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文化”之“特質(zhì)”及對待不同“文化”之態(tài)度
        ——從《周易》談起

        2016-11-04 02:15:39聶民玉段紅智
        東岳論叢 2016年4期
        關(guān)鍵詞:文化

        聶民玉,段紅智

        (保定學(xué)院 政法系,河北 保定 071000)

        ?

        哲學(xué)研究

        中國“文化”之“特質(zhì)”及對待不同“文化”之態(tài)度
        ——從《周易》談起

        聶民玉,段紅智

        (保定學(xué)院 政法系,河北 保定 071000)

        《周易》作為“五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深深地影響著中國文化,或者說中國文化起源于《周易》?!吨芤住氛J為“文化”的內(nèi)涵,來自于“天文”、“天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的“生”,是其“天文”的主旨和基調(diào)。而“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來自“天文”,而“人文”的主旨則是“仁”。“天文”是“人文”的形而上根據(jù),“人文”是“天文”的價值表現(xiàn)。凡是文化都有其共同特征,但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亦有自己特殊的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據(jù),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tǒng)一。因此,對待不同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周易》提出了“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的觀點,“理一分殊”是宋明大多理學(xué)家對其所持的觀點和態(tài)度,而馮友蘭則用“別共殊”的形上之內(nèi)核,表達了同樣的“文化觀”。

        周易;天文;人文;生;仁;“理一分殊”

        《易經(jīng)》作為“五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深深地影響著中國文化,或者說中國文化起源于《易經(jīng)》。我們知道,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即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也就是對占卜的文字記載,因此,《易經(jīng)》本是“卜筮”之書。自從《易經(jīng)》出現(xiàn)以后,就有“科學(xué)易”與“人文易”或“象數(shù)易”與“義理易”之區(qū)分,不過直到王弼開創(chuàng)了“義理易”,才真正把“象數(shù)易”與“義理易”分開,并使“義理易”成為易學(xué)的主流。有人說,儒學(xué)的根基在“道家”,而“道家”的根基在《易經(jīng)》。儒家以“道家”為因,“道家”以儒家為果。因此,看待一種文化,主要看它的主流文化,從實際效果來看,儒學(xué)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不論魏晉以降,中國士人秉持的人和自然即“自然”與“名教”合一的“儒道互補”之人生態(tài)度,還是西漢武帝以后,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的原則“陽儒陰法”、“德主刑輔”,都在說明儒學(xué)在中國政治社會和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對中國文化或中國哲學(xué)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因此,對作為儒家經(jīng)典“五經(jīng)之首”的《周易》進行梳理,通過對其“天文”與“人文”的理解和闡釋,來探討中國“文化”之主流暨儒學(xué)之內(nèi)涵,從而得出對待不同文化即“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之正確態(tài)度。

        一、“天文”與“人文”之內(nèi)涵

        在這里,首先需要說明“文化”的涵義,了解了“文化”的實質(zhì)內(nèi)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儒學(xué)”作為中國文化主流的“微言大義”?!拔幕睆拇蟮姆矫鎭矸郑瑧?yīng)包括“天文”和“人文”,但從狹義方面來看,文化主要是指“人文”?!叭宋摹钡氖荚匆饬x是指人與人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相接相處的自然樣態(tài),后來主要指禮樂制度。中國經(jīng)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養(yǎng)與精神、物質(zhì)的創(chuàng)造。修養(yǎng)屬改造主觀世界的范疇,而創(chuàng)造屬改造客觀世界的范疇。

        “天文”的本質(zhì)涵義,就是“生”?!帮@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yè)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傅永聚,韓鐘文主編:《儒學(xué)與西方哲學(xu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版,第264頁。當然天地生萬物,無心而成化,而圣人卻充滿了憂患意識。正如:

        可是圣人就不能容許自己“無心”。天地雖大,人猶有所憾,可見人生宇宙的確有缺憾。圣人焉得無憂患之心,他所抱憾所擔憂的,不是萬物的不能生育,而是萬物生育之不得其所。這種仁心悲愿,逐漸伸張擴大,最后凝成悲天憫人的觀念。悲憫是理想主義者才有的感情。在理想主義者看來,悲憫本身已具最高的道德價值。天地之大,猶有所憾,對萬物的不得其所,又豈能無動于中,不生悲憫之情呢?儒家由悲憫之情而言積極的、入世的參贊天地的化育?!爸轮泻汀本褪菫榱耸埂疤斓匚弧保埂叭f物育”。*③⑤⑦(宋)朱熹:《周易本義》,廣州:廣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170-171頁,第79頁,第79頁,第79頁。

