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強
摘 要:博物館陳列展覽評估能更好的促進博物館不斷改進工作方法提升陳列展覽質量,對于提升博物館的陳列展示、社會服務和科學研究功能,保護和繼承優(yōu)秀文化和自然遺產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論述我國陳列展覽評估體系構成要素的基礎上,試圖構建博物館陳列展覽評估體系,試提出一個合理的展陳評估方案,可供參考。
關鍵詞:博物館;陳列展覽;評估
中圖分類號:G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4-0182-01
一、陳列展覽評估體系的構成要素
美國博物館界通常將展覽的評估體系分為:前期評估、過程評估以及總結性評估三個部分,前期評估對應展覽籌備過程中對選題可行性、目標觀眾、預期影響等各方面的評估;過程評估對應展覽策劃、施工過程中來自專家、設計團隊本身以及受邀觀眾的建議;總結性評估則是關于展覽開放后是否會產生出預期效果的評判。在此體系中,評估發(fā)生于展覽的前期、中期以及后期三個階段,但從現(xiàn)實經驗來看,“這并不意味著展覽評估在實踐中已為博物館所普遍采用,絕大多數(shù)陳列展覽在其籌備過程中尚無任何評估過程的投入”,實踐上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它們需要更多財政、時間等方面的投入,所以造成了實現(xiàn)這些研究的困難”。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shù)評估研究指的是結果評估,即確定一項社會干預是否產生出預期的結果。然而,作為強化陳列展覽的有效性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盡管評估尤其是前期評估和過程評估存在諸多困難,但我們仍然堅持和提倡讓評估貫穿于展覽全過程的觀點。
二、前期評估體系的構建
在陳列展覽的籌備階段,也即前期準備階段,最需要評估的方面包括陳列展覽選題的可行性以及陳列展覽目標觀眾的需求判斷。當然,二者是相互交織的過程,陳列展覽的選題直接決定其可能存在的目標觀眾。為了方便陳述,我們假設二者是互為獨立的過程,并將它們各自作為兩個不同的階段進行評估。但與此同時,在各自的指標設計時,二者又同時互為變量。
(一)關于陳列展覽選題的可行性問題
陳列展覽選題的可行性問題作為前期評估體系中的第一個概念維度,其下可設諸如可用文物、運作經費、觀眾意見、個性與特色等基本變量,同時每一變量又可繼續(xù)操作化為多項具體指標,并最終以指數(shù)的形式呈現(xiàn)評估結果。對這一概念維度的測量,可使用結構性的定量評估,也可使用非結構性的定性評估。在結構性的定量評估中,我們首先要制定的是指標體系的框架結構,此結構參照一般模型而建,具體變量和具體指標依實際情況增減。對于陳列展覽選題的可行性問題而言,首先要判斷的是否有足夠的館藏文物或是否能征集、借用到必要的展品;其次,要考慮所選題目得到經費支持的可行性有多大,選題的大小直接影響經費開支的多少;再者,選題是否為觀眾所喜愛和期待,亦是初期應該加以考慮的問題;最后,選題是否能體現(xiàn)出區(qū)域、民族、館藏的個性和特色也是值得推敲的方面。
(二)關于陳列展覽目標觀眾的需求測試
在以上陳列展覽選題的可行性測評中,觀眾是否支持選題已被列入考察的范圍之內,但對這一問題的了解并不足以深入地把握目標觀眾的真正需求,然而對這一問題的把握又與展覽的內容、形式設計緊密相關。因此,在陳列展覽的籌備階段,進行專項的觀眾需求評估非常重要。由于觀眾需求具有極強的主觀性,而結構性的定量評估由于預設問題和答案有限,難以挖掘深度材料,因此對于此類問題的評估建議使用定性評估,并且為了提高評估過程的針對性與有效性,最好能使用半結構式的定性評估方法,而不建議使用完全開放無結構的訪談方式。
半結構式定性評估的具體做法是:將與評估問題有關的具體項目列出,作為一份概要式的訪談提綱,設計人員根據(jù)這份訪談提綱對受訪觀眾即可能的目標觀眾進行提問。在此過程中,設計人員可根據(jù)受訪人員的回答隨機作進一步提問,無需嚴格按照提綱順序進行,但整個訪談過程需全部回答提綱上的問題。在此類方法的運用上,深入地拓展和延伸尤為可貴。最終,設計人員將這份大綱的答案中去分析和總結受訪人員的觀點、態(tài)度和建議。
三、過程評估體系的構建
過程評估的主要目的是在展覽策劃、施工過程中吸取來自專家、設計團隊本身以及受邀觀眾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對展陳制作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及時修正、完善。所評估的內容主要為陳列展覽的內容設計方案、形式設計方案以及形式設計具體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一)來自專家的評估
專家評估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在內容設計方案、形式設計方案專家評審會上提出評審意見;二是在施工制作、布展過程中通過參與觀察直接提出評估意見。
