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1980年以來國內(nèi)官箴書研究述評

        2016-11-15 02:28:56曲長海
        新世紀圖書館 2016年9期

        摘 要 官箴文獻雖然產(chǎn)生較早,但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被我國學者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化現(xiàn)象加以研究。到目前為止,我國學者對古代官箴書的研究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首先是對官箴概念的探討,研究者著重從概念的界定、內(nèi)容、形式、起源與演變四個方面來對官箴進行界定;其次是對官箴書的具體研究,我國學者較側(cè)重于文本的內(nèi)容與思想的解讀;最后是理論視角的轉(zhuǎn)換,新的理論視角為我國官箴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國內(nèi)關于官箴文獻的整理與出版,則多出于資世的視角。

        關鍵詞 官箴書 從政遺規(guī) 官箴書中的思想

        分類號 G256.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9.017

        Abstract The official books were born quite early in the history. However, its not until 1980s did the official books begin to be studied as an independent cultural phenomenon by the scholars in China. So far, the study of the ancient official books by Chinese scholars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to discuss its concept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content, form, as well a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The second stage is the specific research on the official books, which focus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tent and ideas of the texts. The last stage is the conversion of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which injects new vitality into the research on official books in China. The domestic compi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official books is mostly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Keywords Official book. Politics Regulation. Ideas in the official book.

        長久以來,官箴一直被視為一種“資治”的實用書籍而廣泛傳播。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官箴文獻始被一部分歷史學者作為研究中國地方行政問題的社會史資料廣泛使用。八十年代始,官箴文獻才被學者視為一種系統(tǒng)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獨立研究。1985年,高成元在《天津社會科學》發(fā)表了《官箴的研究》,最早對官箴進行了介紹。迄今,學術界已經(jīng)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關于官箴的研究大致經(jīng)歷了對官箴文獻的界定、官箴中思想與觀念的研究以及新的理論角度的研究三個階段。

        1 何謂“官箴”?

        盡管自《四庫全書總目》始,目錄學者已開始關注并收集“官箴”類文獻,但至今仍無一完整的官箴目錄。現(xiàn)代研究者也只能在部分目錄學著作的基礎上,參以自己的理解對官箴文獻進行估量,結(jié)果產(chǎn)生了巨大的差異。如彭忠德認為官箴書數(shù)量約有80余種[1],劉俊文認為現(xiàn)存的官箴書有300余種[2],而崔憲濤則認為“有清一代流傳下來的官箴書,達五百余種之多”[3]。因此,若要對這類文獻進行深入研究,如何界定官箴文獻即成為研究者首要解決的問題。高成元試圖從官箴的內(nèi)涵及其演變、內(nèi)容、形式等方面對官箴文獻進行界定,他之后的研究者亦遵循了這一思路。

        1.1 官箴概念的界定

        最早對官箴概念做出解釋的是《辭?!?,它根據(jù)預設讀者的不同對官箴進行界定:“百官對王所進的箴言?!蹲髠鳌は骞哪辍贰良酌俟伲袤鹜蹶I。杜預注為‘使百官各為箴辭戒王過?!笫酪蚍Q官吏之戒為‘官箴,如稱官吏善良的為‘不辱官箴,不善的為‘有玷官箴?!盵4]《辭?!返倪@一解釋頗具代表性,現(xiàn)代學者如高成元、葛全、羅超等都持此論。除此之外,還有學者從“官箴”詞義的本身來理解官箴文獻,如郭成偉指出:“官箴的‘箴字,是規(guī)勸,告誡的意思;‘官字,則是‘從政的意思,二者合用,即是對從政者給予有益的規(guī)勸與告誡,以期廉潔政務,善待百姓”[5]。學者王華平、崔憲超、賈俊霞等皆持相似立場。但裴傳勇認為,這些學者對官箴概念的界定或側(cè)重勸誡對象或側(cè)重詞義本身,難免有失偏頗。因此,他提出:“為了達成基本的共識,從而為傳統(tǒng)官箴知識的傳播和研究的深入開展奠定一個扎實的基礎,在此謹兼收并蓄基于各種詮釋角度所闡發(fā)的思想見解的合理內(nèi)核,試提出一個關于官箴概念之內(nèi)涵的比較全面的詮釋文本:所謂官箴,就是針對從政者而提出的一系列道德戒律和行為規(guī)范等的統(tǒng)稱,是從政者應當恪守的職業(yè)準則”[6]。

