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
背負11條人命,逃亡28年,不久前,這個曾轟動全國的“白銀連環(huán)兇殺懸案”犯罪嫌疑人終于被自己的DNA“出賣”給警方了。那些曾被他以異常手段強奸、切開頸部、削掉耳朵的女性被害人們也終于可以瞑目了??赐昝襟w報道后,最值得的關注除了破案手段,其中的法律問題也很值得分析。
偵查有沒有期限?
關于本案的報道發(fā)出后,很多人產生了一文:1988年首次犯案,2002年最后一次作案,14年的時間沒有破案,之后14年一直在逃。如此久遠的案件都能破獲,難道偵查沒有期限嗎?是不是說明公安機關可以對一個案件無限期地調查下去?
從法律上講,偵查沒有期限。偵查的目的就是查明真相,一旦公安機關立案,對案件的偵查則不能停止,直到真相水落石出,或者終止偵查的法定事由出現(xiàn)(如犯罪嫌疑人死亡或者超過追訴時效)。所以,從犯罪嫌疑人第一次作案之后,公安機關對本案的偵查就不應停止,自然也不存在重新啟動偵查程序的問題。
需要區(qū)分的一個概念是:偵查雖然沒有期限,但是偵查羈押是有期限的。按照法律規(guī)定,在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可以被羈押的最長期限是7個月零37天,這一期限到期時,如果偵查機關認為還需要對案件繼續(xù)偵查,則必須依法對犯罪嫌疑人變更強制措施(如取保候審或監(jiān)視居?。?。
DNA證據(jù)如何運用?
據(jù)權威媒體報道,本案之所以破獲全應歸功于指紋機DNA技術。另據(jù)網(wǎng)絡傳聞,本案的DNA檢測運用了Y染色檢測技術。那么,什么叫Y-DNA檢測呢?
簡單地說,Y染色體是一種在家族男性成員中穩(wěn)定地代代相傳的染色體。一個家族中的所有男性成員所攜帶的Y染色體信息都是一樣的,并且都來源于他們共同的男性祖先。根據(jù)這樣的規(guī)律,如果偵查人員所提取到的DNA中檢測到了相應的Y染色體,并且需要排查的所有人員又可以被清晰地劃分為若干家族時,檢測每一個家族中的一位男性成員的Y染色體,就可以迅速靶定男性嫌犯所在家族,以最大限度地縮小篩查范圍。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Y-DNA檢測技術的適用是有條件的,那就是篩查范圍內的人口必須具有穩(wěn)定性,且男性成員基本可劃歸為幾大姓氏家族。像本案這種情況,案發(fā)地屬于人口流動性較強、家族關系較復雜的城市,基本沒有Y-DNA檢測技術的用武之地,這也就是白銀警方為什么要逐一檢測市內所有男性戶籍居民DNA的原因所在。所以,Y-DNA檢測技術在本案中的運用,只能說是誤打誤撞式的勝利。
重大刑事案件案情該不該立即對公眾發(fā)布?
不少人對于警方對本案案情的公布也提出了意見,比如有人認為本案的相關犯罪情節(jié)在2004年才被警方公布,不利于讓社會大眾提高警惕,防范被害。
其實,類似這樣的命案,在偵查過程中警方對于案情的公布想必是非常糾結的。一方面,詳細公布案件特征和作案手段確實有利于警示大眾;但另一方面,偵查具有秘密性,在案件未破獲之前,過多公布案情信息不僅不利于破獲案件,反而可能導致其他不良影響,增加社會危險或者司法負擔。偵查的秘密性是有必要的。在案件未破獲之前,對具體案情的披露應當慎重。
心理畫像靠譜嗎?
