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楠
【摘 要】本文試圖探究媒介時代的主力軍(電視、電影和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是如何構建“審美烏托邦”夢境,及其馬爾庫塞式的“虛假的需要”構筑的深層內涵。意圖使人們在追求“南柯一夢”的幻境和迷途中抽離出來,對媒介文化與商業(yè)聯(lián)姻達到對受眾的造夢有清醒的認知和反思的態(tài)度,不至離本真意義上的審美烏托邦漸行漸遠。
【關鍵詞】符號;媒介;受眾;審美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0-0282-01
隨著消費主義時代的到來,媒介傳遞的信息和符號,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助長了“消費主義”的肆虐,讓受眾的“物質”情結變得嚴重;“亞文化”在媒介中傳播和發(fā)展,對受眾的審美建立產生了影響,話語權解放的“狂歡”,“審美烏托邦”的形成,審美的“功利主義”和短期的價值取向,引發(fā)了一系列直接或間接的社會問題。因此,本文主要關注媒介中受眾的審美構建問題,建立符合本真意義的受眾審美世界,對媒介文化與商業(yè)聯(lián)姻達到對受眾的造夢有清醒的認知和反思的態(tài)度,不至離本真意義上的審美烏托邦漸行漸遠。
一、媒介符號的受眾解讀
在人類的社會傳播活動中,大眾媒介是信息傳播的載體,是信息表達與傳遞的中介,其中信息是符號和意義的統(tǒng)一體,符號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質載體,意義是信息的精神內容。受眾在進行媒介符號解讀時,解讀的方向會沿著受眾的心理經(jīng)驗和心理期待,進行種種“解碼”,即借助受眾內在的知識信息庫和豐富想象力展開,對符號信息不斷換算、不斷修正和重新評估。進而實現(xiàn)媒介符號的受眾愿景接受,建立受眾的審美期望和“審美烏托邦”,以及了解符號對于受眾的審美影響,期望減少不現(xiàn)實的審美構建。
二、媒介符號對審美烏托邦的建構
審美烏托邦,簡單說來就是“審美的烏托邦”。它所追求的是一種更完美的生活,在現(xiàn)有基礎上更本真、更和諧地生活。審美烏托邦希望通過喚醒已被遺忘了的完整人性和自然本能,進而使人由馬爾庫塞所言的“單向度的人”恢復為健全完整的人,終使這個“單向度的社會”恢復為和諧的“完整世界”。然而,在新媒介時代,審美烏托邦不再是空想、幻想,而是在媒體所構建的各種符號中,深刻影響著受眾的價值觀、意思形態(tài)和審美心理的特征。
當代媒介構成了受眾生活方式中最主要的文化影響力,媒介運用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擴展和延伸了受眾的視覺、聽覺和觸覺,使受眾更加認識和感知這個社會。而受眾對于不同符號的解讀,帶來的行為和活動,又反作用于社會。同時,媒介的發(fā)展也對于受眾美的認識產生了影響,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tài)也不可避免地跟隨媒體的誘導發(fā)生各種變化,現(xiàn)實世界和媒介構建的理想世界的邊緣被模糊。受眾在真實世界外,在媒介符號的誘導下,構建自己的理想生活和審美世界。
于是在媒介符號的社會里,審美是通過傳媒影響構建的,是被符號制造和搭建出來的。從建構角度來看,媒介時代下,傳統(tǒng)的語言和形象,不僅停留在符號本意系統(tǒng)之中,而是由這一層級符號系統(tǒng)中的能指、所指一同構成了符號表意系統(tǒng)的能指。從解構角度來看,解構,是指用一種懶散、平實的語氣和無端的行為拆解英雄、歷史、理想、神話的崇高和深度,進而反傳統(tǒng)、反理性、反權威。媒介符號雖然是相對獨立的,但受眾可以對于符號的解碼得到自己所期望的信息,運用后現(xiàn)代的敘事手法對原作品進行解構,以與原文本相異的角度來解釋、歪曲、顛覆、革新既有的媒介權力意識形態(tài)。隨著新媒介的發(fā)展,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自由得到了尊崇,這為解構提供了可能性,“反過來,解構又給解放一種理論上的支撐。當它們互為因果在審美領域中任意穿行于文本的縫隙中時,其超常的游戲、置換、拆解功能使中心、真理、權力、本質等都失去了昔日的尊嚴,和邊緣、底層、弱勢處于平等的地位,這應該是一種自由的表征?!?/p>
三、結語
通過各種媒介傳播的信息,將多元的價值觀、世界觀、審美觀傳輸給受眾,利用“符號化”了的各種媒介信息構成的“景觀”,深刻地影響受眾的審美心理。本文借助符號理論對媒介受眾審美構建進行討論,進而在符號秩序中構建受眾的“審美烏托邦”。讓媒體受眾可以了解媒介符號對于審美價值屬性的影響,在滿足現(xiàn)實模擬性、感官愉悅性、意義再生產性與人們內心的審美的基礎上,認清媒介符號的真實意義,不至遠離本真意義上的審美烏托邦。
參考文獻:
[1]宋煒.新媒體背景下視覺符號的意義[J].美與時代(中旬刊)·美術學刊,2015,(1):70-71.
[2]李益,夏光富.探析媒介變革與審美文化發(fā)展[J].新聞界,2011,(6):119-121+135.
[3]趙毅衡.“媒介”與“媒體”:一個符號學辨析[J].當代文壇,2012,(5):31-34.
[4]孫珊.媒介批判視角下的符號研究[J].魅力中國,2013,(7):308.
[5]李益,夏光富.新媒介審美特性探究[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28-134.
[6]周玫,梁芷銘.網(wǎng)絡審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失衡與重構[J].新聞知識,2014,(2):31-33.
[7]范亞麗.網(wǎng)絡藝術與新審美烏托邦——論網(wǎng)絡藝術的虛擬現(xiàn)實性[D].鄭州大學,2006.
作者簡介:
徐 楠,女,漢族,西安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實習員,碩士,文藝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