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原
當災難降臨,如何利用身邊的公共資源避難逃生,是公民應該掌握的基本知識。城市應急避難場所有哪些功能?一般設置在哪些地方呢?
2016年安全生產(chǎn)月主題是“強化安全發(fā)展觀念,提升全民安全素質(zhì)”。防災避險是題中之意。當災難降臨,如何利用身邊的公共資源避難逃生,是公民應該掌握的基本知識。那么城市應急避難場所有哪些功能?一般設置在哪些地方呢?
應急避難場所,簡稱“避難場所”,是指為了人們能在災害發(fā)生后一段時間內(nèi),躲避由災害帶來的直接或間接傷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建設或指定的帶有一定功能設施的場所。
避難場所有哪些功能呢?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副司長尹光輝介紹說:“避難場所功能以應對地震災害為主,同時兼顧火災、建筑物倒塌、恐怖襲擊等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居民的避難需求,避難場所管理遵循‘平災結(jié)合的原則,即可供居民平時休閑、娛樂、健身之用,又能在遇到地震及其他突發(fā)性災害事件時供居民緊急避難使用?!?/p>
根據(jù)場地面積、相應條件與設施功能不同,應急避難場所可分成若干等級,特大型、大型、中小型等。特大型應急避難場所適合作為災后進行緊急救助、重建家園和復興城市等各種減輕災害活動的場所;大型應急避難場所適合作為災后收容附近地區(qū)居民,使其免受災害、傷害,在相當時期內(nèi)供避難居民生活的場所;而中小型應急避難場所適合作為災后附近居民的緊急避難場所或到特大型、大型避難場所避難的中轉(zhuǎn)地點(臨時避難場所)。
由于城市應急避難場所的設置采取均衡布局的原則,即就近原則,使市民在發(fā)生災難時,能夠迅速到達避難場所。所以一般盡可能地將避難場所建在居住區(qū)、辦公區(qū)、商業(yè)區(qū)等人群集中的區(qū)域及其周圍,以步行5~10 min到達為宜。
那么城市居民遇到緊急情況時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應急避難場所呢?中國安全生產(chǎn)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李湖生告訴記者:“應急避難場所附近,均設置有明顯的標志牌,為居民提示應急避難場所的方位及距離(見圖1)。
一般來說,附近的開闊地帶,如公園、綠地、廣場、學校操場等都可作為避難場所。另外,李湖生說:“由于多數(shù)體育場館的抗震性能等比一般住宅要好,且體育場館內(nèi)容納空間較大,飲用水、廁所、廣播通訊等設施建設齊全,因此體育場館通常也是城市應急避難場所?!?/p>
我國自2003年建成第一個應急避難場所——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地震應急避難場所以來,全國各地大中城市紛紛利用公園、綠地、體育活動等場地建設了大小不等的避難場所。尤其在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后,各地加快了應急避難場所的規(guī)劃和建設進度。
截至2011年底,全國各地已建成地震應急避難場所5 771個,總面積3萬6 734多萬m2,預計可容納人口1億1 159萬人。
2008年,北京出于舉辦奧運會在安全應急方面的需要,首先在北京城中心建立了29所應急避難場所。包括朝陽區(qū)的朝陽公園、東城區(qū)的皇城根遺址公園、崇文區(qū)的明城墻遺址公園、海淀區(qū)的海淀公園、東北旺中心小學等。截至2014年底,已建設94個城市應急避難場所(見圖2)??偯娣e約1 640萬m2,大約可容納275萬人應急避險。根據(jù)北京市“十三五”應急體系規(guī)劃,未來5年各區(qū)都要建成至少1處集中應急避難場所,每年要至少新建1處應急避難場所。
上海市對全市范圍內(nèi)所有類型的應急避難場所室外用地資源的統(tǒng)計,可避險人數(shù)約為1 653萬,其中中心城區(qū)可避險人數(shù)為386萬,占其常住人口的55%。目前已建成專業(yè)化應急避難場所49個;占地223.81萬m2,有效使用面積94.226萬m2,可容納避難人數(shù)約47萬人。天津市共規(guī)劃應急避難場所4 136個,有效避難面積8 449萬m2,其中固定避難場所429個,有效避難面積2 192萬m2,可容納約700萬人。根據(jù)《深圳市應急避難場所專項規(guī)劃(2009-2020)》,深圳市共選址布局固定避難場所452處,有效用地面積約1 940萬m2,可容納400萬~600萬人應急避難。
那么,居民在遇緊急情況逃生過程中,如何及時找到、正確使用避難場所?有哪些注意事項呢?尹光輝給大家支了幾招:
1.熟悉居住地的周圍環(huán)境,平時注意了解、熟悉所在地理位置、應急疏散路線圖、避難場所出入口設置、應急避險指示標識以及避難場所設施使用注意事項等。為了進一步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與應急避險能力,便于廣大市民查詢北京市應急避難場所相關信息,北京市地震局會同市應急辦,聯(lián)合研發(fā)了“北京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介紹及信息查詢”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包括北京市11處Ⅰ類應急避難場所的具體位置、疏散路線、避難設施建設情況和2D、3D展示圖。北京市民可通過該系統(tǒng)實現(xiàn)在線應急模擬實景體驗。避難場所內(nèi)的應急避難設施分布情況也可在上述網(wǎng)站中找到,以朝陽公園為例見圖3。(網(wǎng)站地址:http://yjbncs.bjyj.gov.cn/)
2.應急疏散時,采取就近原則,迅速到達最近的避難場所。減少對外部緊急救援的依賴,縮短依賴外部救援的時間。應急避險時,如有廣播,應仔細傾聽,遵循廣播指引的疏散路線和注意事項。
3.居民平時應積極參與應急避險培訓和演練,提高公眾自救互救意識和技能等。
4.除正規(guī)建設和標識的應急避難場所外,在緊急情況下,學校、開闊地、小公園等地方也能作為臨時避難場所。
編輯 趙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