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東雪譚野(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
阿拉伯語介詞??的意象圖式及隱喻意義探析
裴東雪譚野(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在阿拉伯語中,介詞是最復雜又最常見的多義詞之一,研究介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傳統(tǒng)語言學認為,介詞的使用結構是具有任意性的,同一介詞的不同義項之間互不相關。而認知語言學則認為介詞的多個義項之間相互關聯(lián),并通過認知語言學框架內的意象圖式理論對介詞的??多義現(xiàn)象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介詞??不僅具有其原型意義,還具有一定的隱喻意義。
介詞;意象圖式;隱喻意義
意象圖式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概念之一,這一概念最初是在概念隱喻理論中被提出來的(Lakoff and Johnson,1980)[1]。意象圖式是一種抽象結構,它來源于人體在外部空間世界中的活動,通過身體經(jīng)驗在大腦中形成的抽象的結構。我們的身體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活動,例如我們吃飯、喝水、走路、說話等,這都說明我們的身體每時每刻都在與外部空間世界進行互動和接觸。而意象圖式就產(chǎn)生于這些看似無關的活動中,使這些活動相互關聯(lián)。常見的意象圖式結構有:容器、起點-路徑-目標、上-下圖式、部分-整體圖式、中心-邊緣圖式等。
在解釋介詞??的多義現(xiàn)象時,我們通常通過起點-路徑-目標以及部分-整體圖式來解釋說明,通過隱喻機制從它本身所具有的原始義項根據(jù)需要進行擴展和引申,獲得各種各樣的隱喻意義,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介詞??的含義和功用。各種不同的隱喻意義的獲得不是憑空而來,而必定有一個原始意義作為一種參照物,這樣才可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意義的引申和轉換[2]。
1.起點-路徑-目標圖式
路徑圖式是指在這一范圍內的活動都有一個起點,或稱始源,沿著一個路徑到達目標或終點。他們都遵循“起點-路徑-目標”的模式,這就是起點-路徑-目標圖式。用簡圖1表示如下:
圖1
圖1表示的一個物體從A的起點出發(fā),沿著一個路徑,到達B的目標,體現(xiàn)了起點-路徑-目標的圖式。
介詞??在詞典里第一個義項是“???????????????????????????”,表示的是“在時間和空間上,從……”
例句如下:(1)?????????????????????????????????.我剛從家里出來去圖書館。(2)???????????????????????????????????????????????.這學期從9月1日開始到12月末。(3)???????????????????????????.[3]我從開羅出發(fā)去亞歷山大。(4)?????????????????????????????????.這些石頭從山頂滾到了山腳下。(5)????????????????????????????????????????????????.通過電影,他從現(xiàn)實世界進入了一個虛擬世界。
例句(1)、(3)、(4)、(5)中,??的意象圖式表示的是從一個起點(例句中分別為家里、北京、山頂),沿著路徑到達目標(例句中分別為校圖書館、上海、山腳),遵循著“起點-路徑-目標”的模式,表示空間上的概念。
例句(2)中,??的意象圖式表示的也是從一個起點(例句為中九月一日),沿著路徑到達目標(例句中為十二月末),遵循著“起點-路徑-目標”的模式,表示時間上的概念。
從以上五個例句可以看出,無論是時間上還是空間上、具體意義還是抽象意義,句中的活動都符合圖1的起點-路徑-目標的圖式。
2.部分-整體圖式
部分-整體圖式是指一個部分從一個整體中區(qū)分出來,是一個運動的過程,這一過程區(qū)分并凸顯出整體中的部分,意味著部分從整體的剝離,不管這種玻璃屬于思維上還是語言邏輯上發(fā)生的,通過這種剝離形成對其的突出強調[4]。用簡圖2表示如下:
圖2
圖2表示的是A是一個整體,B是一個部分,B這個部分包含于A這個整體,體現(xiàn)了部分-整體的圖式。
介詞??在詞典里第二個義項是“???????”,表示的是“部分”的含義,體現(xiàn)的是部分-整體的模式。
例句如下:
(6)????????????????.我穿了這些衣服中的一件。
(7)???????????????????????????????????????????????.他們中有的來自工廠,有的來自人民公社。
(8)????????????????????????????????????????.中國著名的古跡有萬里長城。
(9)??????????????????????????.運輸問題乃是大問題。
(10)??????????????????????????????????.這是他沒來參加那場講座的原因之一。
例句(6)中,A表示的衣服的整體,B表示其中的一件,??的意象圖式表示的是部分-整體的模式;例句(7)中,A表示的工廠、人民公社、部隊的整體,B表示其中的一部分,??的意象圖式表示的也是部分-整體的模式;以此類推,例句(8)、(9)、(10)表示的也是部分-整體的意象圖式。
從上述五個例句可以看出,無論是具體意義還是抽象意義,句中的活動都符合圖2的部分-整體意象圖式。
1.在起點-路徑-目標的圖式中,前四個例句均表示的是具體的空間意義和時間意義,而例句(5)中,??的意象圖式則由表示具體的空間意義引申到了抽象的虛擬的空間,表示了??這個介詞的義項的擴展和延伸,具有隱喻的意義。
2.在部分-整體的圖式中,前三個例句均表示的是具體的部分-整體意義,而例句(9)、(10)中,A表示的是抽象意義的整體,B表示的是抽象意義的部分,??的意象圖式由表示具體的意義引申到了抽象的意義,表示了它的義項的擴展和延伸,也具有隱喻的意義。
本文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出發(fā),結合意象圖式理論和隱喻理論,對阿拉伯語介詞??的義項進行了分析,認為介詞的原型義項是具有具體意義的“從……”、“部分”,而通過引申和擴展,又具有了抽象的隱喻意義。
[1]李福印.意象圖式理論[J],成都: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1):80-85
[2]楊璨.多義介詞into的意象圖式及其隱喻引申[J],武漢: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0):104-105
[3]陳中耀.新編阿拉伯語語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167
[4]李振華.認知語言學視角下阿拉伯語應用偏誤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5,(1):71-79
H37
A
本文為黑龍江大學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阿拉伯語語義研究》的結題文章,編號為:QW201421
裴東雪,女,黑龍江青岡縣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阿拉伯語語言學研究
作者簡介:譚野,女,黑龍江哈爾濱市人。助教,學士,主要從事阿拉伯語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