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明初山東即墨地區(qū)云南籍移民研究

        2016-10-19 00:55:23朱光涌
        唐山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朱光涌

        (唐山學院 社科部,河北 唐山 063000)

        ?

        明初山東即墨地區(qū)云南籍移民研究

        朱光涌

        (唐山學院 社科部,河北 唐山 063000)

        根據山東即墨地區(qū)的地名志和族譜資料,分析了明初這一地區(qū)云南籍移民的建村情況與人口規(guī)模,指出了明初軍事衛(wèi)所的設立對這一時期移民活動的影響,考證了這一地區(qū)云南籍移民遷出地“云南”的確切所指。

        明初;移民;軍事衛(wèi)所;即墨;云南

        當前關于山東移民史的研究不乏力作。曹樹基先生厘清了明初膠東半島的大移民,并提出明初膠東半島是一個“軍人世界”[1]191-215。他的研究為今后的相關研究奠定了基礎。而在對該地區(qū)移民遷出地云南的解釋上,學者們所持的觀點卻有所不同。譚雨明認為此云南是指以即墨鰲山衛(wèi)為中心的今青島沿海地區(qū)[2]。曹樹基則認為是實指今云南地區(qū)。本文希圖以即墨為中心,以該區(qū)域的地名志和族譜資料為依據,來探討明初軍事衛(wèi)所設立背景下,山東即墨地區(qū)以云南籍移民為主體的移民現(xiàn)象,并就移民遷出地云南的地望做出考證。

        一、明初即墨地區(qū)云南籍移民建村情況及人口數(shù)量估算

        (一)明初即墨地區(qū)云南籍移民建村情況

        1980年代出版的《山東省即墨縣地名志》和《山東省嶗山縣地名志》基本上涵蓋了明初即墨地區(qū)的建村情況。表1是以這兩部地名志為依據,對明初即墨地區(qū)所有自然村的建村時間、建村數(shù)量和始遷祖來源所進行的統(tǒng)計。采用適用統(tǒng)計方法據表1數(shù)據計算得出表2*表2數(shù)據是在表1統(tǒng)計的基礎上,據表1中“明初”一欄內的各項數(shù)據與“洪武”“永樂”兩欄內相應數(shù)據的比值,將“明初”欄內數(shù)據分別拆分進表2的“洪武”“永樂”兩欄的相應數(shù)據內所得。。

        表1 即墨地區(qū)自然村建村時間、數(shù)量及始遷祖來源

        注:資料來源為《山東省即墨縣地名志》《山東省嶗山縣地名志》。

        說明:表1中,“建村時間”下的“明初”一欄指上述兩部地名志中建村時間標為“明初”者,本文認為此“明初”當包括“洪武”和“永樂”兩朝?!吧綎|”欄下的“其他”一欄指山東省內即墨縣以外的其他地區(qū)?!靶l(wèi)所”指山東本地的衛(wèi)所?!捌渌币粰谥械摹安辉敗敝敢泼襁w出地不詳。另外,“大槐樹”已成為移民的象征,尤其是山西洪洞“大槐樹”。表1中“云南大槐樹”的表述暗示這些移民來自云南的可能性比較大,因而這里也將其算作云南移民一并討論。

        表2 明初即墨地區(qū)云南籍移民村、土著村數(shù)量及占比統(tǒng)計

        說明:“土著村數(shù)”一欄中的土著村是相對而言的,“洪武”以前的自然村相對于洪武年間而言為土著村,“永樂”以前的自然村相對于永樂年間而言為土著村。

        據表2,洪武年間云南籍移民占主體的移民村共有41個,占洪武年間自然村總數(shù)的18%。因衛(wèi)所而形成的移民村,共有9個,占洪武年間自然村總數(shù)的4%。這些因衛(wèi)所而形成的移民村,主要是由當?shù)匦l(wèi)所或派軍戶或雇傭民戶耕種軍屯地而形成的*關于明代軍屯的研究,請參閱王毓銓《明代的軍屯》,中華書局1965年版。。始遷祖來自山東其他地區(qū)和其他省的移民村總共有5例,占洪武年間自然村總數(shù)的2%。又從表2可見,洪武年間的土著村共有87個,若將洪武年間“山東-本區(qū)”一欄內的9個自然村也算作土著村,則共有土著村96個,占洪武年間自然村總數(shù)的43%。實際上,即墨地區(qū)明初移民的高潮并非在洪武年間,而是在永樂年間。并且,永樂年間的移民活動中占主體地位的仍是云南籍移民,共形成自然村268個,占永樂年間自然村總數(shù)的36.7%。同時期,若將永樂年間“山東-本區(qū)”一欄內的村莊也算作土著村,則共有土著村267個,占永樂年間自然村總數(shù)的36.5%。也就是說,永樂年間雖然云南籍移民村和土著村分占自然村總數(shù)的比例相差無幾,但與洪武年間相比,土著村比例減少了6.5%,而云南籍移民村的比例則增加了一倍多。

