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霞
(215000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 江蘇 蘇州)
中國傳統(tǒng)“無訟”思想淺析
楊麗霞
(215000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 江蘇 蘇州)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法律思想一個重要特征,“無訟”思想在中國歷史悠久,道家、儒家以及法家的思想都與“無訟”有一定的聯(lián)系,“無訟”思想的產生有其經(jīng)濟、社會、政治以及思想根源,這一思想有諸多的不足,但其積極的方面對于當代和諧社會的構建仍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無訟”思想;和諧;道德教化;和諧社會
“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1],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一脈相承,“無訟”的觀念由來已久,不過真正提出“無訟”這一概念的是孔子?!墩撜Z·顏淵》記載著孔子的這一主張:“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意思是說,審理案件,我同別人差不多,目的在于實現(xiàn)無訟。
諸子百家的很多思想觀念盡管都不盡相同,但卻大都是提倡社會“無訟”的,以下就簡要介紹一下道家、儒家和法家中的“無訟”思想。
道家并沒有具體提出“無訟”的概念,但我們卻可以從其思想中看出“無訟”這一主張。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在老子看來,天、地、人,一切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事物都是和諧統(tǒng)一的宇宙的組成部分,和諧決定了世界的安寧和人的幸福。和諧不僅要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應該是和諧的。為了實現(xiàn)這種和諧,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保?]“無為”也就是“不爭”,“不爭”則“無訟”。
而儒家吸收了道家的宇宙觀,倡導天人合一,人存在于天地之中,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天與人是一體的,天道就是人道,因而,人必須順應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進一步推衍到人類社會,便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訴訟則意味著對和諧的破壞,對天道的踐踏。儒家認為要實現(xiàn)“大同世界”,其途徑便在于制禮作樂,正所謂“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保?]通過禮的等級差異來定紛止爭、實現(xiàn)和諧,并通過道德教化來平息爭訟,使社會出現(xiàn)沒有訴訟的局面。所謂“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保?]孔子相信人性是會變化的,后天的教化能夠促使人心向善的方向發(fā)展。所以他強調道德教化,“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用德教、禮教使人人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以追求一個沒有訴訟、沒有紛爭的和諧社會。
法家雖也沒有明確地提出“無訟”,但其奉行的重刑主義,即通過制定嚴刑峻法,施行殘暴的統(tǒng)治來禁絕犯罪,最終達到“無訟”的目的。商鞅就主張“禁奸止過,莫若重刑”[7],“以刑去刑,雖重刑可也”[8]。法家所主張的以刑去刑與儒家倡導的以德去刑形成鮮明的對比,但實際上,兩者的對立僅僅是手段上的,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達到“無訟”的境界。
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過于頹廢消極,不利于社會的發(fā)展,所以并沒有成為社會的主流,而主張嚴刑峻法的法家則過于激進,也同樣被歷史所拋棄。儒家思想取中庸之道,因而更易于被人們接受,到西漢時期,儒家學說經(jīng)董仲舒發(fā)揚光大,成為以后兩千多年中國君主專制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無訟”思想也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一)經(jīng)濟方面
無訟思想作為一種社會意識,首先是建基于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之上的,由特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特點,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基本不依賴商業(yè)的小農社會,再加上歷代統(tǒng)治者重農抑商的政策,自然經(jīng)濟長期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
在這種狀態(tài)下,一方面,商品經(jīng)濟不發(fā)達,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比較少,社會關系要比商品經(jīng)濟社會簡單得多。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中國古代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事糾紛相對較少,訴訟自然也不會太多。另一方面,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jīng)濟下,官府對農民生活的干預也較少,若非重大民事糾紛,一般不予理會,除征收賦稅之外,一般都是由各個家庭或家族各自管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百姓的起訴活動。
(二)社會方面
在自然經(jīng)濟的基礎上,古代中國形成了一個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社會。宗法時代所提倡的以血緣為紐帶的聚族而居和世代毗鄰的地域關系,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不會出現(xiàn)人口的大量流動,社會成員如同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熟人”社會也由此形成。在“熟人”社會之中,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鄉(xiāng)民們大多不愿撕破臉皮對簿公堂,而是寄希望于綱常禮教的德化作用和族長鄰里的調解功能?!盁o訟”思想相沿成習,成為農業(yè)社會人民淳樸的象征,“好訟”成了道德敗壞、刁民的同義詞。
(三)政治方面
