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田
摘 要:舞蹈是通過肢體語言表達情感,觀眾在觀賞到有情感表達的舞姿中,受到舞蹈情緒的感染而得到美的享受。中國古典舞和西方古典舞由于生存環(huán)境不同、發(fā)展歷史不同,在各自的舞臺表演上也有著不同的審美要求和表現(xiàn)特點,本文首先概述了舞蹈表現(xiàn)力的內(nèi)涵,接著以《竹夢》和《天鵝之死》這兩部作品為例,闡述了中西方舞蹈表現(xiàn)力的具體差異。
關鍵詞:舞蹈表現(xiàn)力 中國古典舞 西方芭蕾舞 差異
舞蹈表現(xiàn)力的內(nèi)涵
一個好的舞蹈,是多方面的集合,除了有好的編導手法外,還必須要用規(guī)范的動作去展現(xiàn)舞蹈的風格,可以說舞蹈的成功從題目開始,就與編導、演員,到風格、技巧、服裝、舞蹈背景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整個作品就會有瑕疵。舞蹈表演講究生動傳神,這就要求演員在舞臺上將舞蹈中所蘊含的情感通過人體富有協(xié)調性、韻律感的動作、造型表達出來,使欣賞者感受到舞蹈中所要傳達的神韻。音樂、美術、文學等藝術是以固定的物體為載體來抒發(fā)主體胸懷的,而舞蹈則是以人的身體為載體來傳達情感,運用具有動態(tài)的、美化的人體語言來展示著舞蹈內(nèi)涵。動作是構成舞蹈最基本的元素,舞蹈的形式美是欣賞著接受并喜歡舞蹈的最重要原因,如果舞蹈不具有形式美,無法通過富有美感的動作來向人們傳情達意,那么舞蹈也就失去也應該有的生命力,要想實現(xiàn)舞蹈的形式美就要求舞蹈表演者具有較強的舞蹈感受力和表現(xiàn)力。
中西方舞蹈表現(xiàn)力差異
舞蹈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醞釀出了悠久燦爛的文化。中國舞蹈和西方舞蹈由于生存環(huán)境和發(fā)展歷史不同,各自的舞臺表演也有著不同的審美要求和表現(xiàn)特點,本文將《天鵝之死》和《竹夢》這兩部作品作簡要對比,扼要說明中西方舞蹈的各自特色。
1.群體中的自我——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
中國的舞蹈大多是欣賞、娛樂的功能,表示身份的禮儀,上層社會的舞蹈,多表現(xiàn)的是典雅莊重的感情,雍容華貴,但也缺乏生命力,而民間的舞蹈則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的舞蹈體現(xiàn)的是集體主義,強調個人的價值目標要服從集體的價值目標,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候,需要犧牲個體的利益來實現(xiàn)集體的發(fā)展。就如林懷民先生創(chuàng)作并推出的舞蹈作品《竹夢》,該作品采用魏晉南北朝歌舞并舉的舞蹈形式,作品共分晨霧、春風、夏喧、秋徑、雨霽、午夜與冬雪七個章節(jié)。作品用華美的舞蹈語言詮釋著對生命的熱愛與真誠,開場時,燈光漸亮時,在悠悠的簫聲里,只見滿臺青竹,一白衣人盤腿打坐,神態(tài)怡然閉目吹簫,簫聲繚繞于竹林之中,引出白衣白褲白裙的男女舞者,在竹林中穿行起舞。舞終前,吹簫人又到原地盤腿打坐,悠悠簫聲里,大雪灑滿一地,全體舞者執(zhí)帚掃雪,舞臺帳幕全部升起,后臺盡顯《竹夢》先前所營造的如夢場景,仿佛宣告夢幻易醒,人生無常。在這部作品中體現(xiàn)了集體主義的重要性。
與中國文化崇尚集體利益的原則不同,西方文化更注重個人發(fā)揮,這種文化同樣影響著西方的舞蹈。西方人自幼所受到的教育就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獨立判斷和決策的能力。芭蕾是一門誕生于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高雅藝術,芭蕾保留著古希臘、古羅馬那種對上天及日月的敬仰,追求獨立的人格、向往自由、崇尚運動及健美的體格。