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舟
中國式“焦慮”
ANXIETY IN CHINA
文│小舟
有人說,今天的中國正處于集體焦慮之中,這種焦慮甚至成為社會現(xiàn)象根植于你我他的生活中,有人為之激情燃燒,有人為之無奈妥協(xié),也有人因此無所適從,我們想說的是別把這份焦慮帶給孩子……
因為太忙,電視劇《小別離》起初并未引起我的關注。直至某天晚上,兒子對剛進門的我認真而嚴肅地說:“媽媽,我建議你看下這個片子,這將關乎到我的未來,也關乎你的未來?!?/p>
“什么情況?”我問。
幾集下來,我便懂了兒子的意思:他擔心我像“童文潔”一樣逼迫他完成各種我想當然的“為你好”。作為旁觀者,只有六年級的兒子其實早已透過我的情緒、表情、言語感受到了我的焦慮情緒。他隱約感到,或許某一天我會將我的焦慮毫無意識地轉嫁至他的身上。
實際上,孩子的這種擔憂不無道理。有心里專家分析了部分父母轉嫁焦慮癥的幾種方式:一是變身“全陪媽媽”把勁兒全部使在孩子身上,使得孩子透不過氣;二是將“自我理想”強加給孩子,把孩子作為實現(xiàn)目標的對象;三是通過打孩子宣泄情緒。而往往,父母們這些無形中的焦慮轉移都很成功,原因很簡單:孩子們很在意父母的情緒,他們希望讓爸爸媽媽開心。
而以上幾個現(xiàn)象,幾乎都在《小別離》中有所體現(xiàn)。乖乖女“方朵朵”開始撒謊、抑郁、叛逆,甚至離家出走。
所以,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如果可以,請控制好情緒別把你的焦慮轉嫁給孩子們。
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寫過一本《身份的焦慮》的書,分析了現(xiàn)代人產(chǎn)生焦慮的社會原因,包括社會層級觀念、功利傾向、不切實際的期望、攀比……書中提到,身份焦慮的本質是一種擔憂:擔憂自己無法與社會設定的成功模式保持一致,擔憂因失去身份與地位而被奪去尊嚴與尊重。
最近,流傳還一句話:“抱歉,請別叫我中產(chǎn)?!边@起源于一篇署名為南京大學教育學院余秀蘭教授的文章。在余秀蘭這篇叫做《底層放棄教育,中產(chǎn)過度焦慮,上層不玩中國高考》的文章里,她通過對這三個社會階層的分析,向社會提出了一個問題:教育還能改變命運嗎?
沒錯,如果你有錢如“張亮忠”,普通如“佳妮”,大都可以不用過度焦慮,大不了去國外捐個圖書館讓孩子留學,或是折騰一番后老老實實留在國內(nèi)用實力說話。可偏偏中產(chǎn)階級的“童文潔”被孩子的中考、留學、事業(yè)等玩得團團轉。“童文潔”幾乎代表了整個我國中產(chǎn)階級的心態(tài)。
實際上,“中產(chǎn)們”的焦慮有多因素構成,包括覺得繼續(xù)向上流社會發(fā)展無望,又怕被別人擠掉自己孩子的位置;因為突發(fā)的失業(yè)、疾病、意外等因素把整個家庭甩到社會底層;經(jīng)濟結構的迅速變化,讓他們在人力資本上看似安穩(wěn)的投資在明天很可能一文不值。這些因素對中產(chǎn)們來說,這些通過打拼掙來的社會根基隨時都有瞬間垮掉,并毀滅家庭的可能。
所以,中產(chǎn)們的焦慮來源如果追根究底,都是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結果。近年來,我們聽到太多的“中國式”,中國式教育、中國式婚姻、中國式關系、中國式旅游等等,包括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中國式關系》。甚至在高校,還產(chǎn)生一種“數(shù)據(jù)焦慮癥”。教育界委員、南京大學博導周憲先生表示:很多高?;忌狭恕皵?shù)據(jù)焦慮癥”,從上到下為各種數(shù)據(jù)忙碌,只關心各種數(shù)據(jù),被工具理性主宰,忽視了更重要的價值理性,也淡忘了教育的根本宗旨。高校應該更注重校園人文氣息的營造,關心師生精神的提升,長此以往,我們的教育會出大問題。
經(jīng)過反復解讀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這些熱詞的背后,所有的“中國式”其實都是“中國式發(fā)展焦慮”。這樣一來,“焦慮”這個現(xiàn)象就從微觀問題變?yōu)楹暧^問題。
既然這樣,好吧,那就請給中產(chǎn)們一些時間,給中國一些時間,一切都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