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秋麗, 劉傳林
(1.宿遷學院, 江蘇 宿遷 223800; 2.宿遷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 江蘇 宿遷 223800)
?
基于PSR模型的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岳秋麗1, 劉傳林2
(1.宿遷學院, 江蘇 宿遷 223800; 2.宿遷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 江蘇 宿遷 223800)
根據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從壓力—狀態(tài)—響應3個方面選取13個指標,構建了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和綜合評價模型,對江蘇省13個地級城市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2013年較2005年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有顯著提升,增幅為71%,主要在于地均經濟投入、產出指標的增長;集約利用水平總體呈現出由南向北遞減的空間分異特征,主要影響因素是地理區(qū)位條件和經濟發(fā)展水平。評價結果基本上反映了研究時段內江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時空變化特征,說明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和建立的綜合評價模型是可行的。
城市土地; 集約利用; PSR模型; 江蘇省
我國的經濟目前仍保持快速發(fā)展,這一點同城市化建設的持續(xù)推進分不開。但是,城市化水平的顯著提高以城市建設用地急劇擴張、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為代價,這已嚴重威脅到我國的糧食安全與生態(tài)安全[1]。人口多、耕地少這一基本國情,還有實行耕地總量動態(tài)平衡這一基本政策,也對城市各類用地的供給帶來諸多限制。另外,城市土地利用本身也因其單純蔓延性擴張而導致效率低下,這無疑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嚴肅慮及基本國情,嚴格遵循基本政策,實現城市經濟精明增長內在必然的要求,其根本思路是把城市土地利用由蔓延性擴張轉換到內涵性集約方式上來,這是解決我國當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土地供需矛盾,實現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實現生態(tài)與經濟和諧地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問題的復雜性使得國內研究者對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定量研究更多地采用指標體系的綜合評價方法,因此指標體系選擇和權重的確定是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定量研究的關鍵問題[2]。從指標體系的構建看,大多數研究主要從城市土地的投入、產出、利用的合理性或可持續(xù)性等多個方面選擇指標[3-5];近年來,更多研究者把PSR框架引入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的選取[6-9]。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主要有AHP層次分析法、主成分方法、熵權法、模糊數學等[10]。此外,也有研究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測度,并運用聚類分析法對測算結果進行聚類處理[11]。
江蘇作為中國東部經濟發(fā)展最活躍、城市化率和人地矛盾最突出的省份之一,關注其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意義重大。陳海燕等[12]從城市土地利用狀況、供應水平、投入產出水平和資源消耗與效益增長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綜合指數評價法對江蘇省2004年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進行分析評價。詹海斌等[13]構建了基于PSR模型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江蘇省2007年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進行空間差異分析。然而,上述研究均是對某一個時間點上集約利用水平的測度,沒有進行時間尺度上的比較。隨后,雷廣海[14]、陳慧[15]等在對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中選取多個年份進行測算,但測算結果是獨立存在的,也無法進行時間尺度上的比較分析。本文選取2005年、2013年兩個時段,以2005年為基準年,測算從2005—2013年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在時間和空間尺度上的變化;并分別測算出壓力—狀態(tài)—響應的綜合評價指數,據此探討該時段內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
江蘇省位于我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長江下游,東瀕黃海,東南與浙江和上海毗鄰,形成全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相互作用最強烈和典型的長三角地區(qū)。全省土地面積10.26萬km2,占全國的1.06%,人均國土面積在全國各省區(qū)中最少。2012年江蘇常住人口7 920萬人,地區(qū)生產總值54 058.32億元,以占全國1.06%的土地面積承載了全國5.85%的人口和10.41%的國內生產總值。各類指標在呈現出江蘇省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更顯示出它在土地、人口、環(huán)境等資源上的約束性。亟待展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實證研究,以全面認識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同城市經濟水平、產業(yè)結構、人口增長、環(huán)境保護等因素間的相互影響,進而把握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作用機制,為科學制定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指導方針、相關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2.1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根據經濟合作和開發(fā)組織(OECD)與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UNEP)共同提出的PSR概念模型,從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經濟發(fā)展相協(xié)調的角度,構建了以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綜合指數為目標層,以“壓力”、“狀態(tài)”、“響應”為準則層,以13個可以反映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實際情況的具體指標為指標層的指標體系(表1)。其中,壓力指標用以衡量由于人口增加、環(huán)境保護和經濟發(fā)展對城市土地造成的壓力;狀態(tài)指標描述城市土地在經濟產出、利用程度、生態(tài)環(huán)境、基礎設施完備程度方面集約利用的狀態(tài);響應指標則反映因應城市土地壓力的變化,政府部門為改善土地壓力狀態(tài)而制定的政策、規(guī)劃方案和措施。
表1 PSR 框架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
2.2指標權重的確定
本文結合江蘇省城市土地利用實際情況,采用層次分析法(AHP)來求取指標權重(表1)。該方法為多目標、多準則或無結構特性的復雜決策問題提供簡便的決策方法,能有效結合定性和定量分析問題,在土地的相關研究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16]。