        “人文”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易》“賁”卦,“文明以止,人文也?!雹邸拔摹敝感揎?。修飾出美,故曰“美在其中”?!兑住べS》卦:“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⑥(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頁,第109頁。??追f達疏:“言圣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⑤《易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天地人三才之道可以會通,人們可以向天道、地道學(xué)習,以法天正己,居安思危,遵時守位,趨利避害,知常明變,建功立業(yè),開物成務(wù),改變命運的奧秘。倡導(dǎo)人們在尊重宇宙乾坤秩序的前提下,實踐人道與天道、地道的相“雜”?!叭宋摹本褪侨怂鶓?yīng)呈現(xiàn)出的文采,我們知道,與父天母地并立為“三才”的人,亦應(yīng)有其特有之文采。在《周易》看來,“人文”乃是與父天母地的好生之“仁德”或“大德”密相契應(yīng)的,就是“仁”。“仁”是“人文”的主旨和表現(xiàn),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終極根據(jù),是社會人生神圣性與莊嚴性的源頭。圣人觀察“人文”,寫成《詩》《書》《禮》《樂》之文,教育人們,以便化成天下,行“仁”之道。

        二、“天文”與“人文”的關(guān)系

        “生”是基于《周易》對世界生成演化圖景等“事實”本體論的勾畫和描述,表達的是“實然”的問題即“天文”的問題,而“仁”則是對“生”的價值本體論的思想表述,解決的是“應(yīng)然”或“當然”的問題即“人文”的問題?!疤煳摹笔恰叭宋摹钡母鶕?jù),而“人文”是“天文”的價值表現(xiàn)。

        1.“天文”是“人文”的根據(jù)

        要了解“天文”與“人文”的關(guān)系,我們可以從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對《賁·彖》中“天文”與“人文”所作的闡釋中可以得知。他說:

        “天文也”者,天之為體,二象剛?cè)幔瑒側(cè)峤诲e成文,是天文也?!拔拿饕灾梗宋摹闭?,文明,離也;以止,艮也。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此賁卦之象。既有天文、人文,欲廣美天文、人文之義,圣人用之以治于物也?!坝^乎天文,以察時變”者,言圣人當觀視天文,剛?cè)峤诲e,相飾成文,以察四時變化。若四月純陽用事,陰在其中,糜草死也。十月純陰用事,陽在其中,齊麥生也。是觀剛?cè)岫鞎r變也?!坝^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⑥

        所謂“人文”,是指“文明以止”,即人的文明禮儀、守分知止。而“人文”之“本體”來自“天文”,“天文”指的是自然現(xiàn)象和規(guī)律,“人文”主要指的是社會現(xiàn)象和規(guī)律,來自對“天文”的修飾。這可以從《賁卦》的《彖辭》中看出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賁”,飾也,修飾的意思。“文明以止,人文也”,也就是說,“人文”來自“天文以止”,這里需要說明“止”的涵義,《賁》卦,是艮上離下,“艮”是山,有止義。離是火,有文明之義?!百S,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住。剛?cè)峤诲e,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⑦通過觀察“天文”,可知時間、季節(jié)的變化,而觀察“人文”,可知天下“人文化成”。《艮》卦之“止”義,恰好說明“人文化成”的原初涵義和境界。

