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龍
小時候,八月中秋節(jié)前后,跟母親到自家的園田地里摘豆角,見其他植物大都有些干枯,而唯獨豆角秧卻綠意油油,開花結(jié)角。當(dāng)時,就感到有些奇怪,于是便問母親,母親深情地告訴我說:“兒子,這叫‘戀秋,意思就是留戀秋天,不愿意走。天氣馬上就要涼了,好趁著這溫暖的天氣,多給咱們結(jié)點果實?!?/p>
去年秋天,正是涼風(fēng)習(xí)習(xí),青草泛黃的時節(jié),我和妻子去了趟佳木斯女兒家小住。當(dāng)火車行至小興安嶺山脈時,就見路兩旁這一叢那一叢,長了不少楓樹,別的什么楊樹、柞樹、樺樹風(fēng)掃落葉,而唯獨楓樹遒勁挺拔,葉子越發(fā)顯得紅艷,仍然煥發(fā)著勃勃的生機。
“節(jié)省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生命,更為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這是魯迅所言。楓樹也可能知道了自己這一輪回已時日有限,抓緊一分一秒,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把自己全部的能量釋放出來,讓人間多一抹紅艷,多一份喜興。這不就等于讓它的有限生命更有效,延長了它的生命了嗎?原來,“戀秋”的情結(jié)不就在于此嗎?
來到女兒家小區(qū)樓前,不知哪位大媽大伯用鎬頭開辟了十幾平方米的土地,竟然種上了黃瓜、茄子、胡蘿卜等蔬菜。黃瓜、茄子顯然已經(jīng)枯枝敗葉,而唯獨胡蘿卜櫻子一片嫩綠,長勢喜人。站在一旁年幼的外孫女不解地問我:“姥爺,胡蘿卜咋還這么綠呢?”
外孫女提出的問題很刁鉆,我跟她講再多的大道理,顯然是白費口舌。我只好敷衍了一句:“它耐寒唄,就像有的小朋友抗凍一樣?!毙⊥鈱O“哦”了一聲,似懂非懂。
其實,在耐寒的背后,還深藏著許多道理。這種植物似乎也有靈性,它知道冬天就要到了,為了與嚴(yán)寒抗?fàn)?,為了給自己增加更有利于生存的條件,不斷地給自己增加胡蘿卜素、糖分等營養(yǎng)成分。天氣越?jīng)?,這些營養(yǎng)成分就越增加得快,提高了自己體內(nèi)的能量,從而達(dá)到御寒的效果。胡蘿卜這種現(xiàn)象也只有在殺冷時短短的幾天內(nèi)完成,他惜時如命,在生命即將結(jié)束之時,將體內(nèi)的營養(yǎng)成分糖分這份大禮送給了人類,難道這不是“戀秋”的結(jié)晶嗎?
等上樓進(jìn)到女兒家屋里時,在大廳電視的正上方,掛著一幅名畫《牡丹圖》,當(dāng)然是印刷品。我走上前,一看便知是齊白石的作品,齊老一生差不多每天都要作畫。二十七歲以后,只有兩次害病,一次遭父母之喪才擱過筆。他的勤奮是持久的,有恒的,即使到了晚年,也沒睡過早覺,每天照例黎明即起,吃過早飯,便要畫上幾幅,對藝術(shù)的追求,真是孜孜不倦。據(jù)說在1957年他逝世這一年的春夏之際,他的精神有些不濟(jì)了,健康情況已大不如從前,還絲毫不服老,頑強地和衰老作斗爭,畫出了花中之王——牡丹,這是他一生中畫的最后一幅畫。他禪精竭慮,耗盡最后精氣,抓緊時間,完成了這幅傳世之作。試想,當(dāng)初他由于自己健康原因,如果放棄最后一點時間創(chuàng)作《牡丹圖》,能有這更加輝煌燦爛的晚年嗎?正如莎士比亞所言:不管饕餮的時間,怎樣吞噬這一切,我們要在這一息尚存的時候,努力博取我們的聲譽,使時間的鐮刀不能傷害自己。齊老正是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莎翁所言,讓世人矚目。這怎能不是“戀秋”的杰作呢!
晚飯后,站在涼臺上,夕陽西下,燦爛的晚霞染紅了天邊。于是,樹木、樓房、游人甚至整個城市都被染上了一層金色。此情此景,不能不讓我心動:難道夕陽也知道“戀秋”嗎?它知道自己已落到了地平線下,為人類奉獻(xiàn)的機會還得24小時之后才能獲得重生,于是,它把自己所有的光和熱都在這晝與夜交替的時節(jié)釋放出來,給人間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夜幕漸漸地降下來,我們和女兒一家人到郊外散步。走在被樹木擠歪了的林蔭小路上,腳踏著油黑的泥土,我突然有一種更接地氣的感覺。連植物、大自然都知道戀秋,何況人乎?我本一介凡夫,對社會、對人類談不上什么貢獻(xiàn),只是做了點自己該做的事兒。如今快到退休的年齡,余下的時間越來越有限,抓緊分秒,傾其所能,不把遺憾帶走。正如布萊希特所言:“不要為已消盡之年華嘆息,必須正視匆匆溜走的時光。”只要盡心盡力了,只要做到問心無愧,給自己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不也同樣具有“戀秋”的情懷嗎?
摘自紅袖添香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