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才穩(wěn)
課堂觀察從多個維度評估課堂,是促進課堂教學活動改善的有效手段。LICC課堂觀察模式包括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和課堂文化四個維度的觀察,其中課程性質維度的課堂觀察,從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和資源五個視角開展,體現(xiàn)了該課堂觀察模式的學科視角。地理圖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布規(guī)律”這一教學內容,以地圖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歸納能力,其對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及人地協(xié)調觀等高中地理核心素養(yǎng)涉及廣泛。據(jù)此,本文以 湘教版“大規(guī)模海水運動”教學內容為例,開展課程性質維度的課堂觀察,從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和資源五個視角提出具體建議。
一、課程性質維度圖像目標制定建議
LICC模式的課程性質維度的目標視角觀察點包括:預設的學習目標是什么、學習目標的表達是否規(guī)范和清晰、目標根據(jù)什么(課程標準/學生/教材)預設、是否適合該班學生、在課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學習目標及是否合理等。
1.圖像目標觀察點記錄
對使用湘教版教材的課堂進行圖像目標觀察點觀察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課堂能關注課程標準“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guī)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能注意學情,能關注生成性學習目標。如對運用地圖的要求,從圖像目標制定上,能重點關注教材上的三幅圖像:一是將“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圖”作為洋流與氣壓帶、風帶關系的圖像支架,引導學生探究洋流的主要成因,并將教材關于洋流成因和分布規(guī)律的文字敘述作為學生完成成因探秘和規(guī)律總結的自學和討論材料;二是將“全球洋流分布(北半球冬季)”作為學生歸納世界表層洋流分布規(guī)律的圖像支架,引導學生歸納出不同緯度、不同海陸位置以及不同季節(jié)的世界洋流分布;三是將“北大西洋中低緯度海區(qū)包括兩條航海線的區(qū)域圖”作為“說明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的圖像支架,引導學生對照圖像,參照案例說明洋流對氣候、航行、生物和海洋污染等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不足常出現(xiàn)在圖像目標制定時,易將學生作為行為主體,三維目標缺乏融合,不同圖像的運用缺乏整合等。
2.課程性質維度圖像目標制定建議
從學習目標的準確和清晰性,對使用湘教版教材的課堂圖像學習目標制定建議如下:運用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圖、全球洋流分布(北半球冬季),獨立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guī)律,并以文字、圖像等多種形式表達、交流歸納的成果,增強區(qū)域認知意識;運用北大西洋中低緯度海區(qū)包括兩條航海線的區(qū)域圖,說明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提升綜合思維能力、地理實踐力和人地協(xié)調觀。
二、課程性質維度圖像內容選擇建議
LICC模式的課程性質維度的內容視角觀察點包括:教材內容的增刪合換、課堂中生成的內容、選擇的內容與本學科特點、核心技能邏輯關系以及容量是否適合該班學生和對不同學生的需求是否滿足等。
1.圖像內容觀察點記錄
