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4日,習近平考察北京大學并參加師生座談會時強調,中共中央作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zhàn)略決策,我們要朝著這個目標堅定不移前進,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2015年8月18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會議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guī)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中國特色為統(tǒng)領,以支撐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服務經濟社會為導向,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培養(yǎng)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經過三步走,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由于長期以來實行高下有別的投入和支持機制,使得一部分高校迎來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也導致我國高等教育系統(tǒng)形成了相對固化的“差序格局”,使得不同區(qū)域的高等教育、不同大學之間的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明顯。從各級政府財政撥款占高??蒲薪涃M的比重來看,“211”“985”幾乎成高校貧富分水嶺。的確,兩個工程不僅給高校劃出了“三六九等”,更決定了大學的“貧富”懸殊。高校對“211”“985”的角逐,說白了就是對專項經費的爭奪,這筆可觀的經費既有國家撥款又有省級配套,入圍與否對高校的發(fā)展是天壤之別。從2009年至2013年的公開數(shù)據顯示,占全國高??偭?4.3%的“211”和“985”高校拿走了全國7成的政府科研經費。就連“985”和“211”之間都有不少區(qū)別對待,比如浙大曾經的風云人物鄭強,在從浙江大學(既是“985”也是“211”)黨委副書記任上調至貴州大學(是“211”但不是“985”)擔任校長后,曾感慨:“貴州大學過去30年得到中央政府支持的總和,頂不上我原來工作的浙江大學的一年。”說到底,這種錢帶來的差異,造成了太多的不公平。
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為公以達天下為公。柏拉圖也強調,公平即和諧,沒有公平就沒有和諧。“雙一流”恰恰打破了之前的身份認證的門檻。這次無論是部屬高校還是地方院校,有學科優(yōu)勢和特色的都有可能獲得政府財政支持。過去對“211”和“985”高校主要是提供經費、學科、設備、項目等硬件支持,而新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還將從師資隊伍、創(chuàng)新人才、文化傳承、成果轉化等更多方面進行整體規(guī)劃,包括高校的內部治理結構、社會參與機制等,都要進行深入改革,且實行動態(tài)管理,以績效為杠桿來調整支持力度。資金分配體現(xiàn)扶優(yōu)扶強扶特:對實施有力、進展良好、成效明顯的,適當加大支持力度;對實施不力、進展緩慢、缺乏實效的,適當減少支持力度。值得注意的是,此輪教育改革的扶持更注重總體規(guī)劃和內涵發(fā)展。
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培養(yǎng)年輕一代的根本途徑。對一個國家來說,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近代教育家嚴復倡“非新無以為進”,民國教育家方克剛倡“非教無以立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蔡元培先生說:“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xiàn)在,而專為將來。”無獨有偶,在成思危先生看來,“經濟只能保證我們的今天,科技能保證我們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確保我們的后天?!?/p>
在走向世界強國的過程中,國家號召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要建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大國邁向強國地位相稱的世界級大學。“雙一流”的提出,是我國第一次提出大學、學科要在一定時間內進入世界一流前列的宏偉目標。“雙一流”正是著眼于國家“兩個一百年”的戰(zhàn)略目標,這不僅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自信的充分體現(xiàn),更是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又一個里程碑式的戰(zhàn)略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