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莉
(鄭州大學美術(shù)學院,河南鄭州450001)
服裝是人的“名片”
王曉莉
(鄭州大學美術(shù)學院,河南鄭州450001)
服裝作為人們?nèi)粘I钪匾囊徊糠?,也是一種人們特征與個性的重要體現(xiàn),人們通過服裝可以互相了解與溝通。服裝是人的性別年齡的體現(xiàn),是顯示人的身份地位的體現(xiàn),是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體現(xiàn),更是人們的心理活動的外在表達。服裝作為人們的一個“名片”,無聲的表達著人們的方方面面。
服裝;名片
從人類社會發(fā)展來看,兩性服裝一直有所區(qū)分。在我國古代社會特別注重兩性服裝的差異,“禮”的架構(gòu)之中“男女不通衣裳”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社會規(guī)范。縱觀西方服裝史的特點,男子多著褲裝而女子多著裙裝,人類服裝史的兩性服裝模式充分表明了人們對性別特征的重視和強調(diào)。兩性服裝模式表達出了兩種不同的審美規(guī)范和審美需求,例如男性服裝多威武剛勁,彰顯出男子的陽剛之氣,而女性的服裝以柔美曲線為主突出女性的陰柔之美。中國的旗袍為民國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裝,它的線條明朗,貼身合體,充分展現(xiàn)了女性的曲線美,突出了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zhì)。所以性別區(qū)分是服裝的第一特性,不管男女服裝有多少相似之處,不管它們的色彩多么的相近,總是在體現(xiàn)著兩性不同的審美情趣,展現(xiàn)著男女不同的性別之美。
伴隨著服裝的產(chǎn)生,年齡階段的不同就影響著著裝的差異。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人的服裝都有顯著地差異,不同的年齡有他們對服裝不同的需求?!癉ressyourage”是說著裝與年齡相符這句古老的格言。提醒那些忽視自己年齡的人應該穿適合自己年齡的服裝。盡管人們認為穿衣打扮可以改變外表年齡,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還是能夠在著裝中大概判斷出年齡的蛛絲馬跡,那么服裝和年齡是存在一定緊密聯(lián)系的。因為不同年齡的人具有不同的體型、膚質(zhì)、冷暖承受能力,年齡段的審美特征,消費者常常說“這件衣服不適合我這個年齡的人穿著……”。比如兒童身體處在生長階段而且皮膚柔嫩,所以服裝一般比較柔軟舒適,上衣偏長些、裙褲相對較短,色彩鮮艷活潑;而青年階段的人思想活躍,穿衣大膽,年輕有活力;人進入歲以中年之后,大多數(shù)女性體型略微發(fā)胖,身體各部位會發(fā)生些許變化,服裝的線條、比例、版型的設計不同于其他年齡段,要盡量揚長避短。不同年齡段著裝的特征已經(jīng)深入了人們的生活和思想之中,當人們穿了與自身年齡階段不符合的服裝,就會被認定是不倫不類的原因。
服裝顯示出穿著者的社會地位,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和階層分化,服裝不再只是原始社會御寒保暖的衣物,而是顯示人們社會階層和地位的一種“名片”。通過穿著者的服裝款式、顏色、特殊標志等我們可以清楚地判斷出與穿著者的交流時的禮儀和其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身份。在《易·系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币约绊n康伯注:“垂衣裳以辨貴賤,乾尊坤卑之義也。”因此,自古國君為政之道,服裝制度就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服裝制度得以完成意味著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大部分。所以,在中國傳統(tǒng)上,服裝是政治的一部份。在中國歷史上秦朝以黑為尊,明清以黃為貴,古代政府對全天下的人,都有規(guī)定的服色,尤其,天子、諸候至百官,從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詳細規(guī)定。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裝束就是開始官服上用補子,文官用禽,武官用獸,以示差別。到了清朝官員服裝的重要區(qū)別在于“頂子”和“補子”。頂子是指帽頂上的帽珠,不同品級的官員所用帽珠的質(zhì)料也不同。當官員被罷免時,首先要摘去頭上的帽子,因為帽珠是他的身份的重要標志。清朝官員在袍服外面要罩一件襟褂,叫作補褂。補褂的前胸和后背各有一塊繡成的方形圖案,稱為補子。補子的圖案是文官為鳥類,武官為獸類;御史監(jiān)察系統(tǒng)的官員則不分官品,都繡獬豸(音謝致),因為傳說這種神獸能辨曲直。此外,清朝高級官員帽頂后面還拖著一束孔雀翎毛,稱為花翎。翎上的圓圈狀花紋叫眼,于是又以眼的多少顯示等級,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梢姡b在中國古代的社會地位的象征性作用。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古代的社會等級制度逐漸淡化,等級差別開始減弱,但是服裝仍然是顯示社會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擁有財富是現(xiàn)代化社會的主流,在服裝上就體現(xiàn)在了面料的昂貴、搭配與裝飾以及品牌等方面了。
