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升偉 李芳英
?
偽梅毒性白斑一例
張升偉李芳英
偽梅毒性白斑是一種少見的色素減退性皮膚病,病因和發(fā)病機制不明。國內(nèi)較少報道,現(xiàn)將我們接診的1例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患者,女,45歲,教師。6年前無明顯誘因于頸部、軀干及四肢近端逐漸出現(xiàn)較多淺色斑,無任何自覺癥狀,未治療。近年淺色斑逐漸增多、擴大,無明顯季節(jié)性變化?;颊呒韧】担鸦?,育有一健康男孩。無家族史,其父母為姑表兄妹。無不潔性接觸史,無特殊化學品接觸史,無藥物過敏史。
查體:一般情況好,各系統(tǒng)檢查正常。皮膚科檢查:頸部、軀干、四肢對稱分布較密集的淺色斑,直徑0.5~2.5 cm,圓形或橢圓形,邊緣不清,皮損以腰腹部及四肢近端為多,少數(shù)皮損融合(圖1~3)。皮疹表面皮紋正常,無鱗屑,無滲出及浸潤,無壓痛,無感覺異常。皮損邊緣無色素沉著。
[1] 王俠生,廖康煌.楊國亮皮膚病學[M].上海:上??茖W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05.659.
[2] 吳鐵鋒.白斑與黑斑的診治[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3.83-84.
[3] 張士發(fā),宋麗新,王良明,等.偽梅毒性白斑1例[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8,24(10):821-822.
[4] 張潔塵,馮素英,陳祥生.進行性斑樣色素減退癥[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2010,36(2):118-119.
[5] 聶小娟,趙天恩,汪新義,等.偽梅毒性白斑1例[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9,25(2):130-131.
(收稿:2014-02-07修回:2014-03-06)
贛州市南康區(qū)皮膚病防治所,江西南康,341400
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guī)均正常,真菌鏡檢陰性,梅毒血清學試驗RPR和TPHA均陰性。
組織病理學檢查:(右大腿淺色斑)皮膚組織未見特殊病變。免疫組化標記示表皮基底部散在個別黑素細胞Melan-A:(+)、HMB45:(+)(圖4、5)。
診斷:根據(jù)臨床特點、實驗室及組織病理學檢查,診斷為偽梅毒性白斑。
圖1~3頸、胸腹、上臂及腋下部密集對稱分布大小不等的淺色斑,部分融合成斑片
圖4表皮基底部散在個別黑素細胞Melan-A(+)(免疫組化,×200)
圖5表皮基底部散在個別黑素細胞HMB45(+)(免疫組化,×400)
討論偽梅毒性白斑,又稱假梅毒性白斑[1,2]、花斑癬樣白斑,病因和發(fā)病機制不清。日本報道該類疾病患者的皮損以腰部為主,多見于20~40歲男性,女性少見。但我國有學者[3]報道皮損以軀干為主,多見于女性,年齡20~30歲。本病長期存在,與季節(jié)變化無關(guān)。
本病主要與以下疾病相鑒別:(1)白癜風:為瓷白色斑,而本病為淺色斑,白癜風毛發(fā)也可以變白,邊界清楚并有色素過度沉著。(2)二期梅毒性白斑:患者有不潔性接觸史,可有一期及二期梅毒疹,梅毒血清學試驗陽性。(3)貧血痣:多為單一皮損,位置固定,于出生后即出現(xiàn),可隨患者身體生長而成比例擴大,且摩擦后白斑區(qū)無發(fā)紅。(4)白色糠疹:皮損為圓形或橢圓形,界限較清楚或不清,可有細碎的糠狀鱗屑,好發(fā)于兒童面部,發(fā)病常與季節(jié)有關(guān),可有瘙癢。(5)花斑癬:皮損為淺色斑,但有時伴有褐色斑,境界較為清楚,附有少許菲薄鱗屑,真菌檢查陽性。(6)進行性斑樣色素減退癥:以原發(fā)的境界不清的錢幣狀、色素減退性、無鱗屑性斑疹為特征,常對稱發(fā)生于軀干部,很少累及面頸部,Wood燈下色素減退斑處可見紅色熒光,病理示表皮基底層黑素減少,但有人認為該兩種病可能是同一種病的不同亞型[4]。
根據(jù)本病皮損為色素減退斑、DOPA染色皮損基底細胞層黑素細胞數(shù)量基本正常,而黑素細胞內(nèi)黑素顆粒減少等特點,提示該病的發(fā)生主要與黑素細胞功能受損(而不是破壞)導致黑素顆粒合成和分泌減少有關(guān),黑素細胞功能受損的發(fā)病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由于未發(fā)現(xiàn)老年患者,可能本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和可逆性。本例發(fā)病是否與其父母近親結(jié)婚有關(guān),尚不能確定。另外,本病多遷延不愈,目前也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有報道[5]外用1%甲氧基補骨脂素乳膏聯(lián)合長波紫外線照射療效較好,我們采取糖皮質(zhì)激素乳膏外用治療,皮損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