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桃 翟玉蘭
摘要 介紹馬鈴薯病毒病的種類、傳播途徑及綜合防治措施,以期為解決馬鈴薯的退化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 馬鈴薯病毒??;種類;傳播途徑;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5.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9-0139-01
馬鈴薯屬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南美洲安弟斯山區(qū)。人工栽培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8 000年的秘魯地區(qū)。中國是世界馬鈴薯總產最多的國家,山西省又是我國重要的馬鈴薯商品薯與種薯生產區(qū),播種面積占全國的6%~8%,居國內第5~8位。
近年來,寧武縣隨著種植面積和種植年限的逐年增加,馬鈴薯退化現象非常嚴重。引起退化的主要原因是病毒侵染:種薯種植1年后有的植株明顯變矮,薯塊變小,并伴有莖葉異?,F象;花葉葉片卷曲、皺縮,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不能自行留種。每年調種給生產造成很大的不便和困難。為此,了解馬鈴薯病毒病的發(fā)生與防治,確保馬鈴薯的豐產、穩(wěn)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寧武縣馬鈴薯病毒病是馬鈴薯的主要病害。常見病毒病主要有以下幾種,現將各自的癥狀特點、傳播途徑及綜合防治介紹如下。
1 病毒病種類
1.1 馬鈴薯卷葉病
1.1.1 癥狀特點。馬鈴薯卷葉病是由馬鈴薯卷葉病毒引起的,是導致馬鈴薯退化最嚴重的病毒。最初癥狀是由蚜蟲傳播引起的。初期表現癥狀為植株上部葉片,特別是小葉基部卷曲,這些葉片趨向直立且通常為淡黃色。有的品種發(fā)病葉片的顏色可能是粉紅色、紅色或紫色。若是后期感染則葉片變硬、革質化、嚴重時每張小葉呈筒狀。次生癥狀(受感染后)上部葉片發(fā)白,有時葉片背面變?yōu)樽仙?/p>
被卷葉病毒感染后結的塊莖比健康植株個頭小,數量少,有可能使塊莖尾部薯肉發(fā)生褐色色變。首先是在臍部薯肉由淺褐色變暗褐色。維管束組織細胞有選擇的死亡。把莖塊切開,薯肉有淺褐色網紋,稱為網狀壞死。網狀壞死可以在田間和進庫后幾個月繼續(xù)發(fā)展。
1.1.2 傳播途徑。卷葉病主要是由蚜蟲傳染,傳毒介體主要是桃蚜,汁液接觸不能傳染。蚜蟲在病柱上吸食后,需經過24~48 h的一個潛伏期才能傳播,但不能傳給下一代。另外,栽種帶毒種薯也能傳播病毒。植株在生長期間通過蚜蟲傳播,進一步擴大蔓延和進行再次侵染,生長后期病毒主要在薯塊里越冬[1-2]。
1.2 馬鈴薯普通花葉病
1.2.1 癥狀特點。普通花葉病是由X病毒引起的,它可使小葉葉脈間的葉肉組織產生黃綠相間的花斑。有的引起葉片縮小,植株矮化,嚴重時也有卷曲皺縮頂端壞死表現。
1.2.2 傳播途徑。通常是接觸傳毒,主要是汁液接觸傳染,健康植株在田間經風吹、動物來回走動、機械作業(yè)均有可能傳毒,切刀也可以傳染。昆蟲中以咀嚼式口器的蝗蟲可以傳毒,其他昆蟲不傳病。
1.3 馬鈴薯重花葉病
1.3.1 癥狀特點。馬鈴薯重花葉病是由馬鈴薯的Y病毒引起的,主要癥狀特點是植株的葉柄、葉脈和莖上會出現黑褐色組織壞死的條狀斑塊。復葉易掉落,感病初期葉片背面、葉脈上產生斑駁、壞死,甚至沿葉柄蔓延至主莖,主莖發(fā)病時產生褐色條斑導致全葉萎蔫,后期只有頂部留有少量葉子,老葉先后脫落。
1.3.2 傳播途徑。主要是蚜蟲(桃蚜)與汁液傳播。
1.4 馬鈴薯皺縮花葉病
1.4.1 癥狀特點。馬鈴薯的皺縮花葉病是由X和Y 2種病毒復合侵染引起的。單純的PVX侵染馬鈴薯后發(fā)生輕微花葉、葉片大小和健株無異或稍有縮小。單純PVX在馬鈴薯上也表現為花葉以后再形成黑色或條斑。兩者復合侵染時即發(fā)生皺縮花葉病。
