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英,齊振宏,朱萌
(華中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湖北省農村發(fā)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0)
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影響因素實證研究
——基于江蘇兩市的調查
韓成英,齊振宏*,朱萌
(華中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湖北省農村發(fā)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0)
研究和掌握種稻大戶這一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種糧積極性的影響因素對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適應農業(yè)專業(yè)化生產、合作化經營,穩(wěn)定糧食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于江蘇省兩市種稻大戶的抽樣調查數據,運用有序多分類logistic模型,分析種稻大戶人口變量、生產經營條件、技術信息因素、政策支持評價對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的影響。結果表明,種稻大戶的種糧積極性不高;種稻大戶戶主年齡、務農年收入、基礎設施建設、技術采用情況、參加培訓頻率、糧食補貼滿意度6個變量對江蘇省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產生了顯著影響;其次是受教育水平和土地流轉年限也是影響種稻大戶的種糧積極性的重要因素;是否參加保險、獲取技術渠道與土地流轉滿意度三個變量對種稻大戶的種糧積極性的影響不顯著。因此,為提高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提出了創(chuàng)新糧食補償機制;重視農業(yè)技術培訓;完善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規(guī)范土地流轉;加快農業(yè)保險立法進程。
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影響因素;有序多分類logistic模型;江蘇省
韓成英, 齊振宏, 朱萌. 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江蘇兩市的調查[J]. 農業(yè)現代化研究, 2016, 37(2):310-317.
Han C Y, Qi Z H, Zhu M.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lanting enthusiasm of large rice farm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two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2): 310-317.
保護和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近年來,為了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國家一號文件圍繞“三農問題”展開部署,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蒉r政策的實施,對于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糧食增長,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城鎮(zhèn)化和農業(yè)現代化的加快,適度規(guī)模經營是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的方向。種稻大戶(本研究中種稻大戶指的是水稻種植面積在3.33 hm2以上的農戶)作為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之一,是實現農業(yè)適度規(guī)模經營的重要載體,是資源集聚的載體和新生產力的代表。提高種稻大戶的種糧積極性,有利于稻米的專業(yè)化生產、合作化經營,實現規(guī)模效益、穩(wěn)定糧食生產[1]。因此,研究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如何,影響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進而有針對性的采取提高其種糧積極性的措施就顯得尤為必要。
