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
收到一瓶桂花糖露,這才想起,又到桂花季節(jié)。
老家的桂花已經(jīng)開了好久,香氣也從矜持的模樣濃烈成恨不得破窗而入。每到這個時候,就會有無數(shù)顆“花吃”的心蠢蠢欲動:盛極必凋,落到肚子里才最妥帖。
今年的桂花開得晚,《金瓶梅》里,西門慶家到了中秋節(jié),已經(jīng)要叫仆人:“昨日磚廠劉公公送的木樨荷花酒,打開篩了來,我和應(yīng)二叔吃。”配酒的是糟鰣魚。
劉公公是真的公公,管理的磚廠是皇家磚廠。一個內(nèi)監(jiān)向西門慶獻殷勤,當然是有理由的,他的兄弟劉百戶用皇家的木頭蓋房子,被夏提刑拿問,這本來是欺君大罪,卻被西門慶徇私枉法,僅僅將其家人劉三打了二十棍了事。劉公公當然要領(lǐng)西門慶的情面,故而送了應(yīng)景的木樨荷花酒。
桂花酒自古就受人歡迎,曾經(jīng)是只能給祖先和神仙喝的上品,在東漢的《四民月令》中,人們就是將桂酒用來祭祀,儀式結(jié)束后再讓家中長輩飲下桂酒,祈求長壽安康。南宋劉過的那句“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是人們對桂花酒最大的贊美,現(xiàn)在在姑蘇城,人們還保留著喝“冬藏酒”的傳統(tǒng)。新桂與酒醴相釀的一口甘甜每年在冬至前的一個禮拜才上市,家家戶戶拿著瓶去拷,冬至夜圍坐一桌,喝到愜意。
然而,我們要討論的并不只是桂花酒,而是桂花的別稱——木樨。
這個詞語在明清時期,發(fā)生了有趣的變化,在今天仍然迷惑著人民群眾。
北京有一道謎一樣的菜——木須肉。
是肉做得像木須一樣嗎?還是吃起來有木須的味道呢?
等上桌才知道,其實就是雞蛋炒肉絲。
原來,所謂“木須”,乃是“木樨”的訛傳,這個菜本來應(yīng)該叫“木樨肉”。
而這里的“木樨”,已經(jīng)不是桂花的意思,而是雞蛋。為什么雞蛋取了一個桂花的名字呢?目前流行的說法有二,一是清人梁恭辰在其《北東園筆錄·三編》中記載:“北方店中以雞子炒肉,名木樨肉,蓋取其有碎黃色也?!币簿褪钦f,因為雞蛋炒肉的成品顏色類似桂花,所以命名。
另一個說法,來自人們對“雞蛋”的忌諱。《清稗類鈔》云:“京城人忌言龜、兔二字。”在北京的酒樓飯店中,大凡以蛋品烹制的菜,蛋都不直接稱蛋。例如炒雞蛋叫炒白果兒、攤黃菜、炒木樨等;雞蛋湯不叫雞蛋湯,而叫甩果兒?!缎氯A詞典》也贊同這樣的說法:“木犀也作木樨,統(tǒng)稱桂花……將生雞蛋的蛋清、蛋黃打碎做熟后稱木犀,因避諱‘蛋而得名?!庇幸粋€傳說是因為清朝時,京師的飯館里,常有內(nèi)監(jiān)光顧,而太監(jiān)因為某種你們都知道的原因,忌諱說雞蛋,所以,就把這道菜說成“木樨肉”。這個傳說有一點問題,因為清朝太監(jiān)是不允許出宮的,因為說了句雞蛋就被關(guān)門的餐廳,大約碰上的是魏忠賢這樣的惡霸太監(jiān)吧!但“雞蛋”在老北京確實屬于公開場合的忌諱,我曾遇到過一位大師傅,他說,廚師過去就很忌諱“雞蛋炒飯”的叫法,認為“雞蛋炒飯”就說炒飯的主體不是人,而是雞蛋,等于把廚師罵上了。
按照這個界定,我倒開始懷疑《金瓶梅》里的另一道菜,第27回的“木樨銀魚酢”,這究竟是加了桂花香料的銀魚酢呢,還是銀魚酢炒雞蛋呢?留待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