        我們知道,整個《艮》卦的主旨就是在說“止”的涵義和境界?!遏挢浴ゅ柁o》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yīng),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④⑥⑦⑧⑨(宋)朱熹:《周易本義》,廣州:廣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139-140頁,第170頁,第198頁,第180頁,第74-75頁,第184-185頁。文明是文化之根據(jù),文化據(jù)文明而化成天下。所以,文化是以文明化成天下的存在形式,沒有合法性之文明,則沒有合法性之文化。由于“文化”概念與存在形式失缺了本體支持,看似文化繁榮,實則亂象頻出,不堪入目,危亂天下。因此,儒學(xué)也非常強調(diào)“止”的涵義,在《大學(xué)》中指出:“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丁春生編:《四書五經(jīng)》(第一卷),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頁。。做人君的要止于仁愛,做人臣的要止于恭敬,做人子的要止于孝道,做人父的要止于慈祥,與國人交往要止于誠信。道家也明確指出“知止可以不殆”,在《道德經(jīng)》中指出: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也大講“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春秋)老子著,趙春輝編著:《道德經(jīng)》,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頁。“天地相合”,也就是“剛?cè)峤诲e,天文也”,“民莫之令而自均”,萬物自然而然產(chǎn)生,天地無心而成化。只不過乾道“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④。上天既無心而成就萬物,它當然沒有圣人的憂患。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甘露,人們指使它而會自然均勻。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種管理體制,制定各種制度確定各種名分,任命各級官長辦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約,適可而止,知道制約、適可而止,就沒有什么危險了。“知止”,即要對“制名”有所限制,以消解掉“名”所帶來的“偽”。人做到這一點,雖然已有所“為”,但它并未背離自然,故仍可說是“無為”。所以天地無心而成化,人有心而無為?!爸埂本褪恰叭宋摹?,就是對“天文”要有所限制,有所約束,有所修飾,就是“人文”。

        “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也”*江標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部類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2頁。,“天文”是“人文”的根據(jù)?!吨芤住吩唬骸傲⑻熘涝魂幣c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⑥。“人道”就要效法“天道”,“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義”尤其是“仁”即“人文”的主旨和“本體”,來自于“天道”。正所謂“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⑦。

        觀“天文”而能察知四時寒暑代謝變化的規(guī)律,觀“人文”而能教化天下人努力具備高尚文明的道德品質(zhì)?!队^·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而天下服矣?!雹唷坝^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以生起敬天之心,“敬授天時”,“觀民設(shè)教”以生起愛民之情,這“敬天愛民”之情,就是中國古代作為統(tǒng)治者的天子被認為應(yīng)該時時保有的虔誠恭敬之心?!跋掠^而化”,觀“盥而不薦”,百姓生起敬仰虔誠之心,就會產(chǎn)生服從統(tǒng)治、歸順之感。前者為工具理性所掌握的自然知識,后者為價值理性所追求的人文理想。《易》象數(shù)義理中都有其內(nèi)蘊的人文理想。而“人文易”并非對傳統(tǒng)的“義理易”的簡單繼續(xù)?!熬右远魫簱P善,順天休命”?!疤臁焙汀懊甭?lián)系在一起,并且是“順”天而動。這就說明“順天休命”其實是從“遏惡揚善”上升到知天知命,順天而動,順應(yīng)天命。指日、月、星辰的排列秩序和運行規(guī)律,涉及自然的時序與變化。把握天文,才能順乎于天,得利于天,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人文,指人類的文化與社會生活,尤其是人們對于人生目標和道德理想的追求。把握人文,才能處理好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真正掌握人自身的命運。在這里,把握天文是為了發(fā)展人文,以人文化成世界。

        在古時的“王”字不是當皇帝的意思,王是代表文化的興起,文字的開始。《易經(jīng)》敘述了的文化的來源:“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雹嵛幕鹪从凇坝^象于天”和“觀法于地”,“觀象于天”根據(jù)天文的法則和“觀法于地”即下察地球物理各種不同的法則而來。以及“觀鳥獸之文”,譬如觀老虎身上的花紋,看毛是怎么長的,這是對動物的研究。觀“與地之宜”,就是觀察土地平面上的各種現(xiàn)象,地平面上所有的植物、動物與人乃至因為生長的地方不同,便有很大的差別,但各得其宜。

        我們知道,人類研究自然,也不僅是為了探尋明智地利用自然的方式,更是為了從自然的“野性”和生命世界勃勃生機中尋求善與美的源頭,借此補救和校正近代以來工業(yè)化進程中所帶來的人類生活的謬誤與偏執(zhí)*李振綱:《李振綱卷》,石家莊: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版,第537頁。。正如羅爾斯頓寫道:

        關(guān)于進化規(guī)律是否永恒不變,關(guān)于誰在引導(dǎo)地球之船,或關(guān)于宇宙自然總體的記錄,我都不想作長遠性斷言。但是,在我們所生存的這個進化中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確實有著美麗、穩(wěn)定和完整。這個世界有一種自然的、現(xiàn)實的朝向生命的趨勢,盡管我們不能把這作為一條普遍規(guī)律,我們應(yīng)該保存并珍視這自然,因為它至少是唯一一個我們對其復(fù)雜性和細節(jié)都較為熟知的自然。如果有那么一天,我們能夠到另一個自然,并且發(fā)現(xiàn)我們地球人在那里還能保持身心健康地生活下去,那我們再修整自己的倫理就是正當?shù)牧?。但在那以前,我們至少在有些時候可以去“尋求自然的指引”,正如我們可以從《圣經(jīng)》、蘇格拉底或莎士比亞那里尋求指引一樣,盡管自然不能“寫”也不會說。一個人如果不研究自然的秩序,就不可能得到最完美的生活;更重要的,一個人如果不能最后與自然達成和解,就說不上有智慧。*霍爾姆斯·羅爾斯頓:《哲學(xué)走向荒野》,劉耳、葉平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7-78頁。

        在文化出現(xiàn)以前,自然“荒野”已經(jīng)有著無窮的可能性和多樣性,這一點是其極可寶貴的品性和特質(zhì),關(guān)鍵在于人們?nèi)绾稳W(xué)會體驗和欣賞“自然”或“荒野”的美和真。

        “天道”為“人道”的終極價值根據(jù),人宜推天道以明人事,法天道以開人文。對“天文”和“人文”的關(guān)系梳理最清楚的是嚴復(fù)。嚴復(fù)在《天演論》中,其目的通過“天演”而發(fā)明“人演”,把“任天為治”、“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改為“與天爭勝”、“任人為治”的思想。正如他所說:“宗天演之術(shù),以大闡人倫治化之事”*王栻主編:《侯官先生年譜》,《嚴復(fù)集》(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550頁。的根本目的。“天文”雖是“人文”的根據(jù),但“天文”需要“人文”來貞定,來“知止”,否則,人類社會的存在就會受到威脅,所以需要“知止”,“知止”就是說人類要通過“制名”,對人類有所限制,也就是儒學(xué)所制定的等級名分和制度即“名教”?!爸埂本褪沁_至“中和”,而“中和”是今天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理論依據(jù),其比“優(yōu)勝劣汰”能解釋更多的社會與自然現(xiàn)象。

        2.“人文”是“天文”的價值表現(xiàn)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以“仁”為本體,而“仁”則成為生命的根源,生命的創(chuàng)化、發(fā)育則為仁。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是在當時“禮崩樂壞”的情況下,在“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的情況下,憂患人類將不存的情況下,提出了“仁”的概念和學(xué)說。當然以“仁”為“本體”,這個“本體”不是事實本體,而是價值本體。如從實體的觀點看來,“仁”不僅是一個體的道德,而且也是一形而上學(xué)的實體。換句話說,不僅從心理學(xué)的意義上說,每個人都有體現(xiàn)“仁”的可能性,而且從形而上學(xué)的意義上說這個道德的精神或“仁”的精神按其本質(zhì)說是等同于宇宙的精神。這樣,“仁”就是道德自我修養(yǎng)和本體論的基礎(chǔ)。其目的是調(diào)整通過對上下尊卑間的人際關(guān)系的調(diào)節(jié),維護君臣父子的等級差別,挽救“禮崩樂壞”的社會政治秩序,防止“犯上作亂”。

        要了解“天文”、“天道”的涵義,需要理解“天地之心”的內(nèi)涵。簡單來講,“仁”就是“天地之心”即“生生不息之心”,就是主體內(nèi)在本心給予光明和世界進入光明的原則(道)。在《周易·復(fù)卦·彖辭》中,我們可以看出天地生生不息的意志,“復(fù),其見天地之心乎?”②《周易·復(fù)》卦的六二爻的《象》曰:“‘修復(fù)’之‘吉’,以下仁也?!雹圻@是《易經(jīng)》八八六十四卦中提到的唯一一個“仁”字。別看提的少,也許是出于謹慎;說的不多,并不表明相關(guān)思想不重要。一陽復(fù)生于下,是《復(fù)》卦之主,能復(fù)于善,一陽代表“仁”,代表善,代表生,開始時雖力量比較弱小,但所代表的生命力卻堅不可摧,終究要強大起來。所以,“《復(fù)》,德之本也”④?!皬?fù)性”成為儒家修身的重要目標??鬃訉︻伝馗叨仍u價,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fù)行也?!兑住吩唬骸贿h復(fù),無祗悔,元吉?!雹萦胁簧?,沒有走多遠,就返回到“善”即“仁”,則大吉。