        1.2 官箴的內(nèi)容

        概念分析之后,研究者還在目錄學的基礎上試圖對其內(nèi)容進行概括,因為內(nèi)容是文本的重要特征之一。高成元認為官箴的主要內(nèi)容有:政治原則;職責與工作經(jīng)驗;處世之道;官吏共通的職業(yè)道德和個人修養(yǎng);忠君愛民思想等幾個方面[7]。彭作祿將其歸納為“選賢任能”“忠君保民”“節(jié)操自愛”“廉潔奉公”“忠于職守”“興利除弊”等六個方面[8]。時云生指出:宋以后官箴的內(nèi)容則是從官員的從政品德和技術兩個方面對官員進行勸誡,主要內(nèi)容為三個方面,即忠君、愛民的從政原則;清廉而不刻薄、公正而不觸怒、勤、實、忍任怨而不出紕繆、慎思而不畏縮的從政品德;官員的一些職責與技術方法[9]。葛荃也認為漢唐以后的官箴主要有六個方面的內(nèi)容:忠君道德問題;遵行禮法、安于職分、勤于政務;敬上謙下、調(diào)節(jié)政治關系;言行謹慎、忍事戒怒的居官修養(yǎng);治民清廉,執(zhí)法公允;愛民恤民的治政方針[10]。王化平認為官箴書的主要內(nèi)容是官員的修身養(yǎng)性、發(fā)政施仁、教化百姓、諳熟律令、處理吏務和保身的技能等[11]。龔汝富則從四個方面概括了官箴的內(nèi)容:首先是重視執(zhí)政官吏自身修養(yǎng);其次,強調(diào)清廉謹勤的官德本分;再次,規(guī)范待人接物的行為準則;最后,堅持恪盡職守的職責要求[12]。裴傳勇則區(qū)分了兩漢和宋之后的官箴內(nèi)容,并分別做了概括。裴傳勇指出,兩漢時期的官箴主要有三方面內(nèi)容:闡述設官分職的重要作用、界說具體職位的職責范圍、提出履行職權(quán)的官德要求[13]。而宋代之后,其內(nèi)容主要為從政道德、處理與上下左右的關系與臨民治政三個方面[14]。

        1.3 官箴的形式

        關于官箴文獻的文本形式,高成元認為有記語錄體、概論體、類書體三種體裁[7]。彭作祿也認為有三種形式:一是散見于帝王的詔諭訓示和名宦儒臣的上疏奏析,以及著名學者談論吏治時弊、民務國政的著述;二是見于地方官員政論性的著作;三是集中于某些名宦儒臣,尤其地方廉吏的專著[8]。葛全則指出,唐代以前的官箴為一種“多四言句,語句有韻”的特殊文體,唐代以后則發(fā)生了很大改變,共有四種形式:帝王為臣僚而做的文本,官員個人從政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先儒為官之道或居官法則的政論輯抄以及多種官箴的匯集類編[10]。王化平則根據(jù)內(nèi)容的不同角度劃分官箴為三種形式,即側(cè)重論述吏術和官員的個人操守、重在介紹各種官職的歷史沿革和職責、既講吏術又介紹各種官職的職務的官箴[11]。龔汝富認為,官箴文書不僅包括箴,也應包括誥、誓、訓、銘、誡、規(guī)、諭及官廳題名錄、堂聯(lián)等形式,既有系統(tǒng)論述為官之道的官箴書,也有從某一方面發(fā)揮官場準則的官箴名言,還有記錄官吏宦海沉浮的心得體會[12]。此外,法國學者魏丕信認為明清時期的官箴書可分為三種形式,即官箴(“指南”本身)、指南類匯編、公牘[15]。

