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華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 江蘇南京 210036)
●于 健
(金陵中學 江蘇南京 210005)
?
習題變式教學在思維對話中進行*
●郭建華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江蘇南京210036)
●于健
(金陵中學江蘇南京210005)
通過課本習題的輻射功能,讓課本習題充分起到“鞏固基礎知識、提煉解題方法、發(fā)展思維的載體”的作用.通過思維對話的形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活其原有認知結構中適當的觀念和感性經驗,調動學生有意義的學習心向,讓變式教學更具有價值和意義.
習題變式;對話交流;發(fā)展思維
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形象地指出:“好問題同某些蘑菇有些相像,它們都成堆地生長,找到一個以后,你應當在周圍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幾個.”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變式教學,就如同波利亞所說的蘑菇.所謂“變式”,就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命題進行合理地轉化,即教師可不斷更換命題中的非本質特征,變換問題中的條件或結論,轉換問題的內容和形式,配置實際應用的各種環(huán)境等,但應保留問題中的本質因素,從而使學生掌握數學對象的本質屬性.通過變式教學的探究,在思維對話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從而達到發(fā)展學生數學思維的目的.
課本中的習題不僅僅是鞏固基礎知識、提煉解題方法、發(fā)展思維能力的載體,如果我們對它們進行認真研究,那么這些習題還可作為探究教學的重要資源.筆者嘗試從課本習題入手,并結合數學探究教學作了初步探究.
下面以蘇教版高中數學必修1第3章復習題第14題(第111頁)教學為例.
題目[1]若關于x的方程3tx2+(3-7t)x+4=0的2個實根α,β滿足0<α<1<β<2,求實數t的取值范圍.
生1:先求出方程3tx2+(3-7t)x+4=0的2個實根:
再結合2個實根α,β滿足0<α<1<β<2,求出實數t的取值范圍.
師:如何判斷2個實根x1,x2的大小呢?
生1:令f(x)=3tx2+(3-7t)x+4,由f(0)=4>0,得t>0,從而x1 解得 師:有沒有其他解法? 生2:利用二次方程區(qū)間根的分布,結合二次函數圖像求解,設f(x)=3tx2+(3-7t)x+4,因為f(0)=4>0,且方程3tx2+(3-7t)x+4=0的2個實根分別在區(qū)間(0,1)和(1,2)上,得 從而 評注此題重在研究一元二次函數、一元二次方程與一元二次不等式3個二次之間的關系,屬于中等難度,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問題.解法2明顯優(yōu)于解法1,解法1完全從代數的角度思考問題,但不等式的求解較為復雜.解法2借助于數形結合的思想,利用二次方程區(qū)間根的分布求解,此解法不但擺脫了思維定式的影響,而且達到了優(yōu)化思維和簡化運算的目的. 在習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一些典型習題的求解信息,以及關注習題的變式教學和探索,溝通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的縱橫聯(lián)系.這樣不僅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而且更有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2.1改變條件,激活探究思維 變式1設函數f(x)=3tx2+(3-7t)x+4(其中t<0)的2個零點x1,x2,且在區(qū)間(x1,x2)上恰有3個正整數,求實數t的取值范圍. 生3:其實該題考查的還是3個二次之間的關系,可以利用二次方程區(qū)間根的分步求解. 師:二次方程的根是如何分布的? 解得 師:很好,生3通過深刻理解題意,迅速找到了區(qū)間根滿足的條件. 評注此解法體現(xiàn)了方程的根與函數零點的聯(lián)系,以及辨別問題與問題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應變能力,注重引導學生從“形”的角度進行思考,抓住“在區(qū)間(x1,x2)上恰有3個正整數”這個條件,觀察其圖像的結構特征,利用數形結合思想再將其轉化為二次方程區(qū)間根的分布問題. 2.2改造命題,深化探究意識 變式2已知函數f(x)=lg[3tx2+(3-7t)x+4]的值域為R,求實數t的取值范圍. 解得 師:對生4的解法有無異議? 生5:老師,他求解的應該是定義域為R時t的范圍,故答案不正確. (其他學生也贊同生5的說法.) 師:很好,那么對值域為R時應該怎么求解呢? 生6:老師,我是這樣想的:令μ(x)=3tx2+(3-7t)x+4,由對數函數的性質可知:要使μ(x)能取到一切正實數,才能滿足值域為R.當t=0時,顯然滿足題意,當t≠0時, 生7:老師,我有個困惑,為什么要使函數μ(x)能取到一切正實數呢? (筆者觀察了一下,有一部分學生也存在這樣的疑惑.) 師:這個問題問得好,誰來幫助他解決一下. 生8:由于函數y=lgx(其中x>0)的值域為R,當且僅當x能取到一切正實數,否則值域不為R,即μ(x)能取到一切正實數,函數μ(x)的圖像與x軸恒有交點.若μ(x)的圖像與x軸沒有交點,則 即 (此時,教室里響起一片掌聲.) 評注將命題改造,體現(xiàn)知識和方法的縱橫聯(lián)系和靈活運用.依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對命題進行恰當的變式,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觀能動性,還能進一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對解法的探究.2.3變存在型,增強探究能力 變式3已知函數f(x)=3tx2+(3-7t)x+4(其中t>0).是否存在整數a,b(其中a,b是常數,且a 生9:假設存在滿足題意的a,b,則必有f(x)min≥a. 師:你是如何判斷f(x)min≥a? 