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詠梅,翟從敏,宋 晶
(1.軍事交通運輸研究所,天津 300161; 2.軍事交通學院 汽車指揮系,天津 300161)
?
基于ISM的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建設
沈詠梅1,翟從敏2,宋晶2
(1.軍事交通運輸研究所,天津 300161; 2.軍事交通學院 汽車指揮系,天津 300161)
為分析、評價和建設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提供思路,簡述了基于ISM的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系統(tǒng)的構建方法,構建了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系統(tǒng)的解釋結構模型,分析了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各機制之間的聯(lián)系及在整個機制系統(tǒng)中的地位。
解釋結構模型;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
信息化戰(zhàn)爭使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方式從線性保障、平面保障和主要依靠軍隊自身力量實施保障向軍民融合式立體保障轉變。研究探索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建設問題,是保證實現(xiàn)對保障任務進行全方位、立體、快速、及時和按需軍交運輸保障的基礎,對提高部隊快速反應能力、更好地履行使命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1.1軍交運輸保障機制系統(tǒng)的界定
解釋結構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是一種結構模型化技術,該方法是美國J·華費爾特教授于1973年為解決復雜的社會經濟系統(tǒng)有關問題而開發(fā)的。該方法能夠利用人們的實踐經驗和知識,并借助電子計算機的幫助,將復雜的系統(tǒng)分解為若干子系統(tǒng)(要素),最終將系統(tǒng)構造成一個具有層次和部分結構的多級遞階的結構模型[1]。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該機制系統(tǒng)各個機制要素之間都存在一定的直接或間接關系,機制要素在整個機制系統(tǒng)中的關系具有層次性,部分要素可能還存在并列關系。為了定量地描述這些關系,可以利用圖論中的關聯(lián)矩陣,根據要素之間的直接關系給出鄰接矩陣,通過計算得到可達矩陣,并對可達矩陣進行分析,進而建立多層遞階的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系統(tǒng)解釋結構模型,進而了解并優(yōu)化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系統(tǒng)的整體結構。因此,應用ISM方法建立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的系統(tǒng)結構,分析探討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各構成要素間的關系,有助于了解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系統(tǒng)的構成要素在整個系統(tǒng)中的地位和作用,為建立并完善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提供科學依據。
1.2軍交運輸保障機制系統(tǒng)的構建步驟
(1)提出問題,即建立健全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
(2)根據專家建議和分析,確定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系統(tǒng)的構成要素,形成要素集合E,記為{e1,e2,…,en}。
(3)成立ISM小組,討論分析并找出各應急保障機制要素間的直接關系,引入如下二元關系式以建立該系統(tǒng)各要素之間的直接關系矩陣(鄰接矩陣)A。
當ei和ej有直接關系時,eiRej=1;當ei和ej無直接關系時,eiRej=0。其中i,j=1,2,…,n。
(4)對上述鄰接矩陣A進行計算,當M=(A+I)r=(A+I)r-1,I為單位矩陣,r≤n-1,n為要素個數(shù),即得到要求的可達矩陣??蛇_矩陣M不僅反映了系統(tǒng)中各要素間的直接關系,同時也反映出了要素間的間接可達關系。
(5)按下式對可達矩陣進行分解,得到前因集A(ei)和可達集R(ei)2個集合。
A(ei)={ej|mji=1},表示一切有關系的要素可以到達ei的集合。R(ei)={ej|mij=1},表示由ei可能到達的一切有關系的要素集合。
(6)計算前因集A(ei)和可達集R(ei)的交集,滿足R(ei)=R(ei)∩A(ei)的要素即為系統(tǒng)的最高層要素。
(7)劃掉最高層要素,按步驟(6)重復,依次分出系統(tǒng)的第2層,第3層,…,直至最底層要素。
(8)通過上述分析,即可得到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系統(tǒng)層次結構圖,得到層次結構模型。
(9)根據層次結構模型對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進行分析。
1.3綜合效能指標體系適用度
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系統(tǒng)構成因素比較多,要素之間的關系也較為復雜,要素間的層次和部分結構也不夠清晰,使用ISM方法可將因素間模糊不清的關系通過計算和分析,建立該系統(tǒng)要素間良好的結構模型,從而為明確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系統(tǒng)的結構及構成、優(yōu)化應急保障能力提供科學依據。但各因素之間的關系認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人們的知識和經驗,需要組織多位軍交運輸領域的專家集體協(xié)商以提高其可信性。
2.1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系統(tǒng)機制要素的確定
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系統(tǒng)構成因素眾多,并且因素之間關系不是很清晰。應遵循系統(tǒng)構成要素的完整性、層次性和簡明性的原則,以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效能這一中心,重點從組織機制、運行機制和與促進軍民融合式發(fā)展3個維度科學選擇系統(tǒng)構成因素。其中:與組織機制有關的機制包括領導機制、聯(lián)動機制、響應機制;與運行機制相關的機制包括聯(lián)動機制、信息機制、評估機制、保障機制;與促進軍民融合式發(fā)展相關的激勵機制有關的包括由動員機制、社會參與機制、補償機制。該系統(tǒng)9個構成要素的內涵見表1。
