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笛
若說唐詩是在如墨夜空中顆顆璀璨的群星,使人仰望,那么宋詞就是在百花園里爭奇斗艷、競相開放的群芳,引人欣賞。詞中散發(fā)出的香氣,或濃郁,或輕淡,縈繞在我的身旁,使我久久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它們各自優(yōu)美的身姿,或嫵媚,或清純,吸引著我的目光,使我貪婪地駐足凝望,不愿離去。
在晚暉中的詩之國,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要求越來越高,就好像文人心中千萬種情緒的抒發(fā),詩已經(jīng)滿足不了了。然后人們開始創(chuàng)造新的載體,來承載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于是,詞,誕生了!詞在唐五代時萌芽,在北宋、南宋兩個題材豐富的時代中發(fā)展、成熟。與詩不同,詞雖也求押韻,但形式和字數(shù)更為靈活。
詞園中百花齊放,為人們呈現(xiàn)出一幅姹紫嫣紅的花景。淡雅清新的花間、南唐詞派,格調(diào)韻遠的北宋小令和慢詞,還有“極其工”、“極其變”的南宋詞,將文人心中的喜怒哀樂與愛恨情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边@是韋莊的《菩薩蠻》,借游人視角,表達出作者的兩種情感:依戀江南水鄉(xiāng)的美好,但更多的,是有家不能歸的愁苦。“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婉凝霜雪?!倍嗝疵篮玫慕习?!景美、人美、生活美,即是如此,“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边@輕描淡寫的兩句卻比濃墨重彩的四句更沉重!江南雖好,卻不是故鄉(xiāng),不是心中那份深沉的掛念。
慢詞的代表,要數(shù)張先與柳永。而張先的詞更加注重意和美的探求,他的《天仙子》(水調(diào)數(shù)聲持酒聽)以精工雅致被譽為古今絕唱,也是其最負盛名之作?!耙圆∶卟桓案畷?,一個人在家中,夜幕低垂,他看著鏡子里衰老的容顏,感嘆起如流水般逝去的光陰,感傷自己已年老卻依舊只是個“小倅”,以往的歡情,以后的期約,“空記省”。而下片的“并禽”更反襯出他的孤獨。一個“弄”字將花兒擬人化,放佛花兒顧影自憐的美好神態(tài)就在眼前。在這首詞中,作者內(nèi)心的無奈,感傷和失意都毫無遺漏地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
在詞的發(fā)展初期,一種詞牌名及其形式中,詞人們表達同一種或基調(diào)相似的情感。隨著詞的發(fā)展,卻出現(xiàn)了一種詞牌表達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的狀況,比如說蘇軾的兩首《江城子》。《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悼亡詞。妻子逝后十年,與詞人在夢中相見。亡妻“小軒窗,正梳妝”的姿態(tài)似乎歷歷在目,幾乎使人誤以為回到了年少情濃的十年前。此時的二人卻沒有過多的親昵之態(tài),“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這何嘗不比訴盡千言萬語更為悲痛?!而另一首《江城子》(老夫聊發(fā)少年狂)是一首豪氣沖天的言志詞。詞人頭發(fā)花白,卻依舊心系家國,想“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會挽雕弓如滿月”,想要拉動那弓弦,“西北望,射天狼”,把那侵犯北宋的西夏驅(qū)逐出境!這樣氣沖山河的壯志,又有幾人說得出口?
徜徉在詞的國度,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我看到了柳三變的“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才高與氣傲;看到了易安居士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凄涼與孤獨;也看到了稼軒先生的“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失意與愛國。如昔日甘霖滋潤著我的心田,如冬日暖陽溫暖我的心窩。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詞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或明或暗,但依舊不疾不徐地保持著特有的光輝,始終陶冶著人們的思想。
讓我們走進詞之國吧,去撿拾前代圣人遺落下的顆顆寶石。
(指導教師:陳立平 評委:朱東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