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月英
內(nèi)容摘要:竇娥的形象歷來都是為人稱贊的,人們稱她為反抗英雄。本文將從竇娥與地痞流氓的斗爭、與貪官污吏的斗爭、與天地的斗爭三個方面來論證竇娥的反抗和斗爭并不成立,竇娥并非反抗英雄。
關(guān)鍵詞:竇娥 悲劇 反抗英雄
《竇娥冤》主要講述了青年婦女竇娥蒙冤被判處死刑的故事,隨著作品的廣泛流傳,竇娥享盡了贊譽,她的反抗精神也為人們稱贊不已。她斥天地,怨鬼神,對黑暗的封建社會進行了無情的控訴,臨刑前她發(fā)下“三樁誓愿”,大膽否定最高統(tǒng)治者,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案。但她指天斥地,卻又希望通過“天地”來實現(xiàn)自己的誓愿,這種態(tài)度顯然與之前的斗爭反抗態(tài)度相矛盾。
這種矛盾的態(tài)度引發(fā)了我了思考:竇娥是反抗英雄嗎?那么在教學中我又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我選擇讓學生回歸劇本,透過劇本進行分析。竇娥在一出場就交代了自己的身世,她三歲亡母,七歲時因父親無力還債將其抵押給蔡婆婆做童養(yǎng)媳,不幸結(jié)婚二年又守寡。面對一系列的打擊,她感嘆:“竇娥也,你這命好苦也呵!”她并沒有想到如何去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是在感嘆自己命苦。她恪守封建禮教,她認為自己遭受的不幸是“八字兒該載著一世憂”(第一折[油葫蘆]),是“前世里燒香不到頭”(第一折[天下樂])。她認為只有侍養(yǎng)婆婆,為死去的丈夫守孝才能將來世修,封建節(jié)孝禮法和命運觀戰(zhàn)勝了她的天性。如此看來,一個把自己的不幸歸因于命運的人,一個祈求來生的人,一個恪守封建禮教缺乏獨立人格的人,她能夠做出什么反抗?雖然竇娥所處的時代不能與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相提并論,但至少我我們可以看出竇娥的反抗是不成立的,是缺乏思想基礎(chǔ)的。
我們先來看看竇娥是如何進行“反抗”的。竇娥的“反抗”精神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與惡地痞流氓的斗爭;與貪官污吏的斗爭;與天地的斗爭。先從竇娥與以張驢兒父子為代表的惡棍流氓的斗爭談起。竇娥反對婆婆再婚,自己也拒絕張驢兒的求婚,她認為貞節(jié)高于生命,這些都是真實的,但竇娥的反抗未必成立。她既然反抗張驢兒的無恥霸占,怎么就對婆婆將張驢兒父子好酒好飯養(yǎng)在家中這一事妥協(xié)了呢?即使她力不從心,她也完全可以選擇離開蔡婆婆家一走了之,尋求自己的希望和幸福,但她選擇了妥協(xié),正是因為她的妥協(xié),才給了張驢兒圖謀的機會。張驢兒圖謀不成反毒殺了老爹,他威脅竇娥是“官休”還是“私休”,竇娥毅然選擇了“官休”。竇娥開始是相信官府的,“大人你明如鏡,清似水,照妾身肝膽虛實”(第二折[牧羊關(guān)]),然而在昏官桃杌既不勘詳情,又不求人證物證的嚴刑拷打下,她的幻想被碾碎了,但竇娥沒有因此懷疑和反抗封建統(tǒng)治秩序,她愚昧地認為這禍端的由來是因為婆婆改嫁違背了封建倫理道德,“這無情棍棒教我捱不的。婆婆也,須是你自做下,怨他誰”(第二折[罵玉郎])。有人說在此她與以桃杌太守為代表的貪官污吏進行了斗爭,在桃杌審案時竇娥忍受了多少致昏致死的毒刑拷打,忍住了血肉橫飛的棒苔,誓死不招,頑強抵抗,這也是竇娥反抗精神的體現(xiàn)。這種說法本身就自相矛盾,既然說竇娥反抗,誓死不招,那為什么到最后還是招了呢?這能稱之為反抗英雄嗎?她聽說要拷打婆婆,立即屈招認冤,于是落了個“藥死公公”的罪名,理所當然被判處死刑。正所謂“本一點孝順的心懷,倒做了惹禍的胚胎?!币苍S她不招,反抗到底,案件難以審理,尚可上報復(fù)勘,或許還有轉(zhuǎn)機,可免一死。與其說竇娥善良,不如說是愚昧,由此可見竇娥對封建禮教的盲目遵從使其喪失了一切反抗的能力。說竇娥是反抗英雄最有力的證據(jù)是第三折,她指天斥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第三折[滾繡球]),這是她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大膽否定。在古代人的意識里,天地被看作能夠主宰世間萬物包括人的命運的最神圣的東西,是不容侵犯的。早在漢代董仲舒就提出了“天人感應(yīng)”論,他認為,天與人之間也存在相感相動的關(guān)系,它的主要作用表現(xiàn)在人類社會的治亂與天道的運行之間的關(guān)系。人君為政要效法“天”行“德政”,為政要宜于老百姓,否則“天”就會降下種種“災(zāi)”、“異”,“災(zāi)”和“異”是天對人間的警告。在此,由于竇娥冤情深重,無人能為她主持公道,竇娥在絕望中指斥天地,臨刑前她發(fā)下了“三樁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飛雪、楚州亢旱三年。由此可見,竇娥對天地鬼神的嚴厲指斥和要感天動地顯然是相互矛盾的,她對天地的懷疑和依賴始終交織在一起。從根本上說竇娥的行為在于“感天動地”而不是“反抗天地”,三樁誓愿也正是感天動地的結(jié)果?!霸敝苑Q其為冤,是因為竇娥恪守封建禮教卻被封建統(tǒng)治者殺害,如果她因反抗封建統(tǒng)治而被殺害,那何冤之有?
縱觀全劇,孝道和貞節(jié)是竇娥生活的準則,同時也是造成竇娥悲劇命運的原因。竇娥看似善良孝順,實則缺乏獨立的人格。她所有的“反抗”行為只不過是在封建禮教桎梏中的一次次妥協(xié)罷了,怎么會成為反抗英雄呢?這不僅是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思考的問題,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應(yīng)該思考的問題,我們只有把劇本放在民族文化中去系統(tǒng)研究,才能還竇娥一個真實的本來的面目。
(作者單位:天水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