目前,學者們對農民種糧積極性影響因素及如何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做了大量研究,這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論基礎。一是對農戶種糧積極性的高低及其原因分析。謝童偉和吳方衛(wèi)[2]、楊佳良等[3]認為糧食生產成本高、種糧比較效益低是種糧積極性不高的根本原因。姜天龍和郭慶海[4]認為應在轉移農業(yè)剩余勞動力的基礎上實現糧食生產的規(guī)模經營。Yu和Jensen[5]、賈貴浩[6]認為農業(yè)補貼可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二是對農戶種糧積極性影響因素的分析。如袁寧[7]研究發(fā)現糧食補貼政策對種糧積極性有顯著的積極作用。 Gale 等[8]、杜輝等[9]認為農業(yè)新技術、良種應用效果受限制是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崔奇峰等[10]、周振等[11]研究指出,種糧成本對農戶種糧積極性的抑制作用要遠大于糧食直補的促進作用。王愛麗等[12]認為種糧收益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影響農戶種糧積極性的主要因素。三是對某一項政策的實施效果及提高農戶種糧積極性的對策分析。如蔣和平和吳楨培[13]認為按現在實施的糧食補貼模式并不能有效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張建杰[14]研究發(fā)現,農戶種糧的動機受到種植規(guī)模的影響。周清明[15]通過研究表明,糧食價格、種糧規(guī)模、產業(yè)化組織服務程度以及農民年齡的個體特征變量與農民種糧意愿呈正相關關系;農民受教育程度、農資價格與農民種糧意愿呈負相關關系。董若愚和伍萬云[16]指出糧食產業(yè)化經營,確保農民生產糧食的合理利潤,進而從根本上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賈貴浩[17]認為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以調動農戶糧食生產積極性。
以往研究中,我們不難看出,多數研究是針對傳統(tǒng)農戶即散戶的研究,且宏觀政策理論研究多于實證研究。對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的影響因素研究還十分少見。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種稻大戶的快速發(fā)展既是對農業(yè)生產模式的創(chuàng)新,也是對土地經營機制的有益探索,本文選擇江蘇省為研究區(qū)域,以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為研究重點,對影響江蘇省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的因素進行定量研究,以期為促進農戶適度經營規(guī)模、實現規(guī)模效益,推進農業(yè)現代化提供決策依據和參考。
本研究將影響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的影響因素歸納為種稻大戶人口變量、生產經營條件、技術信息特征、政策支持評價四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1)種稻大戶人口變量:本研究選擇的種稻大戶人口變量主要包括年齡、受教育水平、務農年收入三個因素。農戶的年齡和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對新事物的認知和接受能力。不同年齡段的農民對農業(yè)技術的接受程度不同,對農業(yè)培訓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因此,對農業(yè)生產經營的積極性會有所差異。農戶的人均年收入是經濟實力的主要指標,經濟實力越強,越傾向于采用先進的農業(yè)技術,購買先進的農業(yè)機械,進而提高生產經營能力,具有較高的積極性。
2)生產經營條件:生產經營條件主要包括基礎設施條件、是否參加農業(yè)保險、土地流轉年限三個因素。種稻投入中灌溉投入費用不容忽視,完善基礎設施尤其是水利設施建設,將影響農戶的種糧積極性。如水利設施不完善,由于條件限制,灌溉的單價較高,將增加農戶的種糧成本。農業(yè)保險是保護農業(yè)生產、保障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對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發(fā)展農業(yè)保險,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業(yè)抗風險能力,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而且有利于促進農村金融創(chuàng)新,破解農戶貸款難題。完善的農業(yè)保險制度能夠增強農戶對糧食種植預期的信心,提高農戶種糧積極性。因農業(yè)生產需要大量的要素投入,土地流轉使種稻大戶獲得了更多的土地要素,農戶在對土地進行生產投入時會考慮到土地流轉是否已到或即將到期,如土地流轉頻繁則會影響種稻大戶的種糧積極性。
3)技術信息因素:技術信息因素包括獲取技術渠道的種類、技術采用情況、參加培訓頻率三個因素。種糧生產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科技的進步和推廣[18]。而提高糧食生產率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從而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技術的掌握與采用對農戶種糧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與保障,技術來源渠道廣,農戶容易獲得技術信息與品種信息,則在農業(yè)生產中的產出效率較高,技術培訓是技術推廣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農民獲得技術信息的重要途徑,經常參加技術培訓的農戶能夠掌握更多的種糧技術與技巧,進而提高種糧產出,增加收入,影響種糧積極性。