        1.4 官箴的起源與演變

        盡管研究者試圖通過官箴的概念、內(nèi)容、形式在本質(zhì)上解釋這類文獻,但官箴作為一個歷史范疇,其在不同時期又有不同的內(nèi)容與形式。因此,對其歷史演變過程的考察亦是我們界定官箴文獻的重要途徑。

        研究者首先對其起源進行追溯,如葛荃認為是“大約到了西周時期,出現(xiàn)了‘官箴的概念?!盵10]其依據(jù)是官箴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左傳》之中。高成元、崔憲濤、賈俊俠等雖然沒有做明確的說明,但亦將“官箴”的最早見之文獻追溯至《左傳》中同篇文獻,表達了與葛荃一樣的立場。然彭忠德和趙騫則認為到了唐代官箴才作為一個獨立詞語而使用,因此,官箴概念應始于唐代[16]。裴傳勇則認為以上觀點均不正確,但對于彭忠德和趙賽以官箴作為一個獨立詞語出現(xiàn)在文獻記錄中作為判別的依據(jù)表示認同。據(jù)此,他認為“官箴概念的產(chǎn)生時代應從唐代上推至東漢”[6]105。

        關于其歷史演變,高成元認為官箴概念到宋代始有明確的轉(zhuǎn)變,這以呂本中的《官箴》為代表。而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專為官箴設一類目,才使得官箴在中華文化中確立了一席之地[7]。彭作祿介紹則從漢始,隋、唐、宋、元、明、清各時期都有述及[8],內(nèi)容較為詳細。彭忠德則以隋唐為界,將官箴的演變分為了隋唐以前和隋唐之后兩個時期[17]。裴傳永從“箴”文演變的角度來論述官箴的發(fā)展,認為官箴書的產(chǎn)生是“箴”這一文體多樣化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啊鹱钤绯霈F(xiàn)于西周,在其發(fā)展歷程中,就規(guī)誡對象而言,它經(jīng)歷了由君王到百官再到私人的發(fā)散式擅變;就體式與風格而言,它經(jīng)歷了由單純的四言駢文向駢散并舉、由單純的短章向長短并茂的裂變式演進”[14]。郭成偉的概括最為系統(tǒng),他指出:“官箴文化的發(fā)展有其內(nèi)在演化規(guī)律,最初是以監(jiān)督帝王、天子為主;到秦朝加強中央集權(quán)時期,主要是君對臣,上對下;漢唐時期,出現(xiàn)了君臣互箴的局面。而到了封建晚期,則形成了官吏為求自保的自箴文化?!盵18]

        綜上所述,研究者主要從四個方面分析了官箴文獻,以期通過多方面的界定來揭示這類文獻的本質(zhì),從而為深入研究官箴文獻提供一個可靠的平臺。然而,這種對本質(zhì)意義的追求卻忽視了文獻背后真正的歷史過程,即我們首先應該追問的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哪些文獻被視為官箴,而非僅僅在現(xiàn)存文獻的基礎上去考察不同時期官箴文獻的具體變化。

        2 具體研究:官箴中的思想與觀念

        在對官箴文獻相關問題爭論的同時,研究者還探討了官箴文獻中所蘊含的思想與觀念。首先,官箴作為古代官員的重要讀本,對官員從政道德的強調(diào)無疑是其應有之義。如彭忠德就直接指出:“官箴實質(zhì)上是中國古代官吏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19]。岑大利也認為官箴書是古代官場中官員教育的范本,許多政治家和思想家將自己的親身體會和從政經(jīng)驗寫成官箴書,供為官者學習和借鑒,并針對不同級別的官吏提出了不同的道德要求和從政技巧[20-21]。顧慕晴和曾劍飛分別從政治學的角度分析了明清官箴書中的行政倫理及其價值[22-23],陶建平則考察了清代官箴書中的地方官初仕原則與方法[24]。

        在官箴所強調(diào)的從政道德中,清廉尤為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彭忠德認為“提倡清廉、崇尚節(jié)儉、戒絕貪污”[25-26]是官箴中的重要思想觀念。賈俊俠專門對古代官箴書中的清廉思想做了研究[27],鄭穎慧論述了宋代官箴中清廉思想[28]。

