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爍
在“黃河”的風雨七十七年中,無論《黃河大合唱》還是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都在唱片的歷史中留下了它們不同的聲音,這些聲音記錄了作品完善的過程、錄音技術的發(fā)展乃至時代環(huán)境的變遷。這里,讓我們在熟悉作品誕生背景的基礎上,穿越時間隧道,去品味每份錄音的“味道”,相信你們也會有同樣的感受。
《黃河大合唱》“蘇版”與“李版”的孤本錄音
在《黃河大合唱》的眾多版本中,“延安版”是最早的,也是最原始的,但限于當時的條件,不可能錄制唱片,至于是否有錄像存世還不得而知,因為在1938年中共就成立了“八路軍總政治部延安電影團”(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的前身),開創(chuàng)了紅色新聞電影記錄的事業(yè),因此從理論上來說,1939年《黃河大合唱》的首演影像是有可能存在的,但這只是推測,至少目前我們無法看到。
《黃河大合唱》的“蘇聯(lián)版”在十年以前也是幾乎聽不到的,不僅因為“中央樂團版”的普及使得“黃河”的其他版本淡出舞臺,更因為“蘇聯(lián)版”本身的局限和條件所限。2004年,為紀念《黃河大合唱》誕生六十五周年,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了《中唱典藏·黃河大合唱》專輯(片號:ACD 195),收錄了1955年蘇聯(lián)紀念冼星海逝世十周年時在柴科夫斯基音樂廳演出的《黃河大合唱》,由莫斯科愛樂樂團及合唱團演奏、演唱,斯塔謝維其指揮。這是市面上唯一一份“蘇版黃河”的錄音(且全部用俄文演唱),有著珍貴的文獻價值和收藏價值。但平心而論,此版“黃河”的藝術價值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精彩,首先用俄文演唱就給人們以很大的陌生感;其次,由于錄制年代的技術所限,樂隊與獨唱層次很不分明,音效甚差;再次,“蘇聯(lián)版”在音樂上的局限——過高的音區(qū)、怪異的和聲、凌亂的配器等等都通過錄音清晰地表達出來。固然,這份錄音是研究《黃河大合唱》的重要資料,畢竟它給我們帶來了實際的音響體驗,但作為欣賞來說,就勉為其難了。
《黃河大合唱》的“李煥之版”盡管在建國初期影響很大,但“文革”后也基本在舞臺絕跡,人們難以聽到它的“廬山真面目”。2009年,為紀念《黃河大合唱》創(chuàng)作七十周年,中國唱片總公司推出了“中國名曲名版典藏”系列,其中第一輯就是《黃河》(2CD)。這套唱片收錄了“李煥之版”的錄音,其實就是1955年紀錄片《黃河大合唱》的錄音剪輯。這是中國唱片史上第一個《黃河大合唱》的錄音,時間是1955年4月30日,1958年制作成密紋唱片出版發(fā)行,這次的CD格式是該錄音首度數(shù)字化。與“蘇聯(lián)版”相似,該版的錄音也是單聲道,基本談不上層次感,但合唱與樂隊的配合則明顯要比“蘇聯(lián)版”好。只是它的藝術效果還是不能夠令人滿意,尤其是朗誦缺乏激情,同時樂隊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效果,使得整體的音樂缺乏張力??偠灾?,它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也是音樂學者們研究《黃河大合唱》的寶貴資料,但仍然不適合作為藝術品來欣賞。
《黃河大合唱》“中央樂團版”的唱片錄音
“中央樂團版”的《黃河大合唱》是我們當前最為熟悉的版本。對于這部作品演釋的權威性,首推指揮大師嚴良堃。其實早在“文革”前,面對眾多的“黃河”版本良莠不齊,嚴良堃就想搞一個較為理想的“黃河”,他的原話是“不要像‘戰(zhàn)國七雄一樣,各自搞一個版本,而應該整理出一個好的版本”。1975年對嚴良堃來說是一個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機會,“中央樂團版”黃河出爐,隨后影響日漸深遠,而他本人也成為各大院團《黃河大合唱》排練與指揮的不二人選。從那時起一直到現(xiàn)在,嚴良堃大師已經(jīng)不知道指揮了多少場《黃河大合唱》,他的《黃河入海流——對<黃河大合唱>的指揮和處理》一文早已成為合唱指揮的必讀文獻,他的眾多“黃河”錄音也記錄大師在不同時期對于“黃河”的處理。
就我不完全統(tǒng)計,嚴良堃指揮中央樂團合唱團演出《黃河大合唱》的唱片錄音有以下八種:
