        可見兩段文獻均證實了同一件事,說明了其真實性。但時大彬出獄以后之事,《石丈齋集》不復再提,有可能此后不久時大彬就去世了,人們把他的死因歸咎于縣令的拘捕。

        明代文獻曾稱時大彬“后游婁東”[36],這與馮夢龍的記載相吻合?!皧鋿|”一般指今江蘇太倉一帶,而昆山也在今江蘇境內,距常熟、太倉不遠。所謂“后游婁東”,應就在這一帶。實際上時大彬晚年的活動范圍可能就在昆山附近。當然,僅憑這段文獻還不足以肯定時大彬是昆山人,因為還涉及到當地有沒有條件燒造紫砂壺等問題。根據出土和傳世的時大彬紫砂壺來確定他的生卒年也為時過早,因為出土器物未見干支紀年款,也少見共出墓志。傳世品中雖有紀年器,但并不能肯定其為時大彬本人所制。所以目前只能推定時大彬死于明末以前,這一點也可以《古今談概》為證:馮夢龍卒于清順治三年(1646年)。《古今談概》為明刻本,早于清代。

        2.陳用卿

        出土的紫砂名家款識作品中,河北正定名門望族梁維本墓的“陳用卿制”款壺(圖二),形制與工藝均屬上乘,落款字體工整。由于我們過去不了解陳用卿其人及其陶藝作品與落款風格,因此無法對之作出正確判斷。據周高起記述:

        陳用卿,與時同工,而年會俱后。嘗掛吏議,在縲紲中。俗名陳三呆子,式尚工,致如蓮子、湯婆、缽盂、圓珠諸制,不規(guī)而圓,已極妍飭??罘络娞堤?,落墨拙,落刀工。[37]

        這里最應注意的是“款仿鐘太傅帖意,落墨拙,落刀工”。從三國名家鐘繇書法的作品上可看到,陳用卿款銘確模仿其筆意,具有相似風格,如鐘繇“薦季直表”中的“用”字,“宣示表”中的“卿“字(圖三)[38]??磥砹菏夏沟倪@件作品應是陳用卿本人所制。

        圖二// 河北正定清順治七年梁維本墓出土圓形壺及底部“陳用卿制”刻款

        圖三// 三國·鐘繇書法作品集字

        還有一些與陳用卿有關的資料值得注意,如1965年出土于鎮(zhèn)江水泥廠、現(xiàn)藏于鎮(zhèn)江博物館的一把明代圓壺,底部有刻款(圖四),南京博物院出版的《砂壺匯賞》與《紫泥暗香》圖錄曾有著錄,先后隸定為“用□制”、“用文制”。筆者認為第二個字十分特別,可能是一個并不規(guī)范的“卿”字,甚至可能是制作者自己創(chuàng)造的字,頗接近于“卿”字,形如明代僧人道泰所編《集鐘鼎古文韻選》中的“卿”字(圖五)[39]。假如真是“卿”字,那么就是陳用卿了。古人(特別是從事手工藝者)自創(chuàng)喜歡的字作為名字是十分可能的。筆者推定這件作品落款是陳用卿,因為明代宜興沒有其他制作者可與“用卿制”對號入座。雖晚明時有名家沈君用但他落款時“用”應在“君”后,所以絕無可能是沈君用。另外,張浦生先生收集的一塊紫砂壺底,刻有“萬歷甲辰年用卿制”(圖六),刻工頗具功力萬歷甲辰為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磥?,陳用卿的落款比較復雜,因此這類名家作品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陳用卿屬非正常死亡,這位宜興紫砂的能工巧匠卷入了明末的政治斗爭,為家國政治捐軀了。據清李《虬峰文集》記載:“陳用卿,善為壺起義為兵所殺?!保?0]同書卷十九中“書乙酉殉難記后”記錄乙酉年為清順治二年(1645年)。所謂“為兵所殺”,實即為清兵南進時發(fā)生的事件。其時追隨南明的“丹陽諸生袁鐘、宜興陳用卿、金壇張景漌、景潮皆從王死義”[41]。周高起謂陳用卿“負力尚氣,嘗掛吏議,在縲紲中”。“縲紲”是指捆綁犯人的繩索,引申為囚禁于監(jiān)獄,指的是他可能因非議朝政而成階下之囚??梢钥闯?,陳用卿是忠于明朝、有著鮮明政治觀點的人,他因明朝的政治而下獄,又為反清復明而死節(jié)。根據陳用卿死于順治二年的史實推斷,梁維本墓壺雖是在順治七年(1650年)墓主人下葬時作為陪葬品埋入墓中,但明末時該地即已陷于戰(zhàn)亂,因此其制作年代當在明代。

