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醫(yī)學院(石家莊 050091)
張俊茶 邢亞情 劉 君 潘麗佳 張曉琪 杜瀟怡、范璽勝 佘延芬
?
近30年針灸治療感冒后咳嗽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河北中醫(yī)學院(石家莊 050091)
張俊茶邢亞情劉君潘麗佳張曉琪杜瀟怡、范璽勝佘延芬
提要目的:通過對近30年針灸治療感冒后咳嗽臨床研究文獻計量學分析,從臨床研究方法、治療方法選擇、穴位選擇等方面為針灸治療感冒后咳嗽臨床研究提供借鑒。方法:采用相關主題詞,嚴格按照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從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VIP)檢索1987年至2016年針灸治療感冒后咳嗽相關文獻,并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其進行定量分析。結果: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共57篇,從研究方法看,23篇運用對照研究,其中18篇為隨機對照研究,5篇描述了隨機方法,未見運用盲法的文獻;從療效來看,57篇文獻報道的平均有效率為94.5%;從刺灸方法來看,使用頻次最高的為針刺、拔罐;從腧穴選用來看,使用頻次較高的為背部膀胱經腧穴,其中肺俞穴使用最多。結論:針灸治療感冒后咳嗽多采用膀胱經腧穴,主要方法為針刺和拔罐,有效率較高,但臨床研究設計不夠規(guī)范,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規(guī)范設計,提高臨床研究水平,為針灸治療感冒后咳嗽提供確鑿證據(jù)。
針灸療法;感冒;外感咳嗽;拔罐;文獻;計量學;分析
感冒后咳嗽又稱感染后咳嗽,[1]發(fā)生在感冒本身急性期癥狀消失后,多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黏痰液,常遷延不愈,持續(xù)3~8周甚至更長時間,發(fā)病率較高,對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臨床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者,約11%~25%會患感染后咳嗽。[2]目前現(xiàn)代醫(yī)學對感冒后咳嗽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治療上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多選用抗組胺藥、中樞鎮(zhèn)咳劑等,但西藥治療咳嗽有效率不高,且長期服用可產生依賴性,不良反應較明顯。中醫(yī)將感冒后咳嗽歸為“外感咳嗽”[3]范疇,在治療咳嗽方面有多種方案,如專方治療、驗方治療、中成藥治療、針灸治療、中藥霧化吸入等手段。現(xiàn)筆者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回顧近30年針灸療法治療感冒后咳嗽的相關文獻,對針灸治療此病臨床研究現(xiàn)狀進行分析總結。
1.1文獻來源文獻檢索采用計算機檢索,檢索范圍為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VIP)。檢索時間限定為1987年1月10日至2016年1月10日,采用主題詞檢索,以“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或外感咳嗽或感冒后久咳”為主題詞,并含 “針刺或灸法或拔罐或穴位注射或穴位貼敷或超短波照射或中藥熏蒸或推拿或刮痧或耳穴”。
1.2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1)文獻的發(fā)表時間,1987年1月10日至2016年1月10日;(2)研究對象,根據(jù)中醫(yī)或西醫(yī)診斷標準診為“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或“外感咳嗽”或“感冒后久咳”的患者;(3)干預措施,應用針灸療法進行治療,包括針刺、灸法、拔罐、穴位注射、穴位貼敷、超短波照射、中藥熏蒸、推拿、刮痧、耳穴。(4)文獻類型,臨床研究、醫(yī)案、個人經驗報道。
1.2.2排除標準:(1)臨床診斷不明確或不符合感冒后咳嗽診斷標準;(2)急性咳嗽(病程<3周);(3)臨床研究對象少于10例;(4)實驗研究或綜述類文章;(5)不是以針灸療法治療為主的文獻;(6)文章內容相似或雷同文獻。
2.1納入文獻情況嚴格按照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進行篩選后,獲得可分析文獻57篇。
