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林森
讓她們跨越自我
◎陸林森
幾十年前,一句經(jīng)典名言“婦女能頂半邊天”,將大量勞動婦女從灶臺旁解放了出來,成為活躍在工農業(yè)戰(zhàn)線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幾十年過去,上海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婦女的社會地位也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如果說,女性人口發(fā)展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那么,今天的女性,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領域正在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女性是美麗的,這是她們與生俱來的特質,隨著女性人口發(fā)展的急劇變化,特別是當社會步入轉型期,滿載歡笑的人生之舟,本應停泊在幸福的港灣,但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不少女性躑躅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們或離異喪偶,或經(jīng)濟困難,生活艱辛。更不幸的是,因為遭受這樣那樣的打擊,有的人精神不振,甚至對未來生活喪失信心。如此這般,使她們原本美麗的形象失卻了斑斕的色彩。
屋外,有陽光,有暖流,又有盛開的鮮花,生活要繼續(xù),疲憊的心需要有一片寧靜的港灣。但是,多元的社會結構,給政府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其中包括婦女工作。李克強總理發(fā)表講話時強調,“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務管好,激發(fā)市場主體創(chuàng)造活力,增強經(jīng)濟發(fā)展內生動力,把政府工作重點轉到創(chuàng)造良好發(fā)展環(huán)境、提供優(yōu)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政府職能轉變,為社會組織提供了寬闊的服務平臺,志愿者們走上社會,參與社會建設,在他們協(xié)助下,不少女性走出陰霾,跨越自我,擁抱生活。
我是在中心城區(qū)的一角找到這家社會組織的。這兒,原來有一家紡織廠,廠對面是一條老弄堂。后來,產(chǎn)業(yè)結構調整,紡織廠不見了,對面的老弄堂也被納入了拆建規(guī)劃。建設單位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在原來的地基上,這里不久就會聳立起一幢幢現(xiàn)代化的商業(yè)建筑大樓。
我去走訪那天,所見到的是,弄堂中間已經(jīng)豎起了一堵墻,墻上涂著白色的泥漿,這是一道臨時隔離帶,一側是工地,另一側是已被推倒的陋房簡屋。工地上還可見到一些碎磚斷瓦,算是原先那些房屋給我留下的印象。有些陳舊的老房子雖然在等待拆除,但里面的主人已經(jīng)搬走,地上橫七豎八地放著臉盆、鍋子,還有工作服等,都是一些被雇來拆房民工的用品,他們成了這里的臨時主人。有的老舊房子里,空落落的,除了瓶瓶罐罐的廢棄物,就再沒有其他東西了。門敞開著,外墻上有一個很大的圓圈,是用粗筆畫上去的,顏色紅紅的,十分顯眼,圓圈里寫著一個很大的紅字:“拆”。我知道,屬于這條弄堂的一個時代快要結束了,一個舊時代的印記很快就要被歷史的如椽之筆從上海的版圖上抹去。
