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摘要 利用吉林省50個站1961—2010年的逐日最低氣溫資料,分析了吉林省1961—2010年寒潮天氣的時間分布特征以及空間分布特征,最后對影響寒潮天氣的原因進行了探討,以期對提高寒潮天氣的預報準確率有所幫助。
關鍵詞 寒潮天氣;時間分布;空間分布;特征;原因;吉林省
中圖分類號 P458.1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9-0247-01
1 寒潮天氣的時間分布特征
1.1 年際變化特征
吉林省在1965年和1997年出現的寒潮次數最高,平均達到了22次,1995年是出現寒潮次數最少的年份,只有7次,寒潮最多的年份和寒潮最少的年份相差了15 d??梢詫⒓质?961—2010年間的寒潮天氣過程劃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1961—1984年之間無明顯變化,第二階段1985—1993年之間逐年增加,第三階段1994—2008年逐年減少,第四階段2009—2010年顯著增加。
1.2 季節(jié)分布
通過對1961—2010年吉林省寒潮過程的季節(jié)分布進行統(tǒng)計表明,吉林省寒潮過程主要出現在冬季,是總寒潮的79%;其次是春季和秋季,春季和秋季出現寒潮的次數還沒有冬季的1/2。冬季出現寒潮次數最多的達到18次,分布在1965年,而最少的只有6次,分布在1995年,冬季寒潮最多的年份是寒潮最少年份的3倍。
1.3 月際分布
吉林省在年內出現寒潮最多的月份主要是1月和2月,年平均寒潮次數超過3次,其次就是11月和12月,分別為2.3次和2.9次,9月是寒潮出現最少的月份,1961—2010年間僅有1次寒潮天氣過程出現在9月。一年中差不多有9個月都可能出現寒潮天氣,發(fā)生的時間尺度差不多是暴雨季節(jié)時間尺度的2倍。由于寒潮天氣具有突發(fā)性的特點,對其進行預報時也有較大的壓力。
1.4 年代際分布
吉林省的寒潮天氣過程在20世紀60年代較為集中,共有156次,70年代和80年代的寒潮次數沒有太大的變化,維持在150次左右。進入00年代之后,寒潮天氣過程明顯呈現出減少的趨勢,為130次。其中20世紀70年代的春季出現寒潮次數最多,達到了29次,90年代最少,只有15次,60年代、80年代以及21世紀之后寒潮過程出現的次數均達到了22次。20世紀80年代,秋季出現寒潮次數最多,到了90年代之后,寒潮次數不斷下降,00年代秋季寒潮次數只有6次,還達不到20世紀70年代的1/2,由此可以說明近些年秋季冷空氣出現的強度較弱。各個年代在冬季寒潮次數均超過了100次,其中冬季寒潮次數出現最多的是在20世紀90年代,達到了126次,00年代最少,只有102次,兩者相差了24次。
2 寒潮天氣的空間分布特征
寒潮天氣在吉林省的空間分布極不均勻,總體上呈現出東南部多,中西部相對較少的特征。東南部和中西部之間的寒潮次數有較大的懸殊,其中靖宇的年平均寒潮日數最多,達到了23次,洮南的年平均寒潮日數最少,只有3次,靖宇的年平均寒潮日數是洮南的年平均寒潮日數的7倍以上。
3 影響寒潮天氣的原因
3.1 東部地區(qū)長白山的地勢作用
吉林省東南部地區(qū)出現寒潮天氣的頻率較大,特別是在長白山山區(qū)冬半年出現寒潮的次數是最多的。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由于長白山在冬季的溫度較低,使西南方向的暖濕空氣較弱,盆地的暖濕氣流很難阻擋西北來的冷空氣,導致從西北方向向吉林省中西部地區(qū)流過的冷空氣在到達長白山西北坡山麓之后,隨即影響吉林省東南部以及吉東山地地區(qū),此時的冷空氣由于受到長白山西北坡的地形坡度影響,導致其運動速度變慢,而大興安嶺下坡的風速卻不斷加快,兩者呈現出相反的狀態(tài)[1-2];二是在長白山山區(qū)的地形摩擦降低了冷空氣的前進速度;三是在松遼平原向長白山山地的過渡地帶具有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一部分冷空氣在移動過程中被肢解;四是在夜間輻射的作用下加大了山地下墊面的降溫幅度。綜上4個原因,造成吉林省東南部的寒潮天氣次數最多。
3.2 來自大興安嶺東坡的冷空氣下坡加速作用
來自內蒙古東部或西伯利亞東部的冷空氣影響東北地區(qū),而寒潮天氣必須要經過大興安嶺,在大興安嶺南面與燕山山脈相連,從大興安嶺以北到黑龍江,平均海拔較高,再加上地形都為山地,造成大興安嶺的溫度較低,經過大興安嶺的冷空氣迅速進入到東北地區(qū),這也是吉林省出現寒潮天氣的原因。冷空氣的密度越大,會增加其移動的速度,在較短時間內很難對白城和松原地區(qū)造成影響,這也是這2個地區(qū)寒潮天氣出現次數最少的原因[3-4]。
4 結語
(1)1961—2010年,吉林省寒潮天氣趨于減少,可以將吉林省寒潮天氣劃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1961—1984年無明顯變化,第二階段1985—1993年逐年增加,第三階段1994—2008年逐年減少,第四階段2009—2010年顯著增加。
(2)冬季吉林省出現寒潮天氣較為頻繁,其次是春季,秋季寒潮天氣出現的頻率是最小的。冬季寒潮出現的次數呈現出逐年減少的趨勢。
(3)吉林省在年內出現寒潮最多的月份主要是1月和2月,其次就是11月和12月,9月是寒潮出現最少的月份,年內有9個月會出現寒潮天氣。
5 參考文獻
[1] 周福然,何傳洋,馮雪君,等.近40年遼寧地區(qū)寒潮氣候特征分析[J].江西農業(yè)學報,2015,27(12):94-95.
[2] 阮蔚林,馬志強,章志芹.近44年無錫寒潮天氣變化特征分析[J].暴雨災害,2007,26(2):45-49.
[3] 閻琦,陸井龍,田莉,等.1971—2011年遼寧寒潮時空分布特征[J].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2014(4):63-69.
[4] 趙玉廣,于長文,何麗華,等.河北省寒潮的氣候特征與冬季增暖[J].干旱氣象,2012(2):24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