2.3綜合評價模型構建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復雜多樣,既有正向性指標,又有負向性指標,指標數據的單位和量綱不同。為了使各種不同含義、不具可比性的指標統(tǒng)一起來,需要將各類指標無量綱化,本文采用以下指標無量綱化模型計算各評價指標的評價指數[17]。評價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1)
加權求和的綜合評價指數公式為:
(2)
式中:A——綜合評價指數;Wj——各指標所對應的權重;Pij——該指標的評價指數;n——評價指標的個數。
3.1總體評價
根據上述已建立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和《江蘇統(tǒng)計年鑒》統(tǒng)計數據,利用綜合評價方法,對江蘇省13個城市進行了土地集約利用的單因子和綜合評價,得出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總體評價結果(圖1)??梢钥闯觯鞘型恋丶s利用綜合指數增長至2013年的1.71,增長幅度為71%,其主要原因具體分析如下:
圖12005年和2013年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結果
土地壓力方面,壓力指標僅增長至2013年的1.01,增長幅度為1%,可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壓力狀況較2005年基本保持沒變。原因在于,一是行政區(qū)劃調整,使得城市轄區(qū)土地面積由2005年的21 754 km2增加到2013年的32 746 km2,雖然城區(qū)人口較2005年增長了1 447.78萬人,但人口密度卻減少了36 km2,人口壓力有所緩解;二是建成區(qū)綠化覆蓋率和二三產業(yè)值比重均有適度的增加,總體而言,對城市土地壓力未產生較大影響。
土地狀態(tài)方面,狀態(tài)指標增長至2013年的1.87,增長幅度為87%。其中,地均工業(yè)總產值等4個經濟發(fā)展指標是影響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狀態(tài)的關鍵。地均工業(yè)總產值、地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和地均二、三產業(yè)的GDP指數分別增長至2013年的2.65,2.25,2.05,增長幅度均超出20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和人均擁有道路面積分別增加了5.1,8.2 m2??梢?,8年來,江蘇省在經濟、環(huán)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發(fā)展。但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由2005年28.14 m2增加到2013年的36.10 m2,一方面反映出城鎮(zhèn)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條件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房地產開發(fā)的過度投入超出了居民居住需要,一些人擁有多套房產的現象普遍存在。
土地響應方面,響應指標增長至2013年的2.28,增長幅度為128%。其中,地均固定資產投資和地均房地產開發(fā)投資額指數分別增長至3.1,2.9,較2015年平均翻了兩番。但地均從業(yè)人員數基本沒有增加,可見,城鎮(zhèn)化建設主要表現在由投資驅動的物的城鎮(zhèn)化方面,如何實現由“化地”到“化人”的重大轉變,是進行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的關鍵所在。
3.2區(qū)域差異分析
為了更直觀清晰地顯示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空間差異,本文對江蘇省13個城市2005年和2013年綜合評價指數得分進行分級處理,共劃分為5個等級,依次命名為高度集約型、中等集約型、勉強集約型、一般粗放型和極粗放型。據此,利用MapInfo軟件制作出江蘇省13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等級分布圖(圖2)。
圖22005年、2013年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等級分布
由圖2A可知,2005年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較2013年均處于較低的3個等級,并具有較強的空間分異特征。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南通市和揚州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綜合指數大于1,處于勉強集約型等級(Ⅲ);南京市、泰州市、徐州市和鎮(zhèn)江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處于一般粗放型等級(Ⅳ);淮安市、鹽城市、宿遷市和連云港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處于極粗放型等級(Ⅴ)。
根據圖2B可知,2013年江蘇省13個城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指數均大于1,可見13個城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均在2005年的平均水平之上。常州市、揚州市、無錫市和蘇州市處于高度集約型等級(Ⅰ);泰州市、南通市、南京市、鎮(zhèn)江市處于中等集約型等級(Ⅱ);鹽城市、徐州市、淮安市、宿遷市和連云港市處于勉強集約型等級(Ⅲ)。其中,揚州市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綜合評價指數由2005年的1.08躍升至2013年的2.08,綜合排名第2位。在《2013年中國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指數報告》中揚州綜合排名居全國第16位,列江蘇省第2位,這都充分說明揚州“生態(tài)強市”戰(zhàn)略的顯著成效。常州、無錫和蘇州3市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中心,東靠上海,是江蘇經濟最發(fā)達的區(qū)域,也是中國經濟最發(fā)達、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區(qū)域之一。區(qū)位條件優(yōu)越,經濟基礎好,產業(yè)水平高,其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也高居全省前列。蘇北5市地處東部沿海地區(qū)的一個經濟洼地,區(qū)位條件最差,經濟發(fā)展程度低,城市土地利用也最不集約。隨著2008年長三角擴容、江蘇沿海大開發(fā)等一系列國家戰(zhàn)略和省委省政府振興蘇北的一系列普惠政策的實施,蘇北要抓住機遇,通過產業(yè)配套、市場互動、資源共享的方式,積極融入大城市和城市群的發(fā)展。南京作為省會,具有獨特的政策和科技優(yōu)勢,第二、三產業(yè)較為發(fā)達,城市基礎設施完善,吸引人才和投資的能力強,社會經濟發(fā)展指標多數居全省首位,但其土地集約利用等級相對不高。主要在于2002年南京市進行了行政區(qū)劃調整,撤縣建區(qū),使原本土地利用相對粗放的郊區(qū),行政上劃歸為市區(qū),這對地區(qū)土地利用有一定的拉動作用,但使得南京市總體土地集約利用程度下降。
(1) 綜合評價結果表明,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較2005年具有大幅度的提高,增幅為71%,主要在于經濟投入、產出指標的增長。評價結果基本上反映了當地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變化狀況,說明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和建立的綜合評價模型是可行的。限于數據的可獲取性,本文求取評價指數時采用2005年各指標數據的平均值作為標準值,其評價結果與全國其他城市之間不具有可比性。
(2) 從空間差異方面看,2013年與2005年相比,13個城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均得到較大提升。其中淮安市、鹽城市、宿遷市和連云港市集約利用等級從極粗放型上升至勉強集約型;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和揚州市集約利用等級從勉強集約型上升至高度集約型;南京市、泰州市、鎮(zhèn)江市從一般粗放型上升至中等集約型;徐州從一般粗放型上升至勉強集約型。