我一路走,一路尋找,眼前的這條弄堂,破爛,落魄,像一條谷底,淹沒在周圍的高樓群峰之間,顯得非常寒磣,不協(xié)調。這家社會組織,就在弄堂盡頭。穿過一側是白色墻面的隔離帶、一側是滄桑的破舊老屋,我在彎彎曲曲的弄堂里尋找著,問一位帶有外地口音、在這里擺雜貨攤的婦女。她答非所問,用手一指,含糊地說了聲,呶,那里,就低下頭,再不搭理我了。東一拐,西一轉,再一拐,再一轉,我終于找到了藏在弄堂深處的這家社會組織,他們正在運作一個項目,叫“幸福媽媽”,涉及離異或喪偶女性。一位負責人告訴我,作為社會組織的工作人員,她最大的心愿是鼓勵她們,幫助她們重拾信心,勇敢地跨出家門,回到生活的懷抱。然而,她們開展的這個項目,困難不少,要幫助一個赤貧的人容易,而要扶起一個幾近崩塌的精神世界,難啊。就像我剛才一路走來的這條弄堂,早已不再是原先模樣,東倒西歪,潰不成軍,它本來是筆直向前的,可現(xiàn)在,彎彎的,成了一條形狀扭曲的小路。
我對這位負責人說,我想聽聽她們的故事,她搖了搖頭,客氣地拒絕了我。我明白,她們曾經(jīng)遭遇了諸多不幸,目前正在修補心靈的傷痕。也許,這已經(jīng)成為她們不愿公開的隱私。我只能為她們祝福。但是,當我找到這家社會組織的掛靠單位區(qū)婦聯(lián)時,峰回路轉了。
區(qū)婦聯(lián)一位負責人對我說,幫助姐妹們走出人生的陰霾,是我們婦聯(lián)的責任,也是社會組織的擔當。我點點頭,對婦聯(lián)和社會組織的擔當充滿敬意,就拿
這個中心城區(qū)來說,生活著30多萬人,其中婦女和兒童占了大半,還有,商務樓宇多,外籍人士多,大量白領接受過高等教育,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勞動者群體。在政府部門重視下,婦聯(lián)有步驟、有計劃地設計了許多服務項目,“幸福媽媽”是其中一個,之外還有如“洋太太俱樂部”、“新上海姐妹之家”、“夕陽紅姐妹驛站”等。這些項目推出后,引起了很多女性關注。但是,在高速運轉的生活軌道上,她們也有疲憊的時候,需要有一個平靜的港灣,讓人生之舟停泊,以便再次起航。
一天,幾十位女性走進了一個練習場所,她們都是工作在各個樓宇中的白領,在社會組織指導下參加瑜伽運動,目的是通過此項運動,緩解疲勞,舒緩身心。時值春暖花開季節(jié),姐妹們工作之余,在練習場釋放壓力,享受工作之余的愉悅,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這樣的活動,并非僅此一項。幾個月后,社會組織邀請專業(yè)心理輔導老師,就白領心理壓力問題,舉辦主題研討,白領們應邀參加,與心理專家面對面探討和分析為什么會產(chǎn)生心理壓力,如何有效化解。在輔導老師帶領下,她們通過音樂舒壓、催眠舒壓、發(fā)泄舒壓等,釋放壓力。后來,社會組織又邀請專業(yè)筆跡心理分析老師舉辦活動,現(xiàn)場通過課件講解、分析,與白領共同分享筆跡心理的愉悅,感受柔性釋放的效果。類似這樣的活動,旨在幫助平時很少有時間參加活動的白領調整情緒,舒緩工作節(jié)奏,釋放心理壓力。
除了因快節(jié)奏工作而導致的身心俱疲,有的女性白領還面臨著一個現(xiàn)實問題,他們中有不少大齡女性,有的已經(jīng)過了最佳的婚戀年齡,考其原因,大多因為工作忙碌,無暇顧及而延誤了婚姻。對于這部分大齡女性白領,人們的眼光往往表現(xiàn)得有點怪異,語氣調侃,稱他們?yōu)槭E?。這一天,社會組織以“尋找職場幸?!睘橹黝},組織70多位白領參加“緣牽職場——白領交友活動”。活動事先進行了策劃,從內容到形式進行定調,旨在為大齡白領度身定制一場鵲橋會,讓有情人牽手,走向幸福暖巢。活動采用別開生面的游戲,通過“職場的我”自畫像和職場替身游戲,幫助白領們放松心情,卸下面具,在游戲中認識自我,認識他人;“情牽職場”則以現(xiàn)場交友、配對的形式,尋找心儀的意中人。繼“緣牽職場——白領交友活動”后,社會組織再次舉辦活動,使更多的職場白領走進情場,通過游戲尋找到另一半,活動以搭骨牌、推骨牌,愛表白等形式,烘托氣氛,制造高潮。這些活動,都得到了區(qū)婦聯(lián)支持,通過項目立項,推向社會。白領們說,我們?yōu)樯鐣瞰IGDP,很少有機會考慮自己的婚姻大事,但是我們得到了政府的關心,社會組織為我們定制格調高雅的活動,我們的心,裝下社會滿滿的關愛。