西方芭蕾藝術的體態(tài)表現(xiàn)出的審美特征與東方舞蹈截然不同,它要求舞者修長的形體線條、要求動作中四肢有延伸的感覺,在舞蹈表演中不但有腳尖站立、騰空大跳、向上托舉等高貴、典雅的舞姿,所有的動作力圖擺脫地球的引力、極力向空間升騰等,是芭蕾藝術呈現(xiàn)出自信、張揚、高貴與支配一切的強烈人文精神。芭蕾的輕盈飄逸、熱情奔放的美學標準體現(xiàn)了西歐這種向上升騰、超越自我的藝術形態(tài)?!短禊Z之死》就正好詮釋了西方舞蹈中的個人主義?!短禊Z之死》取材于德國中世紀童話,歷經(jīng)多年的發(fā)展已然成為西方舞蹈中的經(jīng)典劇目,開場時委婉的大提琴從一泓碧藍的湖水中牽出一只受傷的天鵝,身著白衣短裙的天鵝姑娘,以嫻熟的足尖碎步飄在似仙似幻般的水面上。大提琴厚重的音色和娓娓的情思像一縷清風、輕輕地吹過湖面。銀光閃閃的漣漪、小心的托著那只天鵝,她轉過身,昂起那高貴的頭,展開雙臂,?向著星空、說出她生的欲望。她勇敢地向生命抗爭,然而,受傷的軀體仿佛支撐不住那永恒的美麗;高傲的頸部慢慢地垂了下來,雙臂仍然努力地向上尋找平衡,使出全身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嘗試著飛離湖面,但最終因精疲力竭而倒在了湖面上,即使在生命的終結,她依然在顫抖中抬起一只翅膀,遙遙指向天際,在舞蹈表演形式上有獨舞、雙人舞、群舞,表現(xiàn)的是人類對生命的渴望。
2.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和諧與沖突
幾千年來,無論是中國古人還是西方的古人都在與大自然斗爭著,都渴望征服自然。中國古人在與自然較量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相比于自然,人類的力量實在是太渺小了,意識到人類要順應自然,應該與自然和諧的相處。這體現(xiàn)在中國的舞蹈中就是舞蹈動作內(nèi)斂,溫婉含蓄,不喜形于色,以扭腰出胯為特征,如中國舞蹈中的“山膀”“云手”等動作,其原始含義是表現(xiàn)山的巍峨和云在天空中流動變幻的形態(tài),但舞蹈家將二者結合運用于中國古典舞“身韻”建構中,形成了中國古典舞特有的審美韻律?!吨駢簟返膭幼魇婢?,“臥魚”“鳥龍絞柱”等具有曲線美蹈動作通過擰、傾、圓、曲,將身體扭擰的如同麻花卷,形成“力”的內(nèi)斂,舞姿和身法都遵循圓的規(guī)律,體現(xiàn)著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西方由于受自身地域環(huán)境的影響,形成了開放、探索的民族性格,表現(xiàn)在舞蹈當中就是舞蹈表情則較為張揚,激情四射,充滿了沖突和對抗。舞者的一舉一動都包含著他們無法抑制的情感宣泄,看起來十分的激烈?!短禊Z之死》中伴隨著悠悠的大提琴聲,舞者通過上身的手臂波動代表著天鵝的翅膀,配合腳下的碎步從舞臺中旋轉出來,它已經(jīng)筋疲力盡,仍竭盡所能想再次飛向太陽,瀕死天鵝對重新振翅的掙扎渴求,大提琴的音色悠揚,琴弦的音色含情,旋律動人,舞者伴著音樂身體旋轉劃出優(yōu)美曲線,這是天鵝用生命在起舞,淚水將她的面龐洗禮,留下了她最后的驕傲,羽翼讓她的身軀神圣,伴隨最后的自尊,帶著微笑離開。死亡是所有生命的歸宿,這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和法則,《天鵝之死》中舞者運用高超的舞蹈技巧和豐富的面部表情,為人們呈現(xiàn)出瀕臨死亡的天鵝渴望振翅飛向天空的畫面,表達了人類與大自然相抗爭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3.審美心理——意境與形象