2.2年份及期刊分布情況經篩選后發(fā)現(xiàn),符合要求的文獻總共57篇,由圖1可知近30年針灸治療感冒后咳嗽的文獻雖不多,但總體呈上升趨勢。1987年至1991年文獻量最少,僅2篇;2012年至2016年文獻量最多,可達20篇。近30年相關文獻中核心期刊6篇,統(tǒng)計源期刊8篇,其他期刊43篇,其他期刊呈現(xiàn)逐年增長趨勢,而核心期刊和統(tǒng)計源期刊波動不明顯,文獻質量有待提高。詳見圖1。
2.3研究方法57篇文獻中,僅有1篇用隊列研究,占1.8%;23篇運用對照研究,其中18篇為隨機對照研究,占31.6%,5篇為非隨機對照組,占8.8%;其他33篇文獻均未設對照組,占57.9%。隨機對照研究中5篇描述了隨機方法,其中2篇按照患者就診順序隨機分組占3.5%,3篇是嚴格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進行分組,占5.3%。未發(fā)現(xiàn)運用盲法的文獻,僅有楊氏[4]的文章中提到運用安慰劑對照。研究的樣本量在200例以上的僅有5篇,其中最大樣本量為486例,文獻中未有超過500例的臨床大樣本研究。
圖1 針灸治療感冒后咳嗽文獻類型及數(shù)量分布圖
2.4治療手段臨床研究中單獨使用1種療法治療感冒后咳嗽的文獻有36篇,總共涉及7種針灸療法,分別為針刺、穴位貼敷、拔罐、灸法、穴位注射、刮痧、超短波照射,其中使用最多為毫針針刺、穴位貼敷、拔罐,分別為11篇、9篇、7篇,詳見圖2。其余21篇文獻配合運用2~3種以上療法,以拔罐配合針灸應用最多,可達9篇,詳見圖3。由此可見,臨床在選用針灸療法治療感冒后咳嗽時選用針刺、拔罐的頻率較高。
圖2 單獨使用1種療法文獻分布情況
2.5腧穴運用情況經文獻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共涉及腧穴38個,使用頻次為181次,其中膀胱經9個穴(頻次77次)、督脈3個穴(頻次26次)、肺經7個穴(頻次25次)、任脈3個穴(頻次14次)、胃經7個穴(頻次11次)、經外奇穴1個(頻次11次)、大腸經2個穴(頻次6次)、腎經2個穴(頻次4次)、膽經2個穴(頻次3次)、心包經1個穴(頻次2次)、肝經1個穴(頻次2次)。其中膀胱經腧穴使用頻次最高,使用率可達42.54%。根據(jù)腧穴分布位置統(tǒng)計依次為背部穴13個(頻次114次)>上肢穴8個(頻次30次)>下肢穴7個(頻次14次)>頭頸部穴5個(頻次13次)>胸腹部穴5個(頻次10次),使用頻次最高的為背部穴,約占62.98%?,F(xiàn)將使用頻次位于前10名的腧穴總結于表1。
圖3 使用2~3種以上療法文獻分布情況
表1 腧穴應用情況統(tǒng)計
2.6療效針灸治療感冒后咳嗽的臨床研究中治療效果都比較理想,多數(shù)文獻報道中有效率都在90%以上,甚有17篇文獻有效率可達100%,僅有5篇文獻有效率在80%~90%之間,統(tǒng)計57篇文獻有效率得出平均有效率為94.5%。由此可見針灸治療感冒后咳嗽療效顯著,值得在臨床配合應用。
3.1研究方法探討由以上文獻分析可看出,僅有18篇文獻運用隨機對照方法,其中只有5篇具體描述了隨機方法,多數(shù)文獻僅在文中提及“隨機”,卻未詳細介紹運用何種隨機、如何隨機。臨床試驗中研究方法的運用主要是為了避免研究者或患者的主觀偏倚,造成試驗結果不真實、不可信。所以,選擇科學合理的試驗研究方法顯得尤為重要。[5]樣本量不同選擇的隨機方法則不同。[6]例如臨床中較大樣本的研究可選用簡單隨機方法;較小樣本研究可選用中心分層區(qū)組隨機等。為凸顯研究因素對試驗的影響作用時還可選用對照,[7]如空白對照、安慰對照、藥物對照等。為避免研究對象主觀因素造成的偏倚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還可選用盲法,[8]如:單盲、雙盲、三盲。設計試驗時選擇合理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避免試驗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偏倚,平衡各種混雜因素,提高統(tǒng)計的檢驗效能。[9]綜上可以看出針灸治療感冒后咳嗽的臨床實驗設計整體缺乏科學性和嚴謹性,臨床研究方法的運用有待提高。
3.2治療手段探討由以上文獻分析可看出,針灸治療感冒后咳嗽總共涉及7種針灸療法,分別為針刺、穴位貼敷、拔罐、灸法、穴位注射、刮痧、超短波照射,其中使用最多為毫針針刺、穴位貼敷、拔罐。已有研究證明刺灸方法是有特異性的,[10]從中醫(yī)辨證來看感冒后咳嗽也是有多種證型的,[11-16]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治療思路,不同證型的病癥應該采用不同的刺灸方法,因此為進一步提高療效,研究不同刺灸方法的適宜證型應該是未來研究方向之一。
