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君
2015年10月,江西省吉水縣醪橋鎮(zhèn)黃家邊村的一片3000畝水稻田里,金燦燦的稻穗掛滿了枝頭。然而,面對豐收的景象,當?shù)氐母刹棵碱^緊鎖,因為他們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原來,為了提高灌溉水平、促進增產(chǎn)增收,按照立項計劃,這片良田在水稻收割完畢后將啟動實施高標準農(nóng)田建設項目;可就在兩個月前,當?shù)剞r(nóng)業(yè)部門在植物資源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這片良田的水溝底部長滿了大量的“不速之客”。經(jīng)鑒定,這批不知從何時起萌生出來的水生植物,竟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瀕危野生植物——水蕨,有整整500畝之多。如何妥善處理好國家惠民工程與瀕危野生植物保護之間的關系,當?shù)卣媾R一場考驗。
奇妙的葉里乾坤
這種讓人糾結(jié)的水蕨究竟是怎樣一種植物呢?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吧。
水蕨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池沼、水田或水溝的淤泥中,有時漂浮于深水面上。水蕨的株高約30~80厘米,全株綠色、多汁;其根莖短而直立,以一簇須根固著于淤泥中……乍一看,似乎跟普通的草本植物沒啥大的區(qū)別。
事實上,水蕨可不是一般的草本植物。雖然從外觀上看,水蕨就是一種普通的雜草,奇妙的是,這種“雜草”從不開花結(jié)籽,卻能旺盛地繁衍生息。奧妙在哪里呢?原來,水蕨是一種比較特別的蕨類植物。眾所周知,蕨類植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其植株雖然已有真正的根、莖、葉和維管組織的分化,卻不會開花和結(jié)果,更不產(chǎn)生種子,而是依靠孢子進行繁殖。此外,蕨類植物大多為陸生或附生,只有少數(shù)是水生的,水蕨便是這少數(shù)派之一。
正因為與其他陸生蕨類的生存環(huán)境大不相同,水蕨的植株形態(tài)也因水濕條件的不同而變幻出較大的差異,尤其是水蕨的葉片,真可謂是“葉里乾坤大,蕨中日月長”。
水蕨的葉片簇生,有能育葉和不育葉二型之分。蕨類植物的葉片通常兼具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養(yǎng)料和產(chǎn)生孢子進行繁殖的雙重功能,故稱“同型葉”。水蕨則不一樣,其同一植株上的葉片可分為形態(tài)和功能各異的孢子葉和營養(yǎng)葉兩種:孢子葉的背面可產(chǎn)生孢子囊,形成孢子進行繁殖,故又稱能育葉;營養(yǎng)葉則僅有光合作用功能,不產(chǎn)生孢子囊和孢子,故又稱不育葉。
水蕨的不育葉光滑無毛,葉柄長10~40厘米,綠色,圓柱形,肉質(zhì),葉片直立或漂浮,狹矩圓形,先端漸尖,基部圓楔形,二至四回羽狀深裂,裂片5~8對,互生,斜展,彼此遠離,末回裂片披針形,角果狀;能育葉的葉柄與不育葉的相同,葉片則要大于不育葉,呈矩圓形或卵狀三角形,二至三回羽狀深裂,末回裂片條形,寬約2毫米,邊緣薄而透明,反卷達于主脈,主脈兩側(cè)的小脈聯(lián)結(jié)成網(wǎng),無內(nèi)藏小脈,孢子囊沿能育葉裂片的網(wǎng)脈著生,稀疏,棕色,幼時為反卷的葉緣覆蓋,成熟后張開,孢子四面體形,按一定方向排列。
浪漫的云夢之美