中國的發(fā)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外友好人士來到中國,來到上海謀求發(fā)展。他們中有不少人攜兒將女,來上海生活或工作。洋太太們的到來,推動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在接受中國本土文化的同時,她們渴望更多地融入中國社會。
在我走訪的大量社會組織中,有一家社會組織推出了一個專為洋太太們度身定制的服務項目,吸納一批志愿者參與其中。項目制定的計劃目標為: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家庭親子活動、公益暑托班、公益友誼賽、慈善義賣等。社會組織希望達到的目標是,通過組織這些活動,增進俱樂部會員的凝聚力,幫助國際友人更好、更快地適應上海的社會生活。
我曾經(jīng)感受過一家轉型工廠的脈息,在它的原址上,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一家?guī)в袧庥艉M怙L情的酒店式餐廳了。我去現(xiàn)場采風的時候,恰逢這里在舉辦一場融中西文化于一體的中西方酒文化交流會。舉辦單位正是那家熱心于社會公益活動的社會組織。
時尚之風,現(xiàn)代城市生活的韻味,浸泡在古樸和經(jīng)典的酒杯之中。這雖然是一句廣告語,但語言卻是詩意十足,不由使參加活動的幾十位洋太太和她們的家人沉醉在中國的酒文化氛圍之中。她們渴望了解中國酒文化的內涵,聆聽專業(yè)人士講解,由此加深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為了讓她們更多地了解上海,融入社會,項目執(zhí)行方還特意預留出了時間,讓洋太太們相互交流,幫助她們在上海找到知音。一個多月后的一天,洋太太們帶著孩子來到了又一個活動中心,參加中國民間扎燈籠活動,這是項目執(zhí)行方組織的又一次洋太太活動,向她們傳授這一流傳于中國民間的手工藝。我國著名的一位江南燈彩傳人,在活動現(xiàn)場親自為她們演示、傳授中國傳統(tǒng)的扎燈籠技藝,洋太太們發(fā)揮各自的想象力,結合本國文化,扎成的兔子燈,亦中亦西,博得了現(xiàn)場觀眾的一片贊嘆聲。之后,這家社會組織還舉辦了好多次洋太太活動,豐富和拓展了她們的文化視野,為她們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一對從肯尼亞歸國的華僑夫婦,都是退休醫(yī)生,他們也是洋太太俱樂部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同時又是志愿者,豐富多彩的活動使他們感同身受,夫婦倆還積極推介和宣傳,動員更多的洋太太們參與俱樂部活動。
采訪手記
突破,創(chuàng)新,這是社會組織承接政府項目,介入社會和服務社會的一個亮點。我的采訪,始終在圍繞和捕捉這些具有時代特色的亮點。讓疲憊的心放飛,讓失意的人生之舟,有一片寧靜的港灣停泊,以便重啟希望的風帆,這是女性組織和社會組織的共同心愿,當然也是我的心愿。就業(yè),是婦女獲得經(jīng)濟獨立和發(fā)展的基本保障,是婦女參與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形式之一,而接受良好教育是女性實現(xiàn)就業(yè)、促進自我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在國家和全社會關愛下,女性高學歷人數(shù)雖然在大幅度增加,但仍然有部分女性的學歷不高,就業(yè)困難,輾轉于貧困的生活軌道。為了女性的精神解困而奔走的社會組織,他們參與社會建設,參與社會管理,既有思辨的深度、理性的高度,又有觸覺的寬度。他們的付出,提升了人性的溫度,為多少天性美麗的姐妹們提供了一個重樹信心,走向未來生活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