        其次,龔汝富指出,古代官箴中具有豐富的政治智慧,包括從官員的個人修養(yǎng)、人際關系的協(xié)調(diào)到對地方社會的治理,“他們以一種獨特的政治話語詮釋著古代社會的治理圖譜”[12]。因此,一些學者對其中所蘊含的執(zhí)政為民的思想[29]、倡導節(jié)儉的財計思想[30]、有關官員退休的建議[31]、“御”防的理念[32]以及刑訊的原則與技巧[33]分別做了專門的闡釋。

        第三,專門對某一部官箴著作或某一時期的官箴中的思想和觀念的具體研究。如:林煌達對宋代官箴中對吏員管理思想的分析[34],周少元、韓秀桃通過《欽頒州縣事宜》的研究對清代的吏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35];龔汝富,劉江華則以《福惠全書》為基礎來談清代州縣的吏治經(jīng)驗[36];張德軍還結(jié)合了劉衡的《庸吏庸言》《蜀僚問答》以及《讀律心得》等官箴著作與劉衡在巴縣做縣令時的相關檔案,從司牧、禁制棍蠹、理訟以及保甲團練等方面分析了劉衡的官箴思想[37];李景屏則通過對《從政遺規(guī)》的編纂、內(nèi)容及其陳宏謀的社會實踐的研究,認為這表明陳宏謀當時面臨著嚴重的吏治問題以及陳宏謀希圖以此找出解決吏治問題而做的努力[38];解揚還結(jié)合呂坤的個人從政經(jīng)驗,對《實政錄》不同版本內(nèi)容的、結(jié)構(gòu)的變化做了考察[39]。此外,還有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宋元官箴內(nèi)容研究》[40],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明代官箴文化研究》[41]和《清代官箴文化探析》[42],彭忠德、黃詠歡對薛瑄官箴的研究[43],韓酉山對呂本中的《官箴》研究[44],以及裴傳永對《臣軌》和《牧民忠告》的研究[45-46],郭麗冰對《作邑自箴》的研究[47]等。

        綜上所述,無論是對官箴中思想觀念的探討還是對其中治理經(jīng)驗的總結(jié),研究者多注重其中的普世價值,以期通過對官箴的研究對當代的從政者起到借鑒作用。然而,正如劉俊文所指出的,中國古代的官箴不僅對中國的廉政、勤政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時還具有極為豐富的社會史、法律史、經(jīng)濟史、官僚政治史的價值[48]。岑大利專門對清代官箴的社會史料價值做了介紹,其中包括了關于救災與賑恤、各地民俗與社會問題、官員生活、交際往來和子女教育、社會治安與鄉(xiāng)民教育等四個方面的史料[49]。王旭杰則專門探討了古代官箴中的息訟思想[50]。周飛舟亦認為官箴書是研究中國古代官員社會治理實踐的重要史料,他指出:“通過官箴書一方面我們可以了解傳統(tǒng)社會地方行政的體系與實踐,另一方面還可以討論地方的治理實踐與其背后的政治理念之間的關系”[51]。因此,官箴書在地方治理實踐過程中,可從修身與為政的關系、人情與法理的關系、教化和效率的關系、防弊與有為的關系四個方面對其考察。

        日本學者佐竹靖彥還通過對《作邑自箴》的研究,提出可以從兩個方面對官箴書進行考察?!暗谝?,是將《作邑自箴》與反映宋代地方社會實態(tài)的相關史料聯(lián)系起來進行研究。這類史料包括宋刻本、明刻本的《名公書判清明集》《慶元條法事類》《袁氏世范》等。第二,是將《作邑自箴》與歷代官箴書進行比較研究。這些官箴書包括宋代的《州縣提綱》《晝簾緒論》,元代的《三事忠告》,明代的《實政錄》,清代的《?;萑珪返取盵52]。佐竹靖彥即是結(jié)合有關宋代縣政的其他史料來分析《作邑自箴》這部官箴書的內(nèi)容。與此思路相近的研究有梁庚堯的《從宋代官箴書看<名公書判清明集>的性質(zhì)》[53]。梁庚堯?qū)⑴c官箴書性質(zhì)相似的《名公書判清明集》與宋代的官箴進行比較研究,認為二者可相互配合使用,其內(nèi)容亦可相互印證。

