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華
(河南省蘭考縣婦兒醫(yī)院婦科,河南 開封 475300)
腹腔鏡下特殊部位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可行性與安全性分析
劉曉華
(河南省蘭考縣婦兒醫(yī)院婦科,河南 開封 475300)
目的 分析腹腔鏡下特殊部位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可行性與安全性。方法 選取在我院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91例,隨機分為對照組45例與觀察組46例。對照組行經(jīng)腹特殊部位子宮肌瘤剔除術,觀察組行腹腔鏡下特殊部位子宮肌瘤剔除術,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復發(fā)率、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復發(fā)率為6.52%,對照組為13.33%,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復查,均未發(fā)現(xiàn)肌瘤殘留,且剔除的較大肌瘤殘腔無積血存在。結論 腹腔鏡下特殊部位子宮肌瘤剔除術可有效縮短患者手術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且安全性高。
腹腔鏡;特殊部位;子宮肌瘤剔除術
子宮肌瘤是臨床婦科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闊韌帶及宮頸等特殊部位的子宮肌瘤與患者子宮血管、直腸、膀胱、輸尿管等緊密聯(lián)系,再加之有限的手術空間,給治療帶來一定難度,傳統(tǒng)的經(jīng)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但剔除特殊部位的子宮肌瘤時,有一定的難度及危險性,且術后恢復慢[1-2]。本研究選取在我院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91例,通過對比,以探討腹腔鏡下特殊部位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可行性與安全性。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91例,隨機分為對照組45例與觀察組46例。對照組年齡24~49歲,平均年齡(36.48±2.82)歲;觀察組年齡25~48歲,平均年齡(36.52±2.78)歲。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術前檢查,術前24 h叮囑患者禁止食水,術前30 min給予預防性抗生素,術前行灌腸1次/d。觀察組行腹腔鏡下特殊部位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患者行全麻,取膀胱截石位,分別于恥骨聯(lián)合處、臍部、左下腹對應點、右下腹麥氏點行4個操作孔,根據(jù)子宮肌瘤的部位選取手術方式,闊韌帶子宮肌瘤,依據(jù)肌瘤的分布、體積及周圍組織關系,決定輸尿管是否先游離,于闊韌帶后葉或前葉切開,將肌瘤本身充分暴露,將肌瘤剔除;宮頸前壁肌瘤先剪開反折膀胱,暴露肌瘤,對瘤體行鈍性分離,剔除肌瘤,對瘤腔進行縫合;對宮頸后壁肌瘤,將包膜切開,對包膜組織和瘤體進行分離,分離肌瘤,縫合瘤腔;對宮角部肌瘤,在患者宮角處行斜形切口,將子宮肌瘤分離,套扎蒂部,對切口進行縫合;對前壁峽部肌瘤,將膀胱反折處打開,下推膀胱,將垂體后葉素注入瘤體部位,將肌瘤表面子宮肌層切開,行瘤體固定,電凝斷離蒂部,縫合創(chuàng)面;后壁峽部子宮肌瘤,運用舉宮器將其上舉,注射垂體后葉素,將肌瘤表面肌層斜形切口,分離肌瘤,對宮頸部位瘤腔予以先行縫合,而后對殘余腔進行縫合。對照組行全麻,取仰臥位,對患者行常規(guī)開腹,在肌瘤突出處對包膜進行切開,將肌瘤剔除,采用吸收線對瘤腔進行縫合。
1.3觀察指標
對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進行統(tǒng)計記錄。隨訪3個月統(tǒng)計兩組術后復發(fā)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通過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術中術后各指標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術后各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術中術后各指標對比(±s)
?
2.2兩組復發(fā)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兩組經(jīng)隨訪3個月,無一例脫落,觀察組復發(fā)3例,復發(fā)率為6.52%(3/46),對照組復發(fā)6例,復發(fā)率為13.33%(6/45),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對患者行B超復查,均未發(fā)現(xiàn)肌瘤殘留,且剔除的較大肌瘤殘腔無積血存在。
子宮肌瘤為女性生殖器常見腫瘤,常生長于患者宮體,但有部分子宮肌瘤生長于患者宮角、闊韌帶、峽部等特殊部位,臨床治療子宮肌瘤以經(jīng)腹手術為主,取得一定效果,但對特殊部位的子宮肌瘤進行經(jīng)腹手術,易導致患者手術過程中出血過多、對周圍臟器造成損害,且創(chuàng)傷大、干擾多、術后恢復慢,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3-4]。
腹腔鏡下特殊部位子宮肌瘤剔除術是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通過腹腔鏡的放大作用對子宮肌層及子宮肌瘤進行確切的識別,并對其行鈍性剝離,減少術中出血量,且氣腹壓對外滲血液有一定的阻斷作用,進一步減少術中出血量,且創(chuàng)傷小、對盆腹腔干擾小、術后恢復快,利于預后[5-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于腹腔鏡下行特殊部位子宮肌瘤剔除術,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利于預后。觀察組復發(fā)率為6.52%,對照組為13.33%,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對患者行B超復查,均未發(fā)現(xiàn)肌瘤殘留,且剔除的較大肌瘤殘腔無積血存在;說明于腹腔鏡下行特殊部位子宮肌瘤剔除術,術后復發(fā)率低,且無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于腹腔鏡下行特殊部位子宮肌瘤剔除術,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且復發(fā)率低,安全性高。
[1]李海寧,丁永慧,郭珊珊.腹腔鏡下特殊部位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可行性分析[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5,37(09):802-804.
[2]劉桃柳.腹腔鏡和常規(guī)腹式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特殊部位子宮肌瘤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26):53-54.
[3]阮海燕,阮朝霞,金銘亞.術中聯(lián)合腔內(nèi)B超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31例[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5,13(15):139-141.
[4]李靈燕,李留霞,張 穎,等.不同術式特殊部位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31):21-23.
[5]劉 紅,孫志戩,張麗麗,等.46例較困難的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4,8(05):93.
[6]陸 宏,劉 佳,王曉彬,等.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經(jīng)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對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妊娠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5,12(12):102-106,111.
本文編輯:吳宏艷
Analysis of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the special part of the uterus myoma of the uterus under the laparoscope
LIU Xiao-hua(Gynecological hospital of Lankao County Henan Province,Henan Kaifeng 475300,China)
R737.33
B
ISSN.2095-8803.2016.14.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