生9:否則,不等式a≤f(x)≤b的解集是2個關于對稱軸對稱的區(qū)間的并集,與題意矛盾. 師:很好,那么如何求解呢? 生10:不等式a≤f(x)≤b的解集為{x|a≤x≤b}等價于 由f(b)=b,得 (1) 因為a,b∈Z,所以 (2) 由式(2)得 且t>0,故t=3.將t=3代入式(1),得 9b2-18b+4=0, 綜上可知,不存在整數a,b,使得關于x的不等式a≤f(x)≤b的解集為{x|a≤x≤b}. 評注求解存在性問題,首先假設存在,再根據題意求解.本題的二次不等式a≤f(x)≤b不是被解出來的,而是通過觀察、思考二次函數的圖像分析出來的,這正是“多思少算”思想的應用,也是高考考查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重要方向,而這種能力在一定意義上講比數學知識和技法更重要.要想培養(yǎng)這種能力,必須具有堅實的基礎知識和掌握解決問題的相關技巧和方法. 2.4反客為主,掌握探究方法 變式4已知t∈R,函數f(x)=3tx2+(3-7t)x+4,當t∈[1,2]時,f(x)>0恒成立,求實數x的取值范圍. 生11:已知t的取值范圍,可以將函數f(x)=3tx2+(3-7t)x+4,改為關于變量t的函數g(t)=3tx2+(3-7t)x+4求解. 師:很好,那么如何求解呢? 生11:由g(t)=3tx2+(3-7t)x+4=(3x2-7x)t+3x+4,轉化為關于變量t的一次函數,即當t∈[1,2]時,g(t)>0恒成立,得 師:非常棒!解題簡捷、美觀、迅速,可見方法的選擇對解題是非常關鍵的. 評注此類型的問題主要考查學生處理問題的機智變通能力.實際上是考查多元不等式的恒成立問題,關鍵要掌握該類問題的解法.該題以t為主元,轉化為求一次函數的最小值大于0恒成立的問題,其優(yōu)點是一次函數比二次函數更容易求解.由此可以看出,在含有2個或2個以上字母的問題中,首先要根據題意適當選取其中一個作為主元,而其余的作為輔元,區(qū)分主次,抓住問題的要害,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然后再通過合理構造函數,轉化為求函數的最值問題.很多多元不等式問題都可以巧妙地構造輔助函數求解,使得原本撲朔迷離的問題變得直觀明了,變得可程序化.因此在教學中應該重視這種方法的引導和滲透,同時還要加強訓練,及時歸納總結,才有利于方法的掌握和運用[2]. 3.1運用變式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高中數學課程還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其他方式.這些方式有助于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3].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對習題的變式教學,不但要增強課本習題的輻射功能,而且還要有效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借助于一題多用、多題重組等方式設計變式問題,不僅具有豐富的背景知識,而且滲透著明確的信息意圖.變式教學是一種思維對話的學習形式,應不斷追求立足于教材、喚發(fā)自主、善待差異、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活其原有認知結構中適當的觀念和感性經驗,調動起學生有意義的學習心向,從而產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動力,在思維對話中讓變式教學更具有價值和意義. 3.2運用變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在習題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對原問題進行變式探究,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和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要想通過變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必須引導學生在思維對話中對變式問題不斷反思,不但要對知識層面反思,而且要對知識形成過程反思;不但要對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反思,而且要對蘊藏在現(xiàn)象背后的實質反思,意識到尋?,F(xiàn)象中的非常之處.同時在變式教學探究過程中還需要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使變式教學在思維對話中成為一個發(fā)展的、增值的、生成的過程. 顧泠沅先生說過:變式教學也是不斷發(fā)展和變化著的,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變式教學,要做到更新問題背景、更新知識考點、更新問題發(fā)展方向的研究,最重要的是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通過習題變式教學,不僅使學生所學的知識達到融會貫通,而且讓學生在習題變式探究教學中增強學習的信心、體驗成功的快樂和感受數學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思維對話,讓學生釋放出無窮的智慧,在共享中得到升華. [1]單墫.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1(必修)[M].蘇州: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5. [2]郭建華.例談解題中“輔助元”的構造[J].高中數學教與學,2014(11):22-2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016-04-27; 2016-06-03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D/2013/02/445) 郭建華(1982-),男,安徽宿州人,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數學教育. O122.1 A 1003-6407(2016)10-06-042 關注變式,提升能力
3 教學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