        (二)明初即墨地區(qū)云南籍移民人口數(shù)量估算

        關于明初即墨地區(qū)的戶口數(shù),許鋌修、杜為棟纂萬歷《即墨縣志》卷四《賦役·徭役》記載:“舊額(鹽鈔附):軍戶六千二百九十,民戶四千四百九十八,匠戶二百三十四,皂戶一百六十一,力士戶一十四,校尉戶一十一,弓兵戶、鋪兵、防夫戶二十,醫(yī)戶二,廚戶三。男子八萬三千八百一十三,婦女三萬八千一百五十三。洪武二十四年,戶一萬三千四百八十,口一十二萬六千八百?!?/p>

        “舊額”指何時的數(shù)額?《明太祖實錄》*詳見明建文元年董倫、王景彰等初修,永樂九年解縉、胡廣等重修:《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三十五,洪武十四年春正月條。卷一百三十五記載:“洪武十四年春正月。是月,命天下郡縣編賦役黃冊?!薄睹魇贰肪砥呤摺妒池浿尽艨凇芬噍d:“洪武十四年,詔天下編賦役黃冊?!盵3]可見明朝第一次編造賦役黃冊應當是在洪武十四年。按照明朝十年一造黃冊的制度[4],“舊額”當指洪武十四年。則與洪武十四年相比,洪武二十四年戶數(shù)增加了2 247戶。民國《重刊萬歷萊州府志》卷三《鄉(xiāng)社》載:“即墨:計鄉(xiāng)七社八十五,洪武年戶一萬三千四百八十,口一十二萬六千八百?!?詳見明萬歷三十二年龍文明修,趙耀、董基纂,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趙琪重?。骸吨乜f歷萊州府志》卷三《鄉(xiāng)社》。這一數(shù)字與上引萬歷《即墨縣志》所載的戶口數(shù)相同。若只計男子和婦女數(shù),則洪武十四年戶均約11人,洪武二十四年戶均約9人。但萬歷《即墨縣志》所載的洪武十四年男子和婦女數(shù)可能僅指賦役單位,而非真正意義上的人口統(tǒng)計數(shù)字。而就分類的詳盡和全面來看,其所載戶數(shù)應當就是當時的戶數(shù)。何炳棣認為,洪武二十四年黃冊登記的人口在相當一部分地區(qū)僅為納稅人口[5]。這與前文所說登記人口僅指賦役單位相類。這樣看來,洪武二十四年戶均9人(比洪武十四年略有減少)的統(tǒng)計數(shù)字與真實的數(shù)據當相差不遠。目前,在尚無更準確數(shù)據的情況下,仍以此作為討論明初即墨地區(qū)人口數(shù)的基礎。又有清同治十一年林溥纂修同治《即墨縣志》卷十一《大事記·沿革》載:“(洪武)二十五年春,割平度移風等三鄉(xiāng)歸即墨?!庇捎谑妨嫌涊d簡單,我們無法確知明初被割入即墨的這三個鄉(xiāng)的具體人口數(shù)。不過,據曹樹基的研究,地方文獻中記載的洪武二十四年的戶口,實際上是洪武二十六年重新審查的結果,并且沒有包括軍籍人口[1]538。若是如此,縣志中所載洪武二十四年的人口數(shù)據當包括洪武二十五年劃歸即墨的平度等三鄉(xiāng)人口在內。

