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展田,李燕輝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南寧530000)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抑郁情緒與中醫(yī)辨證分型的相關性研究
朱展田,李燕輝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南寧530000)
目的探討慢性非萎縮胃炎(CNAG)伴抑郁情緒與中醫(yī)辨證分型的相關性,以協(xié)助CNAG的中醫(yī)診斷及治療。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yī)院收治的內鏡下確診為CNAG且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達到抑郁標準的100例患者進行中醫(yī)辨證分型分析。結果100例患者的中醫(yī)所見證型以肝郁脾虛型較為多見,肝郁脾虛型患者抑郁程度與脾胃濕熱型、胃陰不足型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脾胃虛弱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各中醫(yī)證型間的內鏡下表現主要為充血性紅斑與黏膜水腫。充血性紅斑與黏膜水腫、附著性黏液與糜爛和出血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充血性紅斑、黏膜水腫分別與附著性黏液、糜爛和出血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CNAG伴抑郁患者中醫(yī)辨證分型以肝郁脾虛型為主,其臨床癥狀多與抑郁情緒有關。
胃炎;慢性??;抑郁;肝氣郁結/中醫(yī)病機;辨證分型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CNAG)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疾病,病程長且易反復,但其臨床癥狀不典型,容易被人忽視。CNAG病因多樣,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飲食習慣、環(huán)境因素及自身免疫等相關。近年來,有研究表明其與情緒有一定關聯(lián),包括抑郁、焦慮等[1]。中醫(yī)認為,胃的主要功能為受納水谷,其正常的生理功能需要肝脾協(xié)助完成,肝脾功能失常則會影響胃的受納;同時,胃病的發(fā)生也與七情有關。本研究選取100例伴有抑郁情緒的CNAG患者進行中醫(yī)辨證分型分析,從而明確抑郁情緒與CNAG的中醫(yī)辨證分型關系,為CNAG的診斷及治療提供依據。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yī)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中確診為CNAG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齡(42.31±14.27)歲。
1.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胃鏡下按西醫(yī)診斷標準確診為CNAG;(2)采用Zung自評抑郁量表(SDS)進行抑郁狀態(tài)的評定。根據出現頻率按1~4級評分,SDS總分大于41分;(3)對本研究知情,且愿意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急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患者;(2)合并嚴重的原發(fā)性心、腦、肝、腎疾病的患者及精神病患者;(3)妊娠或準備妊娠婦女、哺乳期婦女。
1.2方法
1.2.1抑郁程度評定對納入研究的患者進行中醫(yī)辨證和抑郁程度分級,根據結果分為輕、中、重度抑郁。評分指數(各條目累計分除以80):0.5~0.6為輕度抑郁,>0.6~0.7中度抑郁,>0.7為重度抑郁。由2名中級職稱中醫(yī)師對其經行中醫(yī)辨證分型。
1.2.2診斷標準