(3)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受人口壓力、環(huán)境保護、社會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江蘇城鎮(zhèn)化已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在未來城市的發(fā)展中,城市用地應由外延擴張型向內涵集約型轉化,發(fā)展模式應由出口和投資驅動下的外生城鎮(zhèn)化向消費驅動下的內生城鎮(zhèn)化轉變,發(fā)展目標應由實現“一維”的經濟目標向基于資源環(huán)境、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三維”目標上轉變,以實現城市土地的集約節(jié)約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吳郁玲,曲福田.中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影響機理:理論與實證研究[J].資源科學,2007,29(6):106-113.
[2]朱天明,楊桂山,萬榮榮.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國內外研究進展[J].經濟地理,2009,29(6):977-983.
[3]范輝,周晉.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時空演變[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4):198-206.
[4]黎一暢,周寅康,吳林,等.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空間差異:以江蘇省為例[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06,42(3):309-315.
[5]趙敏寧,周治穩(wěn),曹玉香,等.陜西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及其區(qū)域差異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5):210-215.
[6]馮科,鄭娟爾,韋仕川,等.GIS和PSR框架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空間差異的實證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經濟地理,2007,27(5):811-818.
[7]哈尚辰,阿里木江·卡斯木.基于PSR的天山北坡經濟帶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空間差異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5,35(1):230-241.
[8]李麗娜,石培基,潘竟虎,等.甘肅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空間差異的實證分析[J].土壤通報,2012,43(1):114-119.
[9]朱一中,曹裕.基于PSR模型的廣東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空間差異分析[J].經濟地理,2011,31(8):1375-1380.
[10]劉靈輝,陳銀蓉,石偉偉.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柳州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J].廣東土地科學,2007,6(3):25-28.
[11]趙旭,劉小平,薛姝.兩型社會視角下湖南城市土地節(jié)約集約利用研究[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0,17(5):102-107.
[12]陳海燕,李閩.江蘇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約評價及區(qū)域分異特征[J].中國土地科學,2007,21(5):61-65.
[13]詹海斌,吳群.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空間差異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農業(yè)系統(tǒng)科學與綜合研究,2009,25(4):396-400.
[14]雷廣海,劉友兆,陸效平.江蘇省13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度時空變異及驅動因素[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9,18(1):7-13.
[15]陳慧.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模型與實現模式研究:以江蘇省13個地級城市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9):6-9.
[16]鐘振宇,柴立元,劉益貴,等.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洞庭湖生態(tài)安全評估[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0,30(S1):41-45.
[17]謝花林,劉曲,姚冠榮,等.基于PSR模型的區(qū)域土地利用可持續(xù)性水平測度:以鄱陽湖生態(tài)經濟區(qū)為例[J].資源科學,2015,37(3):449-457.
Evaluation of Urban Intensive Land Use in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PSR Model
YUE Qiuli1, LIU Chuanlin2
(1.SuqianCollege,Suqian,Jiangsu223800,China;2.SuqianInstituteofUrbanPlanningandDesign,Suqian,Jiangsu223800,China)
According to the connotation of intensive land use, we used the pressure-state-response of three selected 13 indicators to construct urban land us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and to evaluate 13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leve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2013 compared to that in 2005, an increase rate is 71% because of the economic input and the growth of output indicators;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intensive use shows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decrease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ar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he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 basically reflect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nsive use of urban land in Jiangsu Provinc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nd it is feasible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urba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PSR model; Jiangsu Province
2015-06-15
2015-06-30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儀式活動視角下校園集體記憶和象征空間建構研究”(2014SJD793);宿遷市社科應用研究項目“中小城市新型城鎮(zhèn)化面臨的突出問題及建議——以宿遷市為例”
岳秋麗(1980—),女,河南扶溝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GIS和土地利用研究。E-mail:381513075@qq.com
F301.2
A
1005-3409(2016)03-017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