舞蹈是表現(xiàn)人的諸多復雜思想感情的意識形態(tài)的藝術。中國舞蹈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形神兼?zhèn)?,身心互融,?nèi)外統(tǒng)一”的身韻,在古代人們認為神韻是可以認識的,也是可以感覺的,只有把握住了舞蹈的“神”舞蹈的“形”才會有意義,“神”是指舞蹈所要傳達的意境和內(nèi)涵,而“形”是指舞蹈的外在表現(xiàn)。中國的舞蹈往往通過形形色色的舞具來展示其所蘊含的感情,拓展舞蹈的意境氛圍,特定的相關環(huán)境背景下、配以相適應的樂曲、由身體條件相符的人用特有的肢體語言來表現(xiàn)特定的人物(或別的物種)的情感變化。中國文化帶給中國人一種哀而不傷、樂而不狂的審美心理,這種中和的心理在中國傳統(tǒng)舞蹈的情感表達之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現(xiàn)。中國舞蹈是一種純藝術化的形式,表達的是舞者精神層次方面的東西?!吨駢簟返囊魳芬怨徘贋橹鳎⒅乇砬?,強呼吸,舞者挺拔的身姿伴隨著音樂的律動,時而輕緩時而肅殺,如風吹竹動般剛柔并濟,將舞蹈中所蘊含的感情滲透到每個動作之間,一舉手,一投足,都讓觀眾沉浸在舞者所營造的竹夢之中。
西方的舞蹈往往側重于展示人的肢體律動所產(chǎn)生的感性美,很少借用舞具來傳遞情感,它注重寫實,更具有形象性,常常是對于真實生活中動作的模仿及其演變,強調真實,著力突出人體的美。《天鵝之死》中伴隨著水銀瀉地的旋律舞者飛快地從舞臺的一端旋轉出來,清冷的燈光營造出童話一般的夢境,通過表演者的肢體和造型來表達感情,舞姿完整,動作具有延續(xù)性,展示著表演者高難度技巧與個人風格,通過音律的起伏來表現(xiàn)人物的心情。
4.人性觀——完美與瑕疵
中西方舞性思維的不同特點,還深刻地影響著中西方舞蹈作品的不同品味。中國的舞蹈側重于手上動作,光是手指上的就有:蘭花指、點指、輪指,劍指、虎口等之多,手掌和手臂的動作就更為豐富了。《竹夢》中的舞蹈動作以手部為主,手掌的動作有山膀、按掌、托掌、山膀按掌、托按掌、順風旗,舞姿身法以腰為軸心而發(fā)力帶動全身,通過腰的擺動和脊椎的屈伸來完成提、沉、沖、靠,擰等動作,足部的動作以勾、繃、開、關、內(nèi)翻和外翻為主。
西方舞蹈提倡思想解放,個性張揚,不回避社會現(xiàn)實,他們將對現(xiàn)實的思考和觀察,去舞蹈化地進行處理,以練習腳下動作為主,上身的動作較少?!短禊Z之死》采用幻覺、夢境、意象化的手法,運用婉轉的音律、素色的硬紗蕾絲舞裙來配合劇情的發(fā)展,舞者雙臂相疊,腳尖踮起,面部表情與動作相協(xié)調,顯示舞者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都是膨脹的,都是向外延伸的,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已然站立不住,右腿向前一滑,左膝著地,合上翅膀與世永別,它的左翅仍微微顫動了一下,盡力指向天空,渴求掙脫大地的束縛,用靈魂去觸摸天空。所有的動作都是由腰部向外展開,通過舞動的足尖、舉重若輕的騰挪跌宕,展現(xiàn)人類對于自己身體極限最詩意的挑戰(zhàn)。
結 語
舞蹈作為一門特殊的藝術,可以用人體的動作表達那些用語言文字難以表述的復雜情感,它是人類文化光彩奪目的瑰寶,對促進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推動社會的進步,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比較中西方舞蹈表現(xiàn)力差異,可以發(fā)現(xiàn),舞蹈表現(xiàn)力之間的差異其實就是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人的大寫意式的發(fā)散思維;西方人則是工筆素描式的直線思維。
參考文獻:
[1]孟昭鑫:《體育舞蹈拉丁舞專業(yè)選手藝術表現(xiàn)能力研究》,《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2]吳蘭:《舞蹈表現(xiàn)力與藝術實踐的交錯關系》,《文化月刊》2009年第8期。
[3]曾珍:《高校舞蹈教學中舞蹈表現(xiàn)力的研究》,《大眾商務》2009年第12期。
[4]顧芳:《舞蹈的表現(xiàn)力》,《劇影月報》2010年第3期。
作者單位:西安文理學院藝術學院 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