        圖四// 鎮(zhèn)江水泥廠出土明代圓壺及底款

        3.惠孟臣

        惠孟臣款器物傳世很多,出土紫砂壺中也有同名款制品,但由于文獻記載語焉不詳,學術界對惠孟臣的生活年代一直未能有明確的認識:有認為是雍乾時人,有認為是明末清初人。目前國外有研究資料可證明其活動時期早在明末,但國內依然有不少學者認為他是雍乾時人。

        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所藏“天啟丁卯年友善堂孟臣制”紫砂壺(圖七),被認為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最確切的惠孟臣紫砂壺。天啟丁卯年為明天啟七年(1627年),研究者認為:“維博這件孟臣紀年壺可靠,是因為它配有17世紀末的歐洲鎏金銀(原本應該還有鏈子,但已遺失),表示這茶壺在17世紀已到了歐洲,不會是后來的仿制品?!保?2]還有一件有紀年的惠孟臣款紫砂壺由羅伯遜(W. M.Robertson)個人收藏,底有“壬辰仲秋荊溪惠孟臣制”款,壬辰年應為清順治九年(1652年)。研究者認為,“根據這兩把可靠的紀年壺,我們可以計算出,惠孟臣的活躍年代是天啟丁卯到順治壬辰(相當于1627—1652年)這25年之間”[43]。筆者認為,假如英國專家鑒定的天啟丁卯款紫砂壺上歐洲加工的金屬輔助物確定屬于明末的話,以上推斷從整體上看是可以成立的,因為天啟年間已有署惠孟臣款識的作品,雖然具體情況還需要相關資料的進一步支持。前一件器物器身均有貼花折枝梅花紋,這是明末清初具有外銷風格的紫砂壺,可見惠孟臣款的作品在明代晚期不僅用作內供,還用作外銷。

        關于惠孟臣款紫砂壺的資料很多,也有窯場發(fā)掘品。2006年宜興蜀山遺址考古發(fā)掘中曾有發(fā)現(xiàn),發(fā)掘者認為刻款署名為惠孟臣,但難以看清。蜀山發(fā)現(xiàn)的惠逸公款制品基本完整(圖八),是重要的研究資料??梢哉f,從明到清宜興名家作品一直是人們仿制的對象,因此間接發(fā)現(xiàn)的出土標本中有惠孟臣和惠逸公款殘器,基本上都缺乏標準器對照,是否其本人所制還有待研究。還有一些其他的器物,如福建漳浦出土惠孟臣款紫砂壺(圖九),通常被認為是所謂的“潮州貨”[44]。在閩南一帶發(fā)現(xiàn)過一些刻有惠孟臣、惠逸公款的紫砂壺,有出土品,也有不少傳世品[45]。20世紀80年代筆者在福建當地的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看到過不少,后來在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的兩次紫砂研討會期間見到福建漳浦博物館借展的出土惠孟臣等名款器。相關發(fā)表資料更進一步表明了當時惠氏兩代人對閩南及潮州一帶紫砂壺貿易的影響之大,因為惠氏名款器是那一帶紫砂壺中仿制最多的[46]。