對使用湘教版教材的課堂進行圖像內容觀察點觀察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課堂能關注對教材內容的二次加工,如對“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圖”圖像內容的調整,刪除圖像中“赤道逆流”分布內容,增添“北半球中高緯洋流東西岸寒、暖流差異”內容;關注課堂上生成的內容如學生繪制“世界洋流模式簡圖”;在“全球洋流模式圖”中添加“四大漁場的位置”等。不足一般是在圖像內容選擇時,常出現(xiàn)兩種傾向:一是過分依賴教材圖像,缺乏對教材圖像的深度加工;二是對教材的部分圖像利用太少,用類似的網(wǎng)絡圖像案例替代等。
2.課程性質維度圖像內容選擇建議
從對圖像內容“增刪合換”的有效性,對使用湘教版教材的課堂圖像內容選擇建議如下:如對教材圖像的重新合成,教材提供的“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圖”,高一學生的歸納能力較為薄弱,而教材在“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圖”之后直接要求完成世界洋流模式圖的重新繪制活動,而學生即使在互助討論中都較難完成。因此教師可以按學生能力,提供歸納南北半球不同緯度的洋流分布情況并區(qū)分寒、暖流,但缺少箭頭的圖1;或者提供歸納北半球不同緯度包含洋流流向的局部洋流分布,并區(qū)分寒、暖流,但卻不完整的圖2;或者提供南、北半球海陸分布模式圖,但緯度分布與教材圖像不同,所有的洋流分布均由學生完成的圖3。這三幅圖像內容均未標出緯度,可以提醒學生結合教材圖像關注。三幅圖提供的支架越來越少,可以根據(jù)學情在不同班級選擇使用,也可以在同一班級同時提供,由學生自主選擇。
再如,對教材圖像的調換,教材提供的“全球洋流分布(北半球冬季)”圖,只標注回歸線和極圈等緯線,教師可提供難度降低的含30°和60°緯線的圖像。教材提供的圖像看不到完整的大西洋洋流分布,教師可以提供包含大西洋、印度洋(冬季)和太平洋完整洋流分布的老版本湘教版教材該圖像,或者提供以大西洋為中心的空白海陸分布圖,該圖像的提供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世界洋流分布規(guī)律的歸納,也有利于教材中以北大西洋區(qū)域圖為情境的后續(xù)“說明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活動的順利開展。
又如,增加新圖像內容,在“說明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活動中,提供都柏林和圣約翰斯的氣溫曲線圖如圖4,為學生閱讀二者1月氣溫的較大差異提供較強的視覺沖擊,從而更好地體會不同性質洋流對沿岸氣候的影響。
三、課程性質維度圖像教學實施建議
LICC模式的課程性質維度的實施視角觀察點包括:預設哪些方法(講授/討論/活動/探究/互動)及與學習目標適合度、是否體現(xiàn)了本學科特點和關注學習方法的指導、創(chuàng)設的情境及是否有效等。
1.圖像實施觀察點記錄
對使用湘教版教材的課堂進行圖像教學實施觀察點觀察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課堂能關注對教學方法的預設,如對“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圖”教學實施時,教師講授讀圖的一般步驟應從圖名、圖例和圖的內容依次閱讀,提醒學生關注從不同緯度進行描述,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歸納規(guī)律,創(chuàng)設多樣的涉及圖像的情境(如小黃鴨玩具事件、馬航殘骸尋找事件等)為學生提供探究支架等。但常出現(xiàn)由于對學情分析不夠,對學科特點關注不足,導致教師對圖像情境的深度開發(fā)、學生對圖像情境的獨立思考難以進行,討論交流流于形式,探究發(fā)現(xiàn)浮于表面,師生、生生互動難以深入,最終多以教師的重新講授或者低端的閱讀教材文字找答案收場。
2.課程性質維度圖像教學實施建議
從圖像教學對學習方法指導的有效性,對使用湘教版教材的課堂圖像教學實施建議如下:如對“運用世界洋流模式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guī)律”教學實施時,可提供層層遞進的問題鏈:“按洋流方向,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圖中的大洋環(huán)流各有哪些?”“全球按緯度可以等分為低緯、中緯和高緯,嘗試描述上述大洋環(huán)流所在的緯度?!薄澳媳卑肭蛑懈呔暥群^(qū)的洋流分布有何差異?”“嘗試歸納你發(fā)現(xiàn)的世界洋流分布規(guī)律,并用文字敘述及圖像表達(可提供圖1~圖3的圖像支架)?!薄盎貞浫蝻L帶分布圖,并聯(lián)系海陸輪廓及地轉偏向力,嘗試以實例解釋這些因子對不同緯度洋流分布規(guī)律的具體影響?!钡?。再如,講授“北大西洋中低緯度海區(qū)包括兩條航海線的區(qū)域圖說明洋流對氣候影響”時,可先讓學生單純考慮緯度因素,推測圣約翰斯和都柏林冬季的氣溫高低(引導學生觀察圖像并聯(lián)系緯度位置對氣溫影響規(guī)律作答),再提供圖4,讓學生在思維沖突中去應用所學的洋流分布規(guī)律解決問題。