        若按2.2的比例對元末以前的村莊數(shù)量進行標準化處理[1]193,則洪武年間即墨土著村達到148個,自然村總數(shù)達到276個。土著村所占的比例約為54%。如此,則洪武年間即墨的土著人口為68 472人,移民人口則為58 328人。據表2,作為移民主體的云南籍移民建村共41個,占洪武年間移民村總數(shù)的30%,則云南籍移民人口可知為17 498人。據萬歷《即墨縣志》記載,永樂十年即墨的人口為121 400。上文提到,永樂年間土著村占自然村總數(shù)的36.5%,則永樂年間即墨的土著人口可知為44 918人,移民人口為76 482人。而云南籍移民村占永樂移民村總數(shù)的53%,則云南籍移民人口可知為40 535人。據此,則明初云南籍移民的總數(shù)可知為58 033人*本段主要參考了曹樹基先生在研究明朝山東地區(qū)中國移民史時,對移民人口和土著人口進行估算所采取的計算方法。具體請參閱《中國移民史》(明時期第五卷),第191-193頁。。

        二、明初即墨地區(qū)云南籍移民的軍事衛(wèi)所背景

        明初即墨地區(qū)云南籍移民增多是有多方面的歷史背景的,在這里筆者僅根據自身所掌握的關于明初即墨地區(qū)移民史的資料,重點分析軍事衛(wèi)所的設立對云南籍移民的影響。

        如表2所示,明初即墨地區(qū)云南籍移民村共有309個,占自然村總數(shù)的42%。該地區(qū)何以在明初出現(xiàn)如此多的云南籍移民呢?這與明初軍事衛(wèi)所的設立有莫大的關系。明初,山東沿海地區(qū)多次受到倭寇的騷擾,為此,朱元璋下令在沿海地區(qū)廣設衛(wèi)所。明代即墨沿海地區(qū)的衛(wèi)所大多于洪武年間設立。根據《明史》記載,洪武二十一年設鰲山衛(wèi),洪武中設浮山所和雄崖所[3]。明初的衛(wèi)所有“家屬同守”的傾向,因而到衛(wèi)所來的不只是軍士本人還有其妻兒。此后,他們在此戍守和屯田。由于目前資料缺乏,尚無法得知洪武時期各衛(wèi)所的具體規(guī)模,但明嘉靖年間胡宗憲輯《籌海圖編》卷七則記載了這一衛(wèi)二所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人員構成及人數(shù),這對我們來說是重要參考。詳見見表3。

        筆者曾據即墨縣人民政府地名辦公室1986年編《山東省即墨縣地名志》,對今即墨鰲山衛(wèi)鎮(zhèn)的自然村進行過統(tǒng)計。在這鎮(zhèn)明初建立的25個自然村中,有12個自然村的始遷祖來自云南,占其自然村總數(shù)的48%。這可以佐證這一地區(qū)大量云南籍移民的到來與衛(wèi)所的設立有關。

        表3 明嘉靖四十一年一衛(wèi)二所軍隊構成及人數(shù)

        另就始遷祖來源看,移民中自稱為小云南和云南遷來者則多與云南烏撒衛(wèi)有關。即墨通濟街道張家西城張氏《承遠堂譜》載:“吾祖小云南烏撒衛(wèi)千戶,洪武二十一年帶職遷鰲山衛(wèi)。”又據張家西城《張氏族譜》載:“明永樂二年(1404),張氏兄弟兩人自沿海衛(wèi)所稟軍職遷至即墨城西南十里西城疃后為農。后子孫析居者,皆以此村為祖家。名村張家西城?!本C合以上兩本族譜可知,張氏兄弟當為衛(wèi)所軍戶無疑。青島浮山所百戶寨《張氏族譜》則記載:“吾張氏,聞之先人祖居小云南烏薩(撒)衛(wèi)十字街大槐樹底下,明初以武功得高位,支庶分襲。自千戶諱徽、百戶諱清,兄弟倆人筮仕即墨,徽任鰲山衛(wèi)城、清任浮山所衙,分守海隅所之有。”據此可知,此張氏的先祖于鰲山衛(wèi)和浮山所設立后,分別以千戶和百戶的身份到這兩地戍守。

        《山東省即墨縣地名志》中也多有自稱其祖遷自云南烏撒衛(wèi)者:

        南阡,據《南阡萬氏族譜》載:明永樂二年(1404),萬氏由云南烏沙(撒)衛(wèi)“樂歌屯”,遷于此地立村。因地在古阡村南,稱南阡。

        鳳凰,據《房氏族譜》載:明永樂時(1403-1424),房氏由云南烏沙(撒)衛(wèi)“樂歌屯”來此立村。

        白埠莊村,據本村《杜氏族譜》載:“明永樂二年,吾祖由云南阿密州烏撒衛(wèi)西北三十里槐樹里頭,移至青郡南棗行居住,三四年后,復遷至即墨縣嶗山南頭白廟籍,后遷百步莊落戶。