        圖五// 明·道泰編《集鐘鼎古文韻選》中的“卿”字

        圖六// 刻“萬歷甲辰年用卿制”款的紫砂壺底足(張浦生先生收集)

        圖七// “天啟丁卯年友善堂孟臣制”壺及底款

        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幾件署有惠孟臣和惠逸公款識的紫砂壺,學界一直不能從落款方式、工藝等方面斷定是否他們本人制作,但認為其款識與1995年安徽蕪湖建筑工地出土“壬辰仲秋荊溪惠孟臣制”款缺把斷嘴的紫砂壺上的“惠孟臣制”等落款頗為相似[47](圖一○),尤其是“惠孟臣制”款更為接近:兩個“惠”字都偏于左側,字體稍小,看起來是一種習慣使然,因此兩者應該是在相近時段制作。

        以前由于《陽羨茗壺系》未記錄有惠孟臣其人,后人都懷疑他不是明朝人,而是較晚的清朝雍正、乾隆時代人;也有的判斷其生活于明清之間,甚至明確惠孟臣的生卒年為1589—1684年[48]。只是這樣的生卒時間段似乎很寬泛,且未知來源。最近,筆者查閱相關史料,考證出惠孟臣活動的相對年代,斷定惠孟臣生活于晚明或明清之際,并據此判斷其為雍乾時人的說法顯然有誤。另外,歷史文獻也進一步證明國外研究者根據器物推測的年代是合理的。

        清康熙時人劉源長的《茶史》記載:“今徐友泉、陳用卿、惠孟臣諸名手,大為時人寶惜。皆以粗砂細做作,頗極精工?!保?9]該文把徐友泉、陳用卿、惠孟臣列為同時代人應是可信的,因為劉源長在清初已入仕朝廷,知道惠孟臣其人??滴鯐r學者毛奇齡《敇封文林郎內閣中書舍人劉先生墓志銘》記載:

        明確記錄了劉源長為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生、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卒,享年83歲。可見清康熙十五年時《茶史》早已完成,毛奇齡早在“曩渡淮時,謁劉先生”,“會先生著《茶史》成”,“為問時,先生方七十”,可知其時為康熙二年(1663年),13年后劉源長才去世。因此,《茶史》記述的惠孟臣應是活躍于明朝的紫砂陶人,很有可能清初依然健在。再據前引文獻證明陳用卿死于明末清初戰(zhàn)亂的順治二年(1645年)[51],因此劉源長指稱“今徐友泉、陳用卿、惠孟臣諸名手”活躍于宜興從事陶藝的時間,至晚應早于《茶史》完成前的若干年。進一步參考前述國外收藏的兩件紀年器“天啟丁卯年友善堂孟臣制”款壺和“壬辰仲秋荊溪惠孟臣制”款壺,可推知天啟七年(1627年)到順治九年(1652年)惠孟臣在世,兩件作品的制作年代相差25年,而后一件作品距劉源長完成《茶史》的康熙二年僅13年。