        張載認為,所謂“天地之心”,則是“天地之大德”,就是“以生物為本”。此不僅詮釋了乾之“大生”,也詮釋了坤之“廣生”。張載還認為這個“心”就是一個“仁”字,由其有“仁”,所以天地才能“大生”,才能“廣生”。張載的詮釋,把人的生命內(nèi)涵賦予宇宙生命之意蘊,將人之生命升華為宇宙之生命。從這個意義上講,宇宙就是“生生”?!锻汀ゅ琛吩唬骸袄子曛畡訚M盈。”⑥顯示了宇宙創(chuàng)造萬物的巨大力量。朱熹也表達了這一思想,他說:“近思之,竊謂天地無心,仁便是天地之心。”*⑧(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4頁,第113頁。后來儒者對“仁”又做了許多新的闡釋,釋“仁”為“谷種”、“桃仁”、“杏仁”等義。他說:

        且如萬物收藏,何嘗休了,都有生意在里面。如谷種、桃仁、杏仁之類,種著便生,不是死物,所以名之曰‘仁’,見得都是生意。如春之生物,夏是生物之盛,秋是生意漸漸收斂,冬是生意收藏。⑧

        譬如一樹,一根生出許多枝葉花實,此是顯諸仁處。及其結(jié)果,一核成一個種子,此是藏諸用處。*(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1898頁。

        現(xiàn)在我們還把果實的內(nèi)核還叫做“果仁”“核仁”,還把我們自己的大腦叫做“腦仁兒”等。所以《周易·復(fù)卦》要求我們要“復(fù)其仁”,見體即見“天地之心”。清代易學(xué)家沈起元說:“果之仁,天地之仁也?!?(清)沈起元:《周易孔義集說》卷六,《四庫全書》本,第50冊,第144頁。

        總之,凡是利于“生”(Live)的就是善的、仁慈的文化或制度,相反凡是不利于“生”的就是“邪惡”(Evil)、“不仁”的??梢娙鍖W(xué)價值本體之“仁”就是事實本體之“生”的表現(xiàn)。凡是有利于人類生存的文化,都是好文化,反之就是惡文化。一種好的文化,是有利于人類生存的文化,否則就是“惡”文化。就拿法律、制度來講,凡是體現(xiàn)公平、正義的就是“善”的法律和制度,否則就是“惡”法和“惡”即黑暗的制度。“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人?!敝祆浣忉尅霸蝗恕敝叭恕?,今本作“仁”。*③(宋)朱熹:《周易本義》,廣州:廣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184頁,第187頁?!吧迸c“仁”對稱,一個說的是宇宙事實本體,一個說的是價值本體。既然“生”是對“道”存在的一種“事實”描述,那么,這種“生”之德就構(gòu)成了人類所追求的生存世界的“價值本體”。德者,得也。天地自然,天地萬物包括人要以“道”為母,要“得”“道”。正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亦法自然”,而自然即“生”,”“道法自然”,即“天文”是道家的主旨思想。儒學(xué)的價值本體就是“生”。這一“本體”來自于對“宇宙”(即道)的體悟。

        三、對待不同“文化”之態(tài)度

        我們知道,文化是人的印記,樹是自然的,但被人修剪過的樹才有文化的內(nèi)涵。西方學(xué)者大多傾向于把“文化”當作一群人(一個種族或民族)的生活方式*例如,林頓說,文化就是“任何社會的整體生活方式”(拉爾夫·林頓,《人格的文化背景:文化、社會與個體關(guān)系之研究》,于閩梅,陳雪晶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版,頁20);克魯克洪說,文化就是“某個人類群體的獨特生活方式,他們整套的生存式樣?!?克魯克洪,《文化的研究》,《文化與個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頁);赫斯科維茨(M.J.Herskovits)說,“文化就是一群人的生活方式?!?Melville.J.Herskovits,Man and His Works:The Scienc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New York:Alfred.A.Knopf,Inc,1948,p.29.)。從這種定義出發(fā),中國文化反映了生長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氏族部落的生活方式。為中國人的“安身立命”提供“精神故鄉(xiāng)”和“生存意義”。西方文化從下到上,是從形而下的設(shè)定到形而上的抽象的過程,而中國文化恰好相反,是從上到下,從形而上的設(shè)定到形而下落實的過程。

