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時期的末期,隨著孩子與父母家人相處時間的減少,從同伴那里尋求支持來滿足社交的需求。當孩子開始發(fā)展同伴關(guān)系,家長對孩子們之間的交往以及所發(fā)生的事情也漸漸失去控制了,此時,他們需要做到兩點:一是了解兒童青少年同伴交往的特點,二是對孩子們的同伴交往提供支持,并幫助他們提高同伴交往的能力。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孩子在學校、在同伴交往中遇到挫折。
同伴交往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心理需求
對孩子而言,存在著“兩個社交世界”,一個是成人—兒童青少年之間的世界,一個是兒童青少年同伴的世界,這兩個社交世界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他們的成長與發(fā)展。孩子一旦開始上學,與同伴相處的時間就增加了。同伴交往,是兒童青少年社會化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經(jīng)之路,是孩子從家庭認識外部社會環(huán)境、走向成人社會的橋梁。
對兒童青少年而言,同伴就是友誼 當孩子們與同伴在一起時,他們感到親密,滿足了他們從朋友那里尋求親近、信任、歸屬、認可、聯(lián)系、接納,以及表達自我、與人溝通和被理解的心理需要。
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會付出更多的時間和努力來維護友誼 女孩會聚在一起聊天,表露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男孩們會一起從事體育活動。友誼對于青少年不可缺少,但是,同伴中的矛盾和沖突,也會引起他們情緒的焦慮、緊張和抑郁、不快。
同伴交往助成長
親密的友誼有助于孩子在學校的適應和學習 親密的友誼可以吸引孩子上學,讓他們感覺到安全和支持,減少壓力感,適應學校生活,對學校的認同度更高。
健康的友誼有助于他們的親社會行為 因為朋友之間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可以促進他們對他人的同情、理解、友善、樂群,因此,健康的友誼可以避免他們的反社會行為,促進親社會行為,發(fā)展良好品行。
擁有密切的朋友,就可以幫助孩子探索自我和深刻了解他人 因為關(guān)系親密,他們的交流就開放、誠實、平等,對彼此間的優(yōu)缺點、需要和期望更加敏感,這樣的互動過程可以促進他們認識自己并接納別人的觀點,并為成年后的心理健康、戀愛發(fā)展、人際關(guān)系打好心理健康的基礎(chǔ)。
同伴交往可以鍛煉孩子服務于人的社會能力對孩子來說,同伴交往可以促進個人能力和許多社交能力的發(fā)展,這些能力是以后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基礎(chǔ)。
這些問題不能忽視
同伴交往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人格發(fā)展、能力發(fā)展有很多的益處,但是,也有一些問題需要引起家長的重視。
關(guān)注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 青少年的情緒行為問題屢見報導,比如抑郁、自殺、同伴欺凌甚至違法行為。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受青少年的生理基礎(chǔ)、家庭教養(yǎng)、學校教育、社區(qū)文化和同伴關(guān)系等因素影響,其中,沒有朋友、結(jié)交不良同伴、失去支持幫助,是青少年時期情緒行為問題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外部因素,需要家長們重視。
警惕孩子受到同伴圈子的不良影響 處于同伴圈子的孩子,其觀念、態(tài)度、行為有可能被同伴同化、改變,而同伴群體的價值觀、行為習慣也是其家庭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的延伸,不同的家庭出來的孩子各自帶著自己家庭的烙印,這些也同樣影響同伴和被同伴影響,這就需要家長注意孩子被不良行為所影響。
防止孩子與家長對抗 如果青少年受不良同伴壓力影響,可能與父母的意見不一致,而反抗父母的教育。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并以恰當方式了解掌握孩子的實際情況,實施教育和影響。
家庭助力不能少
同伴交往能力,呈現(xiàn)的是孩子的人格特點、人際模式和交往技能,受生理遺傳、家庭教養(yǎng)、學校教育影響,是從出生開始一步步培養(yǎng)、逐步發(fā)展過來的。
家長需要充分了解同伴交往的心理行為特點及其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中小學時期的孩子,其人格發(fā)展的任務是同一性,如果發(fā)展不好就會發(fā)生角色認識混亂。在這一時期,家長需要支持孩子的同一性的健康發(fā)展:接納傾聽、肯定鼓勵孩子,與孩子親切而開誠布公地交談;不要打壓孩子的觀點想法;鼓勵孩子建立同伴友誼;多給孩子交友支持,給孩子提供關(guān)愛和指導。
家長要在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與同伴合作互補 同伴群體對孩子的社會化起著重要作用,除了同伴交往本身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促進他們的人格健康發(fā)展,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父母在孩子選擇同伴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家長在孩子同伴交往中給予愛和指導的同時也需要限制 接納、愛、關(guān)心是家長教養(yǎng)孩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僅有接納和關(guān)愛并不能保證孩子有良好的發(fā)展,還需要給孩子提供指導、確定標準、了解他們的社交行為,以保證他們有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
家長要教會孩子一些社交技能 有良好社交關(guān)系和問題解決技能的孩子常會交到新朋友,他們能適應新環(huán)境,和不認識的孩子打招呼,積極參加新活動;他們也知道如何保持友誼,他們會合作、妥協(xié)、信任別人,也讓別人信任;他們尊重不同觀點,會清晰表達自己的期望;做錯事,會道歉,若不是自己的錯,不輕易認錯。所以,家長要及時培養(yǎng)孩子這些技能,身體力行,示范給孩子看什么是好的社交技能。多體會到他人感受、認識到因果關(guān)系和解決問題方法多樣性的孩子,比遇到問題就沖動的孩子,同伴關(guān)系更好,更少情緒行為問題。所以,家長要教會孩子與人相處和解決沖突。
(劉貞華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中國家庭教育學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