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耀慧
農村公路對經濟社會促進作用的評價及趨勢研究
文/宗耀慧
近些年來,國家大力倡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fā)展戰(zhàn)略。而新農村的建設肯定離不開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農村公路建設作為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加快城鎮(zhèn)化進程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措施。因此,對農村公路的社會經濟效益評價對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本文根據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構建了農村公路對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促進作用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進行農村公路建設經濟社會效益的趨勢分析。
農村公路;經濟社會;評價;趨勢研究
1.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農村公路對經濟社會促進作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繁雜的過程,其指標體系是有眾多單元指標所構成的一個整體。農村公路對經濟社會促進作用評價指標的選用要在科學的基礎上全面覆蓋與農村公路建設和農村經濟發(fā)展相協調的各方面內容。本文農村公路對經濟社會促進作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將遵循如下幾點構建原則:
(1)科學性與創(chuàng)新性原則:該原則要求在進行指標選用時,要依據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實際情況、農村現有的科技發(fā)展水平及相關理論,選擇出比較具備代表性和創(chuàng)新性,并能綜合全面反映農村公路建設對農村經濟社會促進作用的客觀實際指標。
(2)系統性與全面性原則:該原則要求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內的所有指標都要盡可能系統地、全面地、綜合地、整體地反映出農村公路建設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需求,指標的選擇不僅要求精簡到位,還要求準確涵蓋各個領域范圍。
(3)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原則:該原則要求要對農村經濟社會效益評價系統的各個組成要素之間的主客觀條件進行系統分析,采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較大的相關數據和案例。評價指標的選用要科學明確、通俗易懂,便于收集相應的指標數據和統計計算。
(4)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該原則要求以定性為基礎,結合定量分析,將項目中能夠量化的部分進行定量計算和分析,將定性項目中的指標進行分值量化。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指標的選用能夠更加客觀、準確的評價農村公路建設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
(5)動態(tài)與靜態(tài)相結合的原則:該原則要求評價指標的選用要考慮到指標本身的相對穩(wěn)定性與農村經濟發(fā)展的動態(tài)性之間的矛盾,選擇更加具有通用性的評價指標量化農村公路對經濟社會效益的促進作用。穩(wěn)定性的指標有助于比較區(qū)域內農村公路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動態(tài)性的發(fā)展能夠很好地反映農村公路建設的發(fā)展現狀和趨勢。
2.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框架
通過國內大部分研究發(fā)現,農村公路經濟社會效益指標評價體系的構建指標主要包括投入效益、開發(fā)效益、潛在效益、拉動效益、波及效益以及直接效益等,只有在三級指標的選擇上稍有差別。上述評價體系指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全面考慮到農村公路建設經濟社會效益評價的基本特點,同時能夠客觀地反映出了農村公路建設的社會經濟效益。但是,其中的部分指標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無法進行定量化分析,在進行數據收集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和局限性。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農村公路建設發(fā)展的實際情況以及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遵循上述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原則,構建了如表2-1所示的農村公路對經濟社會促進作用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包括3個二級指標和11個三級指標。
表2-1 農村公路對農村經濟社會促進作用的評價指標體系
3.評價方法
本文主要介紹熵值賦權法和主成分分析兩種常用的農村公路對經濟發(fā)展促進作用評價的方法。
(1)熵值賦權法。熵值賦權法是一種常用的確定評價指標權重的方法。熵值賦權法主要通過哥哥樣本的實際數據值求得最有權重,很好地反映了指標信息熵值的效用價值,有效避免了人為因素的干擾,獲得的指標權重更具有客觀性。從嫡的發(fā)展歷史角度看,嫡主要有熱力學熵、統計力學熵、信息熵三個認識思路。熱力學嫡主要用于對一個物質系統中能量衰竭程度的度量;統計力學熵是對系統內部分子熱運動的無序性和混亂度的度量;信息嫡是對信息源發(fā)出的信息的無序度的度量。在進行評價體系指標過程中,各個指標所反映的信息都具有特定的熵值和效用價值,若某個指標的數據完全無序時,該指標熵值為1,指標評價的綜合效用值為0;總之,某指標的數據有序程度越高。其對應的熵值越小,指標評價的綜合效用值反而越高。
(2)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種數學變換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利用降維的思路將多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性的指標。經過主成分分析法獲得的綜合指標能夠很好地反映出原始指標中包含的大量信息,從而有效剔除了重復冗余的信息,是進行評價系統分析常用的一種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原始的數據矩陣或者消除量綱化的矩陣構造出一個新的主成分矩陣,這些新的主成分指標之間是線性無關的。新的主成分矩陣的方差等于原始的數據矩陣的協方差矩陣的特征根或消除量綱化的矩陣的協方差矩陣的特征根,通過求解原始的數據矩陣的協方差矩陣的特征根就可以有效判斷出該評價體系的指標變量數量。
經過研究發(fā)現,農村公路建設的發(fā)展趨勢通過研究可以發(fā)現,農村公路的建設對農村經濟社會促進作用表現為逐年上升的發(fā)展趨勢,且上升的趨勢類似于二次多項式的趨勢。隨著農村公路建設階段的不斷推進,農村公路建設里程數達到一定程度后并不會繼續(xù)進行大幅度上升,且農村公路對經濟社會的促進作用的增長速度和大小程度也是表現出不同的趨勢。因此,在建設農村公路過程中,要根據其經濟效益評價體系,在適當地階段做出正確的決策,努力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做好打好基礎。
呈現一個層層遞進的趨勢,大致發(fā)展主要經歷四個階段,分別為縣道建設街道、鄉(xiāng)道建設階段、村村通建設階段以及農村公路升級改造及養(yǎng)護階段。相應地,農村公路建設投資額指標根據這四個發(fā)展階段的不同也是逐年增加的,而農村公路建設里程指標在前三個階段表現為逐年增加,但在第四個階段不會有明顯的增加;農村公路建設對經濟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和增長速度表現出來不同的作用,其對農民人均純收入指標和第一產業(yè)增加值指標的促進作用很大,但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標的促進作用相對來說比較小;公路建設在對社會發(fā)展的促進作用上表現為對降低農村恩格爾系數指標的促進作用增長率比較高。
[1]馮震宇.農村公路建設對農村經濟發(fā)展的研究分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
[2]范喜坤.淺談我國農村道路建設現狀及發(fā)展趨勢[J].企業(yè)文化旬刊,2016(2).
(作者單位:內黃縣農村公路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