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法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董銘
講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Netflix新劇《王冠》(圖1)正在美國熱播。該劇一出爐即被認為是明年艾美獎的熱門競爭者,不少美國劇評人把《王冠》與《權(quán)力的游戲》和《唐頓莊園》作比,認為該劇兼具“政治劇的嚴肅”和“英式家族戲的考究”,“欲戴王冠,必受其重”別有深度。不過在女王的家鄉(xiāng)英國,這部高分劇集卻遭到部分媒體的“炮轟”。
《王冠》第一季從1955年的政治事件拉開帷幕,前任英王喬治六世在前幾集中的戲份不淺:大霧事件、蘇伊士危機等都讓首相丘吉爾和內(nèi)閣應接不暇,伊麗莎白還要面對瑪格麗特公主、愛德華王子,以及菲利普親王等人的王室內(nèi)部麻煩。該劇劇本由曾打造電影《女王》的彼得·摩根執(zhí)筆,《時時刻刻》導演史蒂芬·戴德利執(zhí)導,演技派女星克萊爾·芙伊飾演年輕的伊麗莎白,扮演菲利普親王、喬治六世和丘吉爾的也都是實力派演員。
該劇主創(chuàng)被認為是“最懂英國王室的英國媒體人”。尤其是編劇彼得·摩根,早前因為打造包括電影《女王》在內(nèi)的一系列王室話題影視劇,受到歐美業(yè)內(nèi)以及商業(yè)市場的肯定。但在《王冠》正式放映之后,英國媒體并沒有一面倒地贊賞這部美資英劇。英國《獨立報》稱,《王冠》把年輕的女王描述得“更像一個受人擺布的木偶”,對于女王夫婿菲利普親王的詮釋也存在問題。在片中,這位年輕的親王似乎對與女王的聯(lián)姻有些無可奈何。在女王與妹妹瑪格麗特討論后者如何放棄后者與離婚軍官堂森德的婚事時,《獨立報》稱,彼得·摩根用了太多不真實的對話,“雖渲染氣氛,卻在誤導不知情的觀眾”。
英國《衛(wèi)報》稱,女王的扮演者、英劇紅星克萊爾·芙伊的表演十分出色,“她展現(xiàn)出年輕女王在接掌權(quán)力前后內(nèi)心的變化,也演繹出女王如何在王室成員以及政界之間周旋得體表達立場的言行”。不過,該報道也指出了該劇內(nèi)容構(gòu)建上的一些問題:前期研究花費了兩年半,但彼得·摩根自始至終沒有與王室取得任何聯(lián)絡,以了解王室成員的真實想法,“畢竟這不是一部普通的肥皂劇”。
今年恰逢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90歲生日,不僅英國上下大興祝壽,全世界都在回顧這位“超長待機君主”的人生歷程。其實在以前很多涉及現(xiàn)任女王的影視劇中,制作方為了避諱,伊麗莎白二世都是以英國王室的象征短暫現(xiàn)身——
一位戴著禮帽、身穿藍色禮服的白發(fā)老婦背影,并未突出表演;或是干脆切入新聞鏡頭以代替。近些年來,以“英國女王”為題材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多,助海倫·米勒奪得2007年奧斯卡影后的《女王》算是其中比較出彩的一部(圖2)?!杜酢分械囊聋惿锥?,因戴安娜事件遭遇最嚴重的信任危機,就連國民都開始爭議是否要“廢除王室”。電影把女王的內(nèi)心焦躁、脆弱的一面展示于眾,收獲的反而是同情和理解。此外,在美國喜劇《白頭神探》和《王牌大賤諜》里,主角甚至惡搞了一把英女王——某種程度上看,也是對英國王室的不敬。倒是在《國王的演講》里的伊麗莎白二世還只是年幼活潑的少女,算是對公眾熟知女王形象的一種補充。
此前,以伊麗莎白一世為原型的古裝片《伊麗莎白女王》兩部曲(1998年的《伊麗莎白》和2007年的《伊麗莎白2:黃金時代》)獲得不少褒獎,凱特·布蘭切特塑造的“英勇女王”形象(圖3)讓她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提名和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由此可見,隨著英國王室的平民化,世人正在逐步了解這個曾經(jīng)神秘的家族,“女王光環(huán)”在影視劇中逐漸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更豐滿、更鮮活的女性形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