4)政策支持評價:政策支持評價主要包括糧食補貼滿意度、土地流轉滿意度兩個因素。已有研究發(fā)現國家政策的實施顯著影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但政策的實施效果決定了其對農戶種糧積極性影響的大小,農戶對國家政策的實施效果是否滿意,對當前的土地流轉是否滿意都將對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產生影響。因此,本研究采用種稻大戶對國家糧食補貼滿意度及對土地流轉滿意度這兩個變量來說明種稻大戶對國家政策支持的評價,研究其對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影響的路徑及大小。
綜上所述,提出本文理論分析框架模型(圖1)。
圖1 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影響因素的分析框架及假說模型Fig. 1 Hypothesis model for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plating enthusiasm of large rice farms
2.1 數據來源
江蘇省是我國水稻種植的主要省份之一,其農業(yè)規(guī)模種植發(fā)展相比其他地區(qū)較為進步,蘇南地區(qū)是江蘇省水稻生產的主產區(qū),以無錫和蘇州為典型,因此,選擇江蘇省蘇南地區(qū)種稻大戶為調查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據統(tǒng)計,2014年無錫市水稻產量9 097 kg/hm2,連續(xù)3年水稻產量穩(wěn)定在9 000 kg/hm2以上,為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蘇州市注重完善農業(yè)發(fā)展空間布局,加強現代化標準農田建設,落實水稻生產永久性保護面積,截至2013年底,蘇州市共建成33個水稻高產增效創(chuàng)建示范片,總面積達24 533.3 hm2。兩市種稻大戶這一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是水稻種植的主力軍。
本研究所采用的數據來源于課題組2013年7月在江蘇省蘇州市、無錫市進行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水稻產業(yè)技術調研”。調研方法采用入戶面對面深度訪談或自填問卷調查。根據相關統(tǒng)計公式確定樣本容量為n,,其中,e為容許的抽樣誤差(本次調研取5%);p為總體成數(本次調研取0.5);z為標準化正態(tài)變量,為保證準確度,本次調研置信度選用95%,對應z值為1.96,計算得到樣本容量約為385。結合以往調研經驗,考慮到調研的回收率和有效率,本次調研擴充了一定樣本量,最終確定樣本量為412。因此,本次共發(fā)放問卷412份,回收問卷412份,根據本研究的研究需要,剔除無效問卷17份,最后得到有效問卷395份,問卷有效率為95.9%。調查樣本共涉及到蘇州市與無錫市下屬4個縣級市的17個鄉(xiāng)鎮(zhèn)的行政村(表1)。
2.2 變量選擇
調查問卷的設計主要是在文獻研究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本研究目的,針對模型中的各項假說設計具體問題,調查包含了種稻大戶的相關信息,包括種稻大戶的個體信息、生產經營條件、技術信息因素、政策支持評價等相關題項。主要是為了解和把握可能影響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的個體特征因素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包括經營條件、技術、政策等方面。問卷及模型中的變量和賦值見表2。
2.3 模型選擇
考慮到農戶種糧積極性的主觀意識性較強,直接測量缺乏科學性,因此本研究調查問卷中農戶的種糧積極性主要通過農戶類型以及農戶是否愿意擴大種植面積、是否愿意增加設施投入、是否愿意有償使用農業(yè)技術四個方面來體現,每一題項“否”賦值為0分,“是”賦值為1分(其中,“兼業(yè)”賦值為0分,“純務農”賦值為1分),若四項得分為0分,表示農戶種糧積極性非常低;若四項得分為1分,表示農戶種糧積極性比較低;若四項得分為2分,表示農戶種糧積極性一般;若四項得分為3分,表示農戶種糧積極性比較高;若四項得分為4分,表示農戶種糧積極性非常高,即可以將本研究中種稻大戶的種糧積極性分為5類,且這5類是有序的,因此選用有序多分類Logistic模型作為本研究的分析工具。
表1 調查地區(qū)分布及有效問卷統(tǒng)計Table 1 Investigating regions and the number of valid questionnaires
表2 假說模型的變量定義Table 2 Variable definitions of hypothesis model
在本研究中,分類變量y(y=1, 2, 3, 4, 5)表示種稻大戶的種糧積極性(1表示非常低,2表示比較低,3表示一般,4表示比較高,5表示非常高)。其中,P(y=j)表示種糧積極性屬于分類j的概率,P(y ≤ j)表示分類j及以下類別的累積概率。
與二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類似,累積的Logistic回歸模型可以表示為:
運用SPSS17.0 統(tǒng)計軟件對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的影響因素進行有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
3.1 統(tǒng)計描述性分析
總體上看,江蘇省種稻大戶的種糧積極性不高。種糧積極性比較高和非常高的農戶僅占總樣本量的5.1%,種糧積極性比較低和非常低的農戶占65.3%,另有29.6%的農戶種糧積極性一般。從年齡分布來看,年齡為50歲及以下的戶主占79.5% (表3),可見,調研地區(qū)規(guī)模種植戶的主體是年輕人;從受教育水平來看,77.7%的戶主受教育水平為初中及以上,這說明種稻大戶的總體受教育水平較高。從種稻大戶人均務農年收入來看,調查樣本種稻大戶的平均人均年收入為5.93萬元,19.2%的種稻大戶務農人均年收入5-10萬元,5.6%的樣本在10萬元以上。在對種糧收入的滿意度方面,56.5%的種稻大戶對種糧收入感到比較不滿意,其次是一般滿意占調查樣本的25.1%,僅有4.9%的種植戶比較滿意或很滿意。這說明雖然江蘇省種稻大戶人均務農年收入相對傳統(tǒng)種植戶來說已較為可觀,種稻大戶人均務農年收入為5.93萬元,傳統(tǒng)散戶人均務農年收入為1.27萬元[19],即種稻大戶較傳統(tǒng)散戶來說收入有了較大提高,實現了一定的規(guī)模效益,但規(guī)模收益仍然沒有達到種稻大戶的心理預期;種稻大戶人均務農年收入較傳統(tǒng)水稻種植散戶相對較高,也表明適度規(guī)模經營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
表3 樣本描述性統(tǒng)計狀況Table 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samples
在土地流轉方面,調查樣本中存在土地流轉的種稻大戶有347戶,占總樣本的87.8%,其中,簽訂土地流轉簽訂合同的為298戶,占土地流轉樣本的85.9%,未簽訂土地流轉合同的為49戶,占土地流轉樣本的14.1%,分別占總樣本的75.4%和12.4%,12.2%的農戶未參加土地流轉。可見在土地流轉方面仍然存在不規(guī)范現象,農戶仍然存在傳統(tǒng)的口頭約定、親戚代種等行為,這種約定存在不確定性。
在參加農業(yè)技術培訓方面,調查樣本中參加過農業(yè)技術培訓的有380戶,占總樣本的96.2%,但參加過培訓的種稻大戶其參與培訓頻率相對較低,其中,41個種稻大戶參加培訓較多或很多,230個種稻大戶較少或很少參加培訓,分別占總樣本的10.4%和58.3%,可見,種稻大戶對技術培訓的參與率較高,但參加頻率較低,重視程度不高。
3.2 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影響因素分析
從估計結果可以看出,種稻大戶人口變量中年齡、受教育水平、務農年收入分別通過了1%、5%、1%水平下的顯著檢驗;生產經營條件變量中,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流轉年限分別通過了1%和5%水平下的顯著檢驗;技術信息條件中,技術采用情況和參加培訓頻率均通過了1%水平下的顯著檢驗;政策支持評價中對糧食補貼的滿意度通過了1%水平下的檢驗(表4)。
1)種稻大戶人口變量的影響。種稻大戶戶主年齡的估計系數在1%的顯著水平下為負,說明種稻大戶戶主的年齡與其種糧積極性呈負相關關系。原因可能是,種植水稻需要付出一定的體力和精力,種稻大戶戶主的年齡越大,其體力和精力會不如以前,甚至越來越差,種糧積極性會降低。因此,種稻大戶戶主年齡越大,其種糧積極性越低。
種稻大戶戶主受教育水平的回歸系數為-0.251,在5%的水平下顯著通過檢驗,說明種稻大戶戶主的受教育水平顯著影響其種糧積極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受教育水平與種糧積極性呈負相關關系。也就是說,普遍來講,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其種糧積極性不一定越高。究其原因,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所能從事的工作的選擇性就越大,特別是農業(yè)的比較效益較低的情況下,對從事糧作經營的積極性往往偏低。
種稻大戶務農年收入的參數估計通過了1%的顯著水平檢驗,且系數為正。說明種稻大戶的種糧積極性高低和務農年收入正相關,收入低的積極性低,反之,則積極性高。在同等成本條件下,種稻大戶的務農年收入越高,其種植收益越大,創(chuàng)造的利潤就越多,農戶的種糧積極性就越高。對于務農收入較低的農戶來說種糧并不是增加收入的最佳途徑[7],所以他們不愿意繼續(xù)擴大種糧的面積和增加種糧技術及設施投入等,種糧積極性往往不高。因此,增加農民務農收入有利于提高農戶種糧積極性。
2)生產經營條件變量的影響。農業(yè)基礎設施條件因素的參數估計在1%的水平下顯著,且方向為正,說明農業(yè)基礎設計建設對農戶的種糧積極性有顯著影響。尤其是對種稻大戶來講,由于農業(yè)的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強,基礎設施條件建設顯得更為重要。如農田水利建設,包括防洪、防澇、引水、灌溉等設施建設;農產品流通重點設施建設;農業(yè)教育、科研、技術推廣和氣象基礎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越完善,種稻大戶的種糧積極性越高。
表4 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影響因素的Logistic分析結果Table 4 Logistic analysis resul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planting enthusiasm of large rice farms