        圖八// 2006年宜興蜀山窯址出土清惠逸公款壺

        圖九// 福建漳浦出土惠孟臣款紫砂壺

        圖一○// 安徽蕪湖出土紫砂殘壺及“壬辰仲秋荊溪惠孟臣制”底款

        國外發(fā)現(xiàn)的兩件孟臣款壺是專供外銷的貼花折枝梅花紋制品,證明惠孟臣參與了這種專供外銷的貼花制品的制作,而且兩件作品時隔25年,表明他在陶藝生涯中不時地制作外銷壺。實際上,裝飾貼花的早期宜興名家作品國內從未得見,僅在歐洲見此兩件。另外,明末清初福建德化窯白瓷中也有很多器外貼折枝梅花紋的外銷瓷這是當時流行的裝飾[52],但名家是否一直參與制作不得而知。從落款風格看,惠孟臣筆法似有唐代名家褚遂良筆意吳騫說他在海寧安國寺香市時,“得一壺。底有唐詩:‘云入西津一片明’,句旁署‘孟臣制’十字皆行書,制渾樸,而筆法絕類褚河南”[53]。這種在紫砂壺上刻寫唐代詩、賦佳句的做法,在雍正、乾隆以后十分流行。按吳騫是清乾隆時人,《陽羨名陶錄》成書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而刻有唐詩的清代乾隆紫砂殘片在宜興蜀山窯址等處多有發(fā)現(xiàn)。因此,目前可以證明“天啟丁卯年友善堂孟臣制”是明朝制品,“壬辰仲秋荊溪惠孟臣制”也可能是相應時代的制品,這些都是研究惠孟臣活動重要的實物資料。為了解惠孟臣筆法是否“絕類禇河南”,筆者特意對照了禇遂良書法,發(fā)現(xiàn)壬辰款器的文字確有禇字風格,但刻寫功力似乎不夠深厚。這類標本在國內也有發(fā)現(xiàn),如張浦生先生保存的一塊紫砂壺底(圖一一),壺底僅存大半塊,可辨文字有“壬午年孟臣”等,刻工十分精到,與禇遂良“孟法師碑”等多部法帖中采集的書法字體十分接近(圖一二),其中《孟法師碑中的“孟”、“午”和《雁塔圣教序》中的“衽”及《兒寬贊》中的“臣”等,均與“壬午年孟臣”款殘片文字相似[54]。因此,筆者認為此“壬午”為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是典型的惠孟臣的刻工,前引蕪湖惠孟臣殘壺的“壬辰”年為順治九年也屬可靠,其時惠孟臣在世。

        三 關于紫砂器的科學測試

        圖一一// 刻“壬午年/孟臣口”等文字的紫砂壺底(張浦生先生收集)

        圖一二// 禇遂良書法作品集字

        圖一三// 南京博物院藏“大彬”、“天香閣”款提梁壺

        近年來古陶瓷科學測試技術解決了很多疑難問題,并已廣泛運用于紫砂研究。上海博物館科學實驗室曾對館藏紫砂器進行分類測試,“根據測得的一些微量元素(Ni,Cu,Rb,Sr,Y,Zr,Cs,Nb,Ba,Ce等)的含量作元素分布圖,將明代、清代、現(xiàn)代紫砂壺數據列入圖中,可以看出:明代和清代紫砂壺存在數據交叉,明代紫砂壺與現(xiàn)代紫砂壺數據明顯分開;但清代和現(xiàn)代紫砂壺存在數據交叉[55]??梢姡甏脑缤砜擅黠@區(qū)分,不同燒造時代的作品可判斷年代——當然,處于中間年代的最難區(qū)分。已經測試的有時大彬、陳用卿、李仲芳、惠孟臣等署明代名家款的器物,以及清代名家款識的器物。對這些作品,過去已有不少研究結果,有的年代較早;有的年代很晚,屬于近世仿制??梢?,名家作品的斷定要一錘定音依然很難。

        茲舉上海博物館館藏中年代較早且已經測試的三件紫砂壺為例,作如下辨析。

        1.“源遠堂藏大彬制”款壺(圖一四:1)

        通高6.2、口徑9、底徑8.7厘米,扁體,底部刻款識,以較粗的調砂泥制成,造型穩(wěn)重而細巧。此壺歷來被認為是時大彬本人制作,后因有人提出異議,轉而謹慎看待。如:有專家主張此壺與南京博物院藏“大彬”、“天香閣”款提梁壺(圖一三)“泥質完全相同,顏色、火候、制技似出一人之手”[56],但后者被定為清代作品[57];也有專家認為天香閣款壺“應系明末高手仿制”[58],所以亟需借助科學手段測試。源遠堂款大彬壺,通過測試推測其時代或能早到明代或接近明代,但是否大彬本人制作難以肯定。另外,明代有源遠堂,為嘉靖時名人沈錬堂名[59]。沈錬為權奸嚴嵩所害,其子嗣亦在朝為官,但沈氏源遠堂的后人是否訂制過紫砂壺不得而知。