1. 王冰朗誦,黎信昌男中音,郭淑珍女高音,肖銘炎、賈宗昌對唱,中央樂團合唱團演唱,中央樂團交響樂隊伴奏,1975年錄制,片號:中唱ACD 195(中唱典藏·黃河大合唱)。
2. 王延英朗誦,岳重男低音,汪燕燕女高音,李建初、衛(wèi)東對唱,中央樂團合唱團演唱,中央樂團交響樂隊伴奏,1980年錄制,片號:百利BCD 93066(此錄音中唱上海公司曾于2009年再版,片號:HCD-0206)。
3. 瞿弦和朗誦,于吉星男中音,汪燕燕女高音,李建初、賈宗昌對唱,中央樂團合唱團演唱,香港交響樂團伴奏,1985年錄制,片號:PHILIPS 416 621-2。
4. 瞿弦和朗誦,楊洪基男低音,汪燕燕女高音,李建初、衛(wèi)東對唱,中央樂團合唱團演唱,中央樂團交響樂隊伴奏,1987年錄制,片號:中唱ACD 084(本唱片由中國唱片總公司和寶麗金唱片公司聯(lián)合錄制,國內版由中唱發(fā)行,海外版由飛利浦唱片公司發(fā)行,片號為PHILIPS 422 013-2)。
5. 【錄影】瞿弦和朗誦,楊洪基男低音,王秀芬女高音,李建初、趙躍民對唱,中央樂團合唱團演唱,中央樂團交響樂隊伴奏,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1987年攝制,片號:PMVDVD 808063。
6. 瞿弦和朗誦,田玉斌男低音,付海燕女高音,李建初、衛(wèi)東對唱,中央樂團合唱團演唱,中國廣播交響樂團伴奏,1993年錄制,片號:龍音RA-931001C(該版本同時錄像,VCD片號:ROI CD 0092)。
7. 瞿弦和朗誦,付海靜男中音,王秀芬女高音,李建初、衛(wèi)東對唱,中央樂團合唱團、新加坡李豪合唱團、新加坡南方藝術研究會合唱團、香港明儀合唱團、中央樂團少年及女子合唱團聯(lián)合演唱,中央樂團交響樂隊伴奏,1994年錄制,片號:迪安31003。
8. 王延英朗誦,田浩江男中音,汪燕燕女高音,李建初、塔拉對唱,中央樂團合唱團演唱,中央樂團交響樂隊伴奏,1995年錄制,東方影音公司出版,片號:ISRC CN A-13-95-0036-0/A·J6。
嚴老一生和“黃河”結下不解之緣,他幾乎是現(xiàn)在唯一一位在世的見證“黃河”風雨七十五年變化的人,他錄制的《黃河大合唱》唱片也成為“黃河”愛好者們競相收藏的對象。他的這八款“黃河”錄音盡管年代相隔二十年(1975—1995),但其內在的精神與氣質是統(tǒng)一的。限于篇幅,這里不能講述每張唱片的故事,但有三份錄音值得關注。
首先就是1975年版。黃河“中央樂團版”的出爐契機是中央樂團為紀念冼星海逝世30周年(同時也是聶耳逝世20周年)而重新排演《黃河大合唱》的——而且用原詞演唱——這還要歸功于冼星海的夫人錢韻玲之前給毛澤東的信。這個錄音是黃河“中央樂團”版本的世界首錄,鑒于當時能用原詞演唱“黃河”的特殊機會,因此每一位獨唱演員都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而樂隊與合唱團的演出則更加亢奮,這在之后的“黃河”版本中是罕見的,這張唱片甚至已經(jīng)超越了一部音樂作品的意義,更多地變成一次歷史事件的音響記錄。因此每一位獨唱演員都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而樂隊與合唱團的演出則更加亢奮,這在之后的“黃河”版本中是少見的。這張唱片甚至已經(jīng)超越了一部音樂作品的意義,更多地變成一次歷史事件的音響記錄。
其次是1987年版,這是市面上唯一一張“中央樂團版”《黃河大合唱》的全本錄音。1986年底,荷蘭飛利浦公司頂級錄音師來到北京,與中國唱片總公司合作,在剛剛竣工的中國劇院和北京音樂廳錄下四張唱片,其中包括《黃河大合唱》。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它將施萬春等人參與重新配器的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首次錄音,因此從演員到樂隊都很投入。這張唱片錄音層次清晰,演釋中規(guī)中矩,無論樂隊、獨唱還是合唱都有上佳的表現(xiàn),可以視為《黃河大合唱》的標準范本。另外,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1987年攝制的紀錄片《黃河大合唱》亦是同時代之作,這是繼1955年后中央新影再度為我們留下全本“黃河”的珍貴影像紀錄。
