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罡
CT對結腸癌致腸梗阻患者的診斷價值
劉 罡
目的 探討CT在診斷結腸癌致腸梗阻患者中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沈陽市紅十字會醫(yī)院收治的108例結腸癌致腸梗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CT組與X射線組,各54例。比較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病因檢出率與直接征象、間接征象檢查結果等。結果 CT組患者診斷符合率明顯高于X射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65,P<0.05);CT組病因檢出率明顯高于X射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57,P=0.001);CT組狹窄段、侵犯周圍臟器組織、狹窄段與正常腸管交界處改變等直接征象及盲腸擴張、缺血性結腸炎、結腸梗阻表現等間接征象的檢出率均明顯高于X射線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在結腸癌致腸梗阻患者的臨床診斷中,CT有著較X射線更為顯著的效果,能提升診斷符合率和病因檢出率,且直接征象、間接征象的檢出率較高。
結腸癌;腸梗阻;CT;X射線;臨床診斷
結腸癌是西歐、北美等發(fā)達國家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我國九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1]。若不及時進行治療,或治療方法不當,均會導致病情進展,出現腸梗阻等并發(fā)癥。相關調查研究顯示,結腸癌患者中,出現腸梗阻的概率為8%~23%[2]。以往,臨床多采用腹部X線對結腸癌致腸梗阻進行檢查。但是,有研究認為,20%~52%的腹部平片是不能做出肯定診斷的,更不能同時診斷出腸梗阻的病因[3]。因此,X線的臨床應用受到限制。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CT在臨床疾病診斷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受到醫(yī)療工作者的一致認可。本研究就CT在診斷結腸癌致腸梗阻中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8例結腸癌致腸梗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術后病理檢查確診為結腸癌致腸梗阻。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CT組與X射線組,各54例。CT組患者中,男34例,女20例,年齡22~78歲,平均(64.5±2.3)歲;X射線組患者中,男33例,女21例,年齡22~79歲,平均(64.7± 2.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存在慢性梗阻癥狀及多次反復急性發(fā)作病史;②檢查期間依從性良好,可配合診斷醫(yī)師完成各項檢測操作;③可隨訪;④本研究已經沈陽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①結腸癌以外病因所致的腸梗阻;②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虎劬裣到y疾?。虎軆确置诨虼x性疾?。虎菹忍烀庖吖δ苋毕?。
1.3方法
1.3.1檢查方法 CT組患者所用儀器為西門子SOMATOM Spirit雙層螺旋CT。參數設置:以10 mm為層厚,以10 mm為層距。選取患者腹盆部,進行平掃。必要時,給予患者1.5 mm薄層重建增強掃描,以碘海醇注射液為對比劑,于患者肘靜脈處注射碘海醇注射液,注射速度為2.3~3.5 ml/s。對于疑似腸梗阻的患者,對其腸梗阻病變大小、位置等進行觀察并記錄。X射線組所用儀器為多功能DR機,引導患者取腹部立臥位,對其進行掃描。
1.3.2質量控制 由3位經驗豐富的醫(yī)師獨立進行閱片,做出診斷。最終結果取自3名醫(yī)師的綜合診斷結果。
1.4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腸梗阻檢出情況,計算診斷符合率;②觀察兩組檢出腸梗阻患者的病因,計算病因檢出率;③觀察兩組患者直接征象(包括狹窄段、侵犯周圍臟器組織、狹窄段與正常腸管的交界處改變)、間接征象(包括盲腸擴張、缺血性結腸炎、結腸梗阻表現)檢查結果。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診斷符合率比較 CT組患者檢出腸梗阻52例,診斷符合率為96.3%;X射線組患者檢出腸梗阻38例,診斷符合率為70.4%。CT組患者診斷符合率明顯高于X射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65,P<0.05)。
2.2病因檢出率比較 CT組檢出的52例腸梗阻患者中,CT檢查確診為結腸癌導致的有52例,病因檢出率為100.0%(52/52);X射線組檢出的38例腸梗阻患者中,X射線檢查確診為結腸癌導致的有8例,病因檢出率為21.1%(8/38);CT組病因檢出率明顯高于X射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57,P=0.001)。