1.2.2.1西醫(yī)診斷標準根據中華中醫(yī)藥學會2014年《慢性胃炎診療指南》,內鏡下符合以下表現及病理組織活檢提示為幽門螺旋桿菌陰性或陽性,慢性炎癥、活動性炎癥,可診斷為CNAG。(1)充血性紅斑:呈斑片狀、斑點狀或條狀,斑點狀充血黏膜與正常黏膜相同出現最為常見,如麻疹患兒的皮膚,內鏡下描述為紅白相間;(2)黏膜水腫:黏膜腫脹,柔軟而濕潤,支光度增強,黏膜皺襞增厚,胃小凹結構明顯,水腫黏膜較正常蒼白;(3)附著性黏液:附著性黏液由破壞的黏膜組織、炎性滲出物和黏液組成,附著在黏膜上不易剝落、脫落后黏膜表面常發(fā)紅或有糜爛;(4)糜爛和出血:黏膜外出血如滲血常伴有糜爛,黏膜內出血可分為陳舊性出血和新鮮出血,出血是炎癥較重的表現。
1.2.2.2中醫(yī)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分型依據《慢性胃炎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將CNAG伴抑郁患者分為:肝郁脾虛、脾胃虛弱、脾胃濕熱、胃陰不足4種類型。(1)肝郁脾虛型:證見脅肋不舒、胃脘脹痛,牽引兩脅,噯氣頻繁,情志不暢,食欲減退,苔薄白,脈弦;(2)脾胃虛弱型:證見胃脘隱痛,喜按喜暖,食后脘悶,納呆少食,便溏腹瀉,四肢乏力,舌質淡紅,有齒印,苔薄白或白,脈細無力;(3)脾胃濕熱型:證見脘腹脹悶,隱痛,餐后加劇,口苦口臭,渴不欲飲,神疲,舌紅苔黃膩,小便短赤;(4)胃陰不足型:證見中脘隱痛,胸前灼熱感,口干咽燥,饑不欲食,脈細或細數,舌紅,苔少,大便難,小便短赤。
1.2.3觀察指標觀察患者抑郁嚴重程度分級情況,以及中醫(yī)辨證分型與內鏡下表現。
1.3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不同證型患者抑郁程度分級本組100例患者中,中醫(yī)證型以肝郁脾虛型多見,共42例,占42.0%;其他證型依次為脾胃虛弱型、脾胃濕熱型、胃陰不足型。肝郁脾虛型患者抑郁程度與脾胃濕熱型、胃陰不足型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脾胃虛弱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型患者抑郁程度
2.2中醫(yī)辨證分型與內鏡下表現各個中醫(yī)證型間的內鏡下表現主要為充血性紅斑與黏膜水腫。充血性紅斑與黏膜水腫、附著性黏液與糜爛和出血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充血性紅斑、黏膜水腫分別與附著性黏液、糜爛和出血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中醫(yī)辨證分型與內鏡下表現
CNAG在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可歸屬為“胃脘痛”“痞滿”“嘔吐”“呃逆”等范疇,其病因病機復雜多樣。在七情中,肝主怒,脾主思,暴怒傷肝,久思傷脾,脾與胃互為表里,說明了肝脾胃的正常生理受情緒影響[2]。本研究中,CNAG伴抑郁情緒患者的中醫(yī)證型以肝郁脾虛型多見,其他由多到少依次為脾胃虛弱、脾胃濕熱、胃陰不足。中醫(yī)經典名著《黃帝內經》中記載,認為人的五臟與自然聯(lián)系緊密,且與自然事物相對應,如五行、五音、五色、五畜等。在臟腑的五行屬性中,肝者屬木,木曰曲直,喜條達而惡抑郁;脾屬土,主升,主四肢,主運化。肝具有調理氣機,舒暢情致的作用,肝氣的升降協(xié)助胃中水谷精微上輸于脾,脾主運化,實四肢,上輸津液于肺,肺朝百脈,輸布津液,此為脾胃氣機的主要過程。推測其病因可能為情致抑郁,使得肝氣不能舒暢,使脾胃氣機升降失常;同時損傷肝臟,五行中,木克土,肝病傳脾,故致脾胃運化失職,從而導致了胃炎的發(fā)生。因此,抑郁情緒的患者中肝郁脾虛證型占多數。脾胃虛弱型僅次于肝郁脾虛型,考慮主要因素可能為肝病傳脾后,由于病程長,反復發(fā)作,致使久病必虛,導致了脾胃功能受到影響,不能正常運化,從而發(fā)生CNAG,其中脾胃虛弱是主要病因,與前者肝氣郁滯為主要原因有所不同。脾胃濕熱型及胃陰不足型則考慮與情緒因素關系較小,多考慮為其他因素,如飲食、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在內鏡下黏膜病變程度中,肝郁脾虛型、脾胃濕熱型、胃陰不足型以充血性紅斑多見,脾胃虛弱型以黏膜水腫多見,均屬于輕型的黏膜病變,但患者腹部不適、反酸、噯氣、早飽等癥狀明顯,考慮主要因素為情緒抑郁,胃黏膜病變次之,類似于西醫(yī)中CNAG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醫(yī)學界也普遍認為CNAG在臨床上癥狀與內鏡下表現無明顯相關性。
