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每一個學年,我們都要迎來新的校園生活——緊張而內容豐富的學習,新的或親切熟悉的同學、老師。我們一起生活、學習、相處、競爭,就像結伴攀登高峰,或組團跑步競賽。我們可能遇到阻礙或陷阱,也可能力竭而掉隊。遺憾的是,有時會有極少數(shù)同學因為瑣碎的小事而放棄生命,如2016年6月,一個12歲的小學生因為老師要求搬桌子而跳樓。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自殺動機的產(chǎn)生往往是由于對當事者來說極為重要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有自殺傾向的孩子往往會表現(xiàn)出情感上容易悲觀、孤獨、抑郁、意志薄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同時具有知識狹隘、觀點過于固執(zhí)等特征。如果經(jīng)受長期或嚴厲的挫折(即使這種挫折在其他人眼里并不嚴重),當耐受力無法承受時,人就會產(chǎn)生一種無助感。在一定的誘因的引發(fā)下,可能因逃避現(xiàn)實而選擇自殺作為解脫的方法。特別要指出的是,很多孩子其實并不了解生命的重要性,并且對死亡有著錯誤的認識。很多自殺事件的原因在成年人看來十分微不足道,比如被老師批評、和同學斗氣等,甚至僅僅是跟風盲從。而且,有的人受到一些小說、電視劇、動畫片等的影響,沒有認識到死亡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例如在一次對上海未成年人的調查中,高年級學生相信轉世輪回的比例反而比低年級高。有的學生甚至會出于好奇去模仿一些從科學角度很容易證偽的情節(jié)(如自殺進地府、重生等)。這些都是十分幼稚的表現(xiàn)。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際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種子中有哪一顆成了小樹。至少,我知道,有一顆已經(jīng)成長。那顆種子曾遇見了一片土地,在一個過客的心之峽谷里,蔚然成蔭,教會她怎樣敬畏生命?!边@段話摘自張曉風的散文《敬畏生命》。作者不僅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也表達了對生命的敬畏:即使是一棵樹也在為生命的延續(xù)而不停地忙碌。真實地認識生命,你就會珍惜生命,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風雨,不輕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