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康 劉娜 王進昌
【摘要】目的 觀察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治療氣滯痰阻血瘀型高膽固醇血癥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4年0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氣滯痰阻血瘀型高膽固醇血癥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37例和對照組35例。對照組口服辛伐他汀分散片,治療組服用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湯劑。觀察治療前后血清總膽固醇(TC)水平變化及中醫(yī)癥狀改變。結(jié)果 治療組治療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TC水平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醫(yī)癥狀治療前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治療氣滯痰阻血瘀型高膽固醇血癥療效確切。
【關(guān)鍵詞】高膽固醇血癥;大柴胡湯;桂枝茯苓丸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06.0.02
高脂血癥分型中單純以膽固醇升高者,稱為高膽固醇血癥。我們用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湯劑治療氣滯痰阻血瘀型高膽固醇血癥,取得了不錯的療效,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0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氣滯痰阻血瘀型高膽固醇血癥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37例和對照組35例。治療組男19例,女18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46.20±6.14)歲;病程2~6年,平均病程(3.20±0.56)年。對照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5.95±6.30)歲;病程2~6年,平均病程(3.45±0.47)年。參照《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1]確定西醫(yī)診斷標準:以血清總膽固醇(TC)≥5.18 mmol/L診為高膽固醇血癥。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確定中醫(yī)氣滯痰阻血瘀證辨證標準:形體肥胖,頭重如裹,胸脅脹悶,走竄疼痛,心前區(qū)刺痛,心悸,心煩不安,失眠,肢麻沉重,腹脹,嘔惡痰涎,口淡,食少。舌胖,苔滑膩,舌尖邊有瘀點或瘀斑,脈弦滑或脈沉澀。癥狀輕重程度以計分方法表示:顯著或持續(xù)出現(xiàn)計3分,時輕時重或間斷出現(xiàn)計2分,輕或偶然出現(xiàn)計1分,無癥狀計0分。納入標準:①年齡20~70歲。②同時符合上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并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③原發(fā)性高脂血癥。排除標準:①血清甘油三酯(TG)≥1.70 mmol/L和(或)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3.37 mmol/L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zhì)及對辛伐他汀過敏者。③繼發(fā)性高脂血癥。④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疾病、血液病、精神疾病患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辛伐他汀分散片(廣州南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750)20 ㎎,每晚口服1次。治療組口服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湯劑。藥物組成:柴胡10 g,黃芩10 g,清半夏10 g,赤芍10 g,枳實10 g,
熟大黃6 g,生姜3片,大棗4枚,桂枝10 g,茯苓15 g,丹皮10 g,桃仁10 g。1劑/d,文火煎2次共取汁400 mL,早晚飯后分2次溫服。兩組均以30天為1個療程,觀察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價標準
主要檢測血清總膽固醇(TC)水平變化、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變化及安全性指標: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血脂療效判定標準:①臨床控制:TC恢復正常;②顯效:TC下降≥20%;③有效:TC下降≥10%但<20%;④無效:TC檢測沒有達到以上標準者。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采用證候積分法。①臨床控制: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②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③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zhuǎn),證候積分減少≥30%;④無效:證候積分改變沒有達到以上標準者。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 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TC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后TC水平與治療前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TC水平與對照組同期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中醫(yī)療效比較
中醫(yī)癥狀改善情況:臨床痊愈8例,顯效14例,有效1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6.5%。中醫(yī)癥狀積分變化:治療前平均積分(15.72±6.21),治療后平均積分(7.13±5.41),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不良反應
兩組治療前后均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
3 討 論
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有效降脂,也能有效地降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及死亡[3-4]。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視,主要是肝毒性,肌肉損害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等[5]。從患者的癥狀改善方面來看,西醫(yī)并不具有優(yōu)勢。
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為經(jīng)方大家胡希恕常用合方。方中柴胡、枳實疏肝解郁;黃芩清郁火;赤芍、熟大黃、桂枝、丹皮、桃仁活血;清半夏、茯苓化痰飲濕濁;生姜、大棗健脾助運化。本方理氣活血,祛濕清熱,很好地針對氣、血、痰瘀滯,郁而化熱的病機,故能用于氣滯痰阻血瘀型高膽固醇血癥的治療。
本觀察表明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湯劑能有效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改善高膽固醇血癥患者癥狀,療效確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lián)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S].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2,
35(5):390-419.
[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2:85-89.
[3] 霍 勇,葛均波,韓雅玲,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強化他汀治療專家共識[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4,22(1):4-5.
[4] 他汀類藥物防治缺血性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專家共識組.他汀類藥物防治缺血性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專家共識[S].中國卒中雜志,2013,7(8):565-575.
[5] 楊永革,王占慶,姜 楠,等.他汀類藥物的不良反應[J].醫(yī)藥導報,2011,30(6):817-820.
本文編輯: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