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
(610207 四川大學法學院 四川 成都)
淺議犯罪心理現(xiàn)象中的危險心結
張 杰
(610207 四川大學法學院 四川 成都)
心結系指人的一種心理歷程因刺激和特定經歷而出現(xiàn)的某種心理發(fā)展的抑制、偏執(zhí)、結滯狀態(tài)。在一定的刺激源刺激下,將出現(xiàn)異于其本人常態(tài)的行為表現(xiàn)并出現(xiàn)危害社會的行為,這就是因危險心結而出現(xiàn)的犯罪心理現(xiàn)象。該現(xiàn)象不同于危險人格說引起的犯罪。
危險心結;危險人格;犯罪心理
危險心結引起的犯罪為犯罪現(xiàn)象中常見的犯罪之一,該類犯罪人并非一貫劣跡斑斑,日常生活中亦無明顯的犯罪傾向;相反,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能夠正常生活、有著較為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然而,在受到特定的刺激源刺激之后,該類行為人表現(xiàn)得與日常迥異,實施危害行為,甚至有的行為人會實施手段特別殘忍的嚴重暴力犯罪或者以變態(tài)方法實施犯罪。該類行為人日常生活中的表現(xiàn)與危險人格者有著較大差異,由于其日常行為中的正常性,使得其危害行為難有預測性。基于此,對于危險心結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危險心結的特征、形成和類型都是本文將重點討論的內容。
心結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通常意義下的心結是指心里解不開的疙瘩,是心里放不下的事情,是內心所受的一種壓抑,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一種心病。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心結是指人在心理歷程中經歷了某種外部刺激而形成了心理創(chuàng)傷和由此發(fā)生的執(zhí)著于心理創(chuàng)傷的扣結現(xiàn)象。當人的一種心理歷程因刺激和特定經歷而出現(xiàn)了某種心理發(fā)展的抑制、偏執(zhí)、結滯狀態(tài),由此出現(xiàn)異于他本人常態(tài)的行為表現(xiàn)并出現(xiàn)危害社會的行為。這就是因危險心結而出現(xiàn)的犯罪心理現(xiàn)象。危險心結就是與犯罪有關的心結。
任何一個人的心理現(xiàn)象都有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這樣的過程體現(xiàn)為心理現(xiàn)象的連續(xù)性。由于某一心結不能解開,致使其心理發(fā)展出現(xiàn)抑制、偏執(zhí)、結滯的現(xiàn)象,有的心結會影響到人隨后的生活并影響其隨后的許多種刺激的心理反應,也有的心結則以潛伏的方式存在,在相隔很長的時間仍表現(xiàn)出相當?shù)牧α縼砀蓴_人的心理反應方式。具體而言,心結會影響到一個人情緒和情感的變化。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的體驗,是人的需求是否獲得滿足的反映。情緒和情感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消極的情緒對個人及其所處的環(huán)境有著不良的傷害。這樣的傷害主要表現(xiàn)為個人易出現(xiàn)長期焦慮、悲觀、緊張、對人敵意或者嚴重猜疑。
并非所有的心結都可以被認為是本文所稱之危險心結,本文所指之危險心結主要指導致行為作出危險行為,嚴重影響行為人,以至于行為人面對有的刺激源時,極易表現(xiàn)出憤怒、緊張等情緒,而無法處理該沖突,從而采取極端手段和方式解決的情形。
1.心智和社會性表現(xiàn)正常
因危險心結而犯罪的人其最明顯的表現(xiàn)是:他們一直很正常地生活、學習或工作,他們也能夠與親人、與他人正常地相處。他們具有正常生活的能力。但似乎突然發(fā)生的犯罪讓其周圍人吃驚,不能理解,出乎意外。他們的犯罪通常是讓人感到意外。以至人們對于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通常會發(fā)生疑問。但他們的犯罪又具有明顯的指向性,有明確的犯罪目的或犯罪理由;犯罪活動大多帶有預謀和策劃的特點;還具有明顯地自我保護意識,所以,他們的犯罪具有明顯的故意特點和智力活動的特點,有刑事責任能力。
具體而言,他們在心智和社會性表現(xiàn)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他們能夠正常學習,從事技能性工作,甚至多數(shù)表現(xiàn)很聰明。比如:2004年,云南大學馬某殺人案中,犯罪人馬某學習成績優(yōu)異,曾獲得全國奧林匹克物理競賽二等獎,被預評為“省三好學生”;2010年,四川大學曾某殺人案中,犯罪人曾某學習成績同樣優(yōu)異,是當?shù)馗呖紶钤?梢钥闯?,危險心結導致殺人的犯罪人心智正常。
