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崢
摘要:文章結合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建筑學系一年級設計課程教學實踐,探討高等職業(yè)本科院校建筑學專業(yè)如何體現(xiàn)“高職本”教學特點,突出實際操作能力和技能的培養(yǎng),發(fā)展 “高職本”建筑學專業(yè)特色教學模式。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first-grade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City University,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does th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o embody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light the actual operation ability and skills training and develop the teaching mode of architecture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關鍵詞:高等職業(yè)本科教育;一年級建筑設計教學;先例分析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the first-grade architectural design teaching;precedent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9-0193-03
1 “高職本”院校建筑學專業(yè)辦學背景
高等職業(yè)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fā)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yǎng)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和職業(yè)技能型高級專門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職業(yè)本科以培養(yǎng)基礎理論扎實的高素質應用型和職業(yè)技能型高級人才為培養(yǎng)目標,以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為主線,面向市場需求,以就業(yè)為導向,強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并重,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職業(yè)技能,努力實現(xiàn)學生就業(yè)與企業(yè)用人的無縫對接。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是經(jīng)云南省政府批準首家招收高等職業(yè)本科生的高等院校,2010年開始面向全國招生,2011年學院設立建筑學系,同年進行建筑學專業(yè)和城鄉(xiāng)規(guī)劃專業(yè)招生,2014年新增風景園林專業(yè)。
“高職本”院校建筑學專業(yè)課程體系有明顯的職業(yè)性的特征,既要考慮專業(yè)理論知識,更要考慮職業(yè)技能訓練等方面的要求,基礎理論知識遵循“必需、夠用”的原則,以應用為目的,課程設置注重理論知識的實用性、針對性。要求學生了解必要的專業(yè)理論知識,掌握熟練的操作技能、具備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素質。
2 “先例分析”課題定位
“先例分析”為本系一年級下學期建筑設計主干課程的第二單元,經(jīng)過一年級上學期建筑設計基礎訓練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具備一定建筑設計表達技能,了解了基礎的制圖規(guī)范。先例分析課程的設置,也就是建筑分析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作綜合性設計結果的思路逆推過程。通過對經(jīng)典建筑案例的剖析教學,使學生了解建筑解讀的基本觀點,熟悉建筑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建筑表達的基本工具。本課程要求學生,既應理解課程的開設意義,又應將課程中的專業(yè)知識運用到今后的設計實踐中,最終通過語言闡述、模型制作、圖紙繪制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技能對課程提交成果進行綜合表達,契合“高職本”教育的辦學理念及模式。
3 “先例分析”教學目標
使學生全面和把握建筑大師們的建筑思想和他們的作品、他們建筑特點和語言手法。發(fā)展象建筑師那樣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的思維方式;發(fā)展象建筑師那樣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觀察、理解與設計和造型能力是設計的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通過分析來觀察、分析、理解已有的設計作品,并把它轉化成為自己對建筑的認識。在最終成果中,強調分析是建筑問題的解決前提;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圖紙表達的基本功。制作建筑模型,模型與分析圖解相結合,實現(xiàn)高職本科職業(yè)技能的訓練。用分析得出的知識來加深對相關理論的理解,把得出來的處理手法運用在自己的設計過程中去,使課程的教學具備較強的職業(yè)化特征。
4 “先例分析”教學設計
4.1 課題內容
選取現(xiàn)、當代建筑界代表人物,從柯布西耶到張永和,對他們的一系列的經(jīng)典建筑作品展開分析研究,借助對大師們的具體作品進行歷史縱線和橫線的羅列,對大師作品進行圖解式和深層次的分析比較。按一定方法圖解分析研究建筑:建筑如何產生、建筑師如何在空間和深度范疇內運用形狀、構成、明暗、平衡、色彩、運動、材料以及其表達方式也就是建筑藝術的具體化,同時制作模型,配合分析研究。建筑分析的工具與設計表達的工具并無不同,包括平面圖解和模型實建兩種方式。前者通過剖面或投影的二維手段表達三維空間(實體),后者通過材料搭建直接展現(xiàn)三維空間(實體)??蛇x案例清單見表1。
4.2 教學組織
“先例分析”教學實行“教學小組集體備課,大班授課,小組教學,個別輔導,集體評圖”的方式,課程教師團隊按照每名教師指導12人教學小組的師生配比,原則上同一建筑師的作品由一位老師統(tǒng)一帶組,便于深入備課及輔導學生。課題選擇多樣化、個性化,平均分配各組所選課題,由學生自愿報名,兩人一組,蘇州博物館等大型建筑可增加至四人。