        3 理論與視角的轉(zhuǎn)換

        如前所述,研究者對官箴的研究長期局限于傳統(tǒng)思想史領域與歷史文獻學的視角。盡管在研究的初級階段,思想史與歷史文獻學的研究必不可少,但長期單一的研究方法則會制約我們對研究對象的多方面了解。近年來始有學者嘗試從新的理論視角探討官箴本身及其所體現(xiàn)的社會文化意義。

        3.1 社會史視角下的官箴

        1980年代中后期,社會史研究的復興為中國史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社會史理論的觀照下,將官箴放入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中進行,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新的社會圖景。以往對清代地方政府的研究或描述,給人們留下了地方官員普遍腐敗無能只顧斂財,胥吏則欺下瞞上、魚肉百姓,行政效率低下的印象。然而,魏丕信通過將官箴書放入清代大的政治環(huán)境中考察,對這一史學界流行的看法提出了質(zhì)疑。魏氏發(fā)現(xiàn),官箴書中包含了地方官員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從對周圍人際關系處理,到官府日常的行政工作乃至突發(fā)事件的應對措施均有跡可循。而這些書籍的編纂與傳播者則是一些非常專門和干練的官員組成的小群體,他稱之為“治國精英”,官箴書所體現(xiàn)的即是這些“治國精英”的所倡導價值觀。在皇帝和這些“治國精英”的倡導與努力下,官箴書在清代廣為傳播,他們希圖通過這些書籍的傳播來改善清代的吏治。同時,這些書籍也為那些新進入仕途而無任何經(jīng)驗的士子提供了學習做官的重要途徑[54]。在傳統(tǒng)中國司法場域中,地方官與具備專業(yè)知識的訟師更多是處于敵對的形式,因此,官箴書中介紹了大量的法律知識與治對訟師的方法。但張小也的研究指出,將官箴中所描述的健訟行為放在基層社會結(jié)構(gòu)中,所觀察到的不僅僅是法律問題,更多是一種權(quán)力的訴求[55]。此外,何朝暉還指出,州縣官的工作雖然十分重要,但其在官僚體系中的地位卻很低。正是這種差異,導致了明代的州縣官產(chǎn)生了步步觀望、處處提防、小心謹慎的心理[56]。

        3.2 法律文化史視角中的官箴書

        由于明清時期的官箴書中包含了大量的法律與司法審判的知識,因此也為法律史學者所關注。張小也指出,由于官箴書中的法律知識不僅彌補了科舉制度所造成的地方官員法律知識的缺失,同時也化解了官員的儒家學術信仰與專門法律知識之間的沖突,因而得以廣泛傳播,在清代地方官員的法律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57]。徐忠明則以清代的官箴書《佐治藥言》和《學治臆說》為中心,考察了清代法律知識的傳播與影響。他認為“官箴書的傳播與閱讀,也導致了州縣牧令在處理行政事務和司法問題上形成了相對的一致性?!盵58]徐忠明通過對《圖民錄》的考察指出,在清代袁守定所編纂的《圖民錄》中,愛民情感構(gòu)成了全書的基礎,地方官的所有行政和司法舉措都是圍繞這個中心展開的。因此,司法官員的這種“愛民情感”,構(gòu)成了傳統(tǒng)中國司法場域中“情”的內(nèi)涵之一[59]。然而,地方官員到達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中,面對一些不得不依靠而又無法信任的胥吏以及平日受盡胥吏魚肉的百姓,如何才能得到民眾的支持與信任呢?杜金通過對劉衡官箴的研究,為我們做了解答。他指出:“在劉衡看來,州縣官員既要重塑自身的形象,又要對書吏、衙役、門丁等人實行不同程度的控制,同時也應疏通官民之間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才能獲得民眾的信任和認同,重建地方官員的司法權(quán)威”[60]。