是否參加農業(yè)保險與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存在不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分析其原因,我國農業(yè)保險的發(fā)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至今仍未建立統(tǒng)一的農業(yè)保險法規(guī)體系。2012年國務院公布施行《農業(yè)保險條例》,2015年兩會首次提出關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保險法》的議案?,F行的農業(yè)保險保額普遍很低,以成本保險為主,彌補的損失程度不高,且農業(yè)保險屬于先繳納后保障,農戶參保的積極性不高。同時,江蘇省屬于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基礎設施相對較好,對農民而言,存在“信天不信保”的僥幸心理。
土地流轉年限在5%的水平下通過顯著檢驗,且方向為正。說明對江蘇省種稻大戶來講,土地流轉年限越長(本研究調查的年限分為1年,2-5年,5年以上)農戶的種糧積極性相對越高。這與農業(yè)的生產經營特性及種稻大戶的糧作經營規(guī)劃有關,土地流轉年限較長的種稻大戶,更傾向于從長遠考慮,增加土地投入、技術投入以及設施投入。
3)技術信息因素變量的影響。獲取技術渠道因素與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存在正相關,但是不顯著。調研中,獲取技術渠道主要包括周圍農戶、農技推廣人員、電視報刊、親戚朋友、家里人、種子公司、經驗等,通過農技推廣人員獲取技術的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相對較高,但是,種稻大戶大部分的技術來自于周圍農戶或者自己以往的種植經驗,因此,相對于技術渠道的來源,獲取技術渠道的種類并不直接影響種稻大戶的種糧積極性,即其影響不顯著。這一點在實際的調研訪談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技術采用情況顯著影響種稻大戶的種糧積極性,通過了1%水平下的顯著檢驗,且方向為正,說明現代農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農業(yè)技術的應用,耕地規(guī)模較大的農戶對于農業(yè)技術的關注程度也較高,農業(yè)先進技術的采用能夠節(jié)約勞動力成本及水稻生產成本,從根本上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進而提高種稻大戶的種糧積極性,使種稻大戶的糧作經營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參加培訓頻率在5%的水平下通過了顯著檢驗,且方向為正,說明參加培訓越多的種稻大戶,其種糧積極性也相對較高。農業(yè)技術培訓是農業(yè)技術推廣的重要途徑,是促進農戶采納農業(yè)技術的重要手段,對于種稻大戶來說,了解規(guī)模經營的先進技術及信息,能夠更好的進行糧作經營,實現規(guī)模效益。
4)政策支持評價變量的影響。種稻大戶對糧食補貼的滿意度通過了1%水平下的顯著檢驗,且方向為正,說明目前糧食補貼政策對種稻大戶的種糧積極性有顯著的調節(jié)作用,這與已有研究結果[7,10]一致,即糧食補貼可以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土地流轉滿意度因素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種稻大戶對土地流轉狀況很滿意和比較滿意分別為2.0%和2.6%。調研中,我們發(fā)現,種稻大戶的土地流轉中,參加過土地流轉的種稻大戶比例為87.8%,簽訂土地流轉合同的比例為85.9%。即絕大多數種稻大戶的土地是通過流轉得到的,由于國家倡導土地流轉,鼓勵發(fā)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guī)模經營,土地流轉發(fā)展迅速,流轉費用也開始提高,使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盈利空間不斷縮小,加大了種稻大戶種糧的壓力。同時,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有待進一步加強規(guī)范管理,調查中發(fā)現,農戶土地流轉的方式帶有隨意性,有些農戶并沒有簽訂土地流轉協(xié)議,憑交情或親情等達成了口頭契約而進行租種,主觀性強,導致對農戶的種糧積極性的影響不顯著。
4.1 結論
研究表明,種稻大戶的種糧積極性較低;種稻大戶戶主年齡、務農年收入、基礎設施建設、技術采用情況、參加培訓頻率、糧食補貼滿意度6個變量對江蘇省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產生了顯著影響,其次是受教育水平和土地流轉年限也是影響種稻大戶的種糧積極性的重要因素,是否參加保險、獲取技術渠道與土地流轉滿意度三個變量對種稻大戶的種糧積極性的影響不顯著。