2.3直接征象、間接征象檢出情況比較 CT組狹窄段、侵犯周圍臟器組織、狹窄段與正常腸管交界處改變等直接征象及盲腸擴張、缺血性結腸炎、結腸梗阻表現等間接征象的檢出率均明顯高于X射線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2。
表1 兩組患者直接征象檢出情況比較[例(%)]
表2 兩組患者間接征象檢出情況比較[例(%)]
結腸癌是胃腸道常見的惡性腫瘤,分布位置較多,包括直腸與乙狀結腸交接處、盲升結腸、橫結腸等。結腸癌好發(fā)于30~60歲群體,且男性發(fā)病率明顯高于女性。大部分結腸癌患者的早期癥狀并不典型,因此早期診斷準確率不高,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4]。而腸梗阻是臨床常見的外科急腹癥,是指因機械性或非機械性原因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5],此外,還是結腸癌患者的晚期常見并發(fā)癥,會增加結腸癌患者的臨床治療難度,提升病死率。
CT在結腸癌致腸梗阻患者診斷中的應用,一方面能清晰顯示腸腔擴張程度、氣液平面;另一方面,還能準確反映腸腔內外一系列變化,便于臨床醫(yī)師按照檢查結果確診患者腸梗阻發(fā)生部位、性質等[6]。一般來說,在結腸癌致腸梗阻患者中,CT通常表現為遠端空虛、腸管擴張,且腸管交界處腸壁不規(guī)則增厚,并有腸腔出現不規(guī)則狹窄[7]。有研究對結腸癌致腸梗阻患者實施CT、X射線檢查,結果顯示CT、X射線對腸梗阻的檢出率分別為93.8%、78.1%[8],與本研究結果相似。提示在對結腸癌致腸梗阻患者的臨床診斷中,CT能提升診斷符合率,應用價值較高。
此外,CT還能經由多平面重建,對患者病變部位進行多角度、全方位觀察,從而明確腫瘤部位、大小、形態(tài)、密度、腫瘤軟組織腫塊對周圍結構侵犯情況等[9]。而且,CT檢查在判斷腸梗阻病因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能準確反映患者盲腸擴張情況,進而減少誤診率。CT檢查還能對患者腸梗阻病變部位、性質、狹窄腸腔長度、腫瘤侵犯腸腔長度等進行準確反映。有研究對結腸癌致腸梗阻實施CT、X線檢查,顯示兩種檢查方法的病因檢出率分別為100.0%、82.5%[10]。本研究中,CT組、X射線組病因檢出率分別為100.0%、21.1%。由此可知,在結腸癌致腸梗阻患者的臨床診斷中,采用CT檢查有利于對患者病因進行準確判斷。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CT組狹窄段、侵犯周圍臟器組織、狹窄段與正常腸管交界處改變等直接征象的檢出率均明顯高于X射線組,與梁華波[11]的研究結果相似。CT組盲腸擴張、缺血性結腸炎、結腸梗阻表現等間接征象的檢出率均明顯高于X射線組,與文獻結果相符[12]。提示CT可清晰顯示直接征象、間接征象,而X線不能顯示直接征象,只能顯示部分間接征象,充分體現出CT檢查的優(yōu)越性。
綜上所述,在結腸癌致腸梗阻患者的臨床診斷中,CT有著較X射線更為顯著的效果,能提升診斷符合率和病因檢出率,且直接征象、間接征象的檢出率較高。
[1] 譚國光.結腸癌致腸梗阻患者的CT診斷研究[J].黑龍江醫(yī)學,2015,18(6):1326-1327.
[2] 田珊珊,江小華.低張水灌腸64排螺旋CT對結腸癌的診斷價值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10(18):107-108.
[3] 張紹金,唐誠,徐其顯.46例結腸癌致腸梗阻的CT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2,22(20):4779-4780.
[4] 郭曉艷.CT診斷結腸癌致腸梗阻的價值及意義[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12(5):37-40.
[5] 錢俊昌.X線與CT對腸梗阻進行診斷的臨床價值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3,34(11):2028-2029.
[6] 覃關道,潘枝婉,韋岑.腹部CT檢查對診斷結腸腫瘤性腸梗阻的價值分析[J].白求恩醫(yī)學雜志,2015,13(1):99-100.
[7] 王永利.結腸癌致腸梗阻的CT診斷價值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10):1969-1970.
[8] 賴智民.32例結腸癌致腸梗阻的CT診斷價值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23):105-106.
[9] 朱丹丹.螺旋CT對結腸癌診斷的臨床價值與分析[J].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3(3):38-39.
[10] 王喜東.結腸癌致腸梗阻的CT診斷分析[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5,6(27):154-155.
[11] 梁華波.32例結腸癌致腸梗阻的CT診斷價值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28):114,116.
[12] 文建榮,王敏,李翔,等.CT對腹股溝及其周圍疝所致腸梗阻的診斷價值[J].中外醫(yī)療,2014,10(23):190-191.
R735.3+5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10.072
沈陽市紅十字會醫(yī)院,遼寧沈陽 1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