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史班達
英國推行的學院制所引發(fā)的“鯰魚效應”構成了一種良性競爭。
對基礎教育資源如何優(yōu)化、再優(yōu)化的呼聲不只在中國發(fā)生。
英國在這方面的重要舉措之一是,即使在中小學階段,也通過“學院(Academies)制”建立起學校聯(lián)盟,并形成“國家撥款、學校獨立運營、理事會監(jiān)管”的運作格局。
來自政府的支持力度并不薄弱:每一所新加入連鎖學院的公立學校都可以從英國教育部門獲得2 5英鎊的一次性補助;聯(lián)邦政府還會不定期地為各地區(qū)的連鎖學院劃撥不菲的津貼——就在2014年下半年,以英北部地區(qū)為主的公立中小學便獲得教育大臣Nick Morgan上任的第一個大禮包:5億英鎊津貼;另外,由于強調承諾“當?shù)卣挥璨迨謱W院運營”,以往撥給地方政府的教育支持性費用也會轉而撥給學校本身。因此,進入連鎖學院的小學在其運營預算上每年調高10%根本算不上特別的新聞……
而以校長為代表的學校管理層則擁有高度的自治管理權限:包括——自主的招生錄取和教職員工人事權;財務管理自治;課程更新與創(chuàng)新的自由;甚至各學??梢詻Q定每日的學制時長。
就在全英第一家連鎖學院(取名為City學院)在倫敦成立至今14年之際,《金融時報》近日對全英各地區(qū)連鎖學院的績效表現(xiàn)也進行了一番盤點。在這14年間,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公立中學選擇加入了不同品牌的學院聯(lián)盟,在整體上這個模式拯救了一批“教育資源貧乏”的學校,尤其在經濟落后的區(qū)域。報道稱,“有那么一些學校,在過去幾十年間,都安身立命于‘將自己的失敗和學生的失意人生捆綁在一起……學院制的改革顯然為這些學校的孩子帶來了福音?!?/p>
此外,即使對于那些選擇留在當?shù)卣茌犗碌墓W校,學院制引發(fā)的“鯰魚效應”也構成了一種良性競爭,促使這些學校表現(xiàn)出進步、也推進地方政府更好地服務于這些公立中學。
但是,學院制所取得的進步并沒有達到英國朝野對此項改革的普遍預期,以至于《金融時報》形容“到2020年之前使所有公立中小學加入學院聯(lián)盟的計劃不啻為一項令人擔憂的試驗”。
首先是良莠不齊的問題。致力于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性的英國慈善機構薩頓信托基金(SuttonTrust)研究部主任Conor Ryan就表示,其機構在2014年的調研表明,34家學院聯(lián)盟中僅11家的學術造詣超過英國平均水平。同時,由于一些學院擴張過快,導致落后學生遭淘汰的現(xiàn)象加劇——這在客觀上是在重演公立學校由當?shù)卣茌爼r期的一個通病無法提供公平教育機會,并且就連托詞也是如出一轍。
德勤咨詢集團全球與英國教育咨詢業(yè)務部的主管合伙人Julie Mercer也表示同感。她說,盡管有些連鎖學院打出了公認的杰出品牌,其他有些則表現(xiàn)非常不如人意、并且還在過速擴張,后者要“保障財務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領導能力和經驗”均令人堪憂。
其次,大環(huán)境的因素——包括歷史的、經濟的、社會的——也使學院制改革不得不面臨積重難返的尷尬。在英國,歷來存在著兩重教育體系:一端是像伊頓、威斯敏斯特這樣的私立學校,它們存在是為了確保社會精英的孩子獲取適當?shù)慕逃?;而窮人家的孩子可能為了家庭生計而不得不在某個人生節(jié)點去找工作掙錢。因此,從歷史角度而言,英國不像其他國家一樣存在著確保所有孩子獲得高質量教育的社會驅動力。加之上世紀80年代撒切爾夫人主政時期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導致地方政府減少對師資與學校的資助、甚至是將學校土地出售給地產商……因此公立學校的水準普遍下降的情況下,光靠學院制十余年的變革運營亦難指望帶來全盤的活血。
但來自需求側的期望卻是與日俱增的。隨著近年倫敦的人口激增,大量資金涌入,房價飆升和很多富人家庭的回流搬入,即便是中產階層也不再那么容易能夠支付孩子去私立學校就讀了,人們不免會向當?shù)卣┘痈蟮膲毫?、要求提供更好的教育?/p>
而令人擔憂的是,正如英國教師工會一直以來試圖阻止的,即以“學術機構化”之名(他們特地使用了一個英語生造詞:academization)而行“私有化”之實。最近,英國教育標準監(jiān)管局(Ofsted)主席Michael Wilshaw爵士更是點名批評了7家連鎖學院,指其一方面未能有效解決師生數(shù)量比率過低的狀況,另一方面卻在為學院董事會成員支付著高昂的薪酬。
一旦部分學院聯(lián)盟失敗或關張了——某些學院可能難逃此厄運——其所轄的學校一夜之間又將“退行”到政府接管的狀態(tài)。有分析人士指出,除非對學校治理能力的擔憂得到有效解決,否則“學院制”這項改革會演變成對未來的一種賭博。
縱觀英國基礎教育的“學院制”改革源起、且發(fā)端于倫敦這樣的重鎮(zhèn),其本身就意味著政府提供的教育標準與日益富裕的家庭中父母的抱負之間存在落差。這一幕或將(已經)同樣發(fā)生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中國發(fā)達城市。家長們無疑希望孩子受到的教育與社會其他領域快節(jié)奏的發(fā)展進步相匹配。
我毫不懷疑,無論從財政支持還是機制設計而言,中國的當?shù)卣矔廊恢С只A教育領域的連鎖式發(fā)展、乃至能促進教育資源優(yōu)化的任何其他改革。當然,令我尚存疑慮的是,即使這樣形式的改革實施了,在學校層面,又能多大程度擁有自主設置課程的權限?假若沒有在課堂上采用不同方式做事的空間,那么又如何將教育標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