2.2各要素之間關系的確認和鄰接矩陣的建立
在對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研究過程中,從軍隊院校和部隊邀請了7名軍交運輸領域的專家組成ISM小組。該小組專家通過多次研究和探討,確定了各機制因素之間的直接影響關系(見表2)。
表1 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系統(tǒng)要素
表2 系統(tǒng)要素相關關系
注:如ei對ej有影響,則在表中填1;否則為0。
根據表2中的數(shù)據,得到鄰接矩陣A。
2.3生成可達性矩陣
對矩陣(A+I)進行冪運算(布爾代數(shù)運算),直至M=(A+I)r=(A+I)r-1,r≤n-1 (n為要素個數(shù))成立為止,此時M即為所求可達性矩陣。
鄰接矩陣A只能反映系統(tǒng)因素之間的直接關系,而可達性矩陣M中增加的1的元素,所表示的是相應的行要素與列要素之間存在間接的相互影響關系。
2.4建立結構模型
任一單元ei,定義可能到達ei的單元的集合為ei的前因集,記作A(ei);定義ei可以到達的單元集合為ei的可達集,記作R(ei)。
A(ei)={ej|mji=1}
R(ei)={ej|mij=1}
根據上述公式,很容易從可達性矩陣M中得到8個要素的前因集A(ei)和可達集R(ei)(見表3)。
表3 系統(tǒng)要素的前因集與可達集要素
如果某個要素是最上一級要素,它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R(ei)=R(ei)∩A(ei)
這樣,就可確定出結構的最上一級L1的要素:
L1={ek|R(ek)∩A(ek)=R(ek),k=1,2,…,9}
然后,暫時去掉它們,再利用這個條件,便求得結構的次一級L2要素,一直做下去L3、L4…,就能把各要素一級一級地劃分開。
對可達矩陣M將每個單元的可達集和前因集分別求交集,結果見表3的第4列。從表的結果來看,結構的第一級為L1={9}。
然后去掉L1,進行第二級劃分:L2={2,3},依次得出L3={1,7,8},L4={6},L5={4,5}。
2.5系統(tǒng)結構模型的建立
按照ISM方法的步驟,在分析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系統(tǒng)機制要素間相互關系的基礎上,得到了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系統(tǒng)的遞階層次結構圖(如圖1所示)。將系統(tǒng)要素名稱填入圖1對應的數(shù)字標號,便得到了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系統(tǒng)多層遞階結構模型(如圖2所示)。
圖1 遞階層次結構
圖2 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保障機制多層遞階結構模型
建立統(tǒng)一、規(guī)范、科學、高效的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對提高軍交運輸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加強軍交運輸保障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據圖2 所示的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系統(tǒng)多層遞階解釋結構模型,可以看出各機制要素在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系統(tǒng)中的地位。
3.1領導機制和信息機制是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建設的基礎
領導機制和信息機制是最底層要素,是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系統(tǒng)的基礎性要素??梢姡娒袢诤鲜杰娊贿\輸應急保障機制能不能發(fā)揮最大效能,關鍵在于這兩個機制能不能發(fā)揮其基礎性作用。
特別是當前部隊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軍交運輸保障通常是軍警民協(xié)同行動,參戰(zhàn)力量具有多元性。錯綜復雜的軍交運輸保障對組織指揮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樣一種多部門聯(lián)合行動的軍交運輸保障過程中,完善領導機制,保障指揮機構的絕對權威性,才能實施統(tǒng)一調度、統(tǒng)一指揮。另外,建立完善軍地互通的軍交運輸指揮信息共享平臺,實現(xiàn)與國家、地方政府有關部門信息共享,達成第一時間全面掌握情況、啟動應急機制、正確決策處置的基本要求。在軍隊內部縱向上實現(xiàn)上下級軍交運輸指揮機構之間系統(tǒng)與信息鏈接,橫向上實現(xiàn)本級作戰(zhàn)指揮、后勤指揮和后勤保障體系之間的系統(tǒng)信息鏈接;在外部關聯(lián)上,將地方鐵路、公路、碼頭、機場等部門的視頻監(jiān)控、資源管理、協(xié)調指揮網絡吸收納入省軍區(qū)信息化指揮平臺,實現(xiàn)與地方交通系統(tǒng)的信息鏈接共享,從而實時掌握運輸組織現(xiàn)場動態(tài),實現(xiàn)精確化軍交運輸保障[2]。
3.2評估機制成為目前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建設的重要課題
評估機制受領導機制和信息機制的影響和制約,同時它也直接影響保障機制作用的揮發(fā)。對保障任務評估不足、反應遲緩、保障不能滿足任務需要可能會造成更大范圍的衍生災害;對保障任務評估過重、反應過度會占用大量的保障資源,也會使區(qū)域級保障預案范圍過大。只有科學完善的軍交運輸應急保障能力評估標準體系和考核辦法,才能保證通過軍交運輸保障能力的現(xiàn)狀評估,確定實施保障任務的輕重、可控性以及軍交運輸保障所需人員、物資、設施設備和財政等方面的投入;通過應急拉動、綜合演練、專家評判等綜合手段,對保障機構的指揮能力、保障方案的完整有效、保障隊伍的能力素質、基礎設施的配套等進行全面的評估,不斷提高應急運輸保障水平。
3.3動員機制、保障機制和社會參與機制是提高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管理水平的關鍵
動員機制、保障機制和社會參與機制在同一層級上,它們反映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其中,動員機制和社會參與機制兩個要素對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事前控制及社會廣泛響應是否有效起決定性作用,保障機制為聯(lián)動機制提供物資、人員和財政上的支持。