本案另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在長期的偵查過程中,警方給犯罪嫌疑人進行了心理畫像,不少對偵查有興趣的網(wǎng)友也紛紛通過作案手段描繪犯罪嫌疑人的特征。盡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結論,但大多數(shù)對本案的犯罪嫌疑人進行的畫像都包含這樣的信息:情緒失控、暴怒殘忍、性能力差。
在刑事主觀主義誕生前,刑法學只會關注犯罪人的客觀行為,而對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或者主觀特征漠不關心。這種只重視客觀不在乎主觀的傾向后來被越來越多的人質疑。其中一個質疑者——龍勃羅梭認為,不關注人而只關注行為的做法只能懲罰犯罪,無法做到犯罪預防,于是他依靠自己的醫(yī)學知識以及揭破的實踐經驗,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論,即所有犯罪人都是天生的,他們都有某些不同于常人的特征(如嘴歪眼斜),刑法的任務就是通過懲罰犯罪把這些人從普通社會大眾中揪出來,不論他們犯罪行為的輕重,都要給予嚴厲處罰,以保護社會不受侵害。
這種思路在當時成功地把人們的關注點從犯罪人的行為轉移到了犯罪人本身上,從而開創(chuàng)了刑事主觀主義的先河。后來,刑事主觀主義逐漸發(fā)展出了犯罪心理學等分支,犯罪人心理畫像就是這樣一點點發(fā)展出來的。這種畫像所描繪出來的是犯罪人內心深處的特征,這些特征往往被表面特征掩蓋住,不為人所知。所以,村民們不敢相信他們熟悉的鄰居就是變態(tài)殺人狂,也不足為奇。
追訴時效如何計算?
久遠的案件總會涉及追訴時效的問題。本案的追訴時效問題相對復雜一些。因為犯罪嫌疑人作案的時間段為1988年至2002年,其間我國刑法進行過修訂,關于追訴時效的具體內容有很大的變化。
1979刑法第七十七條規(guī)定:在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采取強制措施以后,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1997刑法第八十八條規(guī)定: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可以看出,舊刑法規(guī)定,只有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后,嫌疑人再逃避偵查或審判的,對其追訴才不受時效限制,據(jù)此,如果嫌疑人一直沒有被抓獲,就不可能對其采取強制措施,那就意味著在他潛逃20年后,無法再對其追究刑事責任,這顯然不利于打擊犯罪。為了彌補這一漏洞,1997年刑法對追訴時效的例外條款進行了修改,將“采取強制措施”改為“立案偵查”,這樣,即使沒有抓獲犯罪嫌疑人,只要公安機關已經立案偵查,則對犯罪嫌疑人的追訴將不受時效限制。
根據(jù)上述規(guī)定,本案犯罪嫌疑人在1997年之后實施的犯罪行為,不受追訴時效的限制。那么他在1997年之前實施的犯罪行為是否可以追訴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新舊刑法都規(guī)定了多次犯罪的,前次犯罪的追訴時效從后一次犯罪時重新計算,據(jù)此,本案犯罪嫌疑人的所有罪行,都能夠被追訴。
其實,即使超過了追訴時效,也并不意味著追訴的大門就此關閉。因為新舊刑法都規(guī)定了超過追訴時效后仍有必要追訴的,可以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
國家該不該補償被害人家屬?
白銀案犯罪嫌疑人被抓獲,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自然應當由其承擔。但就如同很多命案一樣,被害人家屬盡管有權提出附帶民事訴訟,然而由于命案的被告人往往經濟上沒有太強的基礎,所以刑事附帶民事判決書中關于民事方面的判項很難執(zhí)行。就本案的狀況可以判斷出,那些被害人的家屬基本上得不到相應的民事賠償款,原因是被告人沒有足夠的可供執(zhí)行的財產。
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觀點,對于命案中的被害人或被害人親屬因為犯罪行為所遭受的財產損失,國家有義務代為賠償,因為公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國家保障,出現(xiàn)犯罪是社會治理不力,國家有義務賠償相應損失。
我很贊同這樣的觀點。除了上述理由之外,由國家對被害人或其親屬代為賠償,也能夠避免所謂的“以錢買刑”的情況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