提高種稻大戶的種糧積極性仍然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農村勞動力結構存在老齡化現象,面臨“誰來種田”的嚴峻形勢;種糧收入低嚴重影響農戶的種糧積極性;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和技術培訓的缺失也是影響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的原因;糧食補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種稻大戶的種糧積極性,但作用有限。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規(guī)范的土地流轉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種稻大戶的種糧積極性。農業(yè)保險和技術培訓力度不夠,對種糧積極性的激勵作用沒有得到真正發(fā)揮,農戶對土地流轉的滿意度有待提高。
4.2 政策建議
1)堅持和完善糧食補貼政策,創(chuàng)新補償機制。實證數據表明種稻大戶糧食補貼的滿意度對種糧積極性總體上具有很強的正效應。應該在現有糧食補貼政策的基礎上,繼續(xù)推行并不斷完善,加大糧食直接補貼政策的普及率,提高糧食直接補貼的標準,使更多的種稻大戶享受到惠農政策,進一步調動種稻大戶這一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的種糧積極性。同時,創(chuàng)新補償機制,建立糧食主產區(qū)利益動態(tài)補償機制,如扶持糧食主產區(qū)糧食加工企業(yè)產業(yè)鏈條的延伸,提高農業(yè)增值收入,建立銷區(qū)對產區(qū)的補貼制度等[6]。
2)重視農業(yè)技術培訓,培養(yǎng)新型農民。關注種稻大戶的信息及技術需求,重點開展新科技、新知識、現代信息技術等實用技術培訓,引導種稻大戶掌握科學種田技術,培養(yǎng)造就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加大對種稻大戶的科技支持力度,促進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糧食生產的規(guī)模效益,推進農業(yè)發(fā)展的現代化經營。
3) 完善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農田水利建設對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政府要采取多種投資渠道,加大對水利、農業(yè)基礎設施維修和改建力度,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這對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種稻大戶的激勵作用更加明顯。同時,應對糧食主產區(qū)實施農業(yè)綜合開發(fā)戰(zhàn)略,實施政府主導加市場聯合的開發(fā)方式,采取部分開發(fā)研究無償投入的同時,利用政策引導集體、農民和社會各界增加對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為種稻大戶的糧作經營提供良好的生產經營條件。
4)進一步完善和規(guī)范土地流轉制度。我國人多地少,農村土地流轉是實現糧食生產規(guī)模化經營的重要途徑,而土地流轉是否規(guī)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種稻大戶的種糧積極性。引導廣大農民群眾積極參與實現規(guī)?;洜I,規(guī)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行為,逐步完善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的監(jiān)督機制,提升群眾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對于土地流入與流出均制定相應的優(yōu)惠政策和實施意見,實施規(guī)范管理,明確流轉年限,形成適度經營規(guī)模,為培育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提供土地經營要素,提高種稻大戶的經營預期,進而提高其種糧積極性。
5)加快農業(yè)保險立法進程,提高保險保障程度。適度規(guī)?;洜I無疑是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的方向,規(guī)模戶相應承擔的風險也在加大,如果遇到自然災害,種糧大戶的損失將更慘重。農業(yè)保險法的制定將在農業(yè)保險市場失靈的條件下,規(guī)范國家對農業(yè)經濟的干預。農業(yè)保險應強調雙方當事人的責任和義務,國家發(fā)揮積極的主導作用,社會效益優(yōu)先,兼顧經濟效益,增加保障程度高的農業(yè)保險產品的供給;同時,農業(yè)保險應注重將法律規(guī)范和技術規(guī)范相結合,以保障其可操作性。
[1] 萬潔, 李偉, 趙肖柯. 種稻大戶高產優(yōu)質技術需求意愿影響因素實證分析——以江西省為例[J]. 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 12(2): 196-203. Wan J, Li W, Zhao X K. Scaled rice farmers' demand for high yield and quality technology—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surveys in Jiangxi province[J]. Journal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3, 12(2): 196-203.
