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展龍 張志堅
摘要 介紹山坡地巴戟種植技術,包括選地、育苗、定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和加工等方面內容,以供參考。
關鍵詞 巴戟; 種植技術;山坡地
中圖分類號 S56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091-01
巴戟是一種被子植物、常綠灌木,生于海拔300 m以下山坡灌叢或疏林邊。巴戟又名雞腸風、雞眼藤等,是一種名貴藥材,為強壯劑,有補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可直接入藥,也可用于生產巴戟補酒,主產廣西及廣東。五華縣種植巴戟歷史悠久,品質優(yōu)良,生產的巴戟補酒更是遠近聞名。五華縣地處粵東北丘陵地區(qū),土質肥沃、日照充足、雨量均勻、氣候適宜,非常適合巴戟生長。研究人員為研究巴戟種植技術,在長布鎮(zhèn)琴塘村進行巴戟種植技術研究示范,通過合理選地、精細育苗、合理密植、精細管理、適時收獲,種植的巴戟質量好、產量高。近年來,通過宣傳推廣,帶動長布鎮(zhèn)琴江、長安、北洋等村巴戟種植戶充分利用山坡地種植巴戟,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1 合理選地
巴戟是以塊根為收獲對象的旱地作物,全生育期耐旱怕浸,屬于深根性植物,因此,應選擇向陽、土層深厚、肥沃、質地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質壤土或壤土上種植[1-2]。
2 精細育苗
2.1 合理扦插
扦插時間應選擇在春季或雨季進行,將二至三年生粗壯的巴戟莖蔓或野生巴戟作插穗,扦插前,將剪下的莖蔓除去全部葉片及嫩梢[1-4],截成長約25 cm的插穗,隨剪隨插,傾斜度約為45°,插穗入土深約2/3,插后踏實,用稻草或芒箕覆蓋,最后淋足定根水,確保成活率。行株距為18 cm×8 cm。
2.2 幼苗管理
插穗萌芽生根后,揭開蓋草,并插上芒箕遮蔭,苗高約20 cm,逐步除去芒箕等覆蓋物,結合除草,施5%人糞尿22.5 t/hm2 2次,也可用尿素150 kg/hm2對水22.5 t/hm2淋施2次,培育半年以后,苗根系良好、莖葉粗壯即可移植。
3 定植
3.1 精細整地
在山坡地上種植,首先按水平線修成約1 m的梯田帶,深翻約30 cm。為防積水塌坦,在整地的同時開排水溝,在梯帶上按行株距0.6 m挖穴,并采用穴施的方法施混合肥225 kg/hm2+土雜肥15 t/hm2作為基肥。
3.2 定植
春季定植成活率較高。若在夏季定植,應在陰雨天進行,且隨起苗隨定植,如遇晴天或大風天氣,為防根部干枯,需用黃泥漿根。
4 田間管理
4.1 幼苗期管理
定植后前2年,由于藤蔓較小,極易被雜草遮蔽而影響生長,因此每年應除草2~3次,除草時應注意不傷根系。施肥應以氮肥為主,促進莖蔓生長,主要施人畜糞尿或尿素,全年施5%人糞尿22.5 t/hm2,或用尿素150 kg/hm2對水22.5 t/hm2淋施2~3次。同時要定期砍伐周邊嚴重影響巴戟光照的喬木、灌木等。遇極度干旱時可適度淋水,同時確保排水溝暢通,以防積水。
4.2 中后期管理
中后期管理應以培育塊根為主,每年春夏季結合除草各施肥1次,施肥主要以磷鉀肥為主,施氮磷鉀復合肥料(15-15-15) 300 kg/hm2。在水分管理方面,主要以防積水為主,保持排水溝的通暢。
5 病蟲害防治
5.1 物理防治
一是合理調節(jié)土壤酸堿度,減輕病害發(fā)生。二是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抗病能力。三是嚴禁施用胺類化肥,以免造成巴戟組織柔軟[3-4],增加土壤酸性。
5.2 化學防治
病害以莖基腐病、煙煤病以及輪紋病為主。對于基腐病、輪紋病,可用石灰與草木灰按照1∶3的比例施入根部或用18%葉枯寧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射防治。對于煙煤病,可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射防治;蟲害主要是蚜蟲。在春秋季巴戟抽發(fā)新芽、新葉時危害,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 500倍液噴殺。
6 收獲和加工
6.1 采挖
巴戟種植周期長,一般種植7~8年才能收獲。進入采收期達到采標準后即可收獲,一年四季均可采收,采挖時不能損傷根皮,以免影響產品質量。收獲后巴戟不宜堆置太久。
6.2 加工
先洗凈巴戟泥沙,剪去莖葉或須根,置于陽光下曬至六七成干,再用木錘輕輕打扁[1-4],再按生藥規(guī)格切成小段,長約10 cm,最后攤開放在陽光下2~3 d曬干即可成品。
7 參考文獻
[1] 侯潘杰,叢志強.藥用植物巴戟人工栽培技術[J].中國林副特產,2011(5):100.
[2] 王明英,崔文藝.矮形紫薇盆景的培育技術 [J].現代園藝,2014(9):42-43.
[3] 陳舜讓.巴戟天規(guī)范栽培技術 [J].廣東藥學, 2003, 13(3):11-12.
[4] 羅新華,陳瑞云.巴戟天栽培技術[J]. 福建農業(yè), 2010(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