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峰 石友權 潘孟 傅萍
(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2015級研究生 南昌 330006;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南昌 330002)
甘草瀉心湯加減配合涌泉穴外敷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40例
萬峰1石友權1潘孟1傅萍2
(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2015級研究生 南昌 330006;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南昌 330002)
目的:觀察比較中藥甘草瀉心湯加減配合涌泉穴外敷和西藥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ROU)的臨床療效。方法:將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采用中藥甘草瀉心湯加減配合涌泉穴外敷治療;對照組40例采用內服維生素C 1.0 g、維生素B210 mg、溶菌酶腸溶片10 mg,3次/d。兩組均以7 d為1個療程,治療2~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5%,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結論:中藥甘草瀉心湯加減配合涌泉穴外敷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療效顯著,復發(fā)率低,值得臨床推廣。
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甘草瀉心湯;吳茱萸;涌泉穴
復發(fā)性口腔潰瘍(Recurrent Oral Ulcer,ROU)又稱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口腔黏膜疾病,是發(fā)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米粒至黃豆大小成圓形或卵圓形的淺表性潰瘍[1]。中醫(yī)將此病歸屬于“口瘡、口瘍”范疇,認為其是“膀胱移熱與小腸,膈腸不使,上為口糜?!逼湓谂R床上往往表現為上熱下寒證,屬于半表半里陰證,日久化熱,虛熱上犯則發(fā)為口腔潰瘍[2]。筆者在臨床上使用甘草瀉心湯加減配合涌泉穴外敷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所有病例均為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就診的門診及住院部患者,共80例。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n男(例)女(例)平均年齡(歲)平均病程(年)治療組對照組40 40 16 13 24 27 30.22±3.28 31.30±2.96 2.7±0.3 2.5±0.5
1.2 診斷標準參照《口腔黏膜病學》[3]有關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診斷標準。排除其他潰瘍病,如創(chuàng)傷性潰瘍、癌性潰瘍、感染性潰瘍、白塞病等。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維生素C 1.0 g,維生素B210 mg,溶菌酶腸溶片10 mg,3次/d,口服,治療7 d為1個療程,觀察2~3個療程。
1.3.2 治療組內服中藥甘草瀉心湯加減治療,處方:生甘草20 g、姜半夏10 g、干姜10 g、黃連6 g、黃芩10 g、黨參10 g、大棗8枚、淡竹葉10 g,1劑/d,水煎,分早晚溫服。再配合涌泉穴外敷:取吳茱萸適量,研成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藥粉4 g用白醋調成糊狀,做成兩個小餅狀,外敷于雙足涌泉穴,蓋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每日睡前換藥1次。療程同對照組。
1.4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療效評價試行標準[4]。痊愈:口腔潰瘍終止復發(fā)1年以上;顯效:口腔潰瘍間歇時間延長,潰瘍數減少;有效:口腔潰瘍時間延長,但潰瘍數未減少,或口腔潰瘍間歇時間無改變,但潰瘍數減少;無效:口腔潰瘍間歇時間和潰瘍數無變化。
1.5 統(tǒng)計學方法數據應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5%,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5%,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在中醫(yī)學中屬“口瘡、口瘍、口糜”等范疇?!翱诏彙币辉~首見于《黃帝內經·素問》:“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瘡?!薄督饏T要略》稱之為“狐惑病”:“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蝕于上部則聲嘎,甘草瀉心湯主之?!薄兜は姆āた邶X》篇也曾指出:“口瘡服涼藥不愈者,因中焦土虛,且不能食,相火沖上無制。”中醫(yī)認為治療應攻補兼施,寒熱并用。治療予以甘草瀉心湯化裁,該方以甘草為君,重用甘草清上焦之火,緩客氣之逆,益中州之虛;黃連、黃芩苦寒降泄以除其熱;干姜、半夏辛溫開結以散其寒;佐以黨參、大棗補中益氣,淡竹葉清熱利尿,使熱從小便而去。諸藥合用,甘溫升補與苦寒降泄并用,對復發(fā)性口腔潰瘍能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再配合吳茱萸涌泉穴外敷治療口瘡,因涌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井穴,人體元陰元陽的發(fā)源地,足少陰腎經上達咽喉至口腔舌根部,用吳茱萸研未調膏外敷于涌泉穴,可以調理人體的陰陽氣血,引火歸源、疏通經絡,達到內病外治、扶正祛邪的作用。
現代藥理學認為,甘草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5],黃連有抗病原微生物及抗原蟲作用;黃芩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炎、抗病毒、抗過敏等作用;干姜有鎮(zhèn)靜、抗炎、抗凝和影響腎上腺皮質功能的作用。故諸藥合用,對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有確切的治療作用。
穴位外敷法,屬于內病外治法的一種。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敷貼方中用藥為吳茱萸;吳茱萸味辛苦,性溫,功能理氣燥濕,引熱下行。《本草綱目》記載:“開郁化滯,治吞酸,厥陰痰涎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敝嗅t(yī)文獻資料也記載了使用吳茱萸末調和后敷于涌泉穴即能取得溫中燥濕,引熱下行的功效?,F代醫(yī)學研究證明吳茱萸尚有抗炎、鎮(zhèn)痛的作用[6]。綜上所述,甘草瀉心湯加減配合涌泉穴外敷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方法簡便,安全易行,療效肯定,無毒副作用,是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有效方法。
[1]石鵬展.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中醫(yī)治療與研究進展[J].陜西中醫(yī),2011,32(2):247-249
[2]王念平,殷莉.甘草瀉心湯加減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108例[J].河南中醫(yī),2016,36(6):962-964
[3]李秉琦.口腔黏膜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49-56
[4]中華口腔醫(yī)學會口腔黏膜病專業(yè)委員會.復發(fā)性阿弗它潰瘍療效評價試行標準[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01,17(3):209-210
[5]王金鳳,劉英.甘草瀉心湯化裁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30例臨床研究[J].江蘇中醫(yī)藥,2013,45(4):29-30
[6]張璐,馮育林,王躍生,等.吳茱萸現代研究概況[J].江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0,22(2):78-82
R781.5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8.033
201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