課題開始的大班授課采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運用直觀形象的多媒體教學講授理論知識及往屆學生優(yōu)秀作業(yè),以增強學生直觀的感性認識和理性分析能力。其后加大實踐環(huán)節(jié)比重,正常教學周兩周加實訓集中周兩周,重在加強技能培養(yǎng),增加模型制作和模型成果評分比重,充分運用手工模型、實體制作、徒手草圖、計算機軟件等各種媒質進行課題的輔助設計,完成高職本的理實化一體教學。
4.3 時間安排
本課題為理實一體化教學,正常教學周兩周加實訓集中周兩周,具體安排見表2。
■
4.4 課題成果要求
學生應全面了解和把握建筑大師們的建筑思想和他們的作品、他們建筑特點和語言手法,建立一個基本的建筑觀。根據(jù)自己對作品的感受選擇分析的視角,然后基于這個視角選擇一定的分析技術來解剖建筑生成的原因。在讀懂自己選擇的建筑先例基礎上,選擇十個以上的建筑形式要素進行分析。對建筑各個元素和布局進行深入認真研究,關注其內在規(guī)律,而不是它的表象;分析它的起因、形體、空間和建筑思想等,客觀地看待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發(fā)展,并逐步形成對建筑的正確認識。制作建筑模型,模型與分析圖解相結合,多方面感受和體驗建筑空間,再通過圖解來深入分析建筑,找出被分析的建筑的精髓。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進一步探索高職本科建筑學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使其掌握建筑設計的有效綜合的表達方式,從而有高質量地圖紙表達成果。
具體成果要求如下:
①圖紙大?。篈1(594mm X 841mm),少于2張;成果模型,比例及材料自定,模型底板以A1尺寸為宜;
②鋼筆淡彩表現(xiàn)為主,可以輔以彩色鉛筆、水彩渲染,平立剖總圖必須尺規(guī)作圖,正圖帶模型照片;
③圖紙內容:含平立剖圖、軸側圖或透視圖、模型照片以及分析圖(人文分析:設計師及建筑的設計背景、基地、功能、限定、流線、采光、通風、結構、體量、表皮、色彩、風格、空間構成、平剖關系、幾何關系、單元到整體關系等建筑形式要素),比例根據(jù)所選建筑自行合理確定。
4.5 過程控制標準及注意事項
觀察和理解是進行設計的前提,在學生真正接觸設計、并自己著手去設計建筑之前,必須首先學習分析建筑作品。對于不同建筑,從看圖紙開始試圖讀懂它們,是需要一個過程,在作業(yè)的開始,學生并不都是知道如何開展分析工作,教師首先要求在以上的要素中,引導學生用抽象圖解的方式分離出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加以分步展開研究比較,最終真正理解和正確判斷它們。不同的建筑項目傳達出的其內在的本質,在作業(yè)中需把這些問題分解開來并進行逐項分析。引導學生學生們分離出以上涉及的不同建筑基本問題,分別從各個層面展開工作,并尋找它們的特征,最終自己評價建筑作品,形成自己對建筑的看法。
教師應控制學生圖紙抄繪內容的準確性,適時給予指導;應重點強調學生對建筑案例自我的認知與分析,建議學生選取一個方向進行重點深入的分析;強調學會用圖示的語言來表達分析內容,而不是大量文字;避免學生大量抄襲網(wǎng)絡已有的案例分析內容;教師應適當控制學生模型材質的選擇;注意最后正圖的表達,給予學生排版與色彩表達的指導;強調模型制作對建筑方案設計三維空間思維培養(yǎng)的意義,更好地理解建筑的基本構成和結構、構造的知識,體現(xiàn)高職本科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4.6 理實一體化
在課程開始的正常教學周內以集中授課的方式向學生講授大師作品的相關理論知識及分析研究方法,分組布置資料收集整理的任務,這一步驟在學習中是很重要的,這是研究的第一步,認識建筑師及其他們的作品。小組教師引導學生對建筑各個元素和布局進行深入認真研究,關注其內在規(guī)律,而不是它的表象;分析它的起因、形體、空間和建筑思想等,試圖客觀地看待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發(fā)展,并讓學生逐步形成對建筑的正確認識。之后進一步教會學生使用分析手段,涵蓋以下建筑的基本問題,是我們學習建筑時需要一直面對的:①建筑師的背景;②建筑的概況;③建筑與場所;④建筑平面分析與功能組織;⑤建筑形體特征;⑥建筑結構形式;⑦建筑空間布局特點;⑧建筑交通流線組織;⑨建筑立面分析;⑩建筑材料的運用與細部處理。
在實訓集中周內完成二維到三維的模型制作,學生在掌握的理論知識及研究方法基礎上進行實訓操作,多方面感受和體驗建筑空間,找出被分析的建筑的精髓,強化高等職業(yè)本科的職業(yè)技能需求。而后再由三維模型推導到二維的正圖圖解,使得模型制作及正圖成果緊密結合,完成理實一體化教學,也可以作為一個樣板或者參照系為學生今后的職業(yè)生涯服務。
4.7 教學成果
該作業(yè)為系部存檔優(yōu)秀作業(yè),由筆者指導學生完成。學生從功能和流線、結構和模數(shù)、對稱和均衡、采光和對比、建筑大師背景和手法等方面對流水別墅進行了深入且有效的分析。并用自己的理解與大師的其它作品進行了對比分析,多方面感受和體驗建筑大師的手法及特點。學生將模型制作與正圖成果緊密結合,體現(xiàn)了“高職本”教學模式的特點,也很好地完成了本課題的目標要求。
5 結語
學生經(jīng)過“先例分析”課題的學習,對大師的設計風格及手法有了初步的認識,在之后的設計中也會或多或少的采用類似的手法,說明本課題達到了最初的目標要求。在課題中要求制作建筑模型,模型與分析圖解相結合,學生可以多方面感受和體驗建筑空間,再通過圖解來深入分析建筑,找出被分析的建筑的精髓,即建筑打動人們的地方。
該課題經(jīng)過四年的教學,由最初的七周正常教學調整為兩周正常教學加兩周實訓集中周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所選先例案例也一直在調整,由最初的小別墅發(fā)展為住宅建筑與公共建筑相結合。在課程設計中時刻注意體現(xiàn)“高職本”的辦學理念,把握以提高職業(yè)技能為目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旨在引發(fā)建筑學高等職業(yè)教育關于教學模式、內容、方法和手段的更多的思考和嘗試。
注釋:
圖表來源:
圖1-圖2: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建筑學系學生作業(yè)。
表1-表2: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建筑學系一年級教學組繪制。
參考文獻:
[1]王小紅.大師作品分析——解讀建筑[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11.
[2]張云華.“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0(02).
[3]孫曉波.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模式新探索——項目驅動下的“五階段”“四步探究”“三體現(xiàn)”[J].華中建筑,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