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奕
(銀川晚報,寧夏銀川750001)
新聞落地的速度和質量
□石曉奕
(銀川晚報,寧夏銀川750001)
2016年6月7日,國務院醫(yī)改辦等七部門公布《關于推進家庭醫(y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之前簽約醫(yī)生銀川已經有了,但這個指導意見的出臺,肯定會對銀川家庭醫(yī)生簽約服務工作有一個大的推進。6月17日,《銀川晚報》刊出調查文章“銀川百萬人簽約家庭醫(yī)生——已有13萬人享受過上門服務”,為讀者全面解答了關心的問題,這篇報道回應熱點,內容全面。這是政策性新聞落地的一個案例。
什么是新聞落地?筆者比較認同的是《半島都市報》的王維峰、穆衛(wèi)東給出的定義:“筆者對落地新聞的理解是,不是發(fā)生在本地的新聞,通過新聞事件內部與外部的某種關聯性,尋找本地視角進行采訪操作,加入本地元素,便構成了落地新聞?!甭涞匦侣剰娬{外地新聞本地化,新聞的內容依托于外地某一資訊或事件與本地的關聯,或者表面上并無關聯,但通過記者的進一步深入調查和采訪挖掘出與本地區(qū)之間的聯系。新聞落地在七八年前開始興起,經過幾年運用,它已成為報紙增加新聞貼近性和及時性的一個重要手段。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興起,落地新聞憑借速度和質量成為紙媒的立身法寶。
落地新聞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政策落地。國家重大法規(guī)政策,特別是重大民生法規(guī)政策出臺的新聞。讀者依賴信息的主要原因,就是能從信息中得到生活選擇的科學依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及時為讀者提供相關有效全面的政策和法規(guī)政策是媒體的重要責任,也是媒體生存的重要原因。2016年1月1日國家關于二胎人口政策出臺,1月26日,寧夏當地政策推出,《銀川晚報》用通版為讀者提供寧夏二胎生育最全面最新鮮的政策解讀以及相關服務信息。這個新聞高質量地落地,是地方報紙新聞實踐能力的體現。
二是突發(fā)性大事件落地。動態(tài)性重大事件,包括地震、空難、洪澇、車禍等影響大的重大突發(fā)性事件新聞,一定要盡快找出和本地相關聯的內容,以滿足讀者從異地的災難緊張關注中引發(fā)的對此類信息的海量需求和特別選擇。2016年7月,長江流域暴雨洪澇,銀川也進入雨水期,銀川的防洪能力如何?《銀川晚報》記者馬上采訪銀川水務局、防汛指揮部、寧夏氣象局,從群眾關心的氣象、防洪、排水的準備和歷史上的重大水文記錄進行系列報道,以滿足讀者對此類事件的信息需求。
三是服務信息的落地。重大生活訊息的波動,總會影響本地生活,這些要及時跟蹤,做好服務。央視曝光周大生千足金摻有化學元素,銀川本地情況如何?汽油又一次降價,銀川具體降了多少?反式脂肪酸概念一出來,本地市民反應如何,銀川市場反式脂肪酸產品調查。這些信息的落地直接關聯市民的生活,掌控讀者的生活意向。
四是網絡熱議話題的落地。隨著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深入融合,網絡的一些熱點話題和爭議性議題也開始為紙媒采用,附加本土地域特色,延展為新興的社會熱點趣聞。2014年1月,網上熱炒高校一些專業(yè)男女生比例失衡,這個話題雖然對我們的生活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它新鮮有趣,讀者既有好奇心也有參與感。我們做了話題落地——“我區(qū)大學生一些專業(yè)男女比例趣事多——36個男生供著4個‘公主’,38個女生圍著1個‘國寶男’”,稿件有趣有樂,男女都愛,老少皆傳。
為什么新媒體時代,落地新聞越來越重要了呢?我分析可能是這樣的:紙媒和新媒體在速度的爭搶上是沒有實力可言的,但是,落地新聞拼搶的是速度和質量的聚合,這一點,新媒體就不一定有優(yōu)勢了。落地新聞本身因為重大而關注度極高,第一時間發(fā)布,紙媒肯定輸給新媒體,但落地就不一定,它要求有專業(yè)的研判、獨特的切入點、實力的操作,這都是傳統媒體多年積累的過人本領,再加上綜合信息的聚合處理,延展縱深的本土內容放大了落地信息影響力,不但能抓人眼球,還能攝人心魄。落地的過程,是一個放大效應的過程。
雖然,重大新聞在第一發(fā)布上爭搶不過新媒體,但新聞落地必須講求速度,失去速度,效應就會減小,最后可能會失去意義。
用前面的例子,《關于推進家庭醫(y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是2016年6月7日出臺的,6月17日,《銀川晚報》的落地新聞《銀川百萬人簽約家庭醫(yī)生——已有13萬人享受過上門服務》才刊出,中間有10天的時間,這10天里,全國、本地發(fā)生了許多有影響的事件,人們早已忘掉了家庭醫(yī)生這個意見的出臺,關注度肯定是大打折扣的。
