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建設應久久為功、馳而不息
“安全生產(chǎn)月”作為群眾性的安全文化實踐活動,對強化人們的安全意識,營造全社會“關愛生命,關注安全”的輿論氛圍,可以發(fā)揮很好的作用。每年安全生產(chǎn)月,各地都會精心烹飪出一道道安全活動大餐,以在全社會營造出重視安全的文化氛圍,助力安全文化建設落地生根。但是安全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系統(tǒng)工程,不能僅止于安全生產(chǎn)月,要堅持年年抓、月月抓、日日抓。
一談及安全文化建設,有些人就覺得茫然,不知如何開展這項工作。更甚者,還有些人認為這是做“虛功”,不如干點其他“實”事來得成效快。不可否認,由于安全文化的存在形態(tài)屬于意識范疇,表現(xiàn)得比較抽象,安全文化建設工作自然不像其他工作那樣可以信手拈來,把握于股掌之間,相對虛一點。但是,建設安全文化絕非做“虛功”。相反,建設好安全文化對促進安全生產(chǎn)具有積極的能動性。
文化是一股不可小視的強大力量。文以化人,這種“化”,如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似春風,“著物物不知”。正是在文化的浸潤和滋養(yǎng)中,人們才逐步完善并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并外化于行。安全文化亦是如此,它是一種滲透,一種融入,一種熏陶,一種引領。
我們都知道,人的不安全行為是造成事故發(fā)生的主要因素。如果這個主要因素不存在了,那么安全事故的發(fā)生自然也就大大避免了。而安全文化正是涵養(yǎng)人們的安全價值觀,提升全民安全文明素質,凝聚人心的強大精神力量。在安全文化的“融入、滲透、浸染”中,人們漸漸養(yǎng)成正確的安全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當安全的思維銘刻腦海、安全的意識深入骨髓,安全的理念就會外化于行,變成大家的自覺行為,時時處處以安全作為行動準則,安全文化的“軟實力”從而轉化為安全發(fā)展的“強動力”。
雖然安全文化有點“虛”,但建設安全文化并不是建造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它可以通過具體的方式和手段,成為一項看得見、摸得著、有成效的工作。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產(chǎn)生活中,處處都會留下安全文化的印跡,企業(yè)加強安全管理就是在安全文化支配下的一種自覺的保安全行為。
安全文化,重心在“化”,即點化、融化、化解、化合,是深入骨髓、入腦入心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漸進的、滲透的、緩慢的。因此,安全文化建設必須在“化”上下功夫。
形式多樣化,使“化”的形態(tài)豐富多樣,讓人們更易接受。單一化的形式容易使人產(chǎn)生厭煩,要不斷變換花樣、推陳出新,讓安全文化活動更符合好奇、立新的心理特點。
時間持續(xù)化,使“化”的積淀深度更容易拓展。文化是長期積累沉淀形成的,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須長時間地堅持,以常態(tài)的形式固化下來,變成人們的行為習慣。
推動柔性化,內化于心。安全文化建設應該追求水滴石穿、水到渠成,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開展活動,使得安全的理念入腦入心。
浸潤生活化,外化于行。安全文化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因此,要注意把所提倡的安全文化與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
鑄安全文化之魂,強安全生產(chǎn)之魄。安全文化建設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在產(chǎn)生質的飛躍之前,有一個相對緩慢的量變過程,不能指望在一個短時期內出現(xiàn)一個質的變化,只要人們的道德準則、行為向著安全文化所倡導的方向發(fā)展,就說明安全文化正在產(chǎn)生成效,我們的努力正在發(fā)揮作用。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和看待“虛功”,用心和用力“實做”,久久為功、馳而不息,使安全文化之花開遍每個角落,讓每一個人都能嗅到它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