(二)來自設計團隊的自我評估
如果說策劃、設計、實施一個陳列展覽對于研究設計人員而言是一個創(chuàng)造藝術的過程的話,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階段所取得的成果是否符合設計人員最初的構想?是否達到設計人員心目中最理想的效果?如果沒有實現(xiàn)最初的構想或者沒有達到最理想的效果,那么影響目的實現(xiàn)的因素是哪些?在這些因素中,哪些因素是直接影響,哪些是間接影響?這些因素與所取得的成果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這些都是需要評估的內容之一。
(三)來自受邀觀眾的評估
受邀觀眾的評估可以放在陳列內容設計方案、形式設計方案的評審階段,或者放在施工制作乃至布展、預展階段。從現(xiàn)實情況看,在預展階段實施受邀觀眾評估的可行性較大。此時陳列展覽已經作為成果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觀眾的直接體驗所獲得的感受將使得評估更具有針對性。
來自受邀觀眾的評估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受邀觀眾在體驗過程中對陳列展覽的直接評價;二是研究人員通過對受邀觀眾參觀過程的行為觀察所獲得的信息反饋。研究人員可以將受邀觀眾分成兩組,一組發(fā)給需要評估的項目清單,要求受邀觀眾按照清單進行一一評審;另一組不發(fā)項目清單,只要求他們按照個人意愿隨意參觀展覽,期間研究人員會對受邀觀眾進行行為觀察,為了保證觀察效果,研究人員的觀察行為將對受邀觀眾保密,盡管這會涉及倫理問題,但卻是獲取真實數(shù)據(jù)所難以避免的方面。當然,對于第二組觀眾,研究人員仍可以在他們參觀結束后對其進行訪談式調查,以獲取更多的信息,訪談的大致內容可以參照第一組受邀觀眾的項目清單進行。
針對第一組受邀觀眾的項目清單可大致如下:(1)導覽標識是否醒目明確;(2)展覽信息傳達是否通暢;(3)展覽環(huán)境氛圍是否舒適宜人。針對第二組受邀觀眾,研究人員對其不設定要求,在其自然參觀展覽的場景中進行行為觀察。從其領票進入展廳起,便開始成為研究者的研究對象。觀察的起點始于:該受邀觀眾是從入口處還是從出口處進入展廳?這一點可以判斷我們的導覽標識是否醒目明確,同時也是判斷我們是否有必要設置更為明顯的標識以告訴觀眾從入口處開始參觀的重要性。當受邀觀眾順利從入口處進入展廳以后,其對展覽前言、各展區(qū)標題的關注程度也是研究人員必須記錄的信息,這是檢查前言、標題能否起到導覽作用的重要基點。
四、總結性評估體系的構建
總結性評估即對展覽開放后是否會產生出預期效果的評判。預期效果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方向通往展覽的社會效益,另一個方向通往展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主要指展覽在整個社會范圍內產生的影響,它包括展覽為受眾提供知識量的多少、整個社會對展覽的關注程度、展覽的影響力等;經濟效益主要指展覽為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展覽經濟收入的指標也是衡量展覽成敗的重要指數(shù)?!币虼?,對陳列展覽的總結性評估也應分為兩個主要方面,即對展覽實現(xiàn)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分別評估。
五、結語
終上所述,開展博物館陳列展覽評估工作,對于增強博物館和公眾之間的溝通,對于提升博物館陳列展示質量,繁榮中國特色的社會文化,彰顯博物館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獨特作用,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本文從博物館展覽評估體系構建要素出發(fā),結合國際博物館界展覽評估理論與實踐,提出構建博物館陳列展覽評估體系的方案,包括陳列展覽選題的可行性以及陳列展覽目標觀眾的需求判斷的前期評估體系,專家評估、設計團隊的自我評估以及受邀觀眾的評估相結合的過程評估體系的構建,對展覽實現(xiàn)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分別評估的總結性評估體系構建,目的在于評判展覽在整個社會范圍內產生的影響以及展覽為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以期對我國博物館展覽評估工作之完善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李林.試論原創(chuàng)性展覽觀眾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J].中國博物館,2013(02).
[2]張銳,范思梅.青島技術博物館陳列展覽初探[J].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