新媒體時代,兩三天就會出現一個熱點,如果沒有事件,就會自生議題。新聞熱點頻閃,再重大的事件也經不住新事件的浪潮沖擊。所以,落地必須講速度。
2014年1月7日6時55分,107歲的邵逸夫先生仙逝。網上消息發(fā)布后,《銀川晚報》立即著手落地。邵先生生前來過寧夏,和寧夏有一定的關聯。1月8日,《銀川晚報》用了封面圖導和兩個版來報道邵逸夫仙逝專題,一個版是他一生成就的綜合展示,另一版是落地消息《二十多年來為寧夏捐出7405萬港幣(副題)邵逸夫共資助我區(qū)146所學校(主題)》,把先生對寧夏教育事業(yè)的關愛做了具體的報道,還刊發(fā)了銀川網民的的悼念內容,加深了事件傳播的效果。落地就是找關聯,整個關聯的內容就那么多,同城媒體都在競爭,你抓不到你就失去了影響力。即便是同城媒體都沒有抓到,你也會因無法掌控熱點新聞而失去讀者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落地的速度代表著一個媒體的反應力和戰(zhàn)斗力,也是最核心的力量。
2010年,《人民日報》刊發(fā)人們?yōu)槭裁匆粼诖蠖际械奈恼?,一時間,各地媒體都在積極回應,南京《揚子晚報》請生活在大都市的人談為什么留在大都市,請小都市的人談小都市有什么好。同處南京的《現代快報》直接請一個社會學家,為讀者解讀生活在大都市人的社會心理特征及其深層原因。都是落地,兩報各有優(yōu)長?,F在落地已成為經常性的新聞手段,幾年的經驗積累,各報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術,“落地”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是:
政策性落地要準。政策一般是長效性的,它有兩個落點,第一個是國家大的政策,第二個落點是區(qū)域性政策調整。兩個落點之間的時間我們不能掌控,但做好準備,沖擊第二落點的要求是必須的:一是盯緊,二是收集好所有外圍資料,一旦確定立刻出稿。政策性落地也要認真研究、判斷政策的有效影響力。比如,往年教育部都會在假期到來之前制定一個學生課外作業(yè)的時間規(guī)定,因為實際操作困難,不能立馬見效,所以落地的意義不大。但對于本地經濟、生活有重大影響的一定要做大。政策性落地無法講求速度,只好打拼深度,做好深度報道是紙媒的長項。
事件落地要貼近貼心。事件性落地要拼速度,但根椐事件的關注度可以持續(xù)聚焦,穩(wěn)步推進。2010年11月15日,上海一棟高層公寓起火,大火導致58人遇難,70余人受傷。事件一發(fā)生,各地紙媒都是先從現場尋找當地的關聯親人,有沒有本地人,有沒有本地人的親屬?能和現場連線更好。現場的傷痛之后開始理性反思,反省本地的火災隱患。面對深切的痛點,蜻蜓點水式報道不但不能觸動人心,反而會激發(fā)人們心底的憂慮和對社會的怒與怨。找到當地和事件最緊密的關聯點,讓事件的影響力在本地切實起到作用。
2013年6月7日,廈門快速公交爆炸案發(fā)生,公交安全被推到風口。當時,銀川的快速公交剛剛運營,如果借爆炸案來查找安全工作的問題,勢必會引發(fā)社會的不安。我們的落地到了當年的6月14日,避開了事件突發(fā)的不冷靜期,第一篇《坐公交可疑物查不查?安全設施會用嗎?》稿件刊發(fā),客觀而理性的回應安全問題。接下來,《銀川公交車4年丟了4000把安全錘——誰動了救命錘?》《公交車司機將逢疑必查——乘客不配合司機可報警》,一步步引導讀者反思社會公共安全的自覺維護意識,從一場災難中提煉、放大全民反思、維護安全問題的積極因素。
議題落地要積極引導。新媒體培育了人們喜歡分享、樂于參與的生活方式,讀者的情緒越來越敏感,不僅會被大事件所影響,也會被一些小的事件所牽動。人們熱衷于移動終端關聯,事件很容易在網絡發(fā)酵,這樣落地的內容更豐富了,有的是情感的共鳴,有的是認同的分享,還有的是情緒互動,更多的是參與的快樂。哪怕事件對自己有一點點觸動,也要附加上本土的元素,讓它成為自己的特色分享。紙媒在新媒體的影響下,落地平常又隨意:浙江的一對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多日才被發(fā)現,這個悲情的故事引發(fā)了全國的熱議,事在浙江,但到處都有,怎么落,不落事件落閑話落情緒,《銀川晚報》做了“你多長時間給父母打一個電話”,用調查和數據來觀照生活自省自教。網絡的話題落地,傳統紙媒首先要寬容要采納,然后才是注意度的把握,避免庸俗化和低俗化。
新媒體時代,新聞的形式在變,落地的樣子也在變。但萬變不離其宗:為讀者提供好看可讀耐用的信息是我們的根本任務,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新聞落地的根本就是讓這個宗旨高速有質量的落到實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