首先,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歷代統(tǒng)治者都以追求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為其目標,而發(fā)動訴訟必然會影響生活、耽誤生產,出于鞏固政權、維護安定的考慮,統(tǒng)治者一方面通過對訴訟者進行道德教化,使他們能自覺提高道德修養(yǎng),進行自我反省,把訴訟化解在公堂之外;另一方面施行愚民政策,造成百姓不知法、不懂法的局面。
其次,中國古代社會有著極其森嚴的等級制度。每個人在社會中的身份不同,其權利、義務、榮譽和社會地位也不同,人們必須依據(jù)自己的身份做相應的事,說相應的話。當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產生糾紛時,如果侵犯者是貴族或家長則可免罪或輕罰,如果侵犯者身份卑微低下則要從重處罰,雙方當事人在一開始就處于不平等的地位,從而變相剝奪了低等級的人們在訴訟中維護自身權益的權利,公正的裁決十分少見。久而久之,造成了人們對法律和官員的不信任,這也是“無訟”思想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思想方面
如前文所述,諸子百家的思想中幾乎都包含了“無訟”的主張,這對中國古代人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后來居于官方正統(tǒng)地位的儒家,對此更是極力鼓吹。儒家重視道德教化,在義利關系上倡導重義輕利,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9],應存天理,滅人欲。當權利義務關系發(fā)生沖突時,當事人不能太過計較個人利益而爭執(zhí)不休,雙方之間應互諒互讓,平息糾紛。在儒家這種思想的籠罩下,“無訟”思想更是深入人心,甚至成為一種社會風氣,人際關系講究的是友好、和睦、協(xié)調,判決和懲罰等有悖倫理綱常的行為是應當盡量避免的,糾紛也是應當消除的。
(一)消極影響
1.影響法律權威,不利于法律信仰的形成
“無訟”思想以爭訟為恥,導致人們輕視法律,排斥法律,大家“厭訟”、“賤訟”,公堂雖設而君子遠之,小民避之。在發(fā)生糾紛時往往會選擇法律之外的途徑去解決,而盡量避免對簿公堂,哪怕這樣并不能完全徹底的維護自己的權益,人們也不想接觸法律、不愿運用法律的手段。民眾始終將法律視為一種外來的強制力量,因為王權的威壓而對其產生恐懼,敬而遠之,無法對法律產生親近感和認同感,在這種情況下,法律本身在廣大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低下,沒有所謂的神圣性和權威性可言,并不體現(xiàn)社會的正義,人們對法律的情感無法走向虔誠,根本沒有發(fā)自內心的敬畏和自覺接受,對法律的信仰也就無從談起了。
2.壓抑了人性的發(fā)展,造成公民的權利意識淡薄
逐利是人的自然屬性,但傳統(tǒng)“無訟”思想強調道德教化,注重調解,講究一場官司十年仇,能私了便私了,倡導民眾重義輕利,謙和不爭,無論政府還是民眾對待法律糾紛,著眼點往往不是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而是以是否合乎情理為準則,最終達到平息爭端、息事寧人的目的。在這種思想影響下,民眾不得不委曲求全,放棄自己的權利,壓抑自己的正當要求,不去尋求法律的保護,這就嚴重的抑制了民眾個性的自然發(fā)展。長此以往,廣大人民的意志被麻痹僵化,民眾為自己的權益而斗爭的權利意識受到嚴重頓挫進而趨于淡薄、虛無,在遇到問題時,也只會本著一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而忍氣吞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3.造成法學和法律職業(yè)的不發(fā)達,阻礙了法制化的進程
如前文所述,由于“無訟”思想造成了人們“賤訟”、“恥訟”的心態(tài),使人們視訴訟為不祥、可鄙之事,人們對法律抱持著一種輕視和排斥的心理,極不情愿與法律產生接觸,在導致人們不信任法律的同時也造成了人們不學法令、鄙視法律、漠視法學的局面,由此造成了我國法學的不發(fā)達,并在很大程度上桎梏了我國法律職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導致中國古代訴訟實踐中從未形成相對獨立的法律職業(yè)階層和真正意義上的法律人隊伍,使法制的進程失去了生機與活力。
綜上,筆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的“無訟”思想過于強調道德教化,輕視法律,漠視個人的權利,泯滅人性,只是一味片面地追求社會的安定有序,這就走向了保守僵化的極端,使社會的發(fā)展失去了應有的生機與活力,停滯不前,這樣的社會猶如一潭死水,并不是真正的和諧社會。因為和諧講究的是和而不同,注重原則是非和多樣性,并不是純粹的單一性和同一化,所以一個完全沒有訴訟的社會也并非真正的和諧社會,真正的和諧社會不是回避糾紛,而是可以容納糾紛并采取合理方式、積極妥善地解決糾紛。
(二)積極影響
如上所述,“無訟”思想存在著一系列的不足與缺陷,但無可否認的是,“無訟”思想中也蘊含著一些積極因素,對于我們當今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1.重視道德教化,促進預防犯罪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并不是萬能的,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夫法令者,所以誅惡,非所以勸善”[10],法律雖為一劑猛藥,但終究不是治本良方?!盁o訟”思想對于道德教化的重視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法律的不足,通過提高民眾的個人素質與修養(yǎng)來喚醒人們的良知,增強人們的羞恥心,使人們因犯罪的可恥而遠離犯罪,變被動守法為自覺守法,從而可以預防犯罪。但在這里,筆者想強調的一點是,重視道德教化并不是要把道德提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要防止過猶不及。
2.推崇非訟糾紛解決方式,從各方面推動社會穩(wěn)定
一方面,訴訟本身是一種激烈的對抗,以強制力作為保障的判決往往只能解決當事人之間的淺層次矛盾,并不能解決人們的思想認識問題,不可避免地造成雙方關系的緊張,加劇矛盾沖突,無法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而“無訟”思想強調人們之間的以和為貴,用符合禮義、順應人情的非訟方式處理民事糾紛,這種做法更容易觸及人們的內心,促進情感的溝通以真正地平息矛盾,融洽各種社會關系;另一方面,以調解等非訟方式化解糾紛的這一做法在客觀上可以避免當事人在人力、財力、物力上的浪費,從合理保護其自身權益、快速有效的解決糾紛的角度考慮,不失為一種切實可行的選擇。
[1]《論語.為政》.
[2]《道德經(jīng)》.
[3]《道德經(jīng)》.
[4]《論語·學而》.
[5]《論語·陽貨》.
[6]《論語·為政》.
[7]《商君書·賞刑》.
[8]《商君書·畫策》.
[9]《論語·里仁》.
[10]《新語·無為》.
楊麗霞(1992~ ),女,山東威海人,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2014級法律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