        又有民國十四年(1925年)王氏十九世孫撰《王氏族譜》載:“王氏始祖原籍云南烏沙(撒)衛(wèi)。明太祖洪武定鼎,敕封世襲武德將軍賜爵千戶。永樂二年,遷居墨邑東南葛村,至四世、五世先歸漸衰,始有葛村遷居張村者?!蓖跏鲜甲嬉郧舻纳矸葸w入,亦當是因軍衛(wèi)調動而從云南烏撒衛(wèi)遷到此地的。

        青島浮山所百戶寨張氏十三世孫張永光在《張氏族譜》中寫到:“嘗聞本縣孫令魁曾遇云南烏薩(撒)衛(wèi)人,言語衣服與即墨人同宜。志載金筑諸衛(wèi)司,風俗頗效中華也,特為指出,后人倘游南土,亦可訪先人故居云爾。按建置沿革烏薩衛(wèi)用荒服西南夷地,元為宣慰司,明初為貴州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于烏撒軍民府地置烏蒙衛(wèi),十六年徙此,該畢節(jié)衛(wèi)隸貴州都司,風土中州禮俗,故遷墨以來尚有典型可考焉?!?/p>

        另外,在山東萊州府的濰坊和青州府的益都還發(fā)現(xiàn)了始遷祖來自小云南和云南烏撒衛(wèi)的記載。臺灣作家李敖在《李敖自傳》中自稱“祖宗是明太祖洪武年間自小云南烏撒衛(wèi)遷至山東濰縣”的。又據即墨邱家白廟《邱氏族譜》載:“明永樂二年,邱氏由云南烏沙(撒)衛(wèi)遷至山東青州府益都縣,永樂五年再遷來此地,臨近白馬廟建二村,都稱邱家白廟?!?/p>

        綜上可知:一方面,云南和小云南均與烏撒衛(wèi)有密切聯(lián)系;另一方面,不論是云南烏撒衛(wèi),還是小云南烏撒衛(wèi),多有移民即墨本地衛(wèi)所者,從中可知軍事衛(wèi)所的設立對于移民活動的影響。

        三、“云南”地望考察

        實際上,不獨是即墨地區(qū),就目前資料來看,在整個膠東半島,關于祖先來自云南的說法也均較普遍。民國25年(1936年)王昭旭撰《牟平縣志》卷十《文獻志》載《云南遷民》一文謂:“本縣戶籍,多稱系明初遷民時,自云南遷來者,且有占山戶、買山戶、漏戶之別,父老蓋常言之,而莫名其原委?!痹颇虾蜕綎|相隔幾千里,在古代的交通條件下,竟有如此多的云南籍移民遷入,確實令人費解。就這一問題,民國24年(1935年)梁秉錕、楊酉桂撰《萊陽縣志》卷末《附記·雜述》部分的《云南遷民》一文專門進行了討論:“居民傳說其先世率于明洪武二年遷自云南。然按《氏族略》,其為唐宋故家,金元移民僅廿余族。余各姓除從軍和流寓,歷年尚少,則凡傳二十余世,歷五百余歲者,大率相同。而能確定其原里居,亦無多。祖十八九漫稱云南,又謂戶有占山、買山,宋元舊家則為漏戶。及詰其所以遷徙及何以占山、買山?何以舊家若是之少?新遷如許之多?無論鄉(xiāng)僻野老,莫能道其原委,即薦紳士家亦語焉不詳?!?/p>

        這里有兩個信息很重要,一是當?shù)匾泼窬哉J為其始遷祖來自云南,二是對移民原因大多語焉不詳。但是,從“且有占山戶、買山戶、漏戶之別”來看,應該是除軍事需要以外的自發(fā)性移民,對此,《萊陽縣志》的解釋是:“而萊陽自金元以來,用夷變夏,屢經兵禍,民之死于鋒鏑或擄掠流徙者當不知凡幾,用是移民來此,其先至者領地開墾,謂之占山。后至者購熟地耕種謂之買山。其土著移民得脫于兵匪驅略者,謂之漏戶?!边@倒可以補充說明軍所設立之外的移民原因。