能否通過快速動員,將全民和各種社會組織充分地組織和動員起來,參與到軍交運輸應急保障之中,塑造了各種社會主體之間、政府和社會之間橫向攜手合作,相互援助的全社會型保障網絡,并通過適時組織演練,以保證執(zhí)行任務時能快速完成機制轉換,滿足運輸保障需求,是提升軍交運輸保障能力的重要保證[3]。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正是整合了軍警民、鐵公水空等若干系統(tǒng)和部門的各種交通運輸資源和力量,才保證了抗震救災軍交運輸保障的全面勝利[4]。而完善的保障機制能夠及時獲得法律、技術、資金、物資、人員等方面的廣泛支持。
3.4聯(lián)動機制和響應機制是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有效性的直接反映
聯(lián)動機制和響應機制能反映軍交運輸應急保障管理的有效性。如前所述,聯(lián)動機制受動員機制和社會參與機制的直接影響和制約,響應機制受到保障機制的影響和制約,同時它們兩者之間也是相互影響和制約的關系,它們同時也直接影響到補償機制。在執(zhí)行多樣化軍事任務過程中,要想占據主動、贏得先機,就必須做到盡早反應,盡快完成準備。發(fā)揮好聯(lián)動機制和響應機制,必須組織軍隊內部各系統(tǒng)之間、軍隊與社會組織之間、政府與軍隊之間的溝通與互補,通過良好的溝通與有效的信息交流,整合資源,共同行動,協(xié)調處理平時、戰(zhàn)時軍交運輸?shù)倪\作方式[5]。
3.5補償機制是調動地方運輸企業(yè)參與軍交運輸保障的制度保證
補償機制受下級聯(lián)動機制和響應機制的直接影響,也受到其他下級系列機制要素的間接影響,它對提高和發(fā)揮地方鐵路、民航、交通、交戰(zhàn)等若干系統(tǒng)、部門和企業(yè)參與軍隊軍交運輸保障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保障雖然是一種合作,但從博弈角度分析,地方軍交運輸系統(tǒng)、部門和企業(yè)也是理性的、利己的,它首先是以追求的經濟效益目標為目的的,并努力實現(xiàn)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凡是妨害經濟效益最大化目標的行為都會規(guī)避。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補償機制,事后應對征用的地方交通運輸系統(tǒng)、部門和企業(yè)及時給予適當?shù)慕洕a償,以激勵地方交通運輸企業(yè)參交與軍交運輸保障任務的積極性。
本文主要結合軍交運輸應急保障理論,采用了解釋結構模型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的解釋結構模型。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的解釋結構模型,闡述了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各要素在整個機制系統(tǒng)建設中的地位,揭示了各機制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但也要注意到各機制要素之間形成了復雜的網絡關系,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影響,這要求在建設軍民融合式軍交運輸應急保障機制實踐中注意權衡,協(xié)調發(fā)展。
[1]汪應洛.系統(tǒng)工程[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74-75.
[2]張建軍,黃江江,陳美. 省軍區(qū)系統(tǒng)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軍交運輸保障難點及對策[J].汽車運用,2013(5):11-12.
[3]姚中堅. 新型軍交運輸力量建設發(fā)展對策[J].后勤學術,2011(6):34-37.
[4]馮孝松,孫毅.抗震救災軍交運輸保障能力建設研究[J]. 后勤學術,2015(1):48-49.
[5]王世偉,祁磊,孫振武.國防動員應急應戰(zhàn)一體化協(xié)調聯(lián)動機制探要[J].國防技術基礎,2009(5):58-62.
[6]72495部隊戰(zhàn)勤科.軍地搶險救災應急救援響應機制建設淺析[J].聯(lián)勤工作通訊,2011(10):27-28.
(編輯:閆曉楓)
Construction of a Civil-Military Integrated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Emergency Support Mechanism Based on ISM Model
SHEN Yongmei1, ZHAI Congmin2, SONG Jing2
(1.Institute of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Tianjin 300161, China; 2.Automobile Command Department,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61, 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analysis, assess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a civil-military integrated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emergency support mechanis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hod of establishing an ISM-based civil-militar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emergency support mechanism, upon which an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involved elements are analyzed.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 civil-military integrated;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emergency support mechanism
2016-05-24;
2016-06-29.
沈詠梅(1979—),女,碩士,工程師.
10.16807/j.cnki.12-1372/e.2016.09.004
E234
A
1674-2192(2016)09- 0014-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