        3.3 書籍史理論與視角

        不同于傳統(tǒng)的版本目錄學,注重對書籍形態(tài)、版本、內(nèi)容、編輯等方面的研究,書籍史關注書籍從編纂經(jīng)由出版、銷售到讀者閱讀整個傳播過程。蔡基祥即著眼于清代官箴書從編纂、刊刻到被讀者閱讀、接受的傳播過程,為我們生動地描繪了清代不同階層的官員積極編纂、刊刻、傳播、閱讀官箴書的圖景。他認為,“清代官箴書的流布與傳播所代表的是整個清代地方行政事務知識的生產(chǎn)、流傳與應用的普遍現(xiàn)象”[61]。杜金則考察了清代官箴書傳播的三種途徑,由皇帝倡導的編纂與傳播、由高層官員主導的傳播以及商業(yè)市場官箴書的傳播,以期對官箴書的傳播者、傳播過程及潛在讀者有一清晰了解[62-64]。然而,正如徐忠明所指出的,“就清代中國‘官箴書傳播而言,目前尚嫌粗糙,尚在起步階段,還有諸多細節(jié)問題亟待予以深入研究”[65]。

        4 對官箴的整理與利用

        關于官箴書的整理,有肖群忠《君德論——<貞觀政要>研究》、徐梓的《官箴——做官的門道》, 喬立君的《官箴》,孫昆鵬、楊志勇的《官箴的智慧·做官先做人》、常萬里的《官箴智慧》和《官箴:中國古代官場立身處世大智慧》,彭忠德、趙騫《官箴要語》,樊彤、梁杰整理的《問策官箴》,楊亞庚整理并翻譯成白話版的《官箴集要》,鄒德金主編的《官箴全書解讀》,陶凱的《官箴薈要》,張誠等編的《官家藏書》第十卷則收錄了《帝鑒》《官箴集要》《在官法戒錄》《臣軌》《從政遺規(guī)》《西山政訓》。然而,這些整理的書籍多著眼于官箴對當代的借鑒意義,故其收錄多為流行的官箴文本,且多有重復。1997年,由黃山書社出版了《官箴書集成》,收錄了唐以后101種官箴文獻,其中不乏難見的珍本資料,這些整理進一步推動了對于官箴文獻的研究。

        5 總結(jié)

        從總體上看,官箴的出現(xiàn)作為一文化現(xiàn)象逐漸受到學界的重視,在短短三十年的時間里即出現(xiàn)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具體而言,關于官箴的研究主要還停留在文本的介紹及整理階段,缺乏深度的探討。

        首先,無論是有關官箴概念的討論還是具體官箴文本的研究,都只關注到了文本本身所表述的思想內(nèi)容,即其中的道德和行政規(guī)范,缺乏對這種表述背后所隱藏的制度、政治、文化的深層次的探討。

        其次,關于官箴的歷史演變,不同時期官箴文本的異同,學界仍停留在概括敘述的層面,缺乏詳細的對比研究。如官箴如何從宋元的形態(tài)變化為清代的形態(tài),幾乎沒有學者關注過。

        第三,研究方法仍需多樣化。盡管已有學者從社會史、法律文化史、書籍史的角度做了嘗試,但數(shù)量很少。在歷史學與其他學科聯(lián)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多角度、跨學科無疑更有助于我們深化對研究對象的認識。

        第四,對官箴文獻的整理不夠。以往對官箴文獻的整理多為目錄學者所作,現(xiàn)代學者的研究亦多依此。然而,畢竟二者視角不同,故目錄學著作對于歷史研究者而言只起到了指引作用。而其他一些學者編纂出版的官箴書由于著眼于其資治警世的作用,則多重復流傳普遍的文本。

        參考文獻:

        [ 1 ] 彭忠德.古代官箴書中反腐倡廉淺析[J].晉陽學刊,1996(1):104-107.

        [ 2 ] 劉俊文.開發(fā)歷史文化寶藏:官箴書[J].中國典籍與文化,1992(2):58-59.

        [ 3 ] 崔憲濤.關于古代官箴書中的幾個問題[J].理論學刊,2005(1):100-102.

        [ 4 ] 《辭?!肪庉嬑瘑T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79:2324.

        [ 5 ] 郭成偉.官箴書點評與官箴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417.

