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昂
(40126 博洛尼亞大學單位 意大利 博洛尼亞)
先秦法家思想法治與人治之爭
李 昂
(40126 博洛尼亞大學單位 意大利 博洛尼亞)
中國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中國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諸多貢獻,其對于法律的起源、本質(zhì)、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jīng)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huán)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和研究,且卓有成效。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極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強調(diào)用重刑來治理國家、“以刑去刑”對輕罪實行重罰、只注重集體本位而忽視個人權利等。這便引發(fā)了眾多法學學者對法家思想的人治和法治歸屬進行探究、評述和討論,乃至論爭。本文試圖總結并梳理這些學者的論爭,以期更好的對法家思想法治與人治歸屬進行辨析與探討。
法家;法治;人治
“以法治國”是中國法家最重要的主張,這一主張最早由《管子》一書提出:“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①這一主張不僅意味著制定法律,樹立法律的權威,而且也要求在治理國家時嚴格依法辦事,這便是“以法治國”的核心內(nèi)容,其實法家這一觀點正是針對儒家的政治主張而提出來的,早期儒家學者主張維持奴隸制的等級秩序,強調(diào)用西周的道德禮樂來教化人民。②這里的道德禮樂便是《周禮》中的“六德”——知、仁、圣、義、忠、和,以及“六行”——孝、友、睦、姻、任、恤,③據(jù)此,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所提出了“仁義禮治、德主刑輔、賢人政治”的政治主張,后人將這種倫理政治哲學歸納為二字——“人治”,而將與之針鋒相對的法家的“以法治國”論相應地也歸納為二字——“法治”。
兩千年后,在中國的“法治建設”正如火如荼展開的今天,一批學者對法家的“法治”提出了異議——法家之“法治”非現(xiàn)代之法治,而與儒家“人治”如出一轍,皆屬封建君權的治國之術。由此引發(fā)了學術界對于法家思想歸屬問題的大討論。這一討論的意義何在?是純粹學術理論的爭論嗎?如果能夠證成法家之“法治”與現(xiàn)代法治同源,那么說明中國自古以來便有了深厚的法治文明積淀,當代的法治建設完全可以從中獲得指導,法家之“法治”從而具有了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反之,如果異議成立,那么法家之“法治”與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便沒有了直接聯(lián)系,而純屬僅供我們側(cè)面參考的中國法律文明史遺產(chǎn),不能作為法治建設的指南針。很顯然,這一討論的戰(zhàn)略意義重大,絕非一般的純理論論爭,論爭的結果將決定中國法治之路何去何從。為此,本文旨在探尋法家“以法治國”的歷史本源,已認定其最終的歸屬,從而明確其之于當代法治建設的意義。
法家是戰(zhàn)國時期興起的一個學術派別,而“法家”一詞則最早見于西漢史學家、思想家司馬談的《太史公自序》中。其思想之源,可以追溯至更早——大抵可至春秋末期。這一時期非貴族的平民通過各種途徑上升為土地所有者形成新興地主階級成為了法家思想產(chǎn)生的社會基礎。法家所主張的“法治”是以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為形式的新興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法家所鼓吹的“法”正是與貴族階級相對立的地主階級的意志體現(xiàn)。即打破舊貴族對土地、政權和文化的壟斷,用法律確保新興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權和人身安全,使他們得以進入社會上層、參與政治、經(jīng)濟活動。法家把舊貴族的“禮”說成是“私”的體現(xiàn),而他們的“法”,則是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利益的體現(xiàn),從而高舉“法治”的大旗,進行了曠日持久的變法實踐。終于締造了一個一統(tǒng)天下的帝國——秦。
之后,西漢武帝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法家聲息杳無。但漢承秦制,也使得法家的精神即法家“以法治國”思想貫穿于中國整個封建時代。封建王朝一面標榜儒學,一面推行法家的治國之術。正是“明倡儒經(jīng),暗行法術”。其實,儒法之間從西漢開始就改變了以往對立的局面,逐步走向融合。這更使法家的“法治”蒙上了更多的人治的色彩。而學界歷時千年的法家法治和人治的歸屬之爭,也便從此拉開帷幕。