3.3選穴規(guī)律探討由以上文獻分析可看出,共涉及腧穴38個,使用頻次為181次,膀胱經9個穴(頻次77次),督脈3個穴(頻次26次),肺經7個穴(頻次25次);肺俞穴、大椎穴、風門穴應用最多。足太陽膀胱經背部腧穴對應相應臟腑,可起到調理臟腑功能的作用,督脈具有督領全身陽氣,統(tǒng)率諸陽經的作用,選用督脈穴位可鼓舞陽氣,祛邪外出;從穴性來看,肺俞為背俞穴,是肺臟之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素問·長刺節(jié)論》記載到“迫藏刺背,背俞也”。刺激背俞穴可起到調理相應臟腑的功效。通過刺激肺俞穴可調理肺氣、益衛(wèi)固表、祛邪外出,從而達到止咳平喘的目的。大椎為督脈穴,“諸陽之會”,可宣通人體之陽氣,從而驅散表邪、宣肺平喘、止咳降逆。風門為膀胱經腧穴,居于陽位,易被風邪侵襲,通過刺激風門穴可達到祛風解表、降逆平喘,從而調理肺氣的目的。以上可為臨床治療感冒后咳嗽提供穴位選擇的依據(jù),但不同穴位治療感冒后咳嗽的特異性療效,以及穴位配伍使用后療效的變化等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從文獻分析看出,針灸治療感冒后咳嗽方法多樣、選穴較廣、平均有效率較高,但因臨床研究實驗設計缺乏嚴格的隨機對照,致使其試驗結果缺乏說服力,可信度較低,難以在臨床廣泛推廣。我們應嚴格規(guī)范試驗設計,提高臨床研究整體水平,為針灸治療感冒后咳嗽的有效性提供可靠依據(jù)。此外通過不同療法、不同穴位的比較研究,探索針灸治療感冒后咳嗽的最優(yōu)治療方案,包括最佳治療手段和最佳配穴等,同時規(guī)范操作技術,將可靠的技術推廣應用。
[1]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草案) [S].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05, 28(11): 738
[2]Braman SS.Postinfectious Cough: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CHEST, 2006, 129: 136S-148S
[3]陳劍波.206例感冒后咳嗽患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分析[J] .醫(yī)學檢驗,2012(5):113
[4]楊天化,江俊珊,黃桃,等.射干麻黃湯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感染后咳嗽的臨床研究[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30(2):181-184
[5]劉建平,陳可冀.中醫(yī)藥與中西醫(yī)結合臨床研究方法指南[S].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35(8):901-932
[6]黃悅勤.醫(yī)學科研中隨機誤差控制和樣本量確定[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5,29(11):874-880
[7]汪朝暉.不同對照類型中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判斷[J].生物學教學,2006, 31(4):70-71
[8]沈文娟,吳效科,王桂媛,等.中醫(yī)臨床試驗研究方案設計常見問題及解決策略[J].中醫(yī)藥學報,2015,43(4):1-4
[9]Byar DP,Simon RM,F(xiàn)riedewald WT,et al.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perspectives on some recent ideas[J]. N Engl J Med,1976,295(5):74-80
[10]賈春生,徐晶,李曉峰,等.刺灸法效應特異性概念的提出及研究價值[J].中國針灸,2011,31(7):577-579
[11]孫鋼,浦明之,陳宇.宣清降逆法辨治感冒后咳嗽55例[J]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7,41 (12): 27-28
[12]王強,張弦,孫增濤.辨證治療感冒后咳嗽[J].吉林中醫(yī)藥,2012,32 (6):575-576
[13]張德新,王艷.感冒后慢性咳嗽證治探析[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1,38(1):66-67
[14]辛瑾琛.運用止嗽散治療感染后咳嗽思路[J].今日藥學,2012,22 (6):367-368
[15]史鎖芳,劉玉鳳.感冒后咳嗽證治探析[J].中醫(yī)藥學報,1998 (3):10-12
[16]范一平,陳鳳娟,史鎖芳.感冒后咳嗽復雜證型辨證論治舉隅[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1,20(2): 331-332
(2016-08-26收稿)
佘延芬,女,醫(yī)學博士,教授。
R246.1
A
1007-5615(2016)03-0062-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No.81573884;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H2013206097;河北省科技廳項目:No.13277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