        [ 6 ] 裴傳勇.關于官箴幾個基本問題的辨析[J].理論學刊,2010(3):104-110.

        [ 7 ] 高成元.官箴的研究[J].天津社會科學,1985(6):85-92.

        [ 8 ] 彭作祿.中國歷代官箴文獻和傳統(tǒng)吏道思想[J].古籍整理與研究,1990(4):40-43.

        [ 9 ] 時運生.中國古代的為官之道:古代官箴述略[J].人文雜志,1996(6):77-83.

        [10] 葛全.官箴論略[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06-112.

        [11] 王化平.中國古代官箴類文獻[J].圖書與情報,2005(4):103-106.

        [12] 龔汝富.略論中國古代官箴的政治智慧[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1):150-155.

        [13] 裴傳勇.試論兩漢官箴的主要內(nèi)容和基本特點[J].理論學刊,2011(2):101-106.

        [14] 裴傳永.“箴”的流變與歷代官箴書創(chuàng)作:兼及官箴書中的從政道德思想[J].理論月刊,1999(2):94-98.

        [15] 魏丕信.明清時期的官箴書與中國行政文化[J].清史研究,1999(1):3-20.

        [16] 彭忠德,趙鴦.官箴要語[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9.

        [17] 彭忠德.古代官箴文獻略說[J].文獻,1995(4):160-166.

        [18] 郭成偉.官箴文化的演變與借鑒:郭成偉教授在華東政法大學的演講[N].解放日報,2012-04-15(8).

        [19] 彭忠德.古代官吏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官箴[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96-100.

        [20] 岑大利.清代官箴書中的為官之德和從政之道[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9(5):96-101.

        [21] 岑大利.古代官場文化中的官德教育:古代官箴書初探[J].科學社會主義,2013(4):88-91.

        [22] 顧慕晴.明清州縣官官箴之研究[D].臺北:臺灣大學,1991.

        [23] 曾劍飛.明清官箴的行政倫理及其現(xiàn)代價值[D].汕頭:汕頭大學,2009.

        [24] 陶建平.清代官箴中的地方官初仕原則與方法[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2):86-91.

        [25] 彭忠德.古代官箴書中反腐倡廉淺析[J].晉陽學刊,1996(1):104-107.

        [26] 彭忠德.官箴論公、廉[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25-28.

        [27] 賈俊俠.清廉:中國古代官箴之一瞥[J].唐都學刊,2007(3):85-88.

        [28] 鄭穎慧.宋代官箴清廉思想論略[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2(4):85-88.

        [29] 崔青青.從中國古代“官箴”論執(zhí)政為民[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07(3):65-67.

        [30] 王建忠.清代官箴文化財計思想史料考略:讀清代官箴著述札記[J].會計論壇,2005(1):1-9.

        [31] 彭忠德.官箴論官員退休[J].鄂州大學學報,1998(4):16-19.

        [32] 鄭福余.官箴文化中的“御”防理念[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1-12-11(4).

        [33] 張光輝.從官箴看刑訊[J].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4):37-41.

        [34] 林煌達.宋代官箴與吏員管理[C]//“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6期.臺北:“中國歷史學會”,1994:85-88.

        [35] 周少元,韓秀桃.中國古代縣治與官箴思想:以《欽頒州縣事宜》為例[J].政法論壇,2001(2):147-154.

        [36] 龔汝富,劉江華.從黃六鴻《?;萑房辞宕菘h吏治的經(jīng)驗智慧[J].江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1(2):67-74.

        [37] 張德軍.劉衡官箴思想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2.

        [38] 李景屏.陳宏謀與《從政遺規(guī)》[J].清史研究,2004(1):116-124.

        [39] 解揚.治政與事君:呂坤《實政錄》及其經(jīng)世思想研究[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1.

        [40] 羅超.宋元官箴內(nèi)容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7.

        [41] 孟波.明代官箴文化探析[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42] 陳偉.清代官箴文化探析[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43] 彭忠德,黃詠歡.薛瑄官箴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471-474.

        [44] 韓酉山.清、慎、勤:為官的基本準則:說呂本中的《官箴》[J].安徽史學,2007(4):122-125.