(一)以法治國,一斷于法
這點,可算是法家思想法治論的首要論據(jù)了。而學者們也多引用西漢史學家司馬談的話——“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作為引證。在這一點上法家也的確做得很好。從管仲到韓非,都對“以法治國”不遺余力的加以貫徹,一致認為人們的一切行為規(guī)范都應該用立法的形式明確規(guī)定并公諸于眾。
但法家同時還認為法律應同時代的發(fā)展而隨時變化,即所謂“法天”、“法地”、“法四時”④并且要“因人情”⑤而立法,這就給法家的法治論埋下了不穩(wěn)定的隱患,使法律的穩(wěn)定性受到了破壞。這也是人治論者用以攻擊法治論的一大重點所在。
(二)“法者,國之權衡也”⑥
這句是把法律比作衡量東西的尺度,普遍、客觀且具有穩(wěn)定性。用我們現(xiàn)在的法理學觀點來解釋,就是法律是客觀、普遍、公正的行為準則。這里頗有一點現(xiàn)代法治的味道。但對法家的這一觀點,學界仍是褒貶不齊。梁啟超就曾指出:“彼宗(這里指法家——作者注)動以衡量尺寸比法,謂以法量度人,如尺之量度布帛,衡之量度土石。殊不知布帛土石死物也,一成不變者也;故亦以一成不變之死物如衡尺者以量度焉,斯足矣。人則活物也,自由意志之發(fā)動,日薪而無朕:欲專恃一客觀的‘物準’以窮其態(tài),此必不可得之數(shù)也?!保?]但筆者以為,這不過是法家對于法律的一個比喻,而對于比喻應該領會其中蘊含的真諦,而不應吹毛求疵地從字面去分析。
(三)“法不阿貴,繩不繞曲”⑦
這句話可算是標榜法家“法治”的名言了。韓非在這里運用了比興的修辭來說明法律要像木工的墨繩不遷就彎曲的物體一樣不偏袒地位尊貴的人。為了進一步闡釋,韓非還說:“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能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雹嘟虒?zhí)法者要一視同仁,無有偏私。這同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穩(wěn)定的國家是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基礎的?!边@一觀點有異曲同工之效。從韓非的這句話,我們似乎欣喜地發(fā)現(xiàn)了法家思想中法治的影子。但有些學者就單憑這一點便斷定法家思想的“法治”就是現(xiàn)代法治,也難免有急功近利之嫌。其實,這還僅僅是個萌芽,究竟它能否成長為法治的參天大樹,我們還需繼續(xù)探究。
(四)“刑當無多,不當無少?!雹?/p>
這是韓非在反駁晏嬰說齊景公時說的話,意在指出刑罰沒有多少,只要恰當多少都不多,如若不當,哪怕是一樁都嫌多。很多學者引用這句話來論證法家的無情,但筆者卻認為其中體現(xiàn)的是現(xiàn)代的法理概念。我們的刑法原則中的“罪責刑相適應”說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嗎?如果堅持這條法理,還是造成晏嬰說的“踴貴而履賤”⑩的話,只能說齊國不守法的人太多了。那么這樣問題就不是“刑當無多”了,而是齊國的普法工作沒有做好。再不然就是齊國的法律太過嚴苛。若真是這樣,就更應該做到“刑當”,齊法過嚴不正是刑不當?shù)木壒蕟幔?/p>
(一)法家提倡君主專制是對法治的反動
對于法治的理解很多,而法治本身也的確是個內(nèi)含深厚外延廣泛的概念。但無論從何種角度對法治進行詮釋,都離不開民主這一概念的輔助。因為我們知道,真正的法治只可能在民主的土壤中發(fā)芽、開花最終結果。而法家卻說“權者,君之所獨制也,人主失守則?!?;“王者獨行謂之王”?;“君上之于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其力”?……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由是觀之,法家的確是擁護君主專制的,而這樣的專制、集權,同現(xiàn)代法治確有水火不容之勢。雖然法家也曾強調(diào)君主也應克己守法,但卻沒有設置對君主的制約,使得法律在君主面前有如一紙空文。
(二)法家把法律作為君主統(tǒng)治的工具,有悖于現(xiàn)代法治
現(xiàn)代法治認為法律應該高于政府,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而法家卻說“君無術,則弊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像這樣把法律置于君主之下,就使得“法者,天下之儀也?!?成為一個口號。所以才有了慎到的“立天子以為天下”這般無奈的掩飾般的解釋??蔁o論法家怎樣為自己開脫,都無法逃避他們把法律作為君主的工具這一事實。而這也正是法家擁護君主專制的必然結果,而這一結果還會派生出立法權歸屬、權利義務對等和平等權等諸多問題,這些筆者都將在下文具體闡述。
(三)法家對法律沒有良善要求