[2] 謝童偉, 吳方衛(wèi). 糧食利潤及補貼估算與最佳補貼方式分析——基于動態(tài)最優(yōu)化視角[J]. 農業(yè)技術經濟, 2011(1): 42-47. Xie T W, Wu F W. Profit and food subsidy estimate and the best way of subsidies[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1(1): 42-47.
[3] 楊佳良, 龐念偉, 孫云. 陜西關中地區(qū)農民種糧積極性研究[J].陜西農業(yè)科學, 2013(6): 202-204, 219. Yang J L, Pang N W, Sun Y. Research on Guanzhong farmers’enthusiasm for growing grain[J]. 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6): 202-204, 219.
[4] 姜天龍, 郭慶海. 農戶收入結構支撐下的種糧積極性及可持續(xù)性分析——以吉林省為例[J]. 農業(yè)經濟問題, 2012(6): 14-20, 110. Jiang T L, Guo Q H. Producers' enthusiasm for grain production and policy support under the income structure: Case of Jilin province[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2(6): 14-20, 110.
[5] Yu W S, Jensen H G. China’s agricultural policy transition:impacts of recent reforms and future scenari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0, 61: 343-368.
[6] 賈貴浩. 基于糧食安全的耕地流轉問題研究[J]. 宏觀經濟研究, 2014(8): 47-53. Jia G H. Circul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based on food security issues[J]. Macroeconomics, 2014(8): 47-53.
[7] 袁寧. 糧食補貼政策對農戶種糧積極性的影響研究——基于農戶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J]. 上海財經大學學報, 2013, 15(2):63-70. Yuan N. Grain subsidies to farmers to grow grain—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household survey[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3, 15(2): 63-70.
[8] Gale F, Lohmar B, Tuan F. China's new farm subsidies[R]. Electronic Outlook Report from the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USDA-ERS WRS-05-01, 2005.
[9] 杜輝, 張美文, 陳池波. 中國新農業(yè)補貼制度的困惑與出路:六年實踐的理性反思[J]. 中國軟科學, 2010(7): 1-7, 35. Du H. Zhang M W. Chen C B. Puzzles and way of Chinese new agricultural subsidy system: Six years of rational reflection practice[J]. China Soft Science, 2010(7): 1-7, 35.
[10] 崔奇峰, 周寧, 孫翠清, 等. 糧農綜合補貼對農戶種糧積極性的影響分析——以內蒙古太仆寺旗種植業(yè)農戶為例[J]. 農業(yè)經濟, 2014(1): 69-72. Cui Q F, Zhou N, Sun C Q, et al. Analysis on farmers growing grain affecting of FAO general subsidies[J]. Agricultural Economy,2014(1): 69-72.
[11] 周振, 譚智心, 鐘真. 糧食直補對農戶種糧積極性的影響[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13(4): 24-36. Zhou Z, Tan Z X, Zhong Z. Effect of grain subsidies to farmers to grow grain[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4, 13(4): 24-36.
[12] 王愛麗, 欒義君, 朱莉雅. 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激勵機制研究——基于委托代理機制的視角[J]. 新疆農墾經濟, 2009(1): 9-12. Wang A L, Luan Y J, Zhu L Y. Research incentives enthusiasm of farmers to grow grain[J]. Xinjiang State Farms Economy, 2009(1):9-12.