        [45] 裴傳永.唐代官箴名著《臣軌》研究[J].理論學刊,2012(2):102-107.

        [46] 裴傳永.中國歷代官箴書中的扛鼎之作:元代官箴名著《牧民忠》研究[J].理論月刊,2013(1):104-110.

        [47] 郭麗冰.宋代官箴文獻《作邑自箴》述略[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3(5):13-16.

        [48] 劉俊文.開發(fā)歷史文化寶藏:官箴書[J].中國典籍與文化,1992(2):58-60.

        [49] 岑大利.清代官箴書的社會史資料價值[J].文化學刊,2010(7):154-156.

        [50] 王旭杰.中國古代官箴書中的息訟思想探析[J].寧夏社會科學,2014(6):21-25.

        [51] 周飛舟.經(jīng)術與吏事:中國古代的治理實踐:《官箴書》研究提綱[C]//應星,李猛.社會理論:現(xiàn)代性與本土化:蘇國勛教授七十華誕暨葉啟政教授榮休論文集.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2:502-513.

        [52] 佐竹靖彥.《作邑自箴》研究:對該書基礎結(jié)構(gòu)的再思考[C]//佐竹靖彥.佐竹靖彥史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234-265.

        [53] 梁庚堯.從宋代官箴書看《名公書判清明集》的性質(zhì)[C]//武建國,林文勛,吳曉亮.永久的思念:李埏教授逝世周年紀念文集.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1:164-173.

        [54] 魏丕信.中國帝制時代晚期如何學習為官之道[C]//《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法國漢學:教育史專號.北京:中華書局,2003:180-219.

        [55] 張小也.清代的地方官員與訟師:以《樊山批判》與《樊山政書》為中心[J].史林,2006(3):50-55.

        [56] 何朝暉.從官箴書看明代知縣的為官心理[C]//朱誠如,王天有.明清論叢:第3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117-121.

        [57] 張小也.儒者之刑名:清代地方官員與法律教育[J].法律史研究:第1輯,2004:173-195.

        [58] 徐忠明.清代中國法律知識的傳播與影響:以汪輝祖《佐治藥言》和《學治臆說》為例[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1(6):115-136.

        [59] 徐忠明.清代中國的愛民情感與司法理念:以袁守定《圖民錄》為中心的考察[J].現(xiàn)代哲學,2012(1):92-100.

        [60] 杜金.懷疑與信任:清代地方官員司法權(quán)威的構(gòu)建:以劉衡所著“官箴書”的吏治思想為例[J].2012(1):101-109.

        [61] 蔡基祥.官箴、官場與官術:清代基層官員實務知識的生產(chǎn)與流傳[D].臺北:“中國文化大學”,2009.

        [62] 杜金.明清民間商業(yè)運作下的“官箴書”傳播[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1(3):92.

        [63] 杜金.清代高層官員主導下的“官箴書”傳播:以陳宏謀、丁日昌為例[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1(6):62.

        [64] 杜金.清代皇權(quán)推動下的“官箴書”的編纂傳播:以《欽頒州縣事宜》為例[J].學術研究,2011(11):56-63.

        [65] 徐忠明,杜金.傳播與閱讀:明清法律知識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98.

        曲長海 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漢,430062。

        (收稿日期:2016-05-01 編校:曹曉文)

        成熟妇女毛茸茸性视频| 国产无套露脸| 亚洲一区不卡在线导航|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试看| 放荡的美妇在线播放| 东北寡妇特级毛片免费| 亚洲大片免费| 白色白色白色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国产精品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 日韩午夜三级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视频234区|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 久久久精品456亚洲影院|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新片| 97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日韩人妻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不卡一区在线观看| 综合激情五月三开心五月|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合|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国产裸体AV久无码无遮挡| 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成人免费观看| 日子2020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嫩模av私拍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av影院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本韩国三级在线观看| 在办公室被c到呻吟的动态图| 亚洲天堂2017无码中文| av在线免费播放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乱码2021| 国产无遮挡无码视频免费软件 | 亚洲无码夜夜操| 日本高清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院|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字幕| 在线观看国产av一区二区| 美女张开腿黄网站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