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雯
(710000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計算機網絡犯罪司法管轄權研究
王睿雯
(710000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如今互聯網技術日益發(fā)展,在為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fā)了許多問題。除了隱私不能得到保障外,更為嚴重的,便是運用計算機和網絡進行刑事犯罪的現象。而計算機網絡犯罪分布的廣泛性也為各國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如何解決跨地域的計算機網絡犯罪的管轄權問題呢?本文將在分析國內外專家學者觀點的基礎上,淺探計算機網絡犯罪的管轄權問題,并且提出一些可供選擇的解決此問題的途徑。
網絡犯罪;刑事管轄權;管轄權沖突
想要深究計算機網絡犯罪的管轄權,就必須先了解何為計算機網絡犯罪。綜合了許多學者的觀點后,筆者認為,網絡犯罪的定義,應選擇廣義上的包含了利用網絡實施的犯罪和以網絡為侵犯對象的犯罪的概念。
以此網絡犯罪的概念為基礎,可以分析計算機網絡犯罪的構成四要件。首先是客體。網絡犯罪侵犯的客體是多樣的,除了一些特殊的不能以網絡為工具進行侵害的客體外,它基本涵蓋了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所有同類客體。其次是客觀方面。結合具體的行為來看,網絡犯罪的實施行為是有多種方式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犯罪行為是不可能通過網絡作為手段實施的,例如強奸和搶奪。第三是主體。我國刑法規(guī)定構成犯罪要求行為人有刑事責任能力。盡管網絡犯罪需要一定技術,但并不需要犯罪行為人具有特別的身份。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網絡犯罪的主體,單位也可包含在內。最后是主觀方面。大多網絡犯罪都是由故意構成的。但不排除某些特殊情況,例如行為人在設計某一程序時,盡管已經預見程序可能失敗轉化為病毒造成網絡系統(tǒng)損害,但是輕信可以避免,結果真的造成損害,構成過失的網絡犯罪。
因為網絡犯罪的分布沒有規(guī)律可循。網絡地址的追蹤不如現實的地址那樣容易,很難確定犯罪人所在地點。各國關于刑事司法管轄權的立法也不盡相同,就為偵破此類案件造成了多重困難。筆者分析了當前國內外的網絡犯罪刑事管轄權理論的研究成果,共有以下五種主要理論。網絡自治論強調網絡服務提供商的獨裁者的地位。他們之間通過協議等方式將各自的規(guī)則進行規(guī)整。在網絡虛擬空間中,網絡用戶只服從于網絡服務提供商設置的規(guī)則。當網絡用戶出現沖突時也由網絡服務提供商來解決。網址管轄理論注重網址的作用。因為網址在網絡中的位置是可以輕松確定和獲取的,同時信息、網址和擁有人之間也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因此可以考慮從網址入手,利用三者之間的聯系,確定涉外網絡犯罪案件的刑事管轄權。管轄權相對理論創(chuàng)設了一個新的概念,即將網絡架構出來,在網絡里建立不同于傳統(tǒng)規(guī)則的新的管轄權規(guī)則。任何國家都可以對任何人任何活動適用此特別法律,而不需要考慮國籍的限制。但是這種理論實際運用起來較困難,不具有可操作性。實害管轄理論認為對于網絡犯罪也應當以實害標準作為判斷的前提性根據之一來確定管轄權。但此種理論的弊端也很明顯,比如利用網絡侮辱誹謗被害人的,也可能在許多國家產生實害后果,那如何確定管轄權依舊未知。屬地管轄理論主張可以對擴大刑法的領域進行擴大。但是此種擴大是有限制的。網絡犯罪的終端設備和服務器設立地在本國領土、領水內才可以適用。
分析了各國關于網絡犯罪刑事管轄權的不同理論后。當計算機網絡犯罪刑事管轄權出現沖突之時,筆者認為,以實務和效率的角度考慮,應根據網絡犯罪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不同的管轄規(guī)則,以達到清晰的效果。
根據網絡犯罪的定義,可細化為兩類:首先是以網絡為犯罪對象的網絡犯罪管轄規(guī)則。以網絡為犯罪對象的犯罪,可以以犯罪人計劃非法侵入的計算機系統(tǒng)的服務器所在地為管轄地,因為此時網絡是犯罪對象,從便于取證這一角度出發(fā),選擇其為管轄地,便于當地偵查機關在服務器上取證,對偵查犯罪十分便利,也就更能保護被害人權益。同時也非常容易確定管轄。第二是以網絡為工具,但社會危害性和犯罪行為手段變化不大的網絡犯罪。因為和傳統(tǒng)犯罪沒有實質上的區(qū)別,就不必開設新的理論,可以歸為傳統(tǒng)型犯罪,參照原有的犯罪管轄理論進行管轄。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特殊網絡犯罪,可以新設一個“后果最嚴重地”的概念。那么何為特殊網絡犯罪呢?比如除去以上兩種網絡犯罪,對于以網絡為工具且社會危害性和犯罪行為發(fā)生重大變化的傳統(tǒng)型犯罪。選擇造成的犯罪后果最嚴重的地點為管轄地,以便利司法管轄。例如利用網絡對被害人侮辱、誹謗的案件中,犯罪結果地可能有很多確實不好確定,而犯罪后果最嚴重地卻很清晰。被害人名譽受侵害后果最嚴重的地方應是生活居住工作所在地中的一個。因為這些地點都是被害人的人際關系集中地。對此種典型情況,可以以此方法進行篩選確定管轄地。
[1]皮勇.《網絡犯罪比較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12頁.
[2]高銘暄.《刑法學原理(第一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76頁.
[3]張旭.《國際刑法-現狀與展望》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版,第267頁.
于志剛.《虛擬空間中的刑法理論》.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4]于志剛.《網絡犯罪定性爭議與學理分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王睿雯(1995~ ),女,漢族,河南洛陽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2013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