其次,他們能與別人正常地交往和交流,表現(xiàn)得體。仍以前述二案為例,馬某與曾某在日常生活中與同學、朋友能夠正常交流,均有有幫助同學的經歷。曾某大一時,熱衷參加學校各種社團活動;嘗試加入各類學生組織。
再次,他們在生活中具有行為規(guī)劃性或操作能力,包括他們在實施犯罪的過程中都可明顯地觀察出他們具有規(guī)劃性與操作性,目標準確,行為嚴密和隱匿。
這類人既有生活和學習能力,同樣也具有犯罪能力。只是由于他們不屬于一貫為惡或經常為惡的人,所以,他們的犯罪才出人意料。同時也容易讓人們對他們的犯罪動機感到困惑不解。
2.成長與生活背景相對穩(wěn)定
與因基本社會化障礙而形成的犯罪人格者不同,他們大多具有較穩(wěn)定的社會生活背景,有著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居所和家庭生活,有的仍與父母(包括單親)生活,有的組建了自己的家庭,結婚生子等。而不是居無定所,也極少過著漂泊流浪式的生活。所以,他們沒有形成在異常社會背景下容易形成的冷漠無情的犯罪人格問題。就此而言,他們不屬于必然犯罪人。
他們后來實施的犯罪往往具有相關事件或刺激的源點,這種事件或刺激一方面有來自社會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他們自身在平時看來屬于小問題的性格缺陷。
教師要有“見賢思齊”的美德,向模范人物學習,激揚優(yōu)秀品質,善于發(fā)現(xiàn)并激活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古人云:“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在教師品德心理素質的自我完善過程中,特別應該提倡眼睛向下,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閃光的品質,向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習,不斷在生活實踐中發(fā)掘美德的寶藏。社會生活是一座道德寶庫,每時每刻都有閃光的思想和行為。教師要善于從中吸取精華,不斷積累并發(fā)揚光大。
所謂社會原因問題分析起來非常復雜,如:生活貧困導致的居住環(huán)境的惡劣給人在幼年形成的某次不良刺激;因貧困導致的環(huán)境遷移事件使人在幼年時遭遇過刺激;因貧困導致的生活乏味或絕望在某一時刻讓人刻骨銘心;還有因文化觀念的沖突引起的人際沖突事件等,因父母離異時刻使人在幼年形成一次強烈的心理創(chuàng)傷;還有因現(xiàn)實生活中的婚戀挫折引發(fā)的一時瘋狂;因現(xiàn)實生活難題而令其一時不知所措等。
所謂性格缺陷往往與后天的教育密切相關。教育問題大多發(fā)生在家庭結構正常、但家庭教育功能不正常的背景下。
3.情感活動正常甚至豐富
與反社會人格者不同,他們的情感活動正常甚至豐富,不會出現(xiàn)對于親人、朋友的冷漠,能夠恰當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由于他們大多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生活背景,即使家庭結構不全或家庭功能有殘缺,但他們大多仍對自己的親人具有較明顯的留戀感。由于他們具有正常人的情感性反應,有著自己在意或眷戀的家人,犯罪后他們也往往強調自己的犯罪理由,所以,他們犯罪后大多容易博得一些人的同情。比如說馬某殺人案中的馬某,其得到大多數(shù)人同情。
4.犯罪多為令人意外的表現(xiàn)
這類犯罪人的犯罪行為還多具有令人意外性或讓人難以置信的特點,他們的犯罪行為與他們平時的一貫表現(xiàn)或本性往往差別很大。
馬某殺人案中的犯罪人馬某平時老實木訥,他犯罪后,周圍的人都十分感到意外。曾某殺人案,曾某被捕后,其熟識的某自助餐店的老板知道曾世杰殺人的消息之后驚呆了,“那么斯文一個學生怎么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1.創(chuàng)傷性刺激
心理學上的創(chuàng)傷系指,一種經驗如果在很短的時期內,使心靈受到一種很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謀求適應,從而使心靈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擾亂。由于這樣的創(chuàng)傷,使得自己無法釋懷,執(zhí)著于過去的某次經歷或體驗,不能自拔,不知如何求得解脫,這便是心理障礙的由來,同樣也是危險心結出現(xiàn)的原因。