        即墨地區(qū)明初移民的始遷祖究竟來自哪里?“云南”和“小云南”又確指何處?關于這個問題目前學界看法不一。其中《萊陽縣志》對此作如是記載:

        或謂云南為豫南之訛,或謂小云南在安徽境,或謂小云南為山西地,亦均之無稽。雖然,要自有說,意即洪武四年山后內徙之民也。蓋陰山之南,恒山之北,曰郡、曰州、曰府、曰路、自昔即以云稱。晉察綏之交,戰(zhàn)國趙曰云中,故城治今托克托;秦漢置云中郡于此;北周置云中縣治,今大同;隋改云內縣,治今懷仁;唐置云中郡,兼置之州,治今大同;宋于此置云中府路;遼以古望川地置云縣,金改為州,元因之,治今赤城縣望云堡。則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崗(大同西,為名勝地)、云陽(谷名,在左云縣)、云泉(山名,在張家口西)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稱者。……而遷者不忘舊居,故傳稱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別之為小云南,亦猶東府人僑居關外,概呼登萊為海南耳。

        這段記載也是今天部分學者堅持“云南”和“小云南”移民就是山西移民的主要論據。如果將“云南”理解為“云中”之南,并將山西洪洞、太原等地納入其中,那么,問題確是似乎得到了圓滿解決。然而,此種觀點卻并不能令人信服。青島浮山所百戶寨《張氏族譜》載有清乾隆年間張氏十三世孫張永光所作的《烏撒衛(wèi)建置由來》一文,茲將全文錄入如下:

        在云南貴州府,《大明一統(tǒng)志》:貴州,本西南夷羅施鬼國地。元于此置八番、順元等處軍民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明洪武以地分隸湖廣、四川、云南三布政司。永樂始置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貴州宣慰使司及思州、思南、真遠、石阡、銅仁、黎平六府,普安、永寧、真能、安順四州并金筑撫司;置貴州都指揮使司領貴州、前普定、新添、平越、龍里、都勻、畢節(jié)、普安、威清、安南、安莊、清平、平壩、烏撒、赤水、永寧、興隆十八衛(wèi),普市、黃平二守御千戶所;置貴州等處提刑按察使司,分貴寧、新真二道兼察諸司府州衛(wèi)所。三司并治貴州宣慰司。

        由此可知,烏撒衛(wèi)是屬于貴州都司管轄的軍事衛(wèi)所。清乾隆六年,鄂爾泰修,靖道謨、杜詮撰《貴州通志》卷三《地理·建置》載:“(洪武)十五年,于烏撒軍民府地置烏撒衛(wèi)。”其轄境約相當于今天的烏撒、赫章及云南的宣威等地。據上文,洪武年間貴州分屬湖廣、四川、云南三布政司管轄。而就地理位置來看,烏撒衛(wèi)的所在地烏撒府恰為云南、四川和貴州的交界處。清初,孫承澤撰《春明夢余錄》卷四十三《兵制二》載:“云南,自貴州烏撒衛(wèi)入,曲靖、沾益州為通衢。烏撒衛(wèi)實居四川烏撒府之地?!泵魈祉樜迥?,李賢、彭時等修撰《明一統(tǒng)志》卷八十七《曲靖軍民府》載:“烏撒衛(wèi)后千戶所,在沾益州治西北,隸貴州烏撒衛(wèi)?!本C合這兩條史料可知烏撒衛(wèi)與云南的特殊關系:一方面烏撒衛(wèi)的后千戶所位于云南境內,另一方面又“實居四川烏撒府之地”。正因如此,眾多移民才會稱其遷出地為云南烏撒衛(wèi)。由此可知,眾多族譜中出現(xiàn)的云南烏撒衛(wèi)應當是指今天的云南省,而并不是“云中之南”。因而,視云南移民為山西移民是沒有道理的。