作為一種姿態(tài)婀娜、葉形秀美的古老水生蕨類植物,水蕨很早就受到了人類的關注與青睞。早在兩千年前,人們就開始采擷尚未展開的水蕨葉芽和幼嫩葉柄食用,并將這種美味的野菜稱為“ [蕨][豈]”?!秴问洗呵铩匪涊d的“菜之美者,有云夢之 [蕨][豈]”,指的便是水蕨。到了北宋年間,一部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的韻書再次用“菜似蕨,生水中”這般簡潔而形象的描述,向人們介紹了水蕨。
除了“ [蕨][豈]”這樣一個古樸冷僻的稱謂之外,水蕨還有其他很多浪漫而又美麗的別稱。清代植物學專著《植物名實圖考》中,水蕨又名龍須菜;在《廣西藥植名錄》中,水蕨被稱為龍牙草。這些與“龍”相關的別稱,不僅充分展示了水蕨的植物形態(tài)特征,而且賦予了人們對這種植物的深厚情感,既形象,又神秘。
需要注意的是,以“龍須菜”“龍牙草”等為名的植物還有不少,比如百合科天門冬屬有一種龍須菜,也是一種具有藥用價值的野生蔬菜;葫蘆科的佛手瓜,其瓜苗也被稱為“龍須菜”;薔薇科有一個龍牙草屬,該屬的“龍牙草”則是多年生的耐寒草本植物。不過,由于水蕨是蕨類植物,僅從不開花不結(jié)果、靠孢子繁殖這個特性上,就很容易和其他的龍須菜、龍牙草區(qū)分開來。
水蕨的另一個別稱是“水芹菜”。其實,真正的水芹菜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一種深受大眾喜愛的野生蔬菜,又名野芹菜。水蕨之所以在一些地方被稱為水芹菜,其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水蕨與野芹菜無論從外觀上看,還是從生存環(huán)境、藥用實用價值看,都有很多相似之處,于是就被人們混為一談;二是水芹的古稱“ [蕨][豈]”字音qi,與芹字音近,故有人將《呂氏春秋》記載的“云夢之 [蕨][豈]”寫成“云夢之芹”,水蕨于是也被視為了“水芹”。
此外,水蕨還有水松草、水鐵樹、水扁柏等別稱,意思雖然都很直白,卻也不免令人浮想聯(lián)翩。
神奇的解毒功效
水蕨自古以來就是深受人們喜愛的野生蔬菜,其鮮薹或嫩葉色澤翠綠,無論清炒、涼拌、做湯,均不變色,不僅口感嫩滑、清爽鮮美,而且營養(yǎng)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碳水化物、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以及脂肪等多種人體所需營養(yǎng)成分。
未經(jīng)處理過的蕨菜往往會有苦澀味,需要用水煮過后,再換水浸泡三四天,才能去除澀味;水蕨則無需煮泡,只要將老的莖葉去除,洗凈后,便可直接加工食用。需要注意的是,水蕨菜一經(jīng)洗好,就應盡快下鍋,帶一點水,味道才更鮮嫩。
除了食用之外,水蕨還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和環(huán)保價值。其葉形多變,既可種植在水缸、花壇等大型水景容器中作為觀賞性植物,又可種植于景觀水池或流速較緩的溪流中用來營造水面景觀,是一種集觀賞和凈化水體于一身的經(jīng)濟環(huán)保型植物。
最值得關注的,還是水蕨的藥用價值。據(jù)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水蕨性味“甘、苦,寒,無毒。主治腹中痞積,淡煮食,一二日即下惡物”。《華南千種草藥》《廣西藥植名錄》《海南植物志》等多種藥典也俱記載稱,水蕨性味甘、淡,涼,有活血、解毒、止痢、鎮(zhèn)咳、化痰等功效,主治痞積、痢疾、胎毒、咳嗽、淋濁、跌打損傷等癥。
在諸多藥效中,水蕨的解毒功效令人矚目。其莖葉入藥,治療胎毒的效果尤為神奇,因而被視為一種產(chǎn)后的良藥。
水蕨廣泛分布于我國南方地區(qū),但是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其野生資源不斷遭到破壞,如今在我國境內(nèi)已呈易危狀態(tài),故被列為了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