人在沒有穿衣服之前是一個非常自然的人,有了倫理道德和社會的制約,服裝就成了團體情感的紐帶。服裝是社會文化現(xiàn)象的反映,是區(qū)分族群的標志。每個人都有一個民族身份,各自的民族身份和文化歸屬民族服裝是每個人民族身份的體現(xiàn),遺失了民族傳統(tǒng)服裝等于遺失了民族交往中的“名片”。每個民族的生活環(huán)境、信仰和風俗都有很大的差異,所以服裝的材料、樣式、色彩、圖案、配飾、制作工藝等也都千姿百態(tài),風格迥異,所代表的民族意義也不盡相同。不同的民族服裝,蘊藏著多姿多彩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審美追求。服裝樣式的變化、材質(zhì)的運用、色彩的搭配、紋樣的選擇,不但記錄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生產(chǎn)力狀況和科技水平,而且反映了人們的審美觀念和生活情趣。民族服裝既是當?shù)厝藗冺槕匀坏膶嵱靡挛?,又是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載體,也是民族精神氣質(zhì)、社會意識、審美心理等形象的反映。
藏族是個古老的民族。藏族的古代政權(quán)稱為“吐蕃”。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西藏自治區(qū)和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省份,大多居住在高原地帶。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世界第一高珠穆朗瑪峰就聳立在高原的群山之中。藏族地區(qū)草原遼闊,江河縱橫,服裝也很有自己特色。藏族服裝、眼飾在其款式、結(jié)構(gòu)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深受自然條件、勞動生產(chǎn)和文化交流的影響。他們一般上身穿綢、布做的長袖短褂,外面穿寬肥的長袍,腳穿牛皮長靴。為了便于活動,常常將右肩或雙臂露在外面,把兩只袖子系在腰間。藏族男女都留發(fā)辮,男子將發(fā)辮盤在頭頂,女子將頭發(fā)梳成雙辮或許多條小辮,披在肩上,并在發(fā)梢在佩帶漂亮的飾物。婦女們還喜歡在腰間系一條圖案美麗的圍裙。由此可見,之所以人們在能夠通過服裝辨別不同的民族文化是因為民族服裝是由于受到了不同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人為因素而形成的。在中國現(xiàn)代社會隨著交通越來越發(fā)達各民族不斷融合,各個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逐漸有漢化的跡象,所以我們應該傳承自己民族的服裝對于保護自己的民族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每個人所穿的服裝都能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品味、愛好和生活追求等,服裝就像一面鏡子映射出穿著者的內(nèi)在特征,所以服裝是人的心理外化。服裝是人們根據(jù)自身的愛好和意愿所選擇的,在合適的場合和的時間穿著合適的服裝會增加人的社交魅力,展現(xiàn)個人的獨特品味。在社交場合中服裝就相當于人們的“潛臺詞一樣表達著著裝者的心理訴求。老舍的小說《駱駝祥子》中的虎妞是長里老板的干女,終日與車夫們打交道的她從不穿綢緞之類的衣服,而經(jīng)常穿的是粗糙的布衣布褲。突然有一天她在祥子面前突然換了著裝風格,上身穿著淺綠色的綢緞小夾襖,小夾襖似乎短小一些露出了單褲的白褲腰,這打扮突然讓祥子驚訝到了?;㈡ひ话悴粫@樣用心裝扮自己,而現(xiàn)在為什么這樣了呢?原來是虎妞看上了老實本分的祥子,用自己引人注意的著裝來向祥子傳達她的愛慕之意。人的心理愿望通過服裝傳遞出來。通過服裝的信號,如果我們能夠達到溝通的作用,從而說明服裝是我們在生活中傳情達意的渠道之一,這也是服裝是人們心理活動外化的原因。
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的穿衣動機越來越豐富,但是目的是非常顯而易見的,我們渴望表達我們的身份地位、興趣愛好和歸屬感,從而讓別人了解自己,達到溝通的效果。人們越來越重視服裝和自己的整體形象,因為服裝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的一張“名片”塑造出自己理想的角色和印象。
C912.1
A
1005-5312(2016)02-02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