        清代即墨人士張希賢所著《烏撒考》載:“烏撒偕畢節(jié)、芒部、鎮(zhèn)雄、烏蒙諸地,俚稱小云南,蓋因其地處云關之南也?!盵6]這里首先需要確定的是云關的位置。據考,云關位于四川省的東南部,其南部的縣市諸如赫章、威寧、宣威等,在歷史上均曾屬烏撒衛(wèi)管轄。實際上,它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正如烏撒府所處的地理位置,即三省交界之處,且軍事和行政隸屬關系時有變更。于是,在當?shù)爻霈F(xiàn)了稱此地為“小云南”的現(xiàn)象。“小云南”的產生如同“云南”一樣均是由其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行政上的特殊隸屬關系所造成的。正是由于明初四川、云南、貴州交界處的地理和政區(qū)概念的模糊,才造成了人們對遷出地記憶的混亂印象。故而,在《山東省即墨縣地名志》和《山東省膠縣地名志》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即墨境內還有自稱遷自四川和貴州者。試舉幾例:

        萬華埠,據《李氏族譜》載:明永樂二年(1404),李姓由“小云南畢陽縣”(當系指今貴州畢節(jié))東門里,“遷居于即墨北鄉(xiāng)萬華山前小埠疃居住”。

        鄧家莊,相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李姓從四川遷來立村,名李家莊。后鄧姓遷入,戶丁漸旺;清代李姓外遷東營,村莊遂改為鄧家莊。

        楊家村,相傳建村于明朝(年月不詳),因楊姓從云貴一帶遷來立村而得名。

        陳家坡子,相傳建村于明初,由呂、陳兩姓從云貴一帶遷來立村,后陳為主姓,因地勢低洼,常積水成泊而得名。

        當前學術界對云南烏撒衛(wèi)進行討論的主要有曹樹基和譚雨明。曹樹基以嶗山縣城陽鄉(xiāng)為例,通過分析烏撒衛(wèi)所在地,指出“云南烏撒衛(wèi)”中的“云南”就是今日的云南省,并且這部分移民遷入的最大可能是軍衛(wèi)調動[1]196-197。筆者認為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譚雨明以今云南省沒有“小云南”的記載和民間族譜中關于“山東小云南”的記載而否定“小云南”即云南省,并認為“小云南”指以即墨鰲山衛(wèi)為中心的今青島沿海地區(qū)[2]。他認為“小云南”為鰲山衛(wèi)代稱的前提是承認集結在此地的軍戶來自云南。據此民間族譜中關于“山東小云南”的記載中的“小云南”與第一代從云南遷到此地者所指稱的“小云南”的意義已經不同,前者是為紀念山東某地,而后者是為紀念云南。另外,假設譚雨明的觀點成立,那么“小云南烏撒衛(wèi)”將難以解釋。

        綜上筆者認為,“云南烏撒衛(wèi)”中的“云南”當指今日的云南省,所謂“小云南”只不過是這些遷到此地的軍戶對云南省的代稱。

        [1]曹樹基.明時期[M]//葛劍雄.中國移民史:第五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2]譚雨明.小云南與明清移民[J].尋根,2003(5):125-129.[3]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1878.

        [4]韋慶遠.明代黃冊制度[M].北京:中華書局,1961:22.

        [5]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M].葛劍雄,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12-13.

        [6]孫鵬.明朝初期即墨移民初探[J].嶗山春秋,2007(17):31-33.

        (責任編校:白麗娟)

        A Study on the Migrants from Yunnan to Jimo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ZHU Guang-yo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Tangshan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opul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illages of Jimo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gazetteers and genealogies of Jimo, demonstrates the impac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ilitary posts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on the immigration activities in this period, and studies the exact referent of “Yunnan”, from which the emigrant came.

        early Ming Dynasty; migrant;military post;Jimo;Yunnan

        K295.2

        A

        1672-349X(2016)05-0066-06

        10.16160/j.cnki.tsxyxb.2016.05.013

        国产精品黄色在线观看| 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图片一区二区| 久久成人黄色免费网站| 国产剧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 久久国产亚洲av高清色| 国内偷拍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网小说区| 亚洲亚洲人成综合网络| 美丽人妻被按摩中出中文字幕 | 永久免费的av在线电影网无码| 亚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小说| 91网红福利精品区一区二| 成人偷拍自拍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麻豆日韩| 中文字幕网伦射乱中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大全| 久久6国产| 高跟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人妻av| 国产成人av综合色|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无码| 国产一线视频在线观看高清| 日本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熟女啪啪自拍|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mv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影院| 日韩一级137片内射视频播放| 又紧又大又爽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午夜精华液|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毛茸茸|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密臀|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2| 国产成人无精品久久久| 中文字幕乱码在线婷婷|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成人网站|