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張?zhí)彀拿?,在于選擇后的不改悔與踐行時的篤定。現在,她在英國做一個紀錄片后期。鏡頭對準的是誰?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們。
作者簡介
張?zhí)彀?,導演,畢業(yè)于英國國家電影電視學院紀錄片導演專業(yè),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曾就職于英國廣播公司(BBC)從事紀錄片拍攝制作工作。回國至今作為職業(yè)紀錄片導演往返于國外國內拍攝制作紀錄片。
在電臺做制片人的時候,一個星期里,幾乎每天晚上都有我們的節(jié)目。那時,我們專門設立了一個欄目來播放紀錄片。本著對紀錄片本能的好奇,申請報考了英國國家電影電視學院。國家電影電視學院是世界排名第一的電影學院,特別是紀錄片導演專業(yè),一年全世界只招收七名學生。申請這個專業(yè)時,我還不是很了解紀錄片。只是拿著在電視臺拍的一個自己認為滿意的片子去申請。面試的時候,教授問我:“你的作品,我們看了覺得很好,但是我請你告訴我:如果要求你修改的話,你會怎么改?”我聽了有點蒙,覺得片子很好,才會拿來申報的。如果修改的話,當時能想到的就是把人物的故事再挖掘一些。老師皺皺眉,我說,正是因為不知道,我才來學習的,請你告訴我你的建議。老師說:你為什么要用解說詞呢?”其實,我覺得這句話就也點明了,紀錄片相對核心的一個點:紀錄片就是——TellYou Truth。每一個故事都是由人物和它本身的故事去傳達。在精彩的故事面前解說總是多余的。BBC縮短了認識自己的距離.同時也加快了我回國的步伐。國外拍片制作不同于國內的環(huán)境,不同的語境,作為導演,很多時候很難妥協。中國人要講中國人的話,用中國人的視角解讀世界。當時我就想盡快回國拍紀錄片,因為我是中國人,骨子里我最了解的是我的民族,我的國家。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是不可能融入的,做好自己,帶著微笑理解包容就可以了。一直以來,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興趣和包容度,都是遠遠超過西方人對中國的興趣和包容度的?!赌蟻喌墓适隆帆@“2014行者影像節(jié)金幀獎一最佳人文影片”。該片歷時三年,足跡遍布印度、不丹、尼泊爾三國18座城市,行程三萬多公里。記錄了不同尋常的人一恒河上世代船夫家庭,奧迪西舞大師,貧民窟里的奧斯卡女明星,雪山飛行員和推行“國民幸福指數”的不丹國王。拍攝之初,只有一百多字的故事構想。具體的人物、畫面取景,都是我們到當地,對當地真實感受的記錄。除了采訪之外,畫面都是即興跟拍的。素材量大,細節(jié)豐富,成本的原因,我們只有一個組,一位導演。所以,拍攝回來之后,梳理素材的過程,差不多用了九個月的時間。三年完成成片,兩個版本共十集?,F在看下來,有評論說《南亞的故事》在敘述上是直接電影、商業(yè)紀錄片和作者紀錄片的合體,是一部回歸紀錄片本體的紀錄片。作為我自己來說,內心覺得怎么好看,就怎么講。拍攝時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不丹,人內心的定力和幸福感吸引了我,我覺得幸福感是源于定力的。當時,和我們工作的不丹制片叫多吉,一位28歲的青年,他平時性格非常非常的開朗。特別喜歡喝酒。他每天工作完后,就用中文跟我說:“天,我可以休息兩個小時嗎?”我說:“當然可以,你已經很累了?!焙髞砦也虐l(fā)現,他每天這兩個小時其實是去喝酒了,而且每次他都會喝得臉紅紅的。我對他產生了一些懷疑。但是,有一天他的一個舉動,讓我特別驚訝。那天,我們去到老虎寺,他平時是一個我們中國人說的“皮孩兒”,一進到寺廟里,瞬間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內心的那種嚴肅以及在廟堂里的敬畏感,馬上就出來了。他能分場合,當他在佛前的時候,他長跪的時候,身體的每一部分都深深地貼在地上。那一瞬間轉變之迅速,給我的印象非常非常的深刻。從而我也在想,人的幸福感從何而來?不丹,是一個“幸福”的國家。我們當時采訪不丹國王的老師卡馬·尤拉,他說:“幸福不是說什么也不做就可以得到的,人的幸福感是需要學習的?!辈坏?,從整個國家的宗教、體制等各個方面建立了一個學習幸福的體系,讓人們努力地去尋找自己的幸福。也是在不丹,印象最深的攝影師(不丹唯一一家電視臺)穿著民族服飾(不丹的國服“果”),拿著攝影機,讓我覺得很酷。那個攝影師從東部山區(qū)來城里打工,工資低,所以每天只吃一頓簡單的晚飯來存錢買攝像設備。他的夢想是拍攝一部關于愛情的電影。我問他,你不感到餓嗎?不感到苦嗎?他說,之前在佛學院學習時他就知道,人生本就沒有完美,只要找有目標,向目標前行,去實現我的夢想,這是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