        《系辭傳》中的一句話,說明了對待不同文化之態(tài)度:“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雹圻@幾句是解釋《咸》卦九四爻辭“憧憧往來,朋從爾思”的,它透露出《易傳》作者在戰(zhàn)國秦漢之際學(xué)術(shù)整合大趨勢的特定背景之下試圖彌綸天地之道、包容百家學(xué)說的主張?!吨芤住繁旧淼奶攸c有利于它對各種學(xué)說兼收并蓄。殊途同歸,是說從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最后可以得到相同的結(jié)果。百慮一致,即使有許多不同的打算與心思,但其目的是一樣的。

        其實“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在宋明理學(xué)家看來就是“理一分殊”的另一種表達方式。“理一分殊”表現(xiàn)在“文化觀”上,就是說世界上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由于生存環(huán)境、生活樣式不同,那就是都是為了本民族“生存”而存在的不同樣式的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征,因此,文化呈現(xiàn)出不同式樣、不同色彩之“分殊”。雖有其不同色彩,但從其根本上卻有“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的“理一”,即有共同一致的文化觀,具有“同歸”和“一致”性,即具有普適性。豐富多彩的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不同的文化只能相互學(xué)習,相互借鑒,而不能排除異己。因此,關(guān)于文化的普適性與地域性的關(guān)系,可以說是“不一不二”的關(guān)系。

        “理一分殊”一語最早見于程頤對張載《西銘》的評論:“《西銘》之為書,推理已存義,擴前圣所未發(fā),與孟子性善養(yǎng)氣之論同功。豈墨子之比哉!《西銘》明理一而分殊,墨子則二本而無分。分殊之蔽,私勝而失仁;無分之罪,兼愛而無義。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勝之流,仁之方也。無別而述兼愛,至于無父之極,義之賊也。子比而同之,過矣。且謂言體而不及用。彼欲使人推而行之,本為用也,反謂不及,不亦異乎?”*程顥,程頤:《二程集》,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5頁。程頤一方面,肯定了張載《西銘》正確處理了“明理一而分殊”的思想,另一方面批評了墨子錯誤的“二本而無分”思想。

        朱熹汲取了宋明理學(xué)家尤其是程顥提出而由其發(fā)揮的“理一分殊”命題,他從“本體論”的角度,繼承和發(fā)揮了程頤的“理一分殊”思想。他指出,總合天地萬物的理,只是一個理,分開來,每個事物都各自有一個理。然千差萬殊的事物都是那個“理一”的體現(xiàn)。朱熹又把總天地萬物之理,說成太極,太極便是最根本的理,理一分殊就是太極包含萬物之理,萬物分別完整地體現(xiàn)整個太極,即“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第六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2371頁。。由此看來,萬物之理與太極,似乎是普遍的理與特殊的理的關(guān)系,實質(zhì)上還是理一與萬物的關(guān)系,因此,理一與分殊的關(guān)系,不是一般與個別的關(guān)系,而是一與多的關(guān)系。

        關(guān)于“理一分殊”的思想,不僅“宋明理學(xué)”講,西方哲學(xué)在此問題上,也有類似的思想,只不過把“理一”與“分殊”打成兩截,不能使其成為一個整體。西方傳統(tǒng)哲學(xué)大都強調(diào)“理一”的絕對性、宰制性,比如柏拉圖的“理念論”,基督教的“上帝”,笛卡爾的“我思”,斯賓諾莎的“實體”,萊布尼茨的“單子”等,而忽視“分殊”的重要性。也就是說自從尼采喊出“上帝死了”,而他本人瘋了之后,開始強調(diào)非理性,而注重“分殊”的地位,強調(diào)個體性,但忽視了“理一”即“理性”的地位。精神分析學(xué)家弗洛尼德強調(diào)“潛意識”,而忽視了作為“理一”的“顯意識”即“理性”的主宰地位和唯一性,結(jié)果出現(xiàn)了存在主義者或整個西方虛無主義和悲觀主義的產(chǎn)生。導(dǎo)致人類時常出現(xiàn)焦慮、畏、煩等情緒,心靈失去了慰藉和寄托,久久不能安靜。而中國哲學(xué)強調(diào)“理一”和“分殊”的統(tǒng)一,避免了西方哲學(xué)的詬病,正所謂《系辭傳》中所講的“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強調(diào)“理一”,我們的行為就不會失去規(guī)范性、秩序性和條理性,否則就會大亂;如果不強調(diào)“分殊”,那么整個世界就會缺乏獨立性、個體性、多樣性,世界就會變得死氣沉沉,缺乏生機,不夠豐富多彩,荒蕪一片。正確的態(tài)度是“理一”中有“分殊”,“分殊”中有“理一”,“理一”和“分殊”不二。