1.4.2 傳播途徑。皺縮花葉病主要是由帶毒種薯傳染的。病株所產生的種薯都含有病毒。X病毒通過接觸傳染。這種病毒在塊莖中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數植物都已患病。因此,決定皺縮花葉病是否發(fā)生和發(fā)生輕重關鍵在于Y病毒起的作用。Y病毒不僅可以通過汁液接觸傳染而且蚜蟲也能傳染。蚜蟲以桃蚜為主,因此皺縮花葉病的發(fā)生與蚜蟲的發(fā)生有密切的關系。帶有皺縮花葉病毒的種薯播種后,幼苗長大后就是病株,然后在田間通過蚜蟲進一步擴大蔓延和進行再次侵染,生長后期病毒主要是在薯塊里越冬[3-4]。
2 綜合防治措施
馬鈴薯病毒病導致的種薯嚴重退化、產量銳減已成為發(fā)展馬鈴薯生產的最大障礙。防治病毒病以抗病育種為主,并抓好以下環(huán)節(jié)。
2.1 生產田的選擇
原種基地設在地勢高寒,無蚜蟲或霧大、風大有翅蚜不易遷飛降落和蚜蟲很少的地方。種田四周應具備良好的防蟲防病隔離條件。在無隔離設施的情況下,種薯生產田應距離其他級別的馬鈴薯、茄科及十字花科作物和桃園5 000 m以上。在同一塊種薯生產田內不得種植其他級別的馬鈴薯種薯。鄰近的田塊也不能種植茄科(如辣椒、茄子、煙草和西紅柿等)及開黃色花的農作物(如油菜花和向日葵等)。
2.2 田間管理
種薯生產過程中應使用專用的農機具并采取嚴格的消毒措施,避免病害人為傳播。在生育期間發(fā)現病株及時拔除,消滅病毒侵染源,將病株小心裝入專用袋中,以防病株和健株接觸,同時清除病株地下部的母薯和新生塊莖。出苗后21~28 d即開始噴殺菌劑和殺蟲劑。每7 d噴1次,以防病害和蚜蟲的危害。
2.3 抗病毒品種的選用
晉薯16號、克新1號、冀張薯8號較抗病毒。其中晉薯16號脫毒種薯與防蚜避蚜化學藥劑防治、增施有機肥等措施的綜合防治方案效果最好。
2.4 無病毒種薯的留種和脫毒種薯種植的大力推廣
現在利用莖尖組織培養(yǎng)的技術獲得脫毒健康種薯已成為生產脫毒馬鈴薯的重要手段。脫毒種薯的生產程序:一是利用莖尖組織培養(yǎng)脫毒核心材料(試管苗)作為原始種源。二是利用脫毒試管苗擴繁。即利用單節(jié)莖切斷培養(yǎng)基扦插法擴繁試管苗,然后在防病條件下一般用網室、無基質氣培等方法生產種薯即為脫毒原原種或微型薯。三是用脫毒原原種在隔離條件下田間繼續(xù)繁殖原種、1代種薯,再用原種1代種薯繼續(xù)繁殖原種2代種薯,以后逐種繁育至良種1代、良種2代應用于大田生產。種薯的選用盡量用小整薯播種能有效地預防刀切傳染病毒。種薯的規(guī)格大小以15~30 g為宜。
2.5 化學藥劑的防治
馬鈴薯病毒病的化學防治主要是以防治蚜蟲等傳毒媒介,出苗后早期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莖葉噴霧防治蚜蟲,或5%啶蟲脒乳油300~450 mL/hm2對水600~750 kg/hm2或樂果乳劑2 000倍液,每隔7~10 d噴灑1次[5-6]。
3 參考文獻
[1] 段錦蕊.馬鈴薯病毒病的種類及防治方法[J].甘肅農業(yè),2014(24):77.
[2] 郝艾蕓,張建軍,申集平.馬鈴薯病毒病的種類及防治方法[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07(2):62-63.
[3] 李銀枝.淺論馬鈴薯病毒病危害現狀及防治措施[J].科學之友,2012(12):156-157.
[4] 劉慧萍.西吉縣馬鈴薯病毒病的癥狀表現及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5(23):147.
[5] 王子民,時家寧,宮海建.馬鈴薯病毒病的發(fā)生及防治[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9(7):118.
[6] 袁老沖,陳露萍,張沖云,等.馬鈴薯病毒病的發(fā)生及防治[J].云南農業(yè),2010(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