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春燕
摘 要:逆反心理,又稱逆向心理或對抗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態(tài)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這種現象在處于初中學生表現得尤為明顯,其強烈的逆反性、對抗性對學生的心理發(fā)育、日常學習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發(fā)展,將有可能造成學生的心理缺陷,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將來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因此,認清逆反心理的實質,尋求疏導逆反心理的策略顯得更為重要。
關鍵詞: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疏導策略
一、初中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分析
第一、外部因素。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錯誤的輿論氛圍。這種輿論氛圍既能給中學學生認識活動造成困難,也能使他們同其他人的人際關系和所采取的行動帶來不利的影響。如有的學生把尊敬老師看成是“溜須拍馬”,把向老師匯報情況幫助同學進步說成是“打小報告”、“出賣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譏為“傻瓜”等等,這樣的認識一旦在班集體中形成一種錯誤的輿論氛圍,就會導致學生認知障礙,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二)學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誤。其一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時采取了強制的或觸犯學生個性的方式。中學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識,他們強烈地要求受到社會的承認和尊重,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不能掉以輕心,不要認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論怎樣向學生提出,學生總是應該而且也是能接受的。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卻常常適得其反,不尊重學生是造成師生關系不融洽和對立的常見原因。其二是教育者處理問題不當,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教育者對問題的不同處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對學生實際行為的肯定或否定,只憑主觀臆測就作這樣或那樣的處理,對學生采取不公正的態(tài)度,甚至未經深思熟慮,不問青紅皂白,采取過激的措施,如罰站、辱罵、趕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其三還有教育者教育教學方法的生硬、呆板。
(三)家庭和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中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不僅僅局限在學校范圍內,社會、家庭中的許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會給子女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和失落感;學生在家庭中得不到應有的溫暖和鼓勵,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長對子女要求過高,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會導致子女過大的心理壓力,也容易出現逆反心理;社會影響因素更加廣泛復雜,內容、形態(tài)、渠道也多種多樣,但影響較普遍的是社會輿論、社會風氣和人們的社會逆反心態(tài)。如社會上的不正之風,不良媒體等,都可能對學生的思想認識造成危害,腐蝕他們的心靈,導致極端的逆反心態(tài)的產生。
可見,外界的種種不良因素的影響,會使中學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定勢,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視的。
第二、 內在因素。初中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不是很高,抽象邏輯思維已開始占主導地位,但屬于“經驗型”的辯證思維還沒有得到發(fā)展,雖已能獨立批判地思考問題,不迷信權威,喜歡懷疑與爭論,對權威的見解不輕信盲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思維品質的發(fā)展還不是很成熟,加上社會閱歷較淺,辯證思維水平有限,因此看問題比較片面、偏激,遇事愛鉆牛角尖,不能全面客觀、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加之初中生好奇心強烈,初中生情緒體驗強烈,且情緒變化大,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自我控制能力較弱,行動草率。
根據產生逆反心理的主客觀原因,要防止和消除中學生逆反心理,也要從主、客觀兩方面加以把握:
二、外部保障
老師和家長要更新觀念,改革教育方法,摒棄傳統教育方式中的弊端,創(chuàng)造符合中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方法,特別要注意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心和愛護。
(一)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真心愛護學生。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尊重學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二)注重事實,耐心勸導學生改正錯誤。家長和教師在批評和矯正學生的錯誤時,要注意擺事實講道理。不要讓學生在認識錯誤時感覺到害怕,更有種“等著挨批”的感覺,如果教師和家長并未這么做,而是表示理解,等待學生自己認識錯誤,自己改正,這樣一來,最終的教育效果可能會更好。
(三)積極、鼓勵代替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常言道: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缮鐣睦韺W家卻認為:在人們的心靈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贊美。贊美是一種鼓勵,它在人們心屢深處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種的是奮進向上的種子;它是一種興奮劑,讓人更加充滿活力和精神;贊美還是一種認可,一種肯定,能使人們堅定發(fā)展的方向。
三、主觀上努力
(一)中學生要提高自我意識水平。首先要加強自我修養(yǎng),提高自我意識 水平,提高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學會全面、客觀、辯證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正確認識社會、認識人生。
(二)正確對待家長、教師的教育和幫助。家長、教師的有些方法可能不恰當,甚至是錯誤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出發(fā)點是好的、正確的。學生要學會理解家長、教師的心,原諒他們的做法。
總之,在中學生自我意識形成過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它對中學生心理的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逆反心理”并不能很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反而助長中學生的消極情緒。逆反的心理、行為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會導致中學生對人對事產生多疑、偏執(zhí)、冷漠、不合群、對抗社會等病態(tài)性格。
因此,弱化“逆反心理”是非常必要的。當前教育實踐特別是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如何處理中學生逆反心理問題也日益顯得重要。由于中學生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樣性,范圍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關鍵在于教育者要正確對待中學生中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時機進行全面、細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中學生要深知自己無論是在身體上、知識上和心理上都還沒有發(fā)展成熟,很多方面需要成人的指導和幫助,應該虛心學習,勤思考,勤總結,培養(yǎng)自己的積極情緒和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加強社會責任感,使自己健康地成長起來。
參考文獻:
[1]陳愛華.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現成因及其疏導[J].陜西教育(行政版),2009(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