        “理一分殊”或者“既一又多”,它是一種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尤其在文化方面,其目的是要實現(xiàn)這種“既一又多”的文化“共榮共生”的局面。在對待文化的態(tài)度上,西方處于優(yōu)勢地位,他們片面地強調(diào)有一種“普世價值”,認為這種“普世價值”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借此來裁制一切,打壓一切,向世界強力推行他們所謂的“普世價值”。殊不知世界文化是多元的,每個國家和地區(qū)都有自己的獨特的不可復(fù)制的歷史與傳統(tǒng),都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我們中國也有自己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因此,西方所謂的“民主”制度,不適合于全世界每個國家或地區(qū),如果某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不顧自己的特點而盲目照抄照搬所謂西方的“民主”制度,其結(jié)果就會自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失去自己發(fā)展的特點,自己品嘗自己所釀成的苦果。現(xiàn)在的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可以證明。結(jié)果只會事與愿違,甚至會導(dǎo)致流血沖突,國家混亂,像伊拉克、利比亞,這樣的例子還少嗎!一句話,生存才是硬道理。

        關(guān)于對待不同“文化”之態(tài)度,馮友蘭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在文化觀上,提出了“別共殊”的文化觀形上學(xué)內(nèi)核思想。他認為任何文化都有其“共相”和“殊相”兩方面,中國文化有其特殊性即“殊相”的一面,但也有其“共相”的一面。在這里,馮先生用“別共殊”來給中國哲學(xué)留地盤。牟宗三先生遵循著馮友蘭先生的邏輯理路,他在《中國哲學(xué)的特質(zhì)》一書中講的比較到位。他認為,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tǒng)一,當然哲學(xué)也不例外,他首次講到了“中國哲學(xué)之特殊性問題”。而此問題所蘊涵的理論前提就是“哲學(xu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guān)系問題”。他說哲學(xué)“一定要普遍性、特殊性兩面都講,不能只講一面”。*牟宗三:《中國哲學(xué)十九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頁。其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安立“中國哲學(xué)”之名,給“中國哲學(xué)”以地位和地盤,雖然它有不同于西方哲學(xué)的“特質(zhì)”或“特殊性”,但從“普遍性”的角度上講它仍可以稱為“哲學(xué)”,因為哲學(xué)不止一種。在這里,不論馮友蘭先生還是牟宗三先生都毫無疑問地肯定了中國哲學(xué)的“合法性”,馮友蘭先生還把自己的書叫作《中國哲學(xué)簡史》,這就不足為奇了。

        [責任編輯:楊曉偉]

        河北省2013年重點發(fā)展學(xué)科“中國哲學(xué)”課題資助,河北省社會科學(xué)基金“熊十力經(jīng)學(xué)思想研究”(HB12ZX002),保定學(xué)院科學(xué)研究博士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4S02)。

        聶民玉(1970-),男,保定學(xué)院政法系教授;段紅智(1973-),女,保定學(xué)院政法系講師。

        B221

        A

        1003-8353(2016)04-0143-08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xiàn)代文化
        構(gòu)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 在线| 亚洲黄色一插一抽动态图在线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免费|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首页|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日本高清人妻一区二区|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中文高清6| 亚洲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久| 一级片麻豆| 一区二区三区手机看片日本韩国|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在线| аⅴ资源天堂资源库在线 |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高清| 亚洲av综合色区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国产|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本久久久免费高清| 极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国产精品麻豆va在线播放|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91综合久久婷婷久久| 全亚洲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99视频在线国产| 蜜桃av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不卡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芒果|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人妻| 亚洲欧美中文v日韩v在线| 女主播国产专区在线观看| 艳妇臀荡乳欲伦69调教视频| 人妻在卧室被老板疯狂进入国产| 日本变态网址中国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91精品亚洲| 四川老熟妇乱子xx性bbw| 人妻有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人妻久久福利|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在线 | 亚洲精品熟女av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