我們都知道,現(xiàn)代法治對于法律本身的“質(zhì)量”也是有嚴格要求的。而法家卻對立法質(zhì)量很少提及。即便提及也是“法雖不善,猶愈于無法”?這類謬論。這就使得法家在立法上出了大問題。如果法家不能解決立法這個源頭性的問題,無論怎樣標榜“以法治國”都將是徒勞,還很有可能結出“毒樹之果”。立法權不能正本、立出來的法又不能清源,可謂流之愈長,害之愈廣。魏征言:“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法家欲木長而不正本,欲流長而不清源,“臣雖下愚,知其不可”?。
以上便是當今學界對于先秦法家思想法治與人治之爭的主流觀點,筆者將其盡數(shù)收錄于此,希望能對研究先秦法家思想的學者有所裨益。
注釋:
①管仲.管子[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②何勤華.中國法學史(修訂版第一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98-102.
③呂友仁.周禮譯著[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④管仲.管子[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⑤韓非.韓非子[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⑥商鞅.商君書[M].湖南:岳麓書社,2006.
⑦韓非.韓非子[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⑧韓非.韓非子[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⑨韓非.韓非子[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⑩韓非.韓非子[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商鞅.商君書[M].湖南:岳麓書社,2006.
?韓非.韓非子[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韓非.韓非子[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韓非.韓非子[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姜濤.管子新注[M].山東:齊魯書社,2006.
?慎到.慎子[M].北京:中華書局,1992.
?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2.
?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2.
[1]丁德春.先秦法家的法律起源思想評論[J]. 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學報,2006(02).
[2]劉廣安.法家法治思想的再評說[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6 (02).
[3]管偉.法家法治思想的源與流[J].泰山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職工大學學報,2005(03).
[4]楊焱婷,陳富怡.論法家的法治思想及其現(xiàn)代借鑒意義[J].前沿,2005(07).
[5]史廣全,李景瞳.法家“以刑去刑”理論及實踐的諸分析[J].學術交流,2003(07).
[6]蕭伯符,湯建華.法家思想體系論略[J]. 法學評論,2003(04).
[7]賈建平.試析中國傳統(tǒng)法家的法治思想[J].鄭州牧業(yè)工程高等??茖W校學報,2003(01).
[8]龐凌,繆嵐.法家重刑思想淺析[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1 (02).
[9]馬珺.法家“法治”原則與儒法合流[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02).
[10]何勤華.法家法治理論評析[J]. 華東政法學院學報,1999(01).
[1]徐儀明,劉白明.批判與建構:先秦法家政治思想解讀[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01).
[2]李君.淺析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J]. 沙洋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06).
[3]蘇陽.先秦法家思想與現(xiàn)代法治理念[J].企業(yè)導報,2016(07).
[4]江承華.先秦法家得失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啟示[J].理論學習,2016(02).
[5]柴永昌.從管理控制論看先秦法家形名論的實質(zhì)[J]. 科學經(jīng)濟社會,2013(03).
李昂(1984~ ),男,籍貫:黑龍江,單位:博洛尼亞大學法學碩士,民族:漢,職稱:法學碩士,學位:碩士,研究方向:羅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