        圖一四// 上海博物館部分已經測試的紫砂壺

        2.“惠孟臣制”款壺(圖一四:2)、“孟臣制”款壺(圖一四:3)

        前者連蓋高9.5、口徑6.4、底徑6.2厘米。泥質細膩,制作穩(wěn)重樸實,有渾然天成之趣。后者通高8.9厘米。兩件壺特點相似,底部有雙方欄“惠孟臣制”、“孟臣制”圖章款,但是否出于孟臣之手尚難確定。在紫砂研究領域,有圖章款的紫砂壺一直難以被定為年代久遠的作品。

        除惠孟臣壺外,上海博物館科學實驗室測試中明、清、現(xiàn)代紫砂壺數據自覺分開的情況,顯示了兩件惠逸公款的紫砂壺年代也較早。雖然目前學術界基本認定惠逸公晚于惠孟臣,但兩者的輩份實際上并不清楚,此次測試似乎把兩人作品的時代連貫起來了,惠逸公器相對稍晚。由于惠逸公可能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后仍然在世,屬清代名家,本文暫不作深入探討。

        上述在實驗室測定中被列為較早年代制作的紫砂器物,是根據微量元素含量予以確定的,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其年代也具有大致的準確性??茖W測試為我們的辨析厘清了大致的年代范圍,相信未來的紫砂器研究可通過這種方式對鑒定進行輔助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1]北宋·梅堯臣:《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宛陵集》卷十五。詩云:“天子歲嘗龍焙茶,茶官催摘雨前芽,團香已入中都府,斗品爭傳太傅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p>

        [2]宜興陶瓷公司《陶瓷史》編寫組:《宜興羊角山古窯址調查簡報》,蔣贊初:《關于宜興陶瓷發(fā)展史中的幾個問題》,文物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代窯址調查發(fā)掘報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3]郭若愚:《周穜贈蘇軾的石銚壺是紫砂器》,《智龕品壺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如宋伯胤謂:“紫砂器當其由宋代中期(?)向明代早期緩慢發(fā)展時,是由一個由大到小,由粗到細由簡單到復雜的漸變的過程……更何況羊角山代表的年代是否為宋,或者它就是明代初年的一座民間紫砂窯場……”載《紫砂苑學步——宋伯胤紫砂論文集》(修訂本),臺灣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2005年。

        [5]張浦生、王健華:《宜興紫砂鑒定與鑒賞》,江西美術出版社2000年。

        [6]大多數贊成和不贊成北宋說的專家學者幾乎都會提到這一點,但敘述角度不同,如耿寶昌《明清宜興紫砂陶器概述》中雖未提北宋有無紫砂器燒造,但引用明末文獻敘述了金沙寺僧和供春制陶事宜,文載《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全》,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8年。

        [7][8]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美術叢書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9]江蘇省陶瓷公司編:《宜興陶瓷發(fā)展史·歷史部分》(初稿),1976年油印本。

        [10]歷來皆以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司禮太監(jiān)吳經墓出土紫砂提梁壺為已發(fā)現(xiàn)最早紀年紫砂器,據最新考證,吳經卒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過去“皆將該紫砂壺的時代下限定為嘉靖十二年,是將吳經建造壽藏的時間誤作了吳經卒藏的時間”。見邵磊:《南京市博物館舊藏明代宦官墓志考釋》,《故宮學刊》2015年第1期。由于目前沒有其他出土資料可資證明,因此嘉靖二十三年仍是紫砂器紀年記錄的最早時間。

        [11][13][21][23]南京博物院、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編《紫玉暗香——2008·南京博物院紫砂珍品聯(lián)展》,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