在當今社會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人們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容易產生不良情緒。有研究表明,CNAG患者較正常人易存在抑郁和焦慮心理[3]。目前,治療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為藥物治療,對于伴有情緒因素的CNAG患者,藥物治療效果不盡如人意,許多患者在藥物治療后復查胃鏡,結果顯示內鏡下胃黏膜病變等表現較用藥治療前有所改善,但患者癥狀好轉不明顯,且其出院后癥狀易反復,稍有飲食不慎、酗酒等原因即可加重。對此類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采取心理干預,癥狀有明顯改善[4]。在傳統(tǒng)的治療中,采用中醫(yī)辨證施治[5]及中藥[6]治療,充分發(fā)揮中醫(yī)在治療情志病中的優(yōu)勢,效果良好,且CNAG在中醫(yī)診斷方面主要依靠舌象[7]、脈象判斷病情,能夠避免患者行胃鏡檢查的痛苦及麻醉風險。
在當前的醫(yī)療體系中,西醫(yī)診治CNAG處于主導地位,源于其對病因、診斷及治療上簡明清晰,同時配合現代檢測手段,如內鏡、病理活檢等,能夠較為客觀地明確診斷。而中醫(yī)辨證論治復雜深奧,同時脈象、舌象等易受主觀因素影響,使大多數醫(yī)生難以精通。在現有治療方法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中西醫(yī)結合[8]等多種途徑治療成為必然趨勢。本研究通過探討CNAG伴抑郁情緒與中醫(yī)辨證分型相關性,協(xié)助中醫(yī)診斷,在“望聞問切”診斷CNAG的同時,若患者伴有抑郁情緒,則應多從肝郁氣滯[9]角度施治,多用如柴胡[10]、木香、香附等疏肝理氣藥物。因本研究受地域、時間及樣本量等因素的限制對數據結果存在一定的影響,但不影響研究本身的臨床價值。對于下一步的研究,應增大樣本量,完善中醫(yī)與其他不良情緒的辨證關系,如伴有焦慮狀態(tài)等,制訂新的治療方案。
[1]黃振鵬,梁仲惠,藍麗薩,等.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伴情緒障礙原因臨床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3,22(11):1119-1121.
[2]沈晨,劉慧敏,劉紹能,等.基于肝、胃、氣滯證素研究慢性胃炎患者抑郁及焦慮心理特征[J].北京中醫(yī)藥,2014,33(8):571-574.
[3]盧雁屏,張冬枚.胃鏡下確診的慢性胃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狀態(tài)調查[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13(34):201.
[4]馬樂娟,秦建芬.心理干預對減輕慢性胃炎患者焦慮與抑郁情緒的療效研究[J].全科醫(yī)學臨床與教育,2010,8(6):702-703.
[5]閆立宏.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證候特征及其辨證治療[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5,19(36):5123-5124.
[6]陳克盛.自擬養(yǎng)胃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2,18(1):146-147.
[7]鄧露露,丁成華,孫悅,等.舌診在慢性胃炎診治中的應用[J].江西中醫(yī)藥,2015,46(8):67-69.
[8]劉冰.慢性萎縮性胃炎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5,34(33):166-167.
[9]康宜兵.從肝論治慢性非萎縮性胃炎[J].光明中醫(yī),2015,30(11):2419-2420.
[10]賴英哲,戈焰,彭瑞娟,等.邱健行治療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經驗[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32(1):149-151.
10.3969/j.issn.1009-5519.2016.20.041
B
1009-5519(2016)20-3204-03
(2016-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