[13] 蔣和平, 吳楨培. 湖南省汨羅市實施糧食補貼政策的效果評價——基于農戶調查資料分析[J]. 農業(yè)經濟問題, 2009(11):28-32. Jiang H P, Wu Z P. Effect evaluation of grain subsidy policy of Hunan Miluo—Based on household survey[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9(11): 28-32.
[14] 張建杰. 惠農政策背景下糧食主產區(qū)農戶糧作經營行為研究——基于河南省調查數據的分析[J]. 農業(yè)經濟問題,2007(10): 58-65, 111-112. Zhang J J. Behavior management research preferential agricultural policy context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of farmer—Based on survey data of Henan[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07(10): 58-65, 111-112.
[15] 周清明. 農戶種糧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 農業(yè)技術經濟,2009(5): 25-30. Zhou Q M. Analysis on factors of farmers' growing grain willingness[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09(5): 25-30.
[16] 董若愚, 伍萬云. 產業(yè)化經營是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必由之路[J]. 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 14(6): 47-52. Dong R Y, Wu W Y.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protect farmers' enthusiasm for growing grain[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5, 14(6): 47-52.
[17] 賈貴浩. 城鎮(zhèn)化背景下糧食主產區(qū)利益動態(tài)補償問題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 2013(12): 20-25, 52. Jia G H. Interests Compensation of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under urbanization dynamic[J]. Macroeconomics, 2013(12): 20-25,52.
[18] 齊振宏, 王培成, 喻宏偉, 等. 稻農選擇新技術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 中國科技論壇, 2009(9): 123-128. Qi Z H, Wang P C, Yu H W, et al. Study on factors for selecting the new technology of rice farmers empirical[J].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2009(9): 123-128.
[19] 朱萌, 齊振宏, 羅麗娜, 等. 不同類型稻農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行為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湖北、江蘇稻農的調查數據[J].農業(yè)現代化研究, 2015, 36(4): 624-629. Zhu M, Qi Z H, Luo L N, et al.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adoption of the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by different types of rice farms: Case study of rice farms in Hubei and Jiangsu provinces[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2015, 36(4): 624-629.
(責任編輯:童成立)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lanting enthusiasm of large rice farm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two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HAN Cheng-ying, QI Zhen-hong, ZHU Meng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and Hubei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Study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planting enthusiasm of large rice farms, a new type of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tecting farmers' enthusiasm, adapting to agricultural specialization, co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stabilizing grain production. Based on large rice farm survey data of Suzhou and Wuxi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applying the ordinal logistic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our groups of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planting enthusiasm of large rice farms, including the population variables, ric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conditions, technical factors, and the information policy supports. Results show that: 1) large rice farms' planting enthusiasm was low; 2) 6 variable, including the ages of the household members, farm income,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training frequency, and grain production subsidy satisfaction,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planting enthusiasm of large rice farms in Jiangsu province; 3) the educational levels and duration of land circulation are also important factors; and 4) whether or not purchase insurance, technology accessibility,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land circulation channels did not impose significant impact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to incentivize the planting enthusiasm of large rice farms: creating innovative grain production compensation mechanism,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agricultural technical training, improving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enhancing and standardizing the land circulation system, and perfecting agricultural insurance legislation system.
large rice farms; planting enthusiasm; influencing factors; ordinal logistic model; Jiangsu Province
the Key Project of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1AZD107);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Program of China (2012BAD04B12); Melinda Gates Bill Foundation (51587-3).
QI Zhen-hong, E-mail: qizhh@mail.hzau.edu.cn.
08 May, 2015; Accepted 28 September, 2015
F307.1
A
1000-0275(2016)02-0310-08
10.13872/j.1000-0275.2015.016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1AZD107);國家科技計劃支撐項目(2012BAD04B12);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項目(51587-3)。
韓成英(1982-),女,山東日照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水稻經濟行為研究;E-mail: cyhan0225@163.com;
齊振宏(1964-),男,安徽安慶人,留英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水稻經濟行為研究,E-mail: qizhh@mail.hzau.edu.cn。
2015-05-08,接受日期:201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