從心理學層面觀察該問題,即為個人在面對強烈刺激時所作出的反應。當個人的心理活動在某時間內遇到了意外的或強烈的刺激(一般為生活事件,也包括天災人禍),使人的心理應對系統(tǒng)出現(xiàn)了失控,人在這種事件面前,要么來不及反應,要么出現(xiàn)不當?shù)姆磻?,甚至根本不知如何反應;總之,在面對刺激事件時人的心理反應是完全失敗的反應。為此,所有的具有正常情緒感受的人都會感受到一種失敗帶來的痛苦,出現(xiàn)負面的情緒體驗。這種失敗帶來的痛苦感可稱為“心理創(chuàng)傷”,猶如生理創(chuàng)傷有痛感一樣,心理創(chuàng)傷也會讓人為之痛苦并留下心理傷痕。
出現(xiàn)這樣的心理創(chuàng)傷后,人們在面臨失敗時要么退縮回避,要么不甘失敗而出現(xiàn)彌補性的努力。恰恰由于人的心理發(fā)展具有時間延伸性和前后連貫性,因此,個人的任何彌補性的努力都只能動用隨后的心理應對系統(tǒng),調動自己所有的能力來解決以前的心理失敗問題。這樣使得整個心理應對系統(tǒng)集中與過往失敗事件之中,難以應對接下來的生活中的其他刺激。形象的講,此時,整個人將自我困于過往失敗之中,就跟把繩子系上一個結扣一般,無法解開,此即心結。
2.特定經歷
盡管危險心結一般都有引發(fā)性的創(chuàng)傷刺激源,但這并不意味著:凡遇同類刺激源的人都必然出現(xiàn)危險心結。在同一刺激源面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這種差別除了個人之間存在天生的個性差異外,更重要的是人在后天所經歷的人生內容有所差別。
經歷是指個人在生命歷程中親身經過的事情,它既可以是一個具體的事件即刺激點,也可以是一種過程即感受歷程。如果說不良刺激讓當事人產生某種心理創(chuàng)傷的話,那么,經歷還可以將這種感受演變?yōu)橐环N傷痛的歷程。
每個人在其一生中存在自己特有的刺激源,也有與他人相同、相似的刺激源,甚至人人都有的刺激源。這些不同或相同的刺激源,在特定個人身上形成不同的組合,從而形成其獨特的經歷?;诓煌洑v而形成的不同的認知、情緒控制能力,使得人在面對相同刺激源時,亦會做出不同的反應。研究危險心結引起的犯罪問題可發(fā)現(xiàn),許多引起嚴重犯罪的危險心結其刺激源非常普通或非常微小,所以,人們不能明白,為什么僅因為這么簡單或弱小的刺激就讓人做出如此嚴重的反應?
比如,曾某殺人案中,其殺人理由僅為別人說他長得丑,他告訴律師姚飛,班里有同學說他長得很丑,甚至連食堂打飯的師傅也嫌棄他長得丑。這樣的理由誠然令人吃驚。因此,很多人建議對其進行精神鑒定,鑒定結果卻為其精神狀況正常。對此,就不能僅僅從這一次事件中進行分心,結合其自幼生長環(huán)境,貧困的家境和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一些事件,使得其一直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自卑心理,而這樣的心理已經在其心中形成了心結。一但受到強烈的刺激,即會以強烈的形式暴發(fā)。
由于危險心結引起的犯罪中,犯罪人有足夠的智力和精神辨別、控制能力,因此,其與危險性格者一樣,不具備免除或者減輕刑事責任事由。但其余危險性格者又存在顯著的差異,其并不會當然犯罪。但當其遇到特定的刺激源,其自己缺乏有效處理這樣的反應時,則易以極端方式暴發(fā),引起悲劇。因此對于該類犯罪的研究和預防,與危險性格者犯罪相比,有著較大難度。后者多為慣犯,或者有著明顯的犯罪傾向,而被重點關注。但因為如此,往往其所實施的犯罪帶有不可預測性,難以控防。
筆者認為,心結在本人無法釋懷時,應當在專業(yè)人士的輔助下,進行相應的治療。然而,目前在我國,對于心理健康治療情況,并不樂觀。因此,有必要在社會中加大對于心理健康、心理治療相關方面的宣傳,政府、社會團體都應積極參與其中。比如,高校可以結合專業(yè)優(yōu)勢,面向社會提供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心理輔導等形式的宣傳服務。
[1]張玉.《論犯罪心理形成的相關因素》[J].《求實》,2009.2
[2]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體系中的價值》[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3]李玫瑾.《犯罪心理“辨析”》[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4]李玫瑾.《犯罪心理現(xiàn)象中危險心結探析》[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5]李玫瑾.《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6]陳和華.《激情犯罪不宜從輕處罰的心理學依據(jù)——從藥家鑫殺人案導入》[J].《法學》,2011.5
張杰,重慶市大足區(qū)人,四川大學法學院刑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