再者是1994年版,它是“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jīng)典”開幕式音樂會的實況錄音。由于是現(xiàn)場錄音,因此演員的激情投入是以前版本所不具備的,尤其是王秀芬的《黃河怨》如泣如訴,聽之無不叫人動容。此外,這一版本的節(jié)奏也最為明快,細膩時弱柳扶風,高潮時酣暢淋漓,如果讓我只能選擇一款“黃河”唱片,則非此版莫屬。其實一年后1995版“黃河”的現(xiàn)場氣氛不亞于1994版,但《黃河頌》和《黃河怨》的演唱顯然比不上1994版動人,因此綜合來看,“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jīng)典”開幕式音樂會的錄音為《黃河大合唱》的最佳版本。
看到這里,也許讀者要問,為何近二十年來這位指揮家不再指揮中央樂團錄制“黃河”了呢?這個問題說來復雜,簡而言之,中央樂團于1996年改組為“中國交響樂團”(現(xiàn)在稱為“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簡稱“國交”),而那次改革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把原來的“中央樂團合唱團”考慮在內,險些造成這個一流合唱團的解散,甚至全國還出現(xiàn)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各地方專業(yè)合唱團的去留也成了問題。為此嚴老一直耿耿于懷,甚至在“國交”成立的開始四年中拒絕指揮這個樂團。后來“國交”也經(jīng)歷了“幾度春秋”,雖然樂團和嚴老的關系有所緩和,但至今為止他再也沒有指揮這個樂團錄下“黃河”的一個音符!
除了嚴良堃的演釋,另外一位指揮家的“黃河”版本也不可不提,他就是現(xiàn)在上海歌劇院的首席指揮曹丁。作為嚴良堃大師的弟子之一,曹丁對于“黃河”的理解和處理自然“根紅苗正”,其指揮的兩款“黃河”錄音也很著名:
1. 朗誦不詳,楊小勇男中音,余佩敏女高音,張世明、王京華對唱,上海樂團合唱團演唱,上海樂團交響樂隊伴奏,馬可波羅公司1993年錄制,片號:Marco Polo 8.223613
2. 岳彩富朗誦,袁晨野男中音,余佩敏女高音,張世明、王京華對唱,上海愛樂合唱團演唱,上海交響樂團伴奏,雨果公司1995年錄制,片號:HRP 7117-2
在這兩首錄音中,無疑雨果版更為精彩,這是香港雨果公司為紀念冼星海逝世五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五十周年而推出的力作。指揮曹丁為了這次錄音,先將樂團與合唱團進行封閉式訓練三天,之后在全體團員情緒最飽滿最高漲的時候進入錄音棚錄制,而負責錄音的易有伍先生也拼盡全力,因此這版《黃河大合唱》是目前市面上音響效果最出色的一款。除了音響以外,演奏和演唱的質量也令人滿意,曹丁在這里并不追求類似“爆棚”的那種表面的感官刺激,而是挖掘音樂內部的力量,從而調動起獨唱演員與合唱團員的激情??v觀整張唱片,盡管速度偏慢(馬可波羅版的速度更慢),但卻更加莊嚴和渾厚,尤其最后樂章《怒吼吧,黃河》的處理可謂精彩絕倫,指揮不瘟不火地把合唱一步步推向高潮。上海交響樂團的伴奏亦讓人難忘,弦樂的“溫暖”與銅管的“火爆”張弛有度,很好地襯托了合唱。這張唱片自出版以來暢銷不衰,是音樂愛好者唱片架上不可或缺的經(jīng)典名盤。
自雨果唱片發(fā)行以后,盡管《黃河大合唱》這部作品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各大音樂會的節(jié)目單中,卻沒有更新的唱片錄音。二十年后的2015年,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七十周年,中國愛樂樂團的藝術家們與著名導演滕文驥合作,拍攝了音樂藝術電影《黃河》,它包含了《黃河大合唱》和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兩部作品,這也是中國的音樂人在為拓展經(jīng)典音樂新的表現(xiàn)形式以及新的載體而做出的嘗試。電影已于2015年9月上映,這部用最清晰的圖像和最震撼的音響包裝出來的《黃河大合唱》是該作品的最新版本(也是第二個“全本”影像),由余隆指揮。
在下篇中,我們將談論另一部重要作品的錄音,它在中國當代音樂史,尤其是中國鋼琴藝術發(fā)展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與《黃河大合唱》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它甚至見證了中國政治變遷的滄海桑田。它就是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