        [12]杭濤:《紫砂器起源的幾個問題》,故宮博物院編《2007

        年國際紫砂研討會論文集》,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14]黃炳煜:《從泰州出土的絞胎罐、壺談絞胎器》,《南方文物》1993年第3期。

        [15]王文徑:《明戶、工部侍郎盧維楨墓》,《南方文物》1989年第3期。

        [16]蔣華:《江都明墓出土時大彬六方紫砂壺》,《文物1982年第6期。

        [17]馮普仁、呂興元:《江蘇無錫縣明華師伊夫婦墓》,《文物》1989年第7期。

        [18]李建生、張廣善:《“丁未夏日時大彬制”款紫砂壺》《上海文博論叢》2004年第2期。

        [19]姬乃軍:《延安楊如桂墓》,《文物》1993年第2期。

        [20]未注明出處的材料均見于南京博物院、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編:《砂壺匯賞》,香港王朝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

        [2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工商大學明代太監(jiān)墓》,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年。

        [24]明·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謝國楨瓜蒂庵藏明刻本(明清掌故叢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5][53]清·吳騫:《陽羨名陶錄》卷上《家溯》,清乾隆拜經堂叢書本。

        [26]陸明華:《明清紫砂三大名家陶藝考略》,故宮博物院編《2007年國際紫砂研討會論文集》,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27]明·徐應雷:《書時大彬事》,清·黃宗羲編《明文?!?。

        [28]明·葛應秋:《石丈齋集》卷二引《瓦壺記》,清刻本。

        [29]明·許次紓:《茶疏》,民國景明寶顏堂刊本。

        [30]清·姚之骃:《元明事類鈔》卷三十引明·王象晉《群芳譜》。

        [31]明·馮夢龍:《古今談概·不韻部》卷八,明刻本。馮氏生于明萬歷二年(1574年),卒于清順治三年(1646年)。

        [32]陳?。骸秾r大彬生卒年的基本判定》,江蘇省宜興市陶瓷(紫砂)文化研究會主編《宜興紫砂》2013年第2期。

        [33]臧勵和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2年重印本。

        [34]《明史》卷四十《志》第十六《地理》一:“昆山,府東元昆山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南有吳淞江,西有女婁江,東南有淀山湖。”

        [35]明·葛應秋:《石丈齋集》卷二。

        [36]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大家》。

        [37]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雅流》。

        [38]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中國碑帖經典——鐘繇小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39]明·釋道泰編:《集鐘鼎古文韻選》選·孝六五下,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組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5冊),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第688-745頁。

        [41]清·黃宗羲:《弘光實錄抄》,清光緒長恩閣抄本。

        [42][43]劉明倩:《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藏明清紫砂器》,故宮博物院編《2007年國際紫砂研討會論文集》,同[26]。

        [44]“近些年,閩南潮汕一帶出土一些小朱泥壺,有些并非是宜興朱泥壺,而是潮汕一帶本地制做的所謂仿宜興朱泥壺……都是仿宜興的,其中就有孟臣壺?!眳枪鈽s:《惠孟臣與孟臣壺》,《收藏家》1997年第3期。

        [45]“潮州紫砂壺在有清一代作為日用工藝品似乎都在熱銷之中……有的底部鐫刻行楷款,形式以七言、五言詩句下屬孟臣款的最多。據統(tǒng)計,傳世的這一類明清紫砂壺中,有(惠)孟臣款的至少占了23%?!秉S健亮:《孟臣壺在功夫茶區(qū)的地位考述》,臺灣歷史博物館編《歷史文物月刊》2004年第14卷第15期。

        [46]“在閩南地區(qū)出土的大量紫砂壺中,除了時大彬、陳鳴遠這些大家的刻款外,最常見的應是惠孟臣的扁鼓形圓壺、思亭款的梨形圓壺。此外常見的還有‘逸公’等,或用印款或為刻款,其中惠孟臣的款識形式最多。對于閩南人和粵東人來說,惠孟臣是一個不能回避的人物,閩南人甚至把所有的紫砂壺都稱為‘孟臣壺’?!蓖跷膹剑骸堵f漳浦出土明清紫砂壺》,《東方收藏》2011年第8期。

