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孝
(浙江省建筑科學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2)
?
修訂后的《回彈法檢測泵送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guī)程(DB33/T 1049—2016)》特點介紹
徐國孝
(浙江省建筑科學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2)
通過9 807組混凝土試塊強度值、回彈值、碳化深度值重新回歸計算了浙江省碎石泵送混凝土測強曲線,指出了修訂后的《回彈法檢測泵送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guī)程(DB33/T 1049—2016)》的主要內容。通過大量試驗驗證了與部標準《回彈法檢測普通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guī)程(JGJ/T 23—2011)》和原浙江省規(guī)程(DB33/T 1049—2008)的測強誤差區(qū)別。
回彈法測強;泵送混凝土;相關系數;平均相對誤差;相對標準差
浙江省工程建設標準《回彈法檢測泵送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guī)程(DB33/T 1049—2008)》(以下簡稱原規(guī)程)出版實施至今已近8年,而測強曲線的研究數據是在2004年前后完成的。經過十多年的工程實踐檢驗,該規(guī)程已經存在一些問題,如測強曲線誤差較大、碳化系數對回彈的影響不敏感、C60以上混凝土強度無法檢測等。十多年來,浙江省機制砂和聚羧酸外加劑已普遍使用,高強混凝土也開始大量出現。為此,浙江省建筑科學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會同有關單位,從2014年初起,經過二年多的時間重新研制了浙江省碎石泵送混凝土測強曲線,并修訂了部分條款。
碎石泵送混凝土試塊試驗數據共11 264組,取有效數據9 807組。其中碎石泵送混凝土試塊強度在10~102.7 MPa范圍內,碳化深度范圍為0~14 mm,回彈值在13.7~58.2之間。
對9 807組數據按最小二乘法的原理,用冪函數方程進行回歸計算,碳化深度超過8 mm時取8 mm,其冪函數回歸曲線方程為:
其相關系數(r)為0.915,平均相對誤差(δ)為±11.78%,相對標準差(er)為15.44%。如碳化深度超過6 mm時取6 mm,則其冪函數回歸曲線方程為(以下簡稱現曲線):
其相關系數(r)為0.916,平均相對誤差(δ)為±11.74%,相對標準差(er)為15.39%。
由于碳化深度超過6 mm的數據只有216個,占總數據量的2.2%。通過上述比較,選擇相關系數較大、平均相對誤差和相對標準差較小的碳化深度超過6 mm取6 mm的曲線方程作為浙江省碎石泵送混凝土回彈測強曲線,其不同強度段測強誤差見表1。
由表1可知,強度段在15~80 MPa時的平均相對誤差(δ)為±11.27%,相對標準差(er)為14.92%,符合部規(guī)程中“地區(qū)測強曲線平均相對誤差(δ)不應大于±14.0%,相對標準差(er)不應大于17.0%”的規(guī)定。而強度段在24.9 MPa以下和80 MPa以上時測強誤差都超過上述規(guī)定。考慮到15.0~24.9 MPa強度段實際檢測的需要,碎石泵送混凝土強度段規(guī)定為15~80 MPa。
不同齡期混凝土試驗數據按現曲線計算,其平均相對誤差、誤差正負個數見表2。由表2可知,7 d齡期混凝土測強誤差符合行標誤差要求。
表1 不同強度段測強誤差
表2 不同齡期混凝土測強誤差
通過不同因素對碎石泵送混凝土測強曲線誤差分析,驗證了不同外加劑混凝土、摻石灰石粉混凝土、不同機制砂摻量混凝土、碎石和卵石混合混凝土的回彈測強誤差均符合行標誤差要求。
3.1不同外加劑對測強曲線誤差影響
摻聚羧酸、脂肪族、萘系外加劑混凝土試驗數據按現曲線計算,其測強誤差見表3。
3.2摻石灰石粉對測強曲線誤差影響
摻石灰石粉混凝土試驗數據141個,強度在10~48.2 MPa之間,按現曲線計算,其測強誤差見表4。
表3 不同外加劑回彈測強誤差
表4 石灰石粉混凝土回彈測強誤差
3.3機制砂、河砂混凝土對測強誤差影響
分別用100%機制砂、機制砂和河砂各50%以及100%河砂制作泵送混凝土試塊,按現曲線計算測強誤差,見表5。
3.4碎石和卵石混合石子配制的混凝土對測強誤差影響
在30%的碎石中摻70%卵石制作泵送混凝土試塊,按現曲線計算測強誤差,見表6。
將9 807組試驗數據按原規(guī)程及部規(guī)程計算,現曲線與原規(guī)程測強分布圖見圖1,現曲線與部規(guī)程測強分布圖見圖2,平均相對誤差、相對標準差及正負誤差個數見表7。
由圖1可知,強度段在35 MPa以下時,兩曲線數據幾乎交互重合;超過35 MPa時,原規(guī)程曲線偏離現曲線。由圖2可知,部規(guī)程曲線全部偏離現曲線。由表7可知,現曲線的測強誤差低于原規(guī)程和部規(guī)程誤差,部規(guī)程測強誤差最大。
表6 30%碎石摻70%卵石混凝土測強誤差
表7 現曲線與原規(guī)程及部規(guī)程測強誤差比較
圖1 現曲線與原規(guī)程測強分布圖
圖2 現曲線與部規(guī)程測強分布圖
工程現場混凝土芯樣強度驗證結果表明,按現曲線計算的測強誤差全部符合行標要求,并低于按部規(guī)程或原規(guī)程計算的測強誤差。
(1)在不同工程上鉆取直徑80 mm的混凝土芯樣,齡期75~348 d。鉆芯前測區(qū)內先回彈,碳化深度
測試值0.5~6 mm,芯樣強度20~64.6 MPa,分別按現曲線、原規(guī)程及部規(guī)程計算測強誤差,見表8。
(2)在不同工程上鉆取直徑100 mm的混凝土芯樣,齡期60~203 d。鉆芯前測區(qū)內先回彈,碳化深度測試值0.5~6 mm,芯樣強度17.2~42.4 MPa,分別按現曲線、原規(guī)程及部規(guī)程計算測強誤差,見表9。
表8 工程現場混凝土構件取芯(芯樣直徑80 mm)強度誤差比較
表9 工程現場混凝土構件取芯(芯樣直徑100 mm)強度誤差比較
修訂后的浙江省工程建設標準《回彈法檢測泵送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guī)程(DB33/T 1049—2016)》增加了高強混凝土和7 d齡期混凝土強度測試,降低了回彈強度檢測誤差,從而提高了檢測精度,增添了高強混凝土和早齡期混凝土的測試手段,減少了工程糾紛,并確保了工程質量。
[1]陜西省建筑科學設計研究院.JGJ/T 23—2001回彈法檢測普通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guī)程[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
[2]浙江省建筑科學設計研究院.DB33/T 1049—2008回彈法檢測泵送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guī)程[S].杭州:浙江省建筑科學設計研究,2008.
Features Introduction of the《Testing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Pump Delivering Concrete by Rebounding Method(DB33/T 1049—2016)》by revised
XUGuoxiao
2016-04-22
徐國孝(1964—),男,浙江富陽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從事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等建筑材料研究工作。
TU755.7
A
1008-3707(2016)10-00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