四、課程性質維度圖像教學評價建議
LICC模式的課程性質維度的評價視角觀察點包括:檢測學習目標所采用的主要評價方式及有效性、對教學過程中獲取相關的評價信息(回答/作業(yè)/表情)的關注程度、如何利用所獲得的評價信息(解釋/反饋/改進建議)等。
1.圖像評價觀察點記錄
對使用湘教版教材的課堂進行圖像教學評價觀察點觀察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課堂能關注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如教學活動歸納洋流分布規(guī)律時,從學生對圖像語言描述或者繪制圖像的緯度位置、東西岸的洋流性質、運動方向等進行評價。不足一般是圖像教學評價時,對學生的思維過程關注不夠,對學生出現(xiàn)錯誤的原因挖掘不夠。
2.課程性質維度圖像教學評價建議
從圖像教學目標評價的有效性,對使用湘教版教材的課堂圖像教學實施建議如下:如發(fā)現(xiàn)學生不能依據(jù)“運用世界洋流模式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guī)律”,教師可以給出指導性的評價,提醒學生世界洋流分布規(guī)律與緯度位置的關聯(lián)、洋流性質與南北半球及大洋東西岸的關聯(lián)等。發(fā)現(xiàn)學生運用模式圖表達“世界洋流分布規(guī)律”時,出現(xiàn)圖5所示的表述結果,不是簡單地指出錯誤,而是給出引導知識體系構建的評價,讓學生說出圖像繪制時的思維過程,發(fā)現(xiàn)這類學生是受到三圈環(huán)流知識負遷移的干擾,混淆了三圈環(huán)流里低緯環(huán)流的垂直向的大氣運動和中低緯洋流分布的水平向的海水運動。
五、課程性質維度圖像資源拓展建議
LICC模式的課程性質維度的資源視角觀察點包括:預設了哪些資源(師生/文本/實物與模型/實驗/多媒體)、預設資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學習目標的達成、生成了哪些資源(錯誤/回答/作業(yè)/作品)、與學習目標達成的關系怎樣、向學生推薦了哪些課外資源、可得到程度如何等。
1.圖像資源觀察點記錄
對使用湘教版教材的課堂進行圖像資源觀察點觀察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課堂能預設多種圖像資源,能夠關注課堂中生成的圖像資源,預設和生成的圖像資源促進了學習目標的達成。不足往往表現(xiàn)在教師的學科敏銳度不夠,不能從地理學科特點上選擇預設和生成的圖像資源,雖重視地理實踐力和人地協(xié)調思想,卻未在圖像資源開發(fā)中與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融為一體。
2.課程性質維度圖像資源拓展建議
從預設和生成的圖像資源對學習目標達成的有效性,對使用湘教版教材的課堂圖像資源拓展建議如下:如增加預設圖像資源的有效性,開展學生實驗(準備一個裝有適量水的長方形盒子,水面上滴一些油或其它有色漂浮物,用吸管吹起,模擬盛行風)并引導學生觀察。該實驗生成可視化很強的動態(tài)圖像(實驗顯示的風吹動水的運動出現(xiàn)的畫面),特別要注意明確學生吹氣時是模擬什么緯度和方向的盛行風(將區(qū)域認知與地理實踐融合)。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實驗中還可以看出什么因素(海陸輪廓)也會影響洋流流向,還有什么因素(地轉偏向力)實驗中難以看出等。再如,增加預設和生成圖像資源的關聯(lián)性,學生繪制圖5的洋流分布時,引導思考前面實驗模擬的西風到底是分布在30°還是在30°~60°之間,跟西風關聯(lián)密切的西風漂流又應該出現(xiàn)在什么緯度(將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與地理實踐融合)。
基于課程性質的高中地理圖像課堂觀察,既可以來自同行、專家,也可以來自教師自身。實際進行時,可以依據(jù)某一階段側重關注課堂觀察點,從地理學科特點出發(fā),重新選擇高中地理圖像課堂觀察點,以更好推動教師成長和課堂地理圖像教學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