        [47]吳光榮:《惠孟臣與孟臣壺》,《收藏家》1997年第3期;黃健亮:《度今劫波兄弟在——清早期紫砂工藝》,《東方博物》2014年第1期。

        [48]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博物院藏宜興紫砂》,圖38及文字說明,同[26]。

        [49]清·劉源長:《茶史》卷二《茶事》,清雍正墨韻堂刻本。

        [50]清·毛奇齡:《西河集》卷九十四,四庫全書本。

        [52]黃健亮:《17、18世紀外銷歐洲紫砂壺的風格與特征》,南京博物院、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編《紫玉暗香——2008·南京博物院紫砂珍品聯(lián)展》,同[11]。

        [54]張葉露主編:《褚遂良書法全集》,人民出版社2008年。[55]數據及分析摘錄自2005年上海博物館科學實驗室測試數據及分析報告,何文權、熊櫻菲測試。

        [56]顧景洲主編:《宜興紫砂珍賞》,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

        [57]梁白泉主編:《宜興紫砂》,香港兩木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90年,圖35;南京博物院、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編:《砂壺匯賞》,圖30,同[20]。

        [58]宋伯胤:《紫砂苑學步——宋伯胤紫砂論文集》(修訂本),第62頁,同[4]。

        [59]清·丁立中編:《八千卷樓書目》,著錄“青霞集十一卷,年譜一卷,明沈錬撰,源遠堂刊本”,國家圖書出版社2009年。

        (責任編輯、校對:毛 穎)

        The Origin of Yixing Purple Clay Ware and the Masterworks in the Ming Dynast

        LU Ming-hua
        (Shanghai Museum,Shanghai,200003)

        Regarding the birth period of Yixing purple clay ware,there have been two major views with one suggesting the Northern Song and the other arguing for the middle Ming.The results of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conducted on the kiln sites at Yixing’sShushan in the recent years and the information recorded in the literatures of the Northern Song,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dicate that the evidences supporting for the Northern Song view are insufficient and the middle Ming view requires further certification.While it could be true that the firing of purple clay pots did not start until the middle Ming time,the firing of other non-pot purple wares is believed to have started earlier.To review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nd records and re-examine purple clay wares at home and abroad by new technologies is of great help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ives and works of purple clay masters in the Ming dynasty such as Shi Dabin,Chen Yongqing,and HuiMengchen.

        Yixingpuple clay;initial firing;purple clay pots;purple clay ware;Shi Dabin;Chen Yongqing;HuiMengchen;HuiYigong

        K876.3

        A

        2015-11-25

        陸明華(1952-),男,上海博物館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陶瓷研究與鑒定。

        国产一区二区毛片视频| 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四虎免费观看国产高清| 日韩av在线不卡观看| 精品久久综合日本久久综合网| 国内最真实的xxxx人伦|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片| 国产片三级视频播放| 美利坚合众国亚洲视频| 国产freesexvideos中国麻豆|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臀| 久久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情| 久久久精品网站免费观看|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人妻忍着娇喘被中进中出视频| 欧美色资源|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 欧洲女人与公拘交酡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色内内在线播放| 中文文精品字幕一区二区| 午夜免费视频| 伊人久久成人成综合网222| 亚洲av乱码国产精品色|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 | 九九99无码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看片无码| 精品麻豆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中国午夜伦理片| 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无毒不卡|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二区在线| 日本女优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全球中文成人在线| 色欧美与xxxxx|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语对白做受xxxxx在| 91国际视频| 国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 日本爽快片100色